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魂(漢語詞語)

靈魂(漢語詞語)

人類學家之研究,推測距今二萬五千年至五萬年前之人類,已具有靈魂之觀念,或人死後靈魂繼續生活之觀念。然大抵而言,原始人所具有的簡單古樸之靈魂觀念,往往含有強烈的物質性格。直至宗教、哲學漸次發達之後,人類之靈魂觀始趨向非物質化之‘精神統一體’。

迄今為止,沒有證據表明死後還有生命,也沒有證據表明死後沒有生命。

生理醫學家證實:通過研究大腦神經細胞(神經元)突觸之間信息之間的傳遞,認為靈魂(意識)是大腦特定神經細胞的活動。

一些科學家解釋靈魂現象:一種是因為心理作用,包括錯覺幻覺造成的認知的錯誤;一種是精神病理作用,也就是腦部器官受損,而導致遺忘、精神紊亂等現象。一種與環境改變有關,主要是出現電磁場變化。人類的生活空間充滿了電磁波。人腦就是電化學器官,生物電信號在腦細胞間傳遞信息,強大的電磁場會影響到那些信號,並產生奇異的視覺、觸覺與聽覺。作用於人腦的電磁場還可以導致不同的情緒,如恐懼、緊張等,就是這種情緒使人產生看見靈魂的異常現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靈魂
  • 外文名:soul; spirit; ghost
  • 拼音:líng hún
  • 解釋:一種生物磁場
漢語辭彙,字典解釋,引證解釋,基督教,佛教,道教,科學界爭論,實驗案例,不同學說,民間學說,希臘哲學,主流觀點,

漢語辭彙

字典解釋

1.文化意義上可以影響或激勵後人的人文成果。
2.古人說的靈魂,有時指的是我們今天說的意識、精神、心理活動,那是大腦生理活動的結果,是物理、化學反應的產物,並不能脫離大腦而存在。人一死,大腦活動終止,意識喪失,所謂的靈魂也就跟著消失。
3.比喻能對某人或某個群體起關鍵和主導作用的精神方面的核心因素。
4.高尚的品格。
5.迷信者認為附於人體的精神或心意之靈。
6.品質,主控制、主方向、主屬性,一般不受外力影響。
7.產品中流露出的能夠被使用者認同的價值觀念
8.泛指生命。
9.其指精神、思想、感情,情感等。
10.其指人格、良心、性格。
11.比喻事物中起主導和決定作用的因素。

引證解釋

  1. 迷信認為附在人的軀體上作為主宰的一種非物質的東西。靈魂離開軀體後人即死亡。
    《楚辭·九章·哀郢》:“羌靈魂之欲歸兮,何須臾而忘反。”
    漢 蔡邕 《陳留太守胡公碑》:“靈魂徘徊,靡所瞻逮。”
    《二刻拍案驚奇》卷二三:“ 興娘 吾兒,你的丈夫來了,你靈魂不遠,知道也未?”
  2. 指生命。
    葉紫 《星》第五章:“她很不願意這弱小的靈魂孤零零地留在世界上,去領受那些兇惡的人們的踐踏。”
  3. 指精神、思想、感情等。
    清 秋瑾 《寶刀歌》:“寶刀之歌壯肝膽,死國靈魂喚起多。”
    巴金 《隨想錄·文學的作用》:“文學作品能產生潛移默化,塑造靈魂的效果。”
    魏巍 《誰是最可愛的人》:“他們的靈魂是多么美麗和寬廣。”
  4. 指人格,良心。
    瞿秋白 《出賣靈魂的秘訣》:“從 中國 小百姓方面來說,這卻是出賣靈魂的唯一秘訣。”
  5. 比喻事物中起主導和決定作用的因素。
    周恩來 《抗戰軍隊的政治工作》:“以革命主義為基礎的革命政治工作是一切革命軍隊的生命線與靈魂!”
    任德耀 《小足球隊》第四幕:“你是我們球隊的靈魂,得分的鑰匙。”

