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年桂陶

萬年桂陶

廣西桂陶泛指用廣西區域陶土並製作於廣西區域的泥陶器,簡稱桂陶,廣西有萬年制陶史,廣西桂陶堪稱萬年桂陶。

廣西是中國最早的陶器起源地之一,制陶業有一萬五千年的歷史。由於廣西地處偏遠,生產力發展落後,所以陶器工藝的發展十分緩慢,但傳承萬年從未間斷,也逐步產生了無釉、無彩、刻畫等藝術風格,形成“雙料混煉、骨肉相融、自然素燒、燒煉出彩、陶刻紋印、陶藝造型”六項基本特徵。秦漢時代以後,廣西陶成為漢越文明融合的產物,在維持地域風格的基礎上,有了長足的發展。在瓷器興起以後,廣西陶器經歷了一段緩慢發展期,但是在清代晚期強勢復興,並達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峰:坭興陶。坭興陶在充分發展的基礎上,難能可貴地保留了代代相傳的廣西陶特色,是古代藝術復興創新的傑作。廣西簡稱“桂”,廣西有一萬多年的制陶歷史,故廣西陶可冠以“萬年桂陶”之稱謂。

萬年以來,萬年桂陶在八桂大地生生不息,歷代相傳,在南寧市區域形成了獨特的“萬年桂陶邕城四景”。這四景分別是頂螄山萬年陶址、豹子頭桂陶起源技術實物見證地、邕江河畔百米龍窯群、南寧盧權智藝術紅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萬年桂陶
簡介,歷史淵源,萬年傳承,六大區域特徵,雙料混煉,骨肉相融,自然素燒,燒煉出彩,陶刻紋印,陶藝造型,萬年桂陶邕城四景,頂螄山萬年古陶址,豹子頭桂陶起源技術實物見證,邕江河畔百米龍窯群,南寧盧權智藝術紅陶,文化傳承,藝術魅力,中丹萬年桂陶考察,中外專家組成聯合考察組,六天考察 成果豐碩,萬年桂陶 萬年傳承,走出深閨 產業騰飛,中丹萬年桂陶考察紀要,

簡介

廣西有萬年制陶史,自1965年以來,在桂林市甑皮岩、大岩、廟岩、南寧市頂螄山等四處史前遺址發現並出土了距今萬年曆史的陶器,廣西成為我國發現萬年古陶遺址最多的省份,桂林市成為世界上唯一擁有三處萬年古陶遺址的城市。桂林甑皮岩遺址第一期出土的陶器是目前世界上出土製作工藝最原始的萬年陶,燒制溫度低於250度,距今1.2萬年。柳州鯉魚嘴遺址出土距今9000年的陶器,南寧豹子頭遺址出土距今8000年拌練好的陶坯料,桂林資源曉錦遺址第二期發現了平地堆燒遺蹟,桂林資源曉錦遺址第二期距今6000-4500年。廣西是目前世界上擁有史前古陶出土遺址較多的地區,發現並出土了豐富的史前古陶遺存。
經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單位研究,甑皮岩第一期陶器燒制溫度低於250度,距今一萬二千年,屬於陶器從無到有起源階段的器物,是陶器的雛形,是“陶雛器”,廣西據此成為目前世界上唯一發現萬年前陶雛器的地區。
廣西簡稱“桂”,因此, 有萬年曆史的廣西陶器堪稱“萬年桂陶”。
據研究,甑皮岩陶器不僅在第一期陶器體現出陶器起源階段的特點;在第二期至第五期出土的陶器,亦體現了自距今1.2萬年 至距今7000年期間,陶器製作技術的逐步成熟與發展;甑皮岩陶器製作呈現出“雙料混煉、骨肉相融、自然素燒、燒煉出彩、陶 刻紋印、陶藝造型”的基本特徵;這六項基本特徵在廣西曆代乃至當代制陶中仍然存在。廣西地區具有清晰的陶器製作技術起源 、傳承及發展的脈絡。
萬年以來,甑皮岩遺址體現出的六項陶器製作特徵在廣西地區從北至南各個歷史時期出土的陶器均有發現,六項特徵共存的特點萬年以來在廣西地區沒有消失,成為廣西地區獨特的區域制陶特徵。
目前,廣西區域陶器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家級非遺欽州坭興陶、廣西非遺靖西壯族夾砂陶、廣西非遺賓陽鄒圩紅陶均保留了六項制陶典型特徵;桂林荔浦大塘陶、南寧盧權智藝術紅陶亦保留了以上六項制陶特徵。其中欽州坭興陶在藝術觀賞性方面取得突破,成為中國四大名陶之一;南寧盧權智藝術紅陶單件器型高度突破五米,極大擴展了陶器藝術的創作空間,創作出一批素燒陶器藝術精品。

