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迦派

薩迦派

薩迦派,是藏傳佛教的重要宗派之一。 該宗派的創立者是昆·貢卻傑布(寶王,1034—1102年)。顯教的修持主要有《中觀唯識兩派的發心》、《修心遣離四種貪著》和《修持七義》等法類。

色龍生根翁述(第十代伏藏法王生根活佛)於公元1429年出生在康區,他在薩迦寺當主持人,還遠赴蒙古等地傳播佛法。把格魯教派傳播到蒙古,於公元1499年在薩迦寺圓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薩迦派
  • 外文名:Sakya
  • 隸屬藏傳佛教的重要宗派之一
  • 作品:《中觀和唯識兩派的發心》
  • 創立者:昆·貢卻傑布(1034—1102年)
基本概況,創派歷史,三大法脈,薩迦法脈,喔巴法脈,茶巴法脈,四大拉章,教理分類,特點,修持,見地,道果法,納入版圖,教法儀,改革原因,法會活動,著名寺院,薩迦寺,貢噶曲堆,其他寺院,

基本概況

薩迦派(花教),創始於1073年,因該教派主寺薩迦寺所在地呈灰白色,故得名薩迦(藏語意為白土)。由於該教派寺院圍牆塗有象徵文殊觀音金剛手菩薩“三怙主”的紅、白、藍三色花條,故又稱“花教”。“花教”在形成教派體系、擴大宗教影響、伸展封建勢力過程中,出現過歷史上著名的“薩迦五祖”。其中,薩迦四祖薩班貢噶堅贊(1182-1251年),1247年被元朝統治者召於涼州,商洽西藏的歸屬。
之後,薩班聯絡西藏各個封建勢力歸順蒙古。薩班去世後,薩迦五祖八思巴又成為元朝中央的高級官員,受到元朝皇帝極大的恩寵,被封為“國師”、“帝師”、“大寶法王”,薩迦派也由此成為元朝在西藏統治的代表,奠定了1279年以後元朝中央對西藏地方行使行政管理的基礎,西藏從此正式納入中央直接管轄。明朝,薩迦派高僧貢噶扎西前往南京朝見永樂皇帝,受封為明朝三大法王之一的“大乘法王”。
薩迦派有血統、法統兩支傳承。元代以後,薩迦派內又出現俄爾、貢噶、察爾3個支派。此外,薩迦派的重要寺院還有四川德格的貢欽寺,青海玉樹的結古寺、稱多縣的示藏寺,西藏林周的那爛陀寺,今錫金境內的結蔡寺等。
薩迦派採用款氏家族世代相傳的傳承方法。代表人物有薩迦五祖。初祖貢噶寧波(1102一1158)、二祖索南孜摩(1142一1182)、三祖扎巴堅贊(1147一1216)、四祖薩迦班智達貢噶堅贊(1182一1251)、五祖八思巴洛追堅贊(1235一1280,薩迦班智達侄子)。
1244年,薩迦班智達應蒙古皇子闊端邀請赴涼州會談,為元朝統一西藏作出了重要貢獻。後來,八思巴被元世祖忽必烈封為國師、帝師,領總制院事,管理西藏地方政教事務。1267年西藏建立薩迦派政教合一地方政權,在元中央王朝的支持下,薩迦派勢力大增,其寺院及勢力波及到康區和安多各地,對元朝皇室亦有重大影響。與此同時,薩迦派內部的矛盾亦逐漸發展,1324薩迦寺分成細脫、仁欽崗、拉康、都卻4個拉章,各領屬民、土地。1351年,薩迦派在西藏的掌權地位被帕竹噶舉派的大司徒絳曲堅贊取代,薩迦勢力日漸衰落。明成祖時,封薩迦首領為大乘法王,薩迦派僅保有薩迦附近一小片領地,其首領稱薩迦法王。明朝中期,其他3個拉章傳承斷絕,都卻拉章則再分為彭措頗章和卓瑪頗章兩房,延續至今,薩迦法王由兩房的長子輪流擔任。現今的薩迦法王在美國居住。
薩迦派薩迦派
薩迦派在顯教方面注重經論的翻譯及辯經。顯宗方面有兩個傳承,一個倡導唯識見,傳授法相學;一個主張諸法性空,傳教中觀應成學說。密教方面有薩迦十三金法(《十三種不越外圍之金法》),“道果法”是最獨特的教法。“道果”法認為,修習佛法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捨去“非福”(“惡業”、做壞事)。專心於行善,來生即可投生三善趣之中。第二層次是斷滅“我執”(“我執”指執於一切有形或無形的事物)。“我執”一斷滅,煩惱苦痛便無從生起,人也可從流轉輪迴的痛苦中得以解脫。第三層次便是除去“一切見”。一切見指“斷見” (指片面解釋“宇宙萬物皆非實有” )和“常見”(指一般人的見解)。薩迦派認為,要防止“斷見”、“常見”,走中道,這樣才能達到智者的境界。
薩迦派不禁娶妻,但規定生子後不再接近女人。薩迦派僧人戴紅色、蓮花狀僧冠,穿著紅色袈裟。
在佛教哲學上,薩迦派特別推重“道果”教授,在教義中最重要的是“道果法”。
薩伽派在11世紀時由昆·貢卻傑布創始,由其子貢噶寧布發揚光大。