基督教

早期基督教將靈魂分作“靈”(希臘文pneuma)和“魂”(希臘文psyche)兩部分:“魂”(即生命力)是血肉的,所有生物都有的;“靈”(智慧或理性等人類的獨特表現)則是來自上天的,只有人類才擁有。因此,基督宗教地區會有“人類是萬物之靈”之說。《聖經》的原文用詞“魂”(即希伯來文nephesh和希臘文psyche)顯示,並未將身體和“魂”加以劃分,而且描述“魂”是會死亡的。
原始基督教認為靈魂不是不滅的,可透過復活,最終會和同樣復活了的肉體一起到天堂地獄
根據《聖經》的描述,人死後受到上帝的初步審判,除為自己的罪悔改並相信耶穌基督是救主重生而得救的人可以直接去天國外,或極惡人(拒絕接受救恩或抗拒)會直接去地獄外,一般在煉獄或類似的地方等候末日,再作二度審判。已死信徒的身體可能會改變,與得榮耀的耶穌的身體相似,所以靈魂即使會死也不重要。因受古希臘哲學新柏拉圖主義的思想影響,中世紀的基督教信仰中,將人劃分為兩部分-靈魂與身體,在生之時是不分離的。
中世紀最廣泛的觀點認為靈魂是上帝所創造的,上帝為每一個新身體創造一個靈魂。這想法受到改革宗傳統和加爾文宗等支持,也為天主教所接受。另一個觀點則認為個人的靈魂承自父母。

佛教

事實上,正信佛教並不接受靈魂的觀念,因為這在緣起緣滅的理論上不能成立,站在“生滅無常”的立足點上,看一切事物都是生滅無常的,物質界是如此,精神界亦復如此。用肉眼看事物,往往會發生“成而不變”的錯覺,若用精密的儀器去看任何事物,無不都在剎那變化之中,易經所說的“生生”,其實在生生的背後,也包含著死死,也就是生滅變化。
蓋承認靈魂存在,為許多宗教、哲學、社會學所主張,論及其特質、本源、究極,則有極大之分也。有主張其與精神或心意等同義者,如靈魂生活(soul-life)一語,殆與精神生活、心意生活等義無有分別。而主張靈魂說(Soul Theory)者,若自其所說之身、心關係而言,則立足於二元論;若自精神之體、用關係而言,則立足於實體論。近世哲學出現現象論、現實論、唯物論等學說,則大抵反對宗教靈魂存在而否定其為實有。
佛教本不說靈肉二元觀、靈魂不滅論等。因釋尊對靈魂與肉體之同異並不予以作答(即無記),亦即否定靈魂與肉體可截然劃分為二之想法。佛教系由實踐之主體而重視心的存在;此一存在論,系徹底立於心、物二者相關之立場,並不視一方為不滅之實體,另一方為生滅之假相,而認為心、物二者皆空,無自性可得。而當輪迴轉生之說被佛教採納後,有關輪迴主體之問題卻引起佛教史上之重大論爭,如南北朝時之‘神滅不滅論爭’等;其結果則致使輪迴主體呈現出一種猶如靈魂之色彩。(參閱‘神滅不滅論爭’4257)
神滅不滅論爭
自佛教傳入我國,至六朝時代,信奉佛教者與批判佛教者之間產生多種歧見,其中,以佛教之輪迴報應說為主題所進行之理論探討,稱為神滅不滅論爭。首先,承認佛教輪迴報應說者以為,人死後,宿於肉體之靈魂兮神識一不會隨之死滅,而將繼續轉宿於另一肉體;且人經三世,輪迴於五道或六道中,必定身受相應於自己所做所為之善惡業報。反之,神滅論者站在我國傳統思想之立場,否認三世、輪迴報應、心神不滅之說,而以為人死之後,心神必隨形體散滅。
“神不滅”說,最早見於三國時代吳國牟融所作之理惑論;然最具代表性者,為東晉廬山慧遠(334~416)之主張,其所作沙門不敬王者論卷五有‘形盡神不滅’一說,以木與火之關係比喻形體與心神之關係,而謂:心神由一形體輪迴入於另一形體,而繼續存在;猶如火之燃燒,燃盡一木再轉燃另一木。慧遠之弟子宗炳(375~443)作‘明佛論’,揭示二種神不滅義:
(一)輪迴之神識不滅;(二)法身之神識常住,或謂‘法身神識常住’之義融合涅槃經之佛性說與道家思想,而將佛性視作道家理想境界中虛靜無為之心,此心即神識;又佛性(此處指法身)常住,亦即心神不滅之意。此外,宗炳又聯結輪迴之本體神識與法身之神識,闡述人於輪迴過程中漸次斷除煩惱,則輪迴之神識亦能歸於本來清淨之法身神識;成為唯有法身神識之狀態時,人即成佛。吾人由(一)沙門不敬王者論卷五;(二)何承天(370~447)批駁沙門不敬王者論及明佛論之書簡;(三)何承天致神不滅論者顏延之(384~456)之書簡等文獻中,可進一步了解神滅論與神不滅論者間相互問難之情形。
學者鹹謂,神滅論系源於中國傳統之思想,然若自神不滅論者之觀點而言,神滅論者之否定靈魂與精靈之存在無異違反儒家之傳統,蓋因儒者行宗廟祭儀,自是承認精靈存在;故若非難死後神識之存在,即是反對自己所信奉之儒家道統。此外,一般對神不滅論之評語則是:彼等將輪迴本體之神識與死後之靈魂視為同一者,此種混同之論,系因輪迴本體之神識乃源自中國傳統觀念中之‘神’。然此種輪迴本體神識之論,實與否定實體存在之佛教無我論相悖。綜上所述,神不滅論亦非基於對佛教之正確理解,乃是國人為使自己容易接受佛教輪迥業報之說,所作之特殊解釋。
南朝梁武帝時,范縝作‘神滅論’一文,引起學者間之激烈論戰。其主張形神一體,形為神之質,神為形之用;形若滅亡,神亦隨之滅亡。此一說法非但否定輪迴業報之論,亦且否定精靈鬼神之存在,乃一典型之反佛論者,遂使當時篤信佛教之人士紛紛著書批駁。如范縝之外弟蕭琛(476~513)作‘難神滅論’,曹思文作‘難范中書神滅義’,沈約作‘神不滅義’、‘難范縝神滅義’,梁武帝作‘大梁皇帝立神明成佛義記’、‘大梁皇帝敕答臣下神滅論’等。因梁武帝虔心信佛,致令當時之佛教勢力興盛異常,故對范縝之神滅論反應極為激烈。又當時之佛教信仰難免受魏晉玄談風氣之影響,而流於浮華迷信,范縝作神滅論,或即立意針砭時風,警醒世人崇尚自然、破除迷信因果。[弘明集卷一至卷五、卷八至卷十、廣弘明集卷二十二、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下(湯用彤)](參閱‘三教論衡’612)