歷史淵源

廣西具有萬年制陶歷史
中國萬年以上的古陶器,主要出土於江西、湖南和廣西三省,其中廣西是古陶遺址最豐富的地區。光是桂林地區,就有21處出土了陶片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其中超過一萬年的有三處,它們是雁山區廟岩遺址、臨桂縣的大岩遺址和桂林市南郊的甑皮岩遺址。在同一個城市有三處萬年以上的古陶遺址,這全世界也是獨一無二的,中國考古學權威裴文中先生曾感慨地說:“中國可以成為世界上古人類學的中心,廣西是中心的中心”。
在桂林的萬年古陶遺址中,雁山區廟岩遺址的年代最為久遠,目前考古發現的陶片年代超過一萬五千年,是世界古陶器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廟岩位於一處半山坡的洞穴內,洞口距山腳高約13米,說明當時人類還沒有能力移居平原,仍處於畏懼洪水猛獸的山坡穴居生活時代,這也足以證明,陶器並不是依附於農業而發展起來的,其歷史比農業更為悠久。
臨桂縣的大岩遺址是桂林第二古老的陶器遺址。遺址的文化堆積共有六期,從第二期開始發現燒制的陶土塊,年代距今12000年,非常珍貴。桂林規模最大的史前遺址是位於市區南郊的甑皮岩遺址,它是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國家級的考古公園。甑皮岩最早的陶器有一萬年以上的歷史,英國BBC廣播公司在甑皮岩遺址拍攝古人類紀錄片的時候曾做過實驗,發現這種陶器是手工冷制的,裡面必須摻雜約三分之一的石英才能保持其穩定,做好之後陰乾,等要煮螺絲的時候才會在放在火上烤。
甑皮岩第二期開始出現露天堆燒的陶器,燒制溫度有680 - 930度左右,火候較低。第五期開始出現慢輪技術製造的泥質陶器,製作工藝更加精良,而且有罐、釜、缽、盆等多種器形。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時期的陶片上面出現很多藝術加工痕跡,有大量的刻劃紋和部分按壓紋,紋飾主要有水波、曲折、格線等,還有部分乾欄紋,即遠古人類把它們所住的房屋樣子刻在了陶器上。陶器刻劃最早的目的可能是為了增加摩擦度,拿著的時候不至於滑掉,到後來逐漸發展成了一種藝術需求。另外這個時候的部分陶器上會出現窯變,即一個陶器上同時出現多種顏色,這應該是意外的結果。

