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醫

蒙醫

蒙醫是蒙古族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逐漸形成與發展起來的傳統醫學。其歷史悠久,內容豐富,是蒙古族人民同疾病作鬥爭的經驗總結和智慧結晶,也是一門具有鮮明民族特色和地域特點的醫學科學。

在診治疾病中具有藥量少、療效好、經濟簡便等特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蒙醫
  • 性質:逐漸形成與發展起來的傳統醫學
  • 特點:民族鮮明特色的藥用種類
  • 基本理論:“赫依”、“希拉”、“巴達乾”
蒙藥的歷史,蒙藥的特點,蒙醫基本理論,定義,蒙醫特色療法,

蒙藥的歷史

內蒙古的大草原和森林中有著豐富多樣的植物,其中有很多可以做為藥用植物,不屈不撓的蒙古族人民在長期同大自然和疾病的鬥爭中,逐步的摸索和學習,用這些藥用植物來治療疾病和骨折、外傷,積累了豐富的藥物學知識。 現代蒙藥學是在蒙古民族傳統醫藥學基礎上,汲取了藏、漢等民族以及古印度醫藥學理論的精華而形成的具有民族風格的、獨立的醫藥體系,在我國民族藥中占有重要地位。 蒙古族的歷史上湧現出許多優秀的蒙醫藥學家和著名的蒙藥典籍,其中較有影響的有18世紀的松巴·堪布―伊舍巴拉吉爾的《西勒嘎日·莫隆》(《識藥晶鑒》)是蒙藥的奠基篇,收載蒙藥390種。同時代的察哈爾鑲白旗的洛布桑·索勒日哈木著有《曼奧·西吉德》(《藥物識別》),全書分為四部,共收集藥物 678種。19世紀初,內蒙古哲里木盟奈曼旗的占布拉通爾吉用藏文編著了《李斯爾·米格金》(《本草圖鑑》),收載蒙藥879種,成為今天學習和研究蒙藥的主要經典。 蒙藥進入現代以後,發展速度大為加快。據統計,我國現有蒙藥2230種。除了內蒙古自治區外,我國東北和西北的許多蒙族聚集地也都普遍使用蒙藥。 內蒙古的相關部門在經過多年的資源普查後,初步摸清了蒙藥資源,全自治區共有各類蒙藥資源1342種,其中植物類926種、動物類290種、礦物類 98種,其他類28種;本區內常用蒙藥有500餘種,商品蒙藥約400種,還有民族專用藥260種。內蒙古自治區制定的《蒙藥標準》收載藥材和成藥522 種。

蒙藥的特點

內蒙古蒙藥最具有民族鮮明特色的藥用種類有:森登(文冠木)、烏和日-西魯斯(蒙古山蘿蔔)、阿拉坦花-其其格(金蓮花)、昂給魯莫斯-畢日陽古(香青蘭)、敏吉一茵一蘇日(紫筒草)、巴嘎-塔日奴(瑞香狼毒)、嘎順-包日其格(苦豆子)、樓格莫日(糙蘇)、汗達蓋-合勒(腎葉橐吾)、敖朗黑布(綬草)等。 蒙藥材中,用的最多的是麝香、丁香、蓽茇、豆蔻、香青蘭、馬錢子、水銀和草烏等;一般如果配伍中用到草烏,多數都配訶子(阿如勒)。

蒙醫基本理論

定義

蒙醫以“赫依”、“希拉”、“巴達乾”三根的關係來解釋人體的生理、病理現象。所謂“赫依”,是指各種生理功能的動力。凡是思維、語言、動作及各臟器的功能活動,都受它支配。如果“赫依”功能失常,則會導致臟腑功能減弱,表現為神誌異常、失眠、健忘等。“希拉”有火熱之意。機體的體溫、各組織器官的熱能及精神的振奮等都是“希拉”在發揮作用。“希拉”偏盛,就會發生各種溫熱病,如口苦、吐酸、神情狂躁等表現。“巴達乾”是指體內的一種粘液狀物質,具有寒性的特徵。“巴達乾”的功能失調,除了表現為一般寒性徵象外,還易導致水液的停滯不化而出現各種分泌物增多的現象。