薩迦派到公元13世紀即中原社會進入元朝時,發展成為具有強大政治勢力的教派。薩迦派的第四祖薩班·貢噶堅贊和第五祖八思巴(本名羅追堅贊),分別為元帝國的鞏固作出巨大貢獻。八思巴被封為帝師,並奉命創製了“八思巴文”。這種蒙古新文字,在蒙古全境流通使用,為蒙古的社會、文化進步發揮了重大作用。
薩迦派
薩迦派的主寺是薩迦寺。其佛殿後的藏經庫可稱作是智慧的儲存庫,所藏一萬餘種佛經、佛典,是八思巴時期集中了衛、藏、康三地區的繕寫家用金汁、銀汁、硃砂、寶石和墨汁精心抄寫的,堪稱佛教中之珍寶。
薩迦寺另有—‘部“方經”,長、寬各一公尺,上下均用夾板保護著,全部用金汁寫成。更被視為寶中之寶。整個薩迦寺共藏佛教經藏四萬多卷,其中包括大量“貝葉經”。有人稱薩迦寺為“第二敦煌”。色龍生根翁述於公元1429年出生在康區,他曾遠赴厄旺寺等地,在十八位譯師跟前求學四種密續、顯密十大明學等等,並修建了堯龍加寺,在薩迦寺當主持人,還遠赴蒙古等地傳播佛法。於公元1499年在薩迦寺圓寂。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薩迦派於公元1550年在四川德格貢欽寺所設立的德格印經院,這是藏區最著名的印經院。專門刊刻藏傳佛教經書、各教派重要著述、曆法和醫學等於余種典籍,對保護、弘揚藏傳佛教文化起了重要作用。元代帝師達瑪巴拉在北京召集藏、漢、印度、北庭名僧用梵文原本對勘藏漢文佛教大藏經典,歷時3年撰成《至元法寶勘同總錄》。這為《藏文大藏經》的編定和刻印打下了基礎。薩迦寺至今仍是藏傳佛教中藏書最為豐富的一座寺院。
薩迦派的特點:
薩迦派是最早的新譯密咒派,它的創立正是阿底峽入藏噶當派的興盛時期。薩迦的袞喬傑布就依止阿底峽的大弟子桂·枯巴拉孜學習顯教。他的兒子袞噶寧布依止噶當派僧丈底·達瑪寧布等學習龍樹的中觀和慈氏的諸論,所以受噶當派的影響很大。後來住持薩迦教法的高僧如雅楚·桑結白和絨敦·瑪畏僧格都是遊學阿底峽及門俄敦·桑浦之門。
所以薩迦教法的特點,就是融有噶當的教授從顯入密,本派有名要門《道果》就是以顯教打基礎,以密法為究竟的法門。根據眾生的根器說法,極重修道的次第。在見上先以小乘的出離,大乘的唯識中觀之見,然後再導入密乘的最高之見--輪迴涅磐無別見;在修法上也是先修顯教的修心和止觀法門,然後是入密法的生圓二次第。在行持上極重律戒也是從小到大。《三律儀辨別論》就是薩班提出來的。
關於薩迦之見,他們也承認格魯派的應成派見,認為一切諸法皆是緣起性空,但他們又同覺囊派一樣,不承認只是畢竟空,認為勝義世俗均應有根,作為依據,所以承認勝義有即如來藏作為萬有之依。承認如來藏是勝義有,則屬承認有真常本性。這一點他們與格魯派的應成見完全相反,與噶舉派、寧瑪派則頗為相合。
他們和覺囊派見也接近,但不完全相同,薩迦、覺囊都是從唯識上發展起來的,但他們都否定唯識派認為“識”不是勝義有,“識”是雜染是世俗有,輪迴法有生滅的;認為如來藏是“智”,是清淨的,是涅磐法,無生滅的才是勝義有。但不管世俗和勝義、輪迴和涅磐、識和智,都是一個根,是一體的兩面,故輪迴涅磐無別,世俗勝義無別,則是二諦雙融之見,但覺囊派承認勝義他空,本身不空,世俗自空,這樣就把世俗和勝義隔為兩截,又覺囊派說如來藏是勝義有,偏著一邊則著相。薩迦說如來藏是離戲,既不說它是有,又不能說它是空,其體不可認知,不可以心想,不可以言表,是非空非有,遠離有、無、斷、常諸邊,故名離戲。此見與寧瑪等派相同。
本來說真性是非空非有,這種說法不好理解,用《神會語錄》上的話來解說“體空無相,不可為有,用之不廢,不可謂無”。真性體空是本無一物是“畢竟空”,然而真性非如一塊木石,其用為明,能有照用,又是“勝義有”,空是體,有是用,空有二者結為一體,這是自然規律,也即是法爾如是。
同時,薩迦派同寧瑪、噶舉一樣,承認眾生有佛性,此性即離戲,即是輪涅無別。不過薩迦派認為眾生只是有佛因,是凡夫,佛性被煩惱蔭蔽很深。故的心是識,還不名為智,要從凡夫因位起修,通過許多修心方便,先小後大,先顯後密,逐步通過各種方便才能轉識為智。所以他們認為識轉為智要漸修,不主頓悟,這是他們與寧瑪、噶舉的不同之處。
又薩迦特彆強調樂空雙運之見,認為是一切見中最高之見,此見是修 生圓二次第、修風脈明點,求見本性光明,現證三身。這頗與噶舉派、覺囊派相同,但與寧瑪派則異。寧瑪派認為最高見為大圓滿,頓悟本元,是全無功用法門,屬無上瑜伽中之阿底瑜伽。走方便道的路子是有功用法門,易出偏差,只相當於寧瑪派之麻哈瑜伽和阿魯瑜伽。
以上將薩迦派之見總括起來,如同《密乘要集》中所說“偏計,依他皆非有(空),園成實性本非無(有),分別有無離斷常,善演上師恭敬禮”(原書159頁)。所以薩迦派的最高之見--輪涅無別見,仍然是屬於真常本性論