萬年傳承

廣西制陶史傳承有序,從未中斷
自廟岩遺址首次出現陶片以後,廣西桂陶經歷了上萬年漫長而獨立的發展。除前文所述的幾處遺址以外,廣西還發現有眾多新石器時代陶器遺址,包括柳州的鯉魚嘴人遺址,橫縣的西津人遺址,扶綏縣的敢造人遺址等。到兩千多年前的先秦時期,桂陶的工藝發展到了一個較高的水準。
1、先秦時期的廣西陶器。
先秦時期的廣西被稱為甌駱,也叫做“西甌駱越”,屬於中國南方百越文明的一部分。那時候廣西的桂陶工藝已經比新石器時代早期有了很大進步,具體體現在四個方面。第一是普遍使用輪制工藝,早期的陶器是手制的,工藝簡陋效率低下,而且器形不規整,在有了輪制工藝之後,就可以做出胎壁薄厚勻稱,外型富於變化的精美陶器。第二是對陶土的選擇更有經驗,早期的陶土只是粘土加上石英,且沒有經過淘洗,所以燒出來陶製鬆軟,氣孔很多,而先秦時期工匠遴選的陶土已經很細膩了,製作出來的陶器堅固耐用。第三是燒制技術得到革新,早期的陶器最多是明火燒制,火候很低,而先秦時期廣西已經有了陶窯,火候普遍達到一千度以上,燒出來的陶器多為白色,質地堅硬。第四是陶器的藝術性有很大提升,陶刻工藝更加成熟,工匠可以在陶器上熟練地刻出水波紋和弦紋相組合的各種圖案,線條簡潔明快,布局合理,比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刻紋陶器好看許多。按壓紋則更趨向於程式化,有米字紋、雲雷紋等多種樣式的印製模具,陶器燒出後就可以拍印。另外這個時期還出現了簡單的陶塑,在陶器上不光可以做耳,還可以做些小獸裝飾。
先秦的桂陶,經歷了上萬年的發展,確實是取得了顯著的進步,但同時我們也要看到,桂陶在獨立發展的過程中,進步的速度是非常緩慢的。古代廣西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陶器文明之一,然而真正在陶器工藝上取得巨大成就的,都是一些後起之秀。如中國北方的馬家窯仰韶、龍山等文明,比桂陶要晚幾千甚至上萬年,但是它們後來居上,創造出了無數精美的彩陶,還出現了“鸛魚石斧陶缸“、“陶鷹鼎”等堪稱人類藝術瑰寶的東西。而廣西桂陶的則一直沒有發展出彩陶來,始終維持著刻畫按壓的裝飾模式,而且沒有出現鶴立雞群的精品,陶器作為一種財富,只能在數量上做累積,而做不到在質量上進行累積。倒是廣西先民的一支,帶著原始的制陶技術不斷遷徙南下,最後在泰國北部的班清創造出了精美的史前彩陶文化。
不過事情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那就是廣西陶器較少有彩陶,也是一種地域風格。陶器裝飾不一定非以彩繪為標準,我們完全可以說,桂陶的藝術傳統,就是用陶刻陶塑這些亘古以來的工藝進行裝飾,而不需要進行彩繪。當然,沒有彩繪不等於沒有顏色,當時典型的硬陶由於使用含鐵量較高的粘土製作,溫度高的燒成後呈紫褐色,溫度低的呈黃褐色或灰褐色,這也是桂陶的基本色調。
2、秦朝是廣西桂陶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秦始皇滅六國之後,繼續發兵南征百越。秦軍在征甌駱越的時候,遇到了很大困難,糧草和士兵都接應不上,於是秦始皇於公元前219年命監御史祿在廣西興安修建靈渠,溝通湘江和灕江水系,從而一舉平定百越。秦代在廣西設桂林郡,郡治的具體位置在哪裡,現在還沒有得到最終認定,但是考古工作者在桂林興安發現了幾處頗有規模的秦代古城(現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秦城中出土了大量陶器,其裝飾還都延續著傳統的越人風格,上面多為刻畫拍印出的米字紋、格線紋等,但一些陶器的形制能明顯地看出漢地的影響,好比說中原常用的陶豆,居然出土了上百件,其文化影響可見一斑。從這個時代開始,中原文明和百越文明在廣西逐漸融合,越人漸漸接受中原儒學,採用漢姓,改說漢語。與此相應,此後的廣西桂陶在繼承古代百越風格的基礎上,也吸收了中原地區的技術和文化。
3、漢代是廣西陶器發展壯大的時期。
漢代初年,南海郡守趙佗自立為南越王,統轄兩廣,後為漢武帝所滅。漢朝重視貿易,國土擴張到東南沿海後,和東南亞、西亞諸國的貿易交流不斷增多,“海上絲綢之路”也應運而生。廣西欽州的合浦,地理位置優越,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之一。由於生產技術的提高、貿易的需求以及泥土原料的充足,從漢代開始,欽州逐漸取代桂林,成為廣西桂陶的主要生產地。