道教

道教關於靈魂的描述很獨特具體和富有建設性,道教的靈魂觀是建立在生命醫學與玄妙神學的基礎上詳細剖析靈魂的特性,認為靈魂是由三魂七魄構成,一個人死後七魄先散,然後三魂再離。“魂”和“魄”;魂主精神,而魄主身形。
三魂是指“天魂、地魂、命魂”,古稱“胎光、爽靈、幽精”,也有人稱之為“主魂、覺魂、生魂”或“元神、陽神、陰神”或“天魂、識魂、人魂”等。用現代科學解釋應為:天性,遺傳,後天。
七魄是指喜、怒、哀、懼、愛、惡、欲,生存於物質中,所以人身去世,七魄也消失。之後再隨新的肉身產生“肉體及魄”則屬於“陽世的物質世界”。
道藏《雲芨七籖》魂神卷三魂七魄相關記載:三魂:夫人身有三魂,一名胎光,太清陽和之氣也;一名爽靈,陰氣之變也;一名幽精,陰氣之雜也。七魄:其第一魄名屍狗,其第二魄名伏矢,其第三魄名雀陰,其第四魄名吞賊,其第五魄名非毒,其第六魄名除穢,其第七魄名臭肺。現代意義通指為(喜、怒、哀、懼、愛、惡、欲。)
另葛洪《抱朴子.地真篇》及《雲笈七籤》卷五四《說魂魄》.魂魄指人的精神靈氣。卷三三曰:三魂相嫉,七魄流競。
黃帝內經《靈樞·淫邪發夢》:“正邪從外襲內,而未有定舍,反淫於藏,不得定處,與營衛俱行,而與魂魄飛揚,使人臥不得安而喜夢.”《靈樞·本髒》:“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