創派歷史

該派創立於11世紀,創始人昆·貢卻傑布。其後,教主由昆氏(《元史·釋老傳》作款氏)家族世代相傳。貢卻傑布曾從卓彌譯師學法,宋熙寧六年(1073)在今西藏薩迦奔波日山建薩迦寺傳教。其子貢噶寧布,20歲即任薩迦寺住持。他佛學淵深,博聞多才,因使該派體系確立,勢力發展,被稱為“薩欽”(意為薩迦派大師),並尊為“薩迦五祖”的初祖。貢噶寧布有四子,次子索南孜摩繼主薩迦寺,是為薩迦二祖。三子札巴堅贊為薩迦三祖,以嚴守戒律知名。四子貝欽沃布未出家,生二子,長子薩班·貢噶堅贊廣學佛教經論,通曉五明,因而得“班智達”(大學者)稱號。次子桑擦·索南堅贊之長子即發思巴(本名羅追堅贊),為薩迦五祖。
1251年,八思巴與忽必烈會見於六盤山。1253年即隨侍忽必烈。1260年忽必烈即位後,被封為國師。1264年以國師身份領總制院(1288年改稱宣政院,為元朝管理全國佛教和藏族地區政務的機關)事。1265年返藏,1268年劃分衛藏13萬戶,建立薩迦派政教合一地方政權。1270年以創製蒙古新字(即發思巴蒙文)有功,封帝師,升號大寶法王。1280年逝世後,由其異母弟仁欽堅贊(《元史》作亦憐真)嗣帝師位,以後歷代相傳,形成元代帝師世系。
14世紀中,該派在政治上失勢,其地位被噶舉派帕竹支系所取代。但自14世紀後半期起,該派又出現知名學者多人,使教法得以維持並有所發展。在顯宗方面以雅處·桑吉貝和絨敦·瑪微僧格兩人最為著名。在密宗方面有俄爾巴·貢噶桑布和宗巴·貢噶南傑,被稱為俄、宗二師或“二貢噶”。也有人認為密宗的代表人物應是雅、仁二師。雅即雅處·桑吉貝。仁,為仁達哇·宣奴羅追,此人學識豐富,宗喀巴及其弟子賈曹傑、克主傑,都曾從他學習。中觀學說自他開始逐漸受到藏傳佛教各宗派的重視,中觀應成派,本來已漸衰微,經過他的努力,始得以重新發展,後為格魯派奉為中觀正見。
薩迦派
根據薩迦派史籍,昆·貢卻傑布是吐蕃時期的貴族昆氏家族的後裔。特別使薩迦派引以為自豪的是,吐蕃贊普赤松德贊時的大臣(內相)昆班魄切的兒子、吐蕃時期的七覺士之一,昆魯意旺布松,是昆氏家族中誕生的第一位出家僧人,也是藏傳佛教史上產生的第一批僧侶之一。以此說明昆氏家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信奉寧瑪派的世家,曾為藏傳佛教的形成和發展作出過重要貢獻。
昆·貢卻傑布的父親叫釋迦羅追,他還有一位名叫昆·若喜饒茨誠的出家為僧的兄長,他們都信奉寧瑪派,特別是兄長昆·若喜饒茨誠學識淵博、持戒嚴謹、精通密法,既是當時昆氏家族中的教主,又是昆氏家族自信奉寧瑪派教法以來最後一位大師。因此,藏傳佛教史籍以昆若喜饒茨誠為界,此前昆氏家族信奉寧瑪派,他之後從貢卻傑布開始建立並信奉薩迦派。貢卻傑布從小跟隨釋迦羅追和兄長昆若喜饒茨誠學習昆氏家族的教法傳承,即寧瑪派教法。然而,貢卻傑布年長後,則對當時藏族地區流行的新密法很感興趣。有一次,貢卻傑布去參加在卓地方舉行的大型慶典會,該慶典會不拘一格,熱鬧非凡,表演的節目名目繁多,使人眼花繚亂,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則是那些咒師們表演的劇目,他們頭戴二十八位自在母面具,手持各種法器,簡直是一群女性裝扮,甚而以散發天女這鼓舞姿態,在手舞足蹈或翩翩起舞。在整個慶典會上,咒師們別出心裁地向人們展示出一派異彩紛呈的景象。貢卻傑面回家後,將看到的這些情景全告知兄長,並請教為何出現這種現象等問題。這是一種不祥之兆,以後修持舊密法者中很難產生德高望重的大師,也就是說,在佛教顯密教法上有成就的法相學家或密宗大師,今後在修持舊密法的僧眾中很難出現。因而咱們原先擁有的舊教典、舊法器,以及過去制定的佛教三寶等一切供養對象,均應自主地封閉,成為伏藏,開始吸納新的密法,建立新的教法體系。然而,他們後來在付諸實施、封閉舊密法的過程中,大密馬頭明王和金剛橛二尊護法神,由於神秘莫測、法力無比而沒能制伏封閉。也就是,薩迦派在重組神靈系統或重新選擇神靈對象時,無法撤消馬頭明王和金剛橛二大護法神的神聖地位。所以,至今薩迦派依然供奉或修持這二尊從舊密續中一直傳承下來的怒相護法神或本尊,同時還保持了白品日月姊妹施食儀軌。其中薩迦派向號稱為白色護法神的日月姊妹神,拋擲朵瑪食子等舉行的宗教儀式,是薩迦派特有的一種季節性的宗教儀軌。
特別是當時昆·若喜饒茨誠勸告小弟貢卻傑布,去親近當時在後藏最為著名的卓彌·釋迦益西,學習藏傳佛教後弘期內興起的新密法或新密續,以便為昆氏家族建立新的教法系統。後來貢卻傑布實現了兄長的意願,為昆氏家族創立了新的宗派,即薩迦派。
卓彌·釋迦益西(1034——1102年),是藏傳佛教後弘期中翻譯新密續的大翻譯家之一,他在藏傳佛教後弘期的初期階段,翻譯了不少重要新密續,為藏傳佛教新密續的建立,作出過巨大貢獻故在藏傳佛教史書中一般稱其為卓彌譯師。尤其是卓彌譯師在薩迦派的歷史上,更具有無與倫比的崇高地位。因為薩迦派最注重的核心教法,即道果法源自卓彌譯師。在某種意義上講,薩迦派的歷史,其主線始終是道果法的歷史傳承。所以,敘述薩迦派的歷史,尤其是疏理薩迦派的教法傳承的歷史,就得從卓彌譯師開始講起,才能順理成章,脈絡清晰。
薩迦寺薩迦寺
貢卻傑布遵循兄長的勸告,前往卓彌譯師處學法。在途中遇到一位名叫欽譯師的大德,便決定先在這位大德前學習新密法。貢卻傑布向欽譯師請求授予喜金剛灌頂,並講授其密續。但未待密續授完,欽譯師便不幸逝世。貢卻傑布不得不直接赴後藏拉堆地方的聶谷隆寺,求教於在那裡傳授佛法的卓彌譯師。最初貢卻傑布在卓彌譯師前,繼續聽講在欽譯師前未完成的喜金剛密續。之後,貢卻傑布將自家的部分田地出售,買來十七匹馬,連同一串作為飼草款的珍珠,一起獻給卓彌譯師作為傳法的報酬,求授完整的大寶經論。卓彌譯師給貢卻傑布只講授了部分大寶經論,而著重傳授了密宗三續的經論部分。此外,特意傳授了道果法。因而貢卻傑布成為卓彌譯師眾弟子中最優秀的教法繼承者。
貢卻傑布在他四十歲那年,即1073年,在今後藏仲曲河谷邊的波布日山腳的一塊灰白色的土地上,興建了座寺院。這就是著名的薩迦寺。“薩迦”一詞為藏語音譯,其意思就是灰白色的土地,寓意為:這是一方吉祥之土。貢卻傑布以薩迦寺之中心,向以昆氏家族為主的信徒,開始傳授新密法,並逐步建立以道果法為密法傳承的新的教法系統,從而形成了藏傳佛教薩迦派。