桂陶在漢代有幾個顯著提高。第一,生產規模飛速擴大,產品種類明顯增多,先秦的桂陶種類還不足20種,到漢代一下增至50多種。第二,生產技術更加提高,手制、輪制乃至模製都得到了充分的套用。第三,陶塑大量出現。漢代文化里有“視死如視生”的觀念,認為對待死人要向對待活人一樣,所以漢墓里會有大量陪葬的明器,意思是供死者在冥間使用,於是各種器具、家畜乃至房屋,都被做成陶塑模型,陪葬於墓中。廣西合浦有大量漢墓群,是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裡面出土了大量的陶塑,其質量和數量在全國也堪稱上乘。第四,裝飾風格多樣化,傳統的刻畫技巧在這個時代依舊是桂陶裝飾的主導,除了日用器皿上普遍使用刻畫紋飾外,連漢墓用的陶磚上也有很多刻畫紋。這個時期也出土了少量的有彩繪甚至上釉的陶器,但色彩都不明顯,或許是百越工匠學習漢地技術後的嘗試,也或許是北方販來的商品,總之數量不多,對後世也沒有明顯影響,絕大多數的陶器依然是無釉無彩,另有部分陶器上有窯變。第五,窯址增多和窯床結構改進,漢代廣西有很多陶窯,比較典型的是合浦的草鞋村窯群和梧州富民坊的漢窯,這些窯址分布廣,結構好,而且有了官營和民營之分,說明制陶業已經走入了正規。
4、 南北朝以後以欽州陶為核心的廣西陶器。
在南北朝以後,隨著時代的推移和技術的發展,瓷器逐漸取代陶器,成了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品。客觀來說,瓷器比陶器有很多的優點,它更堅硬,不吸水,而且容易清洗。所以當瓷器的技術成本降低之後,大行其道也是歷史的必然。但是在桂陶最發達的欽州地區,陶器製造業依然非常興盛。《欽縣誌》記載“欽州陶器諒發明於唐以前,至唐而益精緻”。近年來,欽州的考古工作者發現了母雞坑古窯址等多處隋唐時期的陶窯遺址,說明當時欽州桂陶依然有很大銷量。
最重要的發現是在1920年,農民李士花在欽州平心村發現逍遙大冢一座,內有陶製墓志銘碑一方,碑文上說此為欽州名士寧道務之墓。寧氏為欽州大族,開祖寧逵在陳朝宣帝年間任安州刺史,其子孫代代繼任,是欽州地區實際上的統治者,寧道務更是欽州歷史上第一位進士,為官30多年,權力甚大。寧道務既是地方豪強,又是飽學之士,其墓志銘自然要反映那個時代和地區最高水平的藝術成就。他使用陶碑而非石碑,說明欽州陶在當時確是優質之物。陶碑上有長達1500字的銘文,全是手工刻畫上去的,字型為隸楷之間的魏碑,有很高的藝術水平。這說明桂陶傳統的刻畫裝飾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由原來的刻畫紋飾,發展成了刻畫書法,這是一個重要的進步,也為以後欽州桂陶的發展奠定的基礎。另外,能在陶碑上進行長篇刻字,對泥料精細程度的要求非常高,這說明當時桂陶的選料工藝已經和後世很接近了。
5、從宋朝到清朝早期的廣西陶器。
從宋朝到清朝早期,這個時期是中國瓷器的鼎盛期,廣西桂陶亦受中原瓷器影響,形成一個瓷器發展期。較典型的有:藤縣宋代中和窯、桂平宋瓷窯、興安嚴關窯、柳州大埔窯、永福窯田嶺窯、北流嶺垌窯、合浦上窯村窯,等等。在瓷器快速發展的這個階段中,廣西陶器處於一個緩慢發展期,主要為生活用品制陶。此時,欽州陶長期處於自產自銷的狀態,傳統的藝術陶受到新興的藝術瓷的壓制,但所幸制陶工藝一直有完好保留和傳承。這個時期最大的制陶工程是欽州城牆磚的燒制工程。這些磚每個“長一尺、大六寸、厚四寸“,有一千多萬個。《欽縣誌》上說,這些城磚"人工與火力、燒制兩難""而欽竟有此特色,傳之今茲。。。足見我欽陶業之專長,自昔已然".
6、廣西陶器在近現代的發展。
桂陶在默默無聞了很多年後,忽然在清朝末年有了個突然性的爆發,那就是廣西最經典的特色工藝品:坭興陶。
坭興桂陶的出現,其實得益於一個不良風氣:抽鴉片。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鴉片貿易正式合法化,此後中國各地,特別是南方沿海諸省,對抽鴉片工具的需求量大增。鹹豐年間的菸斗主要都是江蘇宜興產的,不夠細膩堅硬。欽州陶匠胡老六根據地方的工藝原料,對菸斗做了改良,主要是選擇了欽江西岸的泥,並採用窯燒,結果獲得了成功,燒出的菸斗堅硬幼滑,遠勝宜興紫砂,於是一下子銷量大增。
在菸斗的巨大需求壓力之下,欽州陶業迅速恢復,並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到了同治年間,欽州就有了40多家生產吸菸小泥器的店鋪,並出現了“仁我齋“、”麥興記“、”符廣音“、”黎家園“等名號,欽州城南由此形成了一條專賣街,人稱”菸斗巷“。到了光緒年間,欽州陶定名為坭興陶,成為地方名產,往來官員人等無不購買遠贈親朋,於是馳名海內。
只有菸斗,畢竟難登大雅之堂,坭興陶銷量上去之後,對藝術陶也重新有了需求。1889年,黎旭東、黎旭春二兄弟對欽江泥料進行了改良,採用六分軟泥和四分硬泥,這樣一來,各種器形和陶塑都可以得到充分施展。進入民國之後,藝術陶為坭興桂陶贏取了巨大榮譽。1915年,黎家園製作的一對山水花鳥瓶被送往美國舊金山參加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獲得金獎,這也是桂陶第一次獲得國際性獎項。1930年,坭興陶在比利時的世界陶瓷展覽會上榮獲的一名,為桂陶在國際上贏得了比較高的讚譽。

