蘇州起義

蘇州起義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後,江蘇巡撫程德全在新軍軍官和當地士紳的支持下發動起義,11月4日蘇州成立江蘇都督府,程德全被推舉為江蘇都督,蘇州起義宣告勝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蘇州起義
  • 時間:1911年11月4日
  • 位置:蘇州
  • 發起人:江蘇巡撫程德全
背景,起因,理解,延伸,發展,籌划起義,發動起義,起義成功,結果,社會評價,

背景

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起義。訊息傳出,全國革命起義風起雲湧,革命黨人也不斷到蘇州來運動。駐蘇新軍第九鎮第三十三混成協下轄三個標(即史稱的蘇軍),基本已經成為革命力量,其中三十五標歸省督練公所指揮,由江蘇巡撫程德全江蘇督練公所督辦。
原江蘇巡撫衙門原江蘇巡撫衙門

起因

程德全在督練公所傾向革命的新軍軍官、當地士紳的支持下,決定獨立。起義前,程已告知上海方面的革命黨人:江蘇即將擇時起義的決定。11月3日,上海起義;4日,杭州起義;這樣,蘇州起義的條件成熟了。

理解

20世紀初,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丘逢甲等人開風氣之先,排除頑固守舊勢力的干擾,成功創辦新式學校;隨後清政府迫於形勢壓力,對教育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於1905年末頒布新學制,廢除科舉制,並在全國範圍內推廣新式學堂,西學逐漸成為學校教育的主要內容,亦正是這一教育方式的轉變,為後來風起雲湧的辛亥革命和國家建設培養了大批思想進步銳意創新的寶貴人才。
辛亥武昌起義前夕,由於中國的各種社會矛盾不斷激化,人民民眾的反抗鬥爭持續不斷,革命黨人不斷發動武裝起義。1906年,清廷拋出「預備立憲」,其實質卻是加強了皇族的權力,廣大立憲派對此極為不滿;1908年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相繼去世,年僅3歲的宣統皇帝溥儀即位,其父載灃攝政。

延伸

1911年5月,清政府公布的內閣名單中滿族人有九名(其中七名是皇族),漢族有四名。被人稱為「皇族內閣」。立憲派對此大失所望,有少數人參加了革命黨。為取得外國的支持,以維護其統治,清廷將廣東、四川、湖北、湖南等地的商辦鐵路收為國有,然後再賣給外國,掀起了全國大規模的人民反抗運動——保路運動。
革命準備
文學社和共進會兩個革命團體在湖北新軍中開展革命宣傳工作,在新軍中發展革命力量,積極準備起義。1911年初,兩團體領袖見面秘談,準備起義,文學社社長蔣翊武為革命軍臨時總司令,共進會孫武為參謀長,以文學社的機關為臨時總司令部。

發展

籌划起義

1911年11月4日上午操練時,四十五標標統劉之潔就已經將武昌起義的訊息告訴了全體官兵,並預先通告“程撫預備今夜召集全城官吏和士紳開一會議,商討辦法,不日即可正式起義,全標官兵聞之莫不興奮”,下午又開了動員會。

發動起義

11月4日深夜11點,起義的軍官和士紳來到江蘇巡撫衙門,他們手臂上都扎著起義的標識白布。江蘇巡撫程德全當即同意起義,並且召開了會議,向所有官員宣布這一決定,並告知,不願意參加革命的可以離開。會議上成立了江蘇都督府,公推程德全為江蘇都督。

起義成功

這天都督府內整夜都在為蘇州新的一天作準備,發布命令通知各店各戶,第二天一律門懸白旗。程德全親自擬定了“興漢安民”的口號,用紅字書寫在白旗上,在9聲炮響中,高懸於都督府大門口和旗桿上,門口還掛上了“中華民國軍政府江蘇都督”的巨型木牌。第二天一早,不僅蘇州城裡大街小巷掛滿取代清皇朝龍旗的白旗,有的旗上還寫上新漢、大漢、光復等字樣。就這樣,兵不血刃,民不受驚,蘇州光復了。但為了表示“革命必須破壞”,程德全令人用竹竿挑去了撫衙大堂屋上的幾片檐瓦,以示除舊布新。

結果

光復後,程德全就任江蘇都督,當日組織江蘇都督府。同時,發出六言簡明安民布告:“仍各安分營生”,“旗滿視同一體”,“大家共享太平。” 11月6日程德全“通令新屬遵照,宣布光復”蘇南蘇北沿江地區除南京及其附近地區外,在四五天內都先後宣告光復。

社會評價

因為蘇州是當時的省會,程德全等成立的不是蘇州的新權力機構,而是江蘇省新的政府,因此他即以江蘇都督的身份,通告全省所屬府縣,限令到即反正。這一通告,對江蘇全境脫離清政府控制,起到了積極作用。據學者王玉貴在其《挑瓦革命的末代江蘇巡撫程德全》一書中說,“省城蘇州的光復,推動了蘇省其他地區的相繼光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