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針

皮膚針

①針具名,是多針淺刺的專門針具。因其刺激輕微,僅及皮膚,又名小兒針。市售小錘式皮膚針,以其裝置的針數不同,分別稱為梅花針(5枚)、七星針(7枚)、和叢針(針數不限)。另滾刺筒和刷帚針亦屬此類。使用時以腕力彈扣刺激部位。 治療時,手持細柄,用針尖在一定部位的皮膚上扣打。②用這種針進行治療的方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皮膚針
  • 外文名:dermal needle
簡介及起源,針具介紹,集束七星針,散點七星針,治病依據,操作方法,適應症,注意事項,

簡介及起源

運用皮膚針叩刺人體一定部位或穴位,激發經絡功能,調整臟腑氣血,以達到防治疾病目的的方法,叫皮膚針法(skin needletherapy)。皮膚針刺法是叢針淺刺法,由多支不鏽鋼短針集成一束,叩刺人體體表一定部位,以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
皮膚針皮膚針
皮膚針,又有“梅花針”、“七星針”、“羅漢針”之分,是以多支短針組成,用來叩刺人體一定部位或穴位的一種針具。
皮膚針法源於古代的“半刺”、 “毛刺”、“揚刺”等刺法,《靈樞·官針》記載:“半刺者,淺內而疾發針,無針傷內,如拔毛狀,以取皮氣。”“揚刺者,正內一,旁內四而浮之,以治寒氣之博大者也。”“毛刺者,刺浮痹皮膚也。”上述諸法同屬淺刺皮膚的針刺方法。《素問·皮部論》說:“凡十二經脈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於皮毛。”說明十二皮部與經絡、臟腑的密切聯繫,運用皮膚針叩刺皮部可激發、調節臟腑經絡功能,以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皮膚針刺法的形成取法於古代的半刺、浮刺和毛刺。皮膚針治病主要經絡學說之皮部理論為依據,套用皮膚針叩擊皮部,通過孫脈-絡脈-經脈而作用於臟腑,以調整臟腑虛實.調和氣血.通經活絡,平衡營養,達到治病目的。從現代醫學角度來看,脊柱兩側的皮部以及陽性反映與內臟聯繫的實質,可能與節段性神經的支配有關,因某一內臟器官的感覺神經纖維,與一定的皮膚肌肉區的感覺神經纖維,都進入相同的脊髓節段。內臟和體表可能通過這條途徑,在神經體液參與下相互聯繫。因此,當內臟病變時,常在體表的一定部位出現陽性反映和陽性物,這便是皮膚針重點叩刺的部位。

針具介紹

皮膚針因施術時較少痛感,尤其適合小兒,故又稱小兒針,其針頭由5支針組成的,像梅花的形狀,稱為梅花針;由7支針組成的,叫七星針;由18支針組成的,叫羅漢針。
皮膚針皮膚針
皮膚針外形似小錘狀,針柄有硬柄和軟柄兩種規格,硬柄用硬塑做成,彈性小軟柄有彈性,一般用牛角做成,長度約15~19cm,一端附有蓮蓬狀的針盤,下邊散嵌著不鏽鋼短針。根據針的數目多少不同,分別稱為梅花針(五支針)、七星針(七支針)、羅漢針(十分支針)。針尖要求不可太銳,應呈松針狀,全束針類要平齊,防止偏斜、鉤曲、鏽蝕和鐵損。檢查針具時,可用乾脂棉輕沾針尖,如針尖有鉤曲或有缺損,則棉絮易被帶動。 臨床上常用的是七星針分為二種:

集束七星針

針7支直徑0.4~0.6毫米、長2厘米的合金針,用銀絲纏繞成束,安置在針頭中,也可用銹花針綁成束夾的筷子上臨時套用,針尖稅而無芒,針柄多為無彈性的硬質柄。由於7支針尖距離較近,不易刺入表皮損傷毛細血管,刺後針跡只留有一組充血的紅點。

散點七星針

將7支直徑0.4~0.6毫米、長5毫米的針分別裝入針頭的針盤內,周圍6支中間1支,針間距離為2毫米左右,針鋒稅利,針柄多為彈性柄,易於刺入皮膚刺破毛細血管,刺激後針跡處多有出血。