六大區域特徵

廣西桂林甑皮岩陶器不僅在第一期陶器體現出陶器起源階段的特點,在第二期至第五期出土的陶器,亦體現了自距今1.2萬年 至距今7000年期間,陶器製作技術的逐步成熟與發展;甑皮岩陶器製作呈現出“雙料混煉、骨肉相融、自然素燒、燒煉出彩、陶 刻紋印、陶藝造型”的基本特徵;這六項基本特徵在廣西曆代乃至當代制陶中仍然存在。廣西地區具有清晰的陶器製作技術起源 、傳承及發展的脈絡。
萬年以來,甑皮岩遺址體現出的六項陶器製作特徵在廣西地區從北至南各個歷史時期出土的陶器均有發現,六項特徵共存的特點萬年以來在廣西地區沒有消失,成為廣西地區獨特的區域制陶特徵。
目前,廣西區域陶器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家級非遺欽州坭興陶、廣西非遺靖西壯族夾砂陶、廣西非遺賓陽鄒圩紅陶均保留了六項制陶典型特徵;桂林荔浦大塘陶、南寧盧權智藝術紅陶亦保留了以上六項制陶特徵。其中欽州坭興陶在藝術觀賞性方面取得突破,成為中國四大名陶之一;南寧盧權智藝術紅陶單件器型高度突破五米,極大擴展了陶器藝術的創作空間,創作出一批素燒陶器藝術精品。

雙料混煉

雙料混煉:用兩種自然材料按一定比例配比混練成陶坯料,改善煉燒性能。
廣西桂陶從萬年甑皮岩遺址陶、九千年柳州大龍潭鯉魚嘴遺址陶、八千年南寧豹子頭、五千年頂螄山遺址陶、四千年欽州市紅泥嶺遺址陶直至近代賓陽下窯陶、靖西夾砂陶、欽州坭興陶均為兩種泥料或石料經充分混煉成為坯料後,再進行拉坯、刻劃、燒制等工序。雙料混煉的燒制工藝為廣西曆代桂陶從未間斷的獨特工藝。

骨肉相融

骨肉相融:用於制陶的兩種材料混練至骨肉融合在一起的狀態。

自然素燒

自然素燒:陶坯不上釉不上彩,自然狀態燒煉。
廣西八桂大地出土的歷代桂陶大多保持無釉無彩,自然素燒的獨特區域特徵。甑皮岩遺址甑皮岩遺址第四期陶片距今8000-9000年,甑皮岩遺址第五期陶片距今7000-8000年,經考證均為“無釉無彩”陶。桂南地區的合浦漢墓、漢窯出土的桂陶,桂東地區玉林市容縣出土的新石器時代到春秋戰國、秦漢、晉時代的陶片、陶器亦為無釉無彩及陶刻裝飾陶。至唐宋時期,廣西制陶在中原文化影響下亦出現了釉彩陶,但無釉無彩陶一直從未間斷。

燒煉出彩

燒煉出彩:不上釉彩的陶坯燒煉後偶然發生色澤變化出彩,即窯變出彩。
廣西陶器無釉無彩,在1200°C以上高溫燒制過程後窯變產生“自然陶彩”是其藝術風格的一大亮點。廣西陶器是特定陶土與高溫窯煉的結晶,歷經數十道工序,最終產生豐富的“陶褐”和“陶彩”,經打磨去表層後才發現其真面目,形成各種斑斕絢麗的自然色彩,若隱若現古銅、墨綠、紫紅、虎紋、天藍、天斑、金黃、栗色、鐵青等諸多色澤,質地細膩光潤。“陶彩”的產生不需在製作過程中添加任何陶瓷顏料,呈現的色彩也是人為無法準確預測和控制的,是自然形成的。
萬年桂陶