三大法脈

薩迦法脈

主寺:薩迦寺,位於西藏日喀則的薩迦縣,(北寺)是公元1073年由款·官卻傑波所創建。因為它建在一片灰白色的山坡上,所以得名為薩迦寺(薩迦,意為灰白土)。官卻傑波(1034-1102)是吐蕃貴族款氏家族的後裔,初學寧瑪教法,後依止卓彌譯師學“道果法”,四十歲時建寺收徒,廣弘道果,但當時薩迦派的派名還不顯著。
第一祖貢噶寧布
薩迦派的第一祖是貢噶寧布(1092——1158年),是貢卻傑布的小妻子生的也是惟一的兒子。貢噶寧布幼年時隨父學法,但他是貢卻傑布晚年時期出生的,十歲時,父親便與世長辭。薩迦寺主持由拔日仁青札譯師暫時擔任,而貢噶寧布的主要任務是學習佛法,他當時廣拜印、藏名師,遍學佛教顯密二宗包括“道果法”在內的全部教法儀軌。貢噶寧布主要拜拔日仁青札譯師為師,修習佛法,他在修持文殊法時,自稱親自面見文殊菩薩之顯身,由此導師給他特別傳授了《離四耽著》等般若教授。《離四耽著》後來成為薩迦派的一種教戒,也就是一種修心而遠離四個執著的教法。如耽著今生非佛徒,耽著輪迴非出離,耽著自利非菩提心,耽著實執非正見。另外,貢噶寧布拜章德達瑪寧布為師學習《俱舍論》,拜瓊仁欽札巴和黨美朗材兩位大德為師學習《中觀》與《因明》,拜南庫瓦兄弟為師修習《密集》和《大黑天》等法,在居曲瓦札拉巴座前修習《喜金剛》法,在貢唐瓦麥羅座前求學《勝樂》和《明王》教授,在布尚洛瓊座前求學《勝樂》等法,特別在香頓座前居留四年,專心修學教言(道果法)傳授。此外,天竺大成就者布瓦帕,為了開啟法門,親自抵達薩迦,向貢噶寧布傳授七十二部密續之教授,尤其傳授了不越圍牆之十四部深奧教法。總之,天竺大師向貢噶寧布傳授了豐富圓滿的近傳深奧教言大法,即道果法。最後貢噶寧布學業有成,成為一名神通廣大的密宗大師,據說他能一身顯現六種不同神相,因而被公認為觀世音菩薩之化身。
西藏薩迦派寺廟西藏薩迦派寺廟
貢噶寧布二十歲時,接任薩迦寺主持,行使薩迦派教主之權力。他大力宣講顯密教法,尤其重視教言道果法的教授。貢噶寧布主持薩迦寺達四十七年之久,為薩迦派的教法體系趨於完善、宗派勢力的不斷壯大,均作出了重要貢獻。因此,後人將貢噶寧布尊稱為“薩欽”,意即薩迦派的第一大師。由於貢噶寧布的不懈努力,薩迦派在這一時期得到飛速發展,並在藏傳佛教界嶄露頭角,其宗派勢力急劇壯大,社會影響力也同時迅速擴大。
貢噶寧布在世弘法時期,培養了諸多弟子。諸如獲得最殊勝成就者三名、獲得能忍成就者七名、通達經論講說之心傳弟子十一名、精於講解文句之心傳弟子七名。
貢噶寧布是以居士身份自居的一位大德,他有四個兒子,依次是貢噶跋、索南孜摩、札巴堅贊、柏欽沃波。貢噶跋赴印度求法,二十二歲時卒於天竺摩揭陀地方;索南孜摩繼任父親貢噶寧布的法位,成為薩迦派第二祖;札巴堅贊繼任兄長索南孜摩的法位,成為薩迦派的第三祖;柏欽沃波(1150——1203年)沒有出家為僧,娶妻成家,繁衍後嗣。
第二祖索南孜摩
薩迦派的第二祖索南孜摩(1142——1182年),幼年跟隨父親貢噶寧布學習薩迦派教法,年長後赴桑浦寺噶當派高僧恰巴卻吉僧格為師,學習慈氏五論和因明等顯密教法。貢噶寧布去世後,索南孜摩繼任父親法位,成為第二祖。但索南孜摩繼任法位不久,便將法位即薩迦寺主持職位,讓給弟弟札巴堅贊,自己集中精力,專心修習佛法。他主要在前藏的桑浦寺研習佛教顯密教法。因而索南孜摩博通顯密,尤以注重密宗修煉和嚴守戒律而譽滿當時藏傳佛教界;同時,他還嫻熟藏族文化五明學,即聲明學、工巧明學、醫方明學、因明學和內明學,為推動藏族傳統文化的進一步發展作出貢獻。
第三祖扎巴堅贊
薩迦派第三祖是扎巴堅贊(1147——1216年),他繼任兄長索南孜摩法位,成為薩迦派的第三祖。札巴堅贊幼年,跟隨父親貢噶寧布學法至十二歲。他在十一歲時講說《喜金剛》等密法,震驚周圍人士,曾在睡夢中修習三續經函,由此不學而自通三續。特別對於道果法產生很深的感情。此外,札巴堅贊從絳勝達瓦堅贊處受梵行優婆塞戒,從此不食酒肉,成為一名嚴守戒律的高僧。據史料記載,札巴堅贊十三歲多就擔任薩迦寺寺主,為該寺的不斷發展壯大儘自己的職責,他主持建造了薩迦舊寺大殿屋頂的佛殿,用金汁寫大藏經甘珠爾部。總之,札巴堅贊將廣大信徒布施的全部財物用於建造佛像、佛殿和佛塔或分發給貧困農牧民,因而當他擔任薩迦寺寺主達五十七年後去世時,只留下一個坐墊,一套袈裟,別無它物,表現了一個清規戒律僧具有的高尚品德。
第四祖貢噶堅贊
薩迦派第四祖是貢噶堅贊(1180——1251年),他是貢噶寧布最小的兒子柏欽沃波的長子,從小跟隨叔叔札巴堅贊學佛習法,打下良好的佛學知識。比如,貢噶堅贊幼年時,在叔叔札巴堅贊座前受了優婆塞戒,同時廣泛學習佛教文化。貢噶堅贊於1204年在他二十三歲那年,從克什米爾大師釋迦室利處受了比丘戒,並學習法稱的《量釋論》等七因明論,以及《現觀莊嚴論》等經論,還學習了工藝學、星象學、聲律學、醫學、修辭學、詩歌、歌舞等印藏文化。因此,貢噶堅贊在藏傳佛教後弘期成為一名既嫻熟因明學、醫藥學、工藝學、聲律學和佛學(包括般若、中觀學、戒律學、俱舍論等顯宗經典以及行、事、瑜伽和無上瑜伽密宗四續部),又精通修辭學、辭藻學、韻律學、戲劇學和星象學。當時藏族地區貫通此十個學科(一般稱十明學)的學者,則稱班智達。薩迦貢噶堅贊就獲得這一稱號,即薩迦班智達,從而成為第一位享譽整個藏族地區的大學者。
薩迦派寺廟裡供奉的佛像薩迦派寺廟裡供奉的佛像
貢噶堅贊獲得薩迦班智達這一大學者稱號後,印度南方的綽切噶瓦等六名外道學者,慕名前來西藏同薩迦貢噶堅贊辯論,他們當時在芒域吉仲的聖瓦第桑布寺附近的一個集市辯經十三天,最後六位印度學者敗北,他們便削髮出家為僧,承認自己的失敗。從此薩迦班智達的名聲在藏族地區更加響亮。
薩迦班智達作為一名大學者,給後人留下了豐富的佛學著作和文化論著。諸如《三律儀論》、《正理藏論》、《賢哲入門》、《樂器的論典》、《修辭學》、《聲明學》、《薩迦格言》等佛學和文化經典著作。其中《三律儀論》是薩迦班智達的一部重要著作,書中判定當時佛教界存在的各種佛學觀點的是非曲直,闡述自己對佛教的理解或見解,此書一直是薩迦派僧人必讀的書籍之一;其次《正理藏論》是薩迦班智達以陳那的《集量論》和法稱的以《量釋論》為主的七部因明經典作為重要依據,並運用自己的認識論和邏輯思維體系,撰寫成的一部全新的因明學著作,在藏傳佛教因明學領域具有舉足輕重的重要地位;另外《薩迦格言》是一部膾炙人口的格言集,其內容主要反映社會倫理和為人處世的道理,在藏族地區流傳範圍很廣,深受藏族人民的歡迎。
薩迦班智達不僅是一名博通佛學的大德,而且是一位促成西藏正式歸入中國版圖的重要政治人物。由於薩迦班智達在藏族地區享有崇高的聲望,被當時的元朝統治階級看中,便成為西藏與元朝中央之間建立統一關係的關鍵性人物。1246年,薩迦班智達應元室闊端大汗之邀請到達涼州,並同闊端大汗共同商定西藏歸順元朝中央的條件,以此奠定了元朝對西藏進行行政管理的基礎。薩迦班智達在涼州向西藏各個地方勢力寫信,勸說他們接受條件歸順元朝。最後薩迦班智達不負重託,圓滿完成西藏歸順元朝的重任,但他沒能返回薩迦寺,於1251年在涼州去世,享年七十二歲。可以說,薩迦班智達將自己的一切都獻給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的最美好的事業。經過薩迦班智達的努力,西藏以和平的方式歸順元朝中央。薩迦班智達為中國的統一大業作出巨大貢獻,在中國歷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
