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天葬

蒙古天葬

天葬或稱野葬,源出吐番,清人羅卜桑愨丹曾有記述。他說人死以後,要把屍體放在石碓里搗成肉醬,跟青稞面和在一起,一把一把撒向四方,讓鷹鷲來吃。自然也伴隨喇嘛念經。貧苦人家請不起喇嘛,就把屍體運到偏遠的地方,大卸五塊,扔給鳥獸也就行了。有一族人專門幹這勾當,名叫森喀哲巴。蒙古族的天葬,雖說與之同出一源,但已大為簡化。

是主要的喪葬方式,也是最高的葬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蒙古天葬
  • 類型:喪葬方式
  • 地位:最高的葬式
  • 地區:蒙古
蒙古天葬,送葬,葬後看視,

蒙古天葬

蒙古死後,其親屬會帶上死者生前最好的衣物(一般是綢緞麵皮襖、衣褲或綢緞布匹等)、喜歡吃的食物和茯茶,並把死者生前所乘馬匹梳整一番,備好鞍轡,去寺院報喪。意謂亡魂“去上天報到”,行動不得怠慢。“送魂人”到寺院說明情況,給主事喇嘛報上死者屬相、生辰及亡日的情況,請派喇嘛念經超度(在寺院念經超度,要支付一定費用,請到家裡念經超度,負責其食宿並支付一定費用)和求得送葬時間。同時將所帶物品和馬呈交主事喇嘛,意為請轉交死者。這些活動應在七天內完成

送葬

送葬之前,請幾位操持屍體之人,而親友則不請自到,將屍體捆成“S”形,再用白布纏裹。送葬日,將屍體裝入一條大口袋或用死者生前所穿大皮袍裹住,用駱駝、馬或牛馱到天葬場,天葬場一般在離居住點很遠的荒山曠野。到達後,煨燥、念經,而後挖個小坑,把死者生前喜吃食物、茶葉放入坑內,還要放入八件寶物(如金、銀、銅、鐵、玉等),將坑埋平。坑上放幾塊白石頭,將屍體脫去白布,放在上面,使左手曲屈擾於頭下,頭部枕在埋物件正上,形狀頗似睡佛模樣。屍體臥式,男女有別。放石頭是告訴人們:此處安葬過死人,若再安葬,請選別處。屍體如上述擺放停當(如系長者,送葬人向屍體磕三個頭),人們頭也不回地各自上馬返回,讓野獸和鷹鵑吃掉屍體。須注意的,送葬的人必須是單數(包括死者),如三、五、七人,留下死者後返回者正好是雙數。返迴路上將裹屍用布、口袋、皮襖等燒掉。

葬後看視

在葬後第七天,去天葬場看視,如屍體被動過(即被野獸猛禽吃掉),則認為死者已經升天,吃得越乾淨越好,被認為死者前世積德,靈魂被佛爺迅速帶到極樂世界。如屍體沒有被動過,則要換個地方。再過十四天仍然沒有被吃,就要燒掉。當然,這種情況比較少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