陶刻紋印

陶刻紋印:以刻、紋、印的方式形成視覺及藝術效果。
陶刻紋印包括陶刻藝術,“陶刻藝術”是指陶刻藝術家在廣西桂陶陶坯上任意用刀,運用陶刻技藝在陶坯上進行陶書法、陶刻線畫及其他陶刻藝術等陶刻創作,經煅燒後形成作品。廣西陶器泥質含水量適中,質地細膩,可塑性好,結實潤滑,製成陶坯堅而不脆,硬而不散,柔而不軟,韌而不粘,是各種陶刻藝術創作無可比擬的優質坯材。

陶藝造型

陶藝造型:以陶器造型的方式形成視覺及藝術效果。
廣西陶器使用特定陶土經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坭興陶燒制技藝燒制,其特定的陶土和獨特的燒制技藝,使其陶藝造型極具民族特色。歷代傳人都具有較高的民族文化素養,善於從民族文化中汲取精華,運用高超的技藝,將民族文化元素,如民族風情、歷史傳說、民族服飾、民族頭飾、圖騰崇拜和民族的名勝古蹟等,運用於造型、裝飾等的創作中,使廣西陶器更顯古樸的神韻,突顯廣西陶的民族性、地域性、文化性。

萬年桂陶邕城四景

“萬年桂陶邕城四景”分別是廣西南寧頂螄山萬年古陶址、豹子頭桂陶起源技術實物見證地、邕江河畔百米龍窯群、南寧盧權智藝術紅陶。
“萬年桂陶邕城四景”文化內涵豐富,是廣西乃至全國不可多得的文化景觀,值得認真發掘研究,更好地凸顯其文化內涵。

頂螄山萬年古陶址

頂螄山萬年古陶址是廣西境內保存 面積最大,出土遺物、遺蹟豐富,非常有代表性的新石器時代的貝丘遺址。遺址位於廣西南寧邕寧區,面積5000平方米。頂螄山 文化遺存共分為四期,第一期出土的陶片距今約10000年,是廣西四個萬年古陶遺址之一;第二、三期被學術界命名為“頂螄山文 化”。
頂螄山萬年古陶址頂螄山萬年古陶址
目前,頂螄山遺址所在地區域已經成為第十二屆中國(南寧)國際園林博覽會園博園選址。南寧園博園主園區用地約276公 頃,園總體規劃九大功能區,主要建築有“四館一閣兩中心”,共設80多個展園,計畫於2018年8月建成。

豹子頭桂陶起源技術實物見證

豹子頭桂陶起源技術實物見證地位於南寧英華大橋邕江北岸一側,出土了距今 8000年練好的陶坯料,是萬年桂陶起源技術“ 雙料混煉”制陶術的實物見證,是國內唯一出土練好未燒制陶坯料的史前遺址。目前,豹子頭遺址所在地正在進行柳沙公園景觀 建設,公園將於2017年底建成,建成之後將成為南寧市首個史前文化遺址休閒公園。

邕江河畔百米龍窯群

位於五象新區的缸瓦窯村是一個擁有數百年制陶史的老村落,是百米龍窯群所在地。數座百米龍窯集聚一處國內罕見,體現了南寧陶器製作的輝煌,是萬年桂陶近代在 邕城發展的見證。村中隨處可見用陶缸砌築的陶屋、陶牆、陶院落,展示了南寧悠久的燒陶史。

南寧盧權智藝術紅陶

南寧盧權智藝術紅陶承襲了萬年 桂陶“雙料混煉、骨肉相融、自然素燒、燒煉出彩、陶刻紋印、陶藝造型”六項典型特徵,是萬年桂陶在南寧地區發展至當代的 典型代表。盧權智藝術紅陶作品多以大型鏤空為主,藝術表現手法豐富多彩,作品古樸大方,青銅質感與獨特的造型形成獨特的視覺衝擊效果,其單件作品器型尺寸已突破了五米的高度,極大地擴展了萬年桂陶六項傳統制陶特徵的藝術創作空間。盧權智藝 術紅陶充分體現中國傳統文人的文化思想和深刻內涵,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和特色。南寧博物館紅陶館展示了盧權智藝術紅陶的 精髓,成為萬年桂陶邕城一景。

文化傳承

萬年桂陶近代實現了藝術的升華騰飛,形成了坭興桂陶的輝煌。特別是進入清朝鹹豐年以後,坭興在承載萬年桂陶千年傳奇等深厚文化基礎上化蛹成蝶,開創了萬年桂陶藝術升華的新篇章,至1915年終於在美國巴拿馬國際博覽會獲得金獎,成為中國四大名陶之一。清鹹豐、同治年間,廣西萬年桂陶在北部灣欽州地區得到史無前例的爆發與發展,坭興藝人經過歷代蘊育沉澱,終於尋求到運用北部灣欽江兩岸軟硬陶土燒制藝術性獨具特色的坭興桂陶,廣西萬年桂陶得到了完美升華。