治病依據

皮膚針療法之所以可以通過刺激皮表,調整臟腑、經絡之氣,從而治療疾病,它的理論依據就是經絡學說中的皮部理論。 十四經脈各有大的分支,稱為十二別絡和十五絡脈等,還有許多小的分支,稱為三百六十五絡,各自再分出若干小絡,稱之為孫絡,布滿了各經循行範圍內的皮膚上,構成了十四個經絡分布區域,人體內臟和外界發生聯繫,有依賴於皮部小絡,外界的信息由小絡傳遞於絡脈,由絡脈傳於經脈,再由經脈傳入內臟,人體才能根據信息,來調整適應外界變化;臟腑通過此傳遞線路,將不需要或是多餘的氣散發到外界,再從外界吸收需要的氣(如日月精華之氣等),來保持人體機能的陰陽平衡,使人體正常生存;人體也通過此通路執行防禦,如衛氣不足時,這一通路又成為邪氣侵犯人體的主要途徑,由皮膚小絡進入絡脈,由絡脈進入經脈,從經脈侵入臟腑,引起臟腑疾病。
皮膚針相關書籍皮膚針相關書籍
素問·皮部論》說:皮之十二部,其生病,皆皮者脈之部也,邪客於皮膚,則腠里開,開則邪客於絡,絡脈滿,則注於經,經脈滿,則入舍於臟腑也。故皮者,有分部,不與而生大病也。;這條通路也是針灸、氣功、按摩、皮膚用藥等治療疾病的途徑,針灸刺激皮膚可以治療內臟疾病就是這個道理;內臟疾病還可通過此途徑在皮膚上出現各種反應,如疼痛、壓痛、顏色變化、皮內結節等,這些反應已成為診斷的指標。 總之,皮部是經脈功能活動反映於體表的部位,也是絡脈之氣散布的所在。皮部即是按十二經脈的外行線為依據,將皮膚劃分的十二個區域。它位於體表,對機體有保衛的作用,同時能反映臟腑,經絡的病變。反之,通過皮部的治療亦可以調整臟腑、經絡的功能,扶正驅邪。

操作方法

右手握針柄,用無名指和小指將針柄末端固定於手掌小魚際處,拇指與無名指挾持針柄1/3處,食指壓在針柄的上面。這樣可以充分依靠腕力操作。叩刺時,要求針尖刺及皮膚表面時立即彈起。每分鐘叩刺100次左右。
叩刺的強度分輕、中、重三種,可根據不同體質、部位或病症進行選擇。
(1)輕刺激:用較輕的腕力叩刺,僅使皮膚略有潮紅。適用於小兒或年老體弱者,頭面部及虛症或病程較長的慢性病。
(2)中刺激:用略重的腕力叩刺,使局部皮膚潮紅但不出血。適於治療一般常見病。
(1)重刺激:腕力重,針具高抬,節奏略慢進行叩刺,局部皮膚明顯潮紅並有微量出血。多用於體質壯實者、局部壓痛明顯以及背、肩、臀部等肌肉豐厚的部位。
根據刺激強度和病情,皮膚針治療可每日或隔日1次,以10~20次為一療程。
皮膚針的叩刺部位分類的方法很多,為便於初學者掌握起見,我們只選擇介紹三類,即整體叩刺部位、局部叩刺部位和腧穴叩刺部位。
其中腧穴叩刺部位,和其他穴位刺激法一樣,根據病症選擇穴位在穴區區域內叩刺即可。另外兩類部位如下:
(1)整體叩刺部位:在背部脊柱兩側叩刺,一般分成三縱行:第一行距脊柱約1厘米,第二行距脊柱約2厘米,第三行距脊柱3~4厘米。多數病症都可叩刺這些部位。
(2)局部叩刺部位:主要包括發病部位、壓痛點、感覺異常區域以及陽性反應物(通過觸摸所發現的皮下結節狀、條索狀物)等。
具體叩刺時,上面三類部位可綜合選用,如胃病,可在叩打脊柱兩側的基礎上,再按辨證選穴及所尋找到的壓痛點或陽性反應物進行叩刺。

適應症

(1)頭痛:可在頭部,後項部沿督脈,膀胱經,膽經循行叩經叩刺,重點叩百會,風池,太陽,上星等。
七星皮膚針七星皮膚針
(2)失眠,多夢:選夾脊穴,膀胱經穴,重點叩刺心俞,肝俞脾俞腎俞,頭部叩刺安眠穴神庭。四肢選神門,三陰交
(3)痛經:選腰骶部兩側,任脈,腎經,脾經循行部位,重點叩刺氣海關元,肝俞,腎俞,三陰交等。
(4)肌膚麻木,牛皮癬:局部叩刺加懸灸。
(5)班禿:局部叩刺加背俞穴。
(6)弱智兒童:叩刺頭,頸,項部,華佗夾脊。
(7)缺乳:取背部第3-5胸椎旁開2寸,胸前兩側乳房周圍及乳暈部,兩乳房作放射狀叩打,乳暈部作環形叩打。用輕刺激法,每日1次,配合針刺少澤穴

注意事項

操作前應注意檢查針具,當發現針尖有鉤毛或缺損,針尖參差不齊者須及時給予修理。重叩後,局部皮膚須用酒精消毒並注意保持針刺局部清潔,以防感染。局部皮膚有創傷或潰瘍者,不宜作用本法。叩刺時針尖必須垂直而下,避免斜,鉤,挑,以減少疼痛。循經叩刺時,一般每隔1厘米左右叩刺一下,可循經叩8-16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