第五祖八思巴
薩迦派第五祖是八思巴(1235——1280年)。八思巴本名叫洛哲堅贊。他是薩迦班智達的弟弟索南堅贊的兒子,因而薩迦班智達是他的伯父。八思巴從小聰慧好學,八歲時能向人們講經,加上伯父薩迦班班智達的良好教育,後來除了在政治上成為一名顯赫的人物外,也是一位精通各種宗教知識的高僧。正如《西藏王臣記》記載:“幼而穎悟,長博聞思,學富五明,淹貫三藏”。八思巴十歲左右就跟隨伯父薩迦班智達赴涼州與蒙古汗王談判,幼年時期就開始接觸政治,為以後的政治生涯打下了基礎。八思巴十七歲時,被臨終的薩迦班智達任命為自己的法位繼承人,即薩迦寺主持和薩迦派教主,薩迦班智達去世後,八思巴開始擔任薩迦寺主持和薩迦派教主職位,成為薩迦派第五祖。1253年,八思巴應召謁見忽必烈薛禪汗,當時忽必烈夫婦及其子女拜見八思巴,先後在八思巴前受密宗灌頂。忽必烈向八思巴奉獻財寶作為灌頂的供養。1255年,八思巴回藏從康區迎請那塘堪欽札巴僧格受比丘戒,完成佛教出家僧人生活中最莊嚴的儀式。不久,八思巴又返回上都。當時蒙古汗王對佛教、道教等不同派別的宗教,還能夠比較公平地對待。所以,佛教與道教之間常發生辯論事件。為了解決此事蒙哥汗王命忽必烈主持並判定兩派優劣,1258年在上都的宮殿隆重舉行了佛道辯論會,兩派各參加十七人,佛教方以時年二十三歲的八思巴為首組成。其辯論以道教一方承認自己辯論失敗而告終,十七名道士削髮為僧,少許道觀也隨之改造成佛教寺院。1260年,忽必烈繼任蒙古汗位,立即封八思巴為國師,賜玉印。1264年,忽必烈遷都大都(今北京),在中央政權內設定總制院,掌管全國佛教和藏族地區事務,又命八思巴以國師的身份兼管總制院事。1265年,八思巴返回西藏,對薩迦寺進行了修繕,如新造佛像、靈塔,以及用金汁書寫大量大藏經中的甘珠爾部。同時分別拜克什米爾班智達希達塔噶大巴札、羅沃譯師喜饒仁欽、納塘堪欽青南喀札第二十多位大師為師,研習修教因明學、顯宗理論和密宗修持等佛教教理儀軌,以及藏族傳統文化五明學等知識。八思巴此次回藏居留三年,其間還奉忽必烈之命創製“蒙古新字”,又稱八思巴蒙文。忽必烈於1268年下詔,凡是詔書及各地方公文等均必須使用蒙古新字,試圖在全國範圍內推行這種新文字。1270年,八思巴第二次向忽必烈授予密宗灌頂,忽必烈晉升八思巴為帝師,並更賜玉印。封號全稱為“普天之下,大地之上,西天佛子,化身佛陀,創製文字,護持國政,精通五明班智達八思巴帝師”,又稱帝師大寶法王,簡稱帝師。1276年,八思巴從大都抵達薩迦寺,此次八思巴返藏,由太子真金護送,在途中專為真金著述並講授了《彰所知論》,此經有漢譯本,收錄在大藏經中。1277年,八思巴在後藏的曲彌仁摩地方(納塘寺附近),舉行聚集七萬僧眾的盛大法會,史稱“曲彌法會”。1280年,八思巴在薩迦寺拉康拉章英年早逝,享年46歲。八思巴在薩迦寺圓寂後,忽必烈又賜封號為“皇天之下一人之上開教宣文輔治大聖至德普覺真智佑國如意大寶法王西天佛子大元帝師”。1320年,元仁宗下詔,在全國各路建造八思巴帝師殿,以此永遠紀念這位功臣。八思巴去世後,元朝中央的帝師制沒有改變,帝師職位一直由薩迦派高僧繼任而延續。如八思巴後由其弟仁欽堅贊擔任帝師,之後,由八思巴的侄子達瑪帕拉熱噶斯塔任帝師,其後帝師由益西仁欽擔任,總共產生十幾位帝師,隨著元朝的滅亡而終止帝師制。
西藏---薩迦寺西藏---薩迦寺
現任薩迦天津法王
現任薩迦天津法王,是西藏佛教薩迦派「薩迦寶座之持者」,出身於西藏高貴的昆氏家族。昆族世代以三怙主之化身傳承至今,著名上師有:薩迦五祖──薩千頁噶寧波、洛本索南澤莫、傑尊仁波切札巴蔣稱、法主薩迦班智達、與眾生怙主法王八思巴。還有貝瑪敦都旺秋,建立修法殿,其子鐵千札西仁欽創建榮耀度母宮,度母宮系因附近有玉石度母殿而得名。
薩迦天津法王法像薩迦天津法王法像
法王父親為金剛持拿旺貢噶仁欽,是赤千札秀聽列仁欽的子嗣,他為了利益有情眾生而延續著此一神聖傳承。他是大悲觀音的化身,由於昆族傳承極其珍貴,為了佛法與薩迦傳規的延續,金剛持拿旺貢噶仁欽必需有子嗣。
在昆族傳承中,常有先祖轉世為子嗣之例,有謂法王即是他祖父赤千札秀聽列仁欽的轉世;又有謂從許多徵相顯示,法王當是阿棒伏藏師烏金聽列林巴的轉世。第一個徵相是:空行母曾對阿棒伏藏師授記,預言他將於下一世持有薩迦法座。再者,當法王父母問他從何而來,法王答說從遠方帳幕之家來;當法王學語時,很自然說出果洛地方的土語,而這土語正是阿棒伏藏師所用之方言。
阿棒伏藏師為蓮師的真實化身,是一位證悟甚過的成就者。他身體能夠穿越實物,他也取出許多伏藏法教。在法王出生之日,又碰巧有人供養一尊蓮師像。這更意味著法王是阿棒伏藏師的轉世。此外,當法王初遇第二世蔣揚欽哲卻吉羅卓時,適巧從這位上師處領受了整套《龍欽寧體》的法教,這也是法王是阿棒伏藏師轉世的間接徵相。
法王降生於一九四五年九月七日清晨,時為藏曆木鳥年八月初一,降生時正值旭日東,而天空中充滿著多道彩虹。法王降生處所,正是十代前再度振興薩迦法教的金剛持貢噶仁欽之住所。降生之時還有諸多瑞相,包括用水晶容器所盛的百隻犛牛乃。它由一位著白衣的俊美男子所獻上,這男子自稱是澤東頭人差遣來的,但獻完供便消失得無影無蹤。
為讓法王平安無障與壽命綿延,寺中舉辦甚多祈請、灌頂與修持儀軌之法事。依度母宮傳統,於法王降生不久,拿羅仁波切便為法王舉行長壽佛本尊灌頂;並由法王父親與拿羅仁波切,為法王賜梵文名字為「長壽金剛」。當時喔巴的大堪布金剛持寶拿旺羅卓旋遍寧波,見到拿羅仁波切時讚嘆道:「以引降此兒故,汝已行一大事;此後薩迦法教無虞己,我老僧縱死亦無憾!」數周後,舉辦盛大慶生會,宣布法王的降臨,並為他正式取名為:「拿旺貢噶帖千巴魃聽列桑佩旺吉嘉波。」
一九五一年,法王首度與達賴喇嘛會面,次年,西藏政府正式行文,宣布法王是薩迦派領袖,並舉行簡要的升座前行儀式。一九五五年九月初,法王前往拉薩會見達賴喇嘛,並領受教法,法王在向達賴喇嘛供養時,面對達賴喇嘛私人寺院──尊勝寺的僧眾,以及西藏政府高級官員,闡釋供養曼達的意義。與會大眾鹹對法王如此幼小年紀,能有如此卓越之智慧,表達高度讚嘆;此後,法王睿智之名使傳遍西藏各地。一九六四年三月六日,重建薩迦寺的會議,在拉吉普大禮堂舉行;當時出現許多瑞相,為眾所共睹。為持續復甦佛法,令佛法穩固開展,法王與堪布阿貝仁波切討論後,遂決定建一所學習弗教哲學的教育機構;「薩迦佛學院」的基礎構想,於焉產生。同年,法王在北印度嘻瑪較普拉帝須省的普汝瓦拉地方之薩迦難民營,建一座新的薩迦主寺,名為薩加能仁勝教寺。