藝術魅力

坭興桂陶,又名坭興陶,以廣西欽州市欽江東西兩岸特有紫紅陶土為原料,將東泥封閉存放,西泥取回後經過四至六個月以上的日照、雨淋使其碎散、溶解、氧化,達到風化狀態,再經過碎土,按4:6的比例混合,製成陶器坯料。東泥軟為肉,西泥硬為骨,骨肉得以相互支撐並經過坭興陶燒制技藝燒制後形成坭興桂陶。
坭興桂陶的藝術魅力在於“古銅陶鶴(褐)、自然陶彩、陶刻技藝、陶藝造型”四寶。坭興桂陶是特定陶土、藝術創作、高溫窯煉三者融合的產物。陶土、高溫結合產生神奇的陶褐(鶴)與陶彩,藝術家的陶刻藝術、陶藝造型與高溫陶土融合後使坭興四寶形成其獨具特色的藝術,這正是坭興桂陶的魅力所在。
自然陶彩———天然素麵,自然窯變產生陶彩。
古銅陶鶴(褐)———色澤以獨特的古銅、褐色為基調。
陶刻藝術———泥質細膩,可塑性好,藝術家可在陶坯上任意用刀進行陶刻線畫,經煅燒後形成藝術作品。
陶藝造型———使用特定陶土,經過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坭興陶燒制技藝燒制,其特定的陶土和獨特的燒制技藝,使其具備陶藝造型創作的各種優勢。

中丹萬年桂陶考察

2017年10月18日至23日,由中國上海社會科學院思想文化中心、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丹麥研究中心與丹麥哥本哈根大學跨文化系聯合組織的“中丹廣西萬年桂陶聯合考察組”對萬年桂陶開展了為期六天的系統走訪與考察。

中外專家組成聯合考察組

2017年10月18日至23日,由中國上海社會科學院思想文化中心、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丹麥研究中心與丹麥哥本哈根大學跨文化系聯合組織的“中丹廣西萬年桂陶聯合考察組”對萬年桂陶開展了為期六天的系統走訪與考察。
考察組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評估專家、丹麥哥本哈根大學跨文化系主任、丹麥研究中心核心成員Ingolf Thuesen教授率領,考察組成員由丹麥哥本哈根大學Marie Roesgaard教授、上海社會科學院思想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馬馳研究員、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丹麥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張喜華教授、澳大利亞西悉尼大學趙大成教授等國內外文化專家組成,桂林甑皮岩遺址博物館特聘研究員陳向進應邀參加考察。
考察組赴桂林市、南寧市、靖西市、欽州市等地分別考察了廟岩遺址、甑皮岩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桂林荔浦大塘制陶技藝、陽朔萬年桂陶展示基地、南寧頂螄山遺址、豹子頭遺址、百米龍窯群、盧權智藝術紅陶、南寧博物館南寧歷史展、靖西洞穴平地堆燒制陶、欽州坭興陶燒制技藝、欽州坭興陶精品館、欽州古龍窯、廣西重大考古發現展等萬年桂陶典型文化及相關展示。

六天考察 成果豐碩

考察組在六天時間的考察中,詳細了解到廣西不僅具有悠久的制陶歷史,萬年桂陶的發展還獨具特色。廣西在甑皮岩發現陶器起源階段的器物“陶雛器”,還發現了陶器起源的關鍵技術“雙料混煉製陶術”。令人驚訝是,廣西在一萬兩千年以來,陶器從起源、發展、成熟、傳承至當代具有非常清晰連貫的脈絡,萬年以來一直保留了“雙料混煉、骨肉相融、自然素燒、燒煉出彩、陶刻紋印、陶藝造型”六項制陶基本特徵,這六項制陶特徵發展至今已經製作出藝術觀賞性極高的欽州坭興陶及南寧盧權智藝術紅陶。
Ingolf Thuesen教授認為,萬年桂陶起源及發展脈絡清晰,傳承完整有序,世界罕見,既具有世界文化遺產的OUV共性,又具有獨特性和唯一性,是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部分。