蒙醫特色療法

在一定的部位,將淺部脈道(靜脈)切開或穿破,進行放血,藉以引出病血,達到治療和預防疾病的目的。放血療法多適用於由血、“希拉”引起的熱性疾病,如傷熱擴散、騷熱、疫熱、癤腫瘡瘍痛風、結核病等熱症。放血法分術前準備、正式放血兩個步驟。
拔罐穿刺法
此法是拔罐與放血結合的外治法:先固定某一部位進行拔罐,取罐後在隆起部位用三棱針或皮膚針淺刺幾下,再行拔罐,吸出惡血與黃水,而達到改善氣血運行,治療疾病的目的。本法多選擇肌肉豐滿、富有彈性、沒有毛髮和骨骼凹凸的部位進行。其特點是見效快,療程短,簡便易行,病人無痛苦,沒有危險性。
灸療術是用灸草柱或灸草條在體表一定的穴位上燒灼、熏熨的一種療法。灸療術分蒙古灸、白山薊灸、西河柳灸、溫針灸。
酸馬奶療法是蒙古民族的一種傳統的飲食療法。具有強身、治療各種疾病的功效,尤其對傷後休克、胸悶、心前區疼痛療效顯著。據研究,酸馬奶中有多種有益於身體的有效成分,如糖、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等,特別是維生素C含量較大,還有胺基酸、乳酸、酶、礦物質以及芳香性物質和微量元素。
蒙古人的飲食習慣以奶食、肉食為主,在飲食方法上積累了非常豐富的經驗。
2000多年前匈奴人以經營畜牧業為主,“奶食豐富”,他們將乳酪製成優酪乳,製成乳酪。乳酪在《漢書》里稱為“湩酪”“(火+鼎)螽”。
蒙古奶食中酸馬奶是最高級的飲料。《漢書》里所說的“湩酪”包括酸馬奶。後來的《蒙古秘史》等文獻,對擠馬奶、攪馬奶、“飲額酥克”都有詳細記載。宋代著名旅行家徐霆的《黑韃事略》云:“他們的飲料種類有馬奶、牛奶、羊奶……他們軍用糧食有羊肉、馬奶子”。
隨著釀製酸馬奶技術的提高,釀酒也在很早就開始了。《禮樂記》云:“大臣用馬奶釀酒”。注釋里又寫道:“做馬奶酒,一攪就香,愈攪愈甜,超過一萬次攪動,香氣四噴,味美無比,這叫陳釀”。蒙古人會釀製酒,對蒙古中華醫藥的發展的重要意義,尤其是發明了用馬奶釀酒這項技術,發展為蒙醫藥中獨具特色的酸馬奶療法。
13世紀前,蒙古人受傷流血,以至於休克時,便飲酸馬奶急救。例如有一次混戰中,成吉思汗頸部被傷,在受傷失血的緊要關頭,者勒蔑不顧生命危險,衝破敵陣找酸馬奶,可見當時對失血過多的人採用酸馬奶搶救。
蒙古族古代諺語有“病之源食不消,藥之源百煎水”。使用百煎水後使消化系統疾病大大地減少了。
不僅如此,還積累了用家畜肉、野獸肉的湯對滋補身體的經驗。尤其善用綿羊肉及其肉湯補體療疾。據《大宇妥傳》記載;蒙古醫生納拉山陀時代著了《老年保健滋補之海》。雖然目前還不能完全得到證實,但這一記載可以說明蒙古醫生飲食療法的歷史源遠流長。
在《四部甘露》、《蒙醫藥選編》、《觀者之喜》等醫學專著里都用專題闡述以滋補理論為指導的飲食療法。尤其酸馬奶療法普及甚廣,在錫林郭勒、伊克昭等地區普遍使用,有些地方甚至建立了療養所,積累了不少經驗。如用酸馬奶治療水腫、骨折(用酸馬奶卸解錯位癒合,重新接骨)、巴水病(壞血病)、肺炎等。《四部甘露》、《蒙醫藥選編》、《觀者之喜》、《治療水腫金剛杵》等著作。
蒙醫正骨術是歷代正骨醫學家們所積累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治療各類骨折與關節脫位、軟組織損傷等一系列病症的療法。蒙醫正骨術分整復固定、按摩、藥浴治療、護理和功能鍛鍊等6個步驟進行,有解毒、舒筋和活血的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