科學界爭論

瀕死體驗:對出生體驗的記憶回顧
卡爾薩根的解釋:瀕死體驗其實是對出生體驗的記憶回顧。
卡爾薩根書上對瀕死體驗的解釋確能解釋一些現象。出生是每人都有的經歷,大同小異,解釋瀕死體驗雷同的普遍性。也解釋穿越黑暗隧道和見到進入光明的現象。
還有一個假說:腦缺氧致幻。已知LSD等藥物可刺激大腦產生幻覺,臨死大腦處於缺氧態,可能引起幻覺。這個假說解釋舒適感,腦氧分壓低的初期會有愉悅感,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沉溺於窒息式做愛、每年幾千青少年死於自慰時窒息。但也有不能解釋的瀕死體驗部分。
解釋瀕死體驗的還有腦補假說,是一種稍專業的假說。大腦有套處理信息的機制區分幻覺和現實。這套機制挑選最符合各種已有信息(穩定)的模型作為”現實”。莊周夢蝶,夢中大腦挑選”蝶”的身份作為現實,因為這個身份符合當時所有條件。而醒來後,同樣機制挑選“人”做身份,匹配環境和記憶。瀕死,感官信息來源被切斷,現實模型不穩定。為了穩定現實模型,大腦只能用已有信息(記憶)構建現實。而記憶中的事件,有一個特點,都是鳥瞰視角。試著回憶上次在沙灘散步的場景,大部分人頭腦出現的是鳥瞰自己的畫面。於是瀕死體驗就是大腦生成的現實模型,這就是腦補假說。
瀕死體驗腦補假說解釋離體感,認為舒適感是瀕死壓力刺激腦分泌安多分引起的,隧道感是視覺皮層噪音增加的結果,總之一切都可以用生物化學解釋。還發現可以刺激大腦特定區域產生靈魂出竅感。這是往大腦里塞一百個電極,挨個區域測試測出來的結論。
靈魂出竅可由神經學機制所觸發
科學進行分析和記錄,研究者知道在有些情況下會出現靈魂出竅的現象,例如腦外傷、感官剝奪、瀕死體驗、分離和致幻藥物、脫水、睡覺、及對大腦進行電刺激等情況,或通過人為誘導也能做到。科學家們認為靈魂出竅,其實是由某些神經學機制所觸發的幻覺。
觀看視頻可引發“靈魂出竅”體驗
據科學家表示,觀看一段自己身體的脈動與心跳同步的視頻將引發離體體驗。這個幻覺顯示身體存在感的體驗取決於內部和外部的雙重感知。
認為身體的自我意識——那種擁有感以及位於身體內的感覺——的存在是理所當然的。然而,當發生癲癇性痙攣或者在某些人身上會自發的產生離體體驗(OBEs),這表明身體自我意識的某些方面也會被擾亂。
OBEs曾在實驗室環境下發生,當時科學家給被試者灌輸有衝突的感官信息,導致他們將自己同感於虛擬的身體或者人體模特。在所有的實驗中,研究人員控制外在的,或者稱外感受性的感知,例如視覺和觸覺。
通過開拓內在或者內感受性的信號,例如某人的心跳,是否能夠誘發離體體驗?瑞士洛桑市瑞士聯邦理工學院的簡-阿斯佩爾(Jane Aspell)和盧卡斯-海德里希(LukasHeydrich),以及奧拉夫-布蘭科(Olaf Blanke)和同事決定查明真相。
他們要求17名被試者站著佩戴頭盔式顯示屏,展示了從背後拍攝的他們自己的實時錄像,因此這些志願者實際上是看著自己的背部位於身體前方2米處。這些參與者還看著軟體生成的輪廓包圍著一個虛擬的身體,就像一個光暈。
被試者還佩戴著胸部的電極記錄他們的心跳。這個信號被用於產生閃現的光暈,這些光暈要不與心跳實時同步,要不略微有點步調不一致。當閃現與信號同步後,感覺就像被試者看著自己的心跳,儘管他們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當然,這不是你在日常生活中會遇到的情況,你一般看不見自己的心跳。”
大約凝視自己的身體長達6分鐘後,無論閃現的輪廓是否與自己的心跳同步,志願者都閉上眼睛並被引導向後1.5米。然後他們被要求向前進走到他們之前站立的位置。在同步測試中,被試者向前走靠近他們的虛擬身體——這意味著這種體驗已經改變了他們的自定位。而在非同步的實驗中,自定位的改變並沒有非常明顯。
此外,每次測試後被試者都被要求回答一份調查問卷,答案顯示當閃現的輪廓與自己的心跳相同步時,他們更傾向於將自己認同於那個虛擬身體。其中一名婦女回答稱她“想要與自己實際的肉體相脫離。”
這是研究人員首次創造外感知和內感知信號之間的衝突以誘發這種幻覺。“這顯示內感知信號對於自定位和自我認同感非常重要。” 海德里希說道。