喔巴法脈

主寺:俄爾寺,亦稱“鄂·艾旺寺”,薩迦派的戒台寺,即所有薩迦派僧人受戒的道場,位於西藏日喀則市曲布雄鄉。由薩迦密宗大師俄欽·貢噶桑波(1382—1456)於1429年創建。
貢噶桑波生於薩迦地方,自幼聰慧過人,九歲受沙彌戒,從此發奮苦讀,後在法王益西堅贊座前受比丘戒、菩薩戒和密乘戒,諳熟一切顯密教法,尤其善於領略薩迦派之“曼荼羅儀軌成就法”,成為益西堅贊的得意弟子。二十五歲時在薩桑寺從薩桑喇嘛·旋魯洛哲學習佛法,二十九歲時由薩桑上師授予《密續事部》經籍、鈴杵和法螺,接受法王繼承人之位。
貢噶桑波主持薩桑寺二十年間,每年夏冬兩季講法,春秋兩季傳授灌頂及經教戒律。當時衛、藏、康區求其授沙彌戒及比丘戒者逾萬人,求授灌頂、經教者更多。其著作包括修法類、聞法類、儀軌、書函等二十一種,德格版集為《艾旺全集》(四函)。
俄欽·貢噶桑波四十八歲時去艾旺目綽講經說法,由於在當地的法緣極其昌盛,供養殷重,便新建經堂,寺院供奉的佛像、經塔甚多,又建講經院,使寺院為之一新,這就是俄欽·貢噶桑波親自創建的著名寺院艾旺曲登寺,因建立在俄爾地方,故又稱“俄爾寺”,他被尊稱為“俄欽大師”。
俄爾寺是薩迦派在後藏傳播密宗的重要場所。貢噶桑波自建俄爾寺後廣收門徒傳播薩迦教義,他曾講《道果》八十三遍,傳《金剛曼》灌頂六十餘遍,他終身守持戒律,傳授具足戒者過萬人。該寺為薩迦派“第二重要道場”,影響遠及四川、青海、雲南等地,在這一範圍內俄派屬寺多達六千餘座,足見當年該寺的輝煌。
俄爾寺建築背靠群山,面向河谷,主要有大經堂和四大堪布的宮殿。該寺法台由四大堪布輪流執座,即祿頂、康薩、塔則、遍德。其中祿頂為世襲制,其他三者為轉世制。
俄爾寺在文革中被毀,現有大殿、佛學院及閉關中心等建築。

茶巴法脈

主寺:那爛陀寺。那爛陀寺是茶巴的主寺,坐落在拉薩市林周縣的遍玉谷,是1435年由貢欽·榮頓巴(1367-1449)所創建。他以十大經論立宗辯論,講說六十四部教典,並造四十部經論著述,造就了大量的佛學人才。榮頓巴因為預言的預示以及其偉大事跡,而被視為彌勒菩薩的化身。為了表彰他對經教傳承的精通無人能及,以及在般若經典和彌勒菩薩教法方面的無比特長,後人尊崇他為“薩迦傳承六珍寶”之一。在八十四歲時,他以虹身往生彌勒菩薩的兜率淨土。
那爛陀寺的名稱源自古印度盛極一時的佛教最高學府——那爛陀寺(毗瓦巴、那諾巴、玄奘大師等都在此修學,常住僧眾萬人以上)。在寺院初成立的二十年間,僧眾多達三千人。此後五百多年間,常住僧眾也始終維持在七百至一千人左右,其分寺遍布全西藏。
那爛陀寺在薩迦派的密法傳承中赫赫有名,因為茶巴的許多成就上師都是該寺的座主,後來它就成了這支法脈的主寺。它也是西藏八大修持傳承教法的大寶庫,是範圍更廣的不分教派的佛法修學中心。
薩迦的茶巴是由擦欽·羅索嘉措(1494-1566)所創立,他廣學道果的不共傳承,並持有薩迦家傳的嫡系傳承,遂將薩迦派各種不同教流總匯成一大海。
茶巴傳承,以持有這些極珍貴的薩迦派不共無上密修行法脈而聞名,因此傳統上都將茶巴上師視為薩迦傳承的修行法脈持有者。這些珍貴的茶巴實修傳承,包括不共道果、不共金剛瑜伽母那洛空行法、大小瑪哈嘎拉、十三金法、覺囊巴的時輪金剛法,以及許多其他教法。
第十八世薩迦茶巴法王究給企千仁波切
圓滿成就的究給‧企千仁波切 薩迦派 茶巴支派法王(尊貴的 究給企千仁波切,已於2007年1月22日上午於尼泊爾示寂)
現任「究給‧企千」是藏傳佛薩迦派中最年長的喇嘛,他出生於神聖的戒氏家族,據說此法脈是從光音天相傳至今,他是戒氏家族夏魯‧庫賢支系的後裔,也是此法脈中極受尊崇的長者。至今已經有許多忿怒尊降生在戒氏家族,其中有些是密續本尊喜金剛的化現。包括現任的「究給‧企千」在內的戒氏家族上師身上,他們通常在大腿上都會有個類似老虎斑紋的特殊胎記,看起來就如喜金剛或時輪金剛等忿怒尊的虎皮裙。
一九二八年,究給‧企千仁波切九歲時,收到一封第十三世嘉瓦喇嘛圖登‧嘉措的來信,信中認證他是藏中遍波‧那仁札寺的第十八任「究給‧企千」。後來第十三世嘉瓦喇嘛又在另一封信,以及傳授究給仁波切沙彌戒時的談話中,提到他是「究給轉世喇嘛」。前任「究給‧企千」(仁欽‧欽哲‧旺波)的弟子,知道這意味著仁波切不但是前任「究給‧企千」的轉世,也是其「傳承主脈」的持有者。這種情形很不尋常,因為仁欽‧欽哲‧旺波圓寂的時候,現任的「究給‧企千」已經八歲了,不過像這樣的情況偶爾可在偉大上師的傳記中見到。
究給仁波切自坐床直到七十九歲為止,一直駐錫在那仁札寺,主持各種法會、壇城儀軌、儀樂演奏,以及各種主要的藏傳佛教修持傳承。至今他始終持守比丘具足戒,他也以清淨持守律藏的波羅提木叉(別解脫戒)而聞名,此外還完全持守菩薩戒和密乘誓戒,因此他是圓滿持守三種戒律的殊勝上師之一。
第十八世薩迦茶巴法王究給企千仁波切法像第十八世薩迦茶巴法王究給企千仁波切法像