萬年桂陶 萬年傳承

自1965年以來,在桂林市甑皮岩、大岩、廟岩、南寧市頂螄山等四處史前遺址發現並出土了距今萬年曆史的陶器,廣西成為我國發現萬年古陶遺址最多的省份,桂林市成為世界上唯一擁有三處萬年古陶遺址的城市。桂林甑皮岩遺址第一期出土的陶器是目前世界上出土製作工藝最原始的萬年陶,燒制溫度低於250度,距今1.2萬年。柳州鯉魚嘴遺址出土距今9000年的陶器,南寧豹子頭遺址出土距今8000年拌練好的陶坯料,桂林資源曉錦遺址第二期發現了平地堆燒遺蹟,桂林資源曉錦遺址第二期距今6000-4500年。廣西是目前世界上擁有史前古陶出土遺址較多的地區,發現並出土了豐富的史前古陶遺存。
2016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桂林甑皮岩遺址博物館、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形成一致意見,認為甑皮岩第一期陶器是陶器起源階段的遺存,是陶器從無到有階段的器物,是陶器的雛形,是“陶雛器”,是人類萬年前的發明創造,其核心技術為“雙料混煉”技術。桂林據此獲得“萬年智慧聖地”美譽。
甑皮岩陶器不僅在第一期陶器體現出陶器起源階段的特點,在第二期至第五期出土的陶器,亦體現出自距今1.2萬年至距今7000年期間,陶器製作技術逐步發展、遂步成熟,陶器製作出現“雙料混煉、骨肉相融、自然素燒、燒煉出彩、陶刻紋印、陶藝造型”的基本特徵,這六項基本特徵在廣西曆代乃至當代制陶特徵中仍然存在,廣西地區具有較為清晰的陶器製作技術起源、傳承及發展脈絡。
萬年以來,甑皮岩遺址體現出的六項陶器製作特徵在廣西地區從北至南各個歷史時期出土的陶器均有發現,六項特徵共存的特點萬年以來在廣西地區沒有消失,成為廣西地區獨特的區域制陶特徵。
目前,廣西區域陶器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家級非遺欽州坭興陶、廣西非遺靖西壯族夾砂陶、廣西非遺賓陽鄒圩紅陶均保留了六項制陶典型特徵;桂林荔浦大塘陶、南寧盧權智藝術紅陶亦保留了以上六項制陶特徵。其中欽州坭興陶在藝術觀賞性方面取得突破,成為中國四大名陶之一;南寧盧權智藝術紅陶單件器型高度突破五米,極大擴展了陶器藝術的創作空間,創作出一批素燒陶器藝術精品。

走出深閨 產業騰飛

上海社會科學院思想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馬馳研究員認為,廣西是陶器發源地之一,擁有豐富的陶文化資源,依據萬年傳承的制陶技藝製作出來的坭興陶古銅質感強,具有獨到的審美價值和廣泛的使用價值;然而,廣西燦爛的陶文化以及精美的坭興陶卻藏在深閨中無人識,更沒有實現產業飛騰,深厚的陶文化資源沒有充分釋放出來,實在可惜。
馬馳認為,進一步研究萬年桂陶,向社會普及萬年桂陶已形成的研究成果,可以助推坭興陶走出深閨;坭興陶將萬年桂陶六項制陶特徵發揮到了極致,其古樸的質感與深厚的底蘊承載及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文明發展脈絡與傳統文化特色,坭興陶完全具備產業騰飛的優勢與潛力。

中丹萬年桂陶考察紀要

由廣西總量經濟學會、廣西市場經濟研究會、廣西桂林甑皮岩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聯合主辦第一屆潛力發展論壇2017年11月25日在廣西南寧舉行,主題為陶瓷(陶雛器)文化保護與產業發展。論壇期間,上海社會科學院思想文化中心發布了《中丹萬年桂陶考察紀要》。2016年12月至今歷時一年時間,上海社會科學院思想文化中心與丹麥哥本哈根大學跨文化和區域研究系聯合組織“中丹萬年桂陶考察組”,對廣西萬年桂陶文化開展系統研究及實地考察工作,進一步研究萬年桂陶傳承發展及其利用,聯合考察獲得豐碩成果。經過一年時間的研究與考察 ,上海社科院思想文化研究中心與中丹萬年桂陶考察組綜合評價萬年桂陶是世界級的文化瑰寶,潛力無限。《中丹萬年桂陶考察紀要》評價萬年桂陶起源及發展脈絡清晰,廣西地區具有一脈相承“雙料混煉、骨肉相融、自然素燒、燒煉出彩、陶刻紋印、陶藝造型”等六項基本制陶特徵,傳承完整有序,沒有斷線,是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