研究自我感知的哲學家、德國美因茨約翰內斯古滕博格大學的托馬斯-梅岑格(Thomas Metzinger)對這項實驗印象深刻。“它告訴我們人類的自我意識深深受到了內感作用的約定,這種錨定的方式比之前人們承認的還要更強烈。”這項研究將發表在期刊《心理科學》上。
靈魂“住”在你的神經細胞里
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弗朗西斯·克里克經過一系列的論證,給人們一個說法:靈魂不存在於宗教,不存在於哲學,也不存在於心理學,就生存於神經細胞中。他認為,靈魂或是說意識能夠與大腦分離而且不能被科學所解釋的理論已經是陳舊的神話。他認為回顧人類研究大腦的歷史,已經不僅僅是刻畫大腦如何接受刺激,而是“掌握人類靈魂的本質”,不管這是比喻還是文學,但這都是克里克想要探索的東西。1962年,因為和其他科學家一起發現DNA雙螺旋結構的弗朗西斯·克里克,1976年後,開始將他的研究方向轉向腦科學和意識。通過他一系列的研究,他堅信,獨立於身體之外的靈魂(意識)是不存在的,沒有生命就沒有靈魂。克里克的研究是通過對大腦神經細胞(神經元)突觸之間信息之間的傳遞而得出結論的。他在1994年出版的《驚人的假說:對靈魂的科學研究》一書中說:“你的快樂和你的痛苦,你的記憶和你的雄心,你的個人身份和自由願意的感受,不過是一大群神經細胞及其相關分子的群體行為。”也就是說,人的靈魂(意識)是大腦特定神經細胞的活動。
科學或驗證大腦存在“靈魂細胞”
美國加利福尼亞理工大學的計算及神經系教授克里斯托弗·科克從20世紀90年代與克里克開始合作發展大腦意識的研究。2003年,他們將克里克的研究向前推進一步,並在當年2月的《自然》雜誌上發表他們的論文。他們認為,人的靈魂是由大腦的特定細胞產生的,即人的“靈魂細胞”,靈魂或意識就是由這些細胞所產生的。克里克等人的研究發現,人體大腦中某一部分神經元產生並控制人的靈魂。而這些產生和控制靈魂的神經細胞位於大腦皮層後部到前緣的一小塊區域。
所以,當人死後,沒有神經元的相互活動和產生並傳遞的神經遞質(許多化學物質),意識和靈魂就沒有了,那么,獨立於身體之外的靈魂當然就不存在。根據克里克的研究,靈魂只能存在於有生命的軀體中。他認為現在依然有很多人相信靈魂是獨立存在的,這就像是4000年前人們認為地球是平面一樣。
科克所用的方法是磁共振成像(MRI)和電波探測儀以及痕跡調節儀對大腦的意識進行監測。他們的研究對象包括老鼠、猴子、健康人和病人,對這些研究對象的視力和視覺意識進行監測,同時還研究人和鼠的條件反射過程。他們一方面尋找正常人的意識神經元的特徵,一方面用電波探測儀監測病人和老鼠單一的神經元電波活動。科克和他的研究組發現,在研究中大腦皮層的前扣帶回是一個關鍵區域。如果把小鼠大腦的這個區域去除,小鼠便不能產生痕跡調節,所以科克認為這個區域對意識的產生至為重要。另外,磁共振成像可以讓人們看到大腦中的某一部分在人的“感覺”期間產生活動,比如在看到一幅畫或一張臉孔的時候,大腦中的某個部分會產生明顯的活動。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神經生物學家南西·坎威斯爾的驗證,同樣利用磁共振成像證明了克里克和科克的新結論。在大腦中存在著對臉部或特定物品進行辨認的特定區域。這就是說,克里克所堅稱的“靈魂神經細胞”(知覺神經元)是可以被發現並在大腦中定位的。
人死亡後進入另一個世界,缺少證據
多數科學家認為,人類死亡之後進入另一個世界不是荒謬之論,是缺少可信證據,而不是克里克和科克所認定的是一些少數神經元的活動和化學物質的交換與反應。靈魂(意識)是存在的,但只存在於有生命的活體中,主要是大腦。但他們都認定的一點是:當生命停止後靈魂也消失了,因為神經活動和新陳代謝同其他組織器官的活動一樣也都停止了。科克和他的研究小組認為可以設計比如意識測量儀一樣的儀器來測量意識。
人的心跳停止,人腦中存儲的信息不會隨之消逝
人的靈魂是較之常規神經元為根本的某種東西,當人的心跳停止,人腦中所存儲的信息不會隨之消逝,而是繼續在宇宙中擴散。很多經歷過臨床死亡的人回憶起自己在深長的隧道里或看到一束白光這一現象。
量子力學或證實靈魂存在