因為有許多藏傳佛教傳承的持有者,都曾領受過究給‧企千仁波切的傳法,因此他被視為無上的神聖上師。他的弟子包括法王嘉瓦喇嘛,他曾傳授過不共道果等許多殊勝珍貴的教法給他;薩迦派領袖薩迦‧崔津法王也是他的弟子。仁波切至今已將他的法脈傳承給薩迦派的所有上師,以及寧瑪、噶舉、格魯各派的許多仁波切及喇嘛,接受過他傳法的弟子不計其數。 究給‧企千仁波切自一九七一年起擔任法王嘉瓦喇嘛的上師,他對一切有情的皈依處——法王 嘉瓦喇嘛,懷有最大的依止心與恭敬心,法王 嘉瓦喇嘛則曾說他將 究給‧企千仁波切視為根本上師之一。
薩迦‧崔津法王曾如此讚嘆究給‧企千仁波切:「有許多人因聽聞經典而證得智慧,有些人因思惟佛法而證得智慧,只有很少數人因修行而證得智慧。而究給‧企千仁波切則證悟全部三種智慧。我們應深深慶幸自己具足如此圓滿的因緣能見到 究給‧企千仁波切,這件事本身就是種偉大的加持。」

四大拉章

通過以上對薩迦五祖的介紹,大致可以了解薩迦派在藏族地區如何發展壯大的歷史進程。根據藏文史料,薩迦五祖中的前三祖稱為白衣三祖,因為他們都沒有正式出家受比丘戒,而是身著俗衣以居士身份自居,故稱白衣三祖,後二祖稱為紅衣二祖,因為他倆正式出家為僧,受過比丘戒,身著紅色袈裟,故稱紅衣二祖。薩迦五祖之後,仍有許多高僧大德為薩迦派的不斷發展繼續發揮過巨大作用。其中薩迦四大拉章,始終是薩迦派蓬勃發展的四大支柱。薩迦四大拉章分別為希托拉章、拉康拉章、仁欽崗拉章和迪卻拉章。薩迦四大拉章起源於元朝帝師貢噶羅追堅贊時期,貢噶羅追堅贊將他的同父異母的眾多兄弟,分成四個拉章,由他們分別擔任各個拉章的主持。
希托拉章
希托拉章是在南喀饒比堅贊任薩迦寺主持時期開始建立,南喀饒比堅贊的兒子貢噶堅贊(1331——1399年)任希托拉章主持時,又將該拉章從薩迦遷徙到曲彌地方,並由其子嗣相繼擔任拉章主持。其最後一位主持是貢噶扎西堅贊(1349——1425年),曾被明朝封為國師,他去世後絕嗣,遂將希托拉章轉入仁欽崗拉章,作為相對獨立的拉章已不復存在。
拉康拉章
拉康拉章的第一任主持是貢噶堅贊柏桑布(1310——1358年),其子卻吉堅贊(1332——1359年)為第二任主持。拉康拉章的主持一直由該家族成員相續擔任。至十六世紀左右,拉康拉章趨於衰微。
仁欽崗拉
仁欽崗拉章始於絳央敦悅堅贊(1310——1344年),其主持依次是達瓦堅贊、絳央欽布、喜饒堅贊等。仁欽崗拉章的傳承,傳到第三、四代後,大約在十五世紀左右被中斷。
迪卻拉章
迪卻拉章是薩迦四大拉章中的嫡系拉章,也是唯一沒有中斷的拉章。迪卻拉章始於貢噶勒貝迥奈堅贊柏桑布(1308——1336),他在元朝曾尚長公主,受命擔任過藏族地區的執法官。迪卻拉章的主持,也是以父子世襲的方式繼任。迪卻拉章的主持一直受到元明兩朝中央的重視,貢噶勒貝迥奈柏桑布的兒子,札巴堅贊普受封為王,札巴堅贊的孫子南喀勒貝堅贊曾被明永樂帝封為輔教王,等等。由於其它三個拉章的傳承後來一一被中斷,只有迪卻拉章,一枝獨秀延續至今,而且薩迦寺主持也由迪卻拉章主持擔任。

教理分類

薩迦派的法門類別十分眾多,是藏傳佛教各派中具有大家公認的具量法門最多的教派。
1,顯教教法
顯教的修持主要有《中觀和唯識兩派的發心》、《修心遣離四種貪著》和《修持七義》等法類。
2,密教教法
薩迦密教的法門主要有:一般四續部法類、特殊道果弟子釋及金法類、及與此類相關的上師們的著作等三大類。

特點

修持

薩迦派的修持,是以清淨持戒作為基礎,廣泛地聞習那些由班智達和大譯師所譯訂、由智者和證士們所講修故而為具足智慧者共許認可的顯密典籍。在此基礎上,對這些典籍的文字的組合、內意的解釋、儀軌的程式等細微之處,套用“真實的”或“假設的”、“用意”和“目的”、“自他宗派的差別”等思維所生之智慧,詳細地斷除以無為有、以有為無的增損。在對人講說或著書立論之時,也應結合教理和證理而論證成立。同時,按照上師傳承的竅訣所出,無有迷亂地守護。除此之外,未參雜、沾染一點其它典籍的說法和自己造作的污垢。 修持甚深的共道,特別是修持具四正量的耳傳《寶訓道果法》時,最初先以因時的灌頂成熟相續;至中間階段,道時的灌頂之水流未消失,於四座領取此灌頂以養育,即串習二次第的四種灌頂之修道;最後以果時的灌頂,於今生或中陰等時,決定獲得最勝大手印的成就,故比其它道更殊勝。

見地

薩迦派最有特色的見地即是其“輪涅無別”的說法。所謂“輪涅無別”,是將明分有法(事物、現象)稱為“輪迴”;而有法之法性(本體)空分,則作為“涅盤”,此二者無別,故稱為“輪涅無別”。總而言之,一切輪迴涅盤的現象,都是自心唯一離戲本性所生起的種種之相,除心之外,真實不成立。而此心本身,雖受暫時之影響,而生為各別之形相,但於它們的本質,善惡皆不成立。比如用一塊銅器鑄成狗盆時,即成為下劣之處和嘔吐之境;而如果將銅器裝上足環、手鐲等裝飾,用作國王的食盤時,就沒有嘔吐的感覺,反而成為美食和奇特之處;同樣,將此物做成佛像,開光之後,便成為禮供之境,且依於此像而能積聚福德資糧之境。雖然此銅器暫時的形相現似有優劣,但銅自身的本質,沒有一點好壞的差別,雖現似顯現但真實不成立,故自性空;正空時而顯現,正顯現時而空,故稱為“自性雙運”。