美國亞歷桑那州大學意識研究中心主任、心理學和麻醉學系教授斯圖爾特-哈梅羅夫博士提出這項準宗教理論,基於意識量子理論,他和英國物理學家羅傑-彭羅斯提出,靈魂包含在大腦細胞中的微管結構。指出,瀕死體驗是微管量子引力效應,這一效應稱為微管量子目標還原調諧(Orch-OR),因此靈魂並不只是大腦神經細胞互動。事實上形成於宇宙中。類似於佛教和印度教理論——人類意識是宇宙的主要部分,也類似於西方哲學唯心主義。基於這些信仰,哈梅羅夫博士稱,瀕死體驗中微管失去它們的量子態,其中的量子信息並未被破壞,離開身體返回宇宙。
靈魂是不可視存在
靈魂和粒子一樣,沒有固定形態,只有通過某種高分子對撞或波段掃描,才可以捕獲住它們存在,身體是可視存在,還有一部分不可視存在,這個存在是靈魂。
人死後,生命並未停止
英國研究人員開展的一項醫學研究表明,在人死亡(心臟停止跳動)之後,生命其實並未停止,靈魂還在活動。
離開肉體的意識及其連續性
意識不滅定律的證據,現在已經可以給出很多。鐘茂森博士將這一領域的研究分為五個方向:(1)對意識存在的研究;(2)對能記憶前生者的調查研究;(3)對催眠法回憶前世的研究;(4)對不同維次空間生命的研究;(5)對特異功能者對輪迴的研究。這些研究涉及到三世輪迴是否真實可靠的重要問題。在鐘博士的論文中,詳細介紹每個方向的科學家及研究成果。這一領域的研究初步證明離開肉體的意識存在及意識的連續性。
靈魂離開肉體瞬間
俄羅斯科學家克羅特科夫用一部生物電成像相機在人死亡的那一刻拍下照片。採用氣體放電顯像法的技術拍攝出的照片中藍色表示逐漸脫離人體的生命力。根據克羅特科夫的說法,肚臍和頭部是生命力(靈魂)先流失的地方,腹股溝和心臟則是靈魂前往無限幻境前停留的地方。
靈魂是生物磁場,可與生者交換信息
靈魂是一種生物磁場,可與生者的生物磁場進行信息交換,瑞典科學家曾經成功完成靈魂附體實驗。通過操控志願者的感知,使其將別人的身體誤認為是自己的,出現身在別人體內的幻覺,能體驗到他人的感受。即使兩個人的外表和性別不同,同樣能感覺到自己進入對方的身體。不管是處在靜止狀態,還是活動狀態,都能達到同樣效果。大腦受到外來干擾信息激發,身體處於不可控狀態,能感覺到一種外來的干擾。
靈魂出竅真相:大腦創造第一人稱視角
人類毫不費力的就能夠構造寄居在身體裡的感覺,而科學家目前查明大腦是如何產生這種體驗的。這項展示在2013年11月10日神經科學學會年度會議上的發現強調當一個人具有離體體驗時,大腦哪一片區域是活躍的。
研究顯示大腦結合來自多個感官的信息,以第一人稱的視角創造擁有身體的感覺。在這項研究中,被試者位於MRI掃瞄器內頭戴頭盔式顯示儀,顯示第一人稱攝像機視角看到另一人的身體躺在掃瞄器的角落裡,他的頭與牆平行或者垂直。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的研究人員反覆的利用一個物體觸摸一名被試者,同時觸摸攝像機視野里顯示的身體,這給被試者造成一種錯覺,也即攝像機視野里顯示的身體屬於他們自己。
為了增強這一錯覺,研究人員用小刀威脅攝像機里顯示的身體,同時測量被試者的皮膚傳導性或者傳導電的能力(當人們害怕時他更容易出汗)。的確如此,當被試者看到虛擬身體被威脅後,自身的傳導性立即上升。
當被試者經歷身體錯覺時,他們大腦的頂葉皮層和前運動區皮質就會點亮,這些區域涉及集合感官信息並計畫身體運動。此外,大腦活躍程度也與產生錯覺的強度相關,這暗示著這些大腦區域對於產生身體所有權的感覺是非常重要的。
研究人員還測試哪些大腦區域代表一個人的位置和他們腦袋朝向的方向。利用檢查整個大腦樣式的算法,他們發現除頂葉皮層,對於記憶至關重要的大腦區域海馬體非常活躍,它會協助產生方向感。這項發現表明大腦依靠一系列來自不同感官的信息的複雜相互作用以產生處於身體之內的感覺,即使所處的是別人的身體。
死亡是意識造成的幻覺
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維克森林醫學院大學教授蘭薩稱有足夠證據證明死亡只是人類意識造成的幻象。提出生物中心論,稱是生命創造宇宙,有個人意識才有宇宙存在,時間與空間只是人類意識的工具。當生命走到盡頭,即身體機能 盡失時,會在另一個世界重新開始。類似,宇宙萬物都是阿賴耶識變來的,過去、將來的所有信息都儲存在阿賴耶識。物理學解釋為全息攝影,使宇宙可從本體變現出來。

實驗案例

後來更多的類似實驗表明,人死後,重量並未立刻減輕;目前最有可能的解釋是人在死亡過程中,體內細菌產生的熱氣體有時會逸出體外,使得秤台上的空氣對流,導致指針移動。熱氣偶爾排出體外的說法,可解釋Duncan MacDougall的實驗結果:當空氣撞擊秤台,重量就增加;當空氣離開秤台,重量就減少了。因而Duncan MacDougall的實驗被視為錯誤,說法為偽科學。

不同學說

民間學說

對靈魂這個問題,中外思想家都曾從常識、邏輯的角度加以駁斥。比如晉朝阮宣子不相信人死後會變鬼,他的反駁角度很獨特:聲稱見過鬼的人說鬼魂穿著生前的衣服,難道衣服也有鬼嗎?東漢王充也曾反駁:如果死後靈魂不滅,死去的人要比活著的人多得多,現在應該到處都是鬼了。

希臘哲學

古希臘,人們將人類的生命力區分為兩個層面,一是古希臘文:πνευμα(pneuma),意思是氣、水汽、呼吸。在拉丁語中,稱為spiritus,後來形成英語:Spirit,漢譯為精神。這類似於中國所說的氣。
另一個層面,古希臘文:ψυχη(psykhē),在拉丁語中稱為anima,也就是英語:Soul,即是靈魂的意思。古希臘文:ψυχη(psykhē)的動詞形態,意思為吹涼,或是吹,它意指的是帶來生命的呼吸,是人類與動物得到生命的原則,它的相對語為古希臘文:σῶμα(soma),意譯為肉體。在荷馬史詩中,古希臘文:ψυχη(psykhē)被用來稱呼人死後的鬼魂。從品達開始,古希臘文:ψυχη(psykhē)被用來指稱人類之中不朽的部分。

主流觀點

現在科學界一般認為,意識是大腦運作的結果,人死後意識便會在短時間內跟著消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