道果法

道果法,又稱為《寶訓》,是薩迦派《深法寶訓道連同果法》的簡稱。由印度大成就者比瓦巴依於所有無上瑜伽續部以及《喜金剛》根本和注釋的三續,特別是根本的《二品續》,而著述論典《根本金剛偈》和修持的引導文《寶訓道連果之教誡》,傳授給弟子納波巴和仲比巴,此後輾轉傳入西藏,並為薩迦派祖師所繼承弘揚,最終成為薩迦派不共、特殊之法門。在《寶訓道果法》中,是以三現分作為修持之基礎,以三續作修持之正行,以四種正量和四種耳傳作為斷除修持之增損,以五種緣起決斷道之地界。如此修持,而次第出三種匯聚界之時,應了知精通發揮效力的七種竅訣和消除障難的諸教誡類而修持,就將打破宗派而成佛。

納入版圖

薩迦派在十三世紀受到元朝中央的青睞,從此西藏正式納入中國版圖,在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方面作出歷史性的貢獻。此後,薩迦派得到元朝中央在政治和經濟上的有力扶持,才得以在後藏崛起,成為藏傳佛教重要宗派之一。此外,薩迦派的高僧大德,受到元朝中央的冊封和支持,他們在西藏第一次建立“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權。薩迦派的勢力也因此而遍及整個藏族地區,元末明初,薩迦派的法王勢力被噶舉派所奪取,其實力逐漸衰微。
在藏族地區還有不少薩迦派寺院及其眾多信徒。據最新統計,整個藏族地區共有141座薩迦派寺院,其中西藏自治區境內有94座,說明薩迦派的宗派勢力及其信徒主要在今西藏自治區境內,以位於西藏日喀則薩迦縣城的薩迦寺為該派祖寺或中心寺院。
薩迦寺在歷史上有南寺和北寺之創始,主殿外圍築有高大的圍牆,厚2米多,高5米左右,圍牆四隅有角樓。全寺總面積達14700平方米,寺內藏有豐富的宗教文物和古籍,因而有第二敦煌之稱。現有90名住寺僧人,其中年邁老僧11人,其餘均為年輕僧侶,還有5位取得熱江巴學位的學僧。薩迦寺的組織機構是由7人組成的管理委員會,其中有一位名譽主任,三位副主任,三位委員;管委會內部又分教務組、文物組、財務組、維修小組、衛生小組、接待小組六個部門。

教法儀

在研習教法儀軌方面,薩迦寺以顯密二宗為主。首先學習顯宗理論,為此寺院設立兩個班級,即初級班高級班。初級班學制六年,現有47名學員,他們主要從學習藏文文法、詩歌學、修辭學、天文歷算學、正字法、入菩薩行論等開始,最後進入全面學習佛教理論知識的階段,其間每位學員要背誦六大佛經。
高級班也是學制六年,現有15名學員,他們主要研習薩迦派的十八部大經典,其中除了薩迦班智達的《量理寶藏》之外,都是出自印度高僧之後的經論,薩迦派學者常以此為榮,認為他們的教法是正宗的佛教見地。學員完成十八部經典的研習之後,就要參加“熱江巴”學位的答辯考試。
結束顯宗理論的學習階段,即可升入密宗階段的修習。密宗階段,學員也要先研習密宗理論,即主要研習四大密宗經論:《續部總論》、《續部修證寶樹》、《喜金剛續詮釋》和《道果經》。之後,才能進入密宗修習階段,如接受密法灌頂、傳授密法儀軌等,使學僧逐步邁入宗教實踐領域。主要修煉以喜金剛的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為主的高深密法。

改革原因

公元14、15世紀時薩迦派與噶舉派爭奪權力,戰火不熄,時局極為紊亂。因此,什麼宗教,什麼佛學,無人關心過問,寺廟組織渙散,戒律鬆弛,僧人無人約束,不念經,不修法,反娶妻生子,放蕩自恣。上層僧人仗其特權,藉口修密向民間索取婦女供其姦淫。從元代以來,這些修密喇嘛,無惡不作,查看《元史》:薩迦僧為元帝傳無上密乘《喜金剛》大灌頂,授雙修法(雙身),廣取婦女供其姦淫為淫戲是樂,甚至男女裸處,君臣宣淫號為事事無礙境界。
更令人憤慨的是行一種《合誅》邪法,肆意蹂躪婦女稱為合,殺人活取心肝稱為誅。《青史》說合誅法是邪法。宗喀巴改教以後,其他教派也有回響者對歪風邪氣略加整頓。依據《土觀宗派源流》說,直至公元16世紀時,寧瑪派中還有人借《伏藏密法》使百姓供酒,名為供甘露,供婦女,名為供明母,當時歡喜酒色之僧徒,爭相效尤,使清淨寺院僧舍幾乎全變為有妻室之俗家矣。積習難除,或律廢馳,乃至如此。

法會活動

薩迦寺開展的法會活動主要有喜金剛法會、供養法會、金剛橛法會,其中喜金剛法會,在每年九月十四日舉辦,法會期間主要以舉行誦經、供養等儀式,眾僧修習喜金剛密法之儀軌;供養法會,在每年藏曆十一月二十三日至十二月一日舉辦,法會期間,以彩線、糌粑等做成供品,供養神靈,布施鬼怪,同時僧侶既誦經又跳法舞;金剛橛法會,在每年藏曆七月八日至十八日舉辦,法會期間主要以跳法舞的形式來修供本尊金剛橛。

著名寺院

薩迦寺

薩迦寺不僅是薩迦派的祖寺,在薩迦派信徒乃至整個藏族信徒中有著崇高的地位,而且它又是一座具有濃郁宗教文化氛圍的藏傳佛教寺院,在國內外享有聲譽。

貢噶曲堆

貢噶曲堆寺位於西藏貢噶縣境內,是拉薩附近著名的薩迦派寺院之一。貢嘎曲堆寺是由圖敦·貢嘎南傑於1464年創建,它當時是山南地區傳播薩迦派密法的重要場所,主要傳授貢嘎支系的密法。文革期間遭到破壞,1985年國家撥款8萬多元開始維修,其中年邁老僧4人,其餘都是年輕僧侶。貢嘎曲堆寺,已建立健全的各項法事活動,如每天早晚全寺僧人集中在大經堂誦經,藏曆一月九日至十九日舉行喜金剛法會,藏曆四月十四日舉行紀念薩班圓寂的法會,等等。其貢噶曲堆寺壁畫非常有名。
貢嘎區堆寺又稱貢嘎曲塔寺,距離貢嘎機場約15分鐘車程,寺內幾乎每天都有“辯經”儀式,讓您更深入了解密宗佛教與薩迦派的歷史與文化
貢嘎曲塔寺著名僧人“白瑪朗傑”,為傳承推廣薩迦派文化做出了重要貢獻。

其他寺院

除了西藏自治區外,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和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也有不少薩迦派寺院。如位於玉樹的結古寺,是一座著名的薩迦派寺院,它為薩迦派在這一地區的傳播和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另外,玉樹地區還有位於玉樹縣的仁欽楞寺、東從寺、察柔寺,以及稱多縣的土登寺、賽達寺,囊謙縣吉曲鄉的宗達寺。薩迦班智達到涼州以後建立的南灌頂寺。)此寺是當時薩迦班智達為闊端王灌頂之所,也是祖國統一的見證地之一。
[span][span][span]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