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料混煉

雙料混煉

雙料混煉是指利用一種自然泥土與另一種材料(土壤、石料、貝殼或其他材料)以骨肉相融的方式,按照一定比例配比,加適量水互相羼和,經過一定方式混練後,形成具有一定粘結力及抗燒能力的坯料,用此坯料塑制的器物可承受一定程度的高溫燒煉並且煉而不裂的工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雙料混煉
  • 外文名: 
雙料混煉試驗,甑皮岩首期陶,考古試驗,雙料混煉工藝,雙料混煉的涵義,雙料混煉工藝的基本點,雙料混煉工藝的傳承,萬年前人類智慧結晶,廣西雙料混煉製陶工藝源遠流長,甑皮岩首期陶雙料混煉工藝是人類智慧的結晶,雙料混煉工藝是廣西區域制陶特徵的核心,

雙料混煉試驗

甑皮岩首期陶

桂林甑皮岩遺址出土的甑皮岩首期陶是甑皮岩遺址第一期發現的距今12000年的陶釜。甑皮岩首期陶燒成溫度低於250℃,通過模擬甑皮岩首期陶的考古試驗,發現甑皮岩首期陶是甑皮岩先民運用雙料混煉工藝製作的陶器雛形遺存,雙料混煉是甑皮岩人有意識的行為,是人類智慧的體現,是萬年前甑皮岩先民的一項發明創造,甑皮岩首期陶是甑皮岩陶器產生前經歷的一個雛形階段。據此推測,陶器起源經歷過一個陶器雛形的發展階段。根據中國田野考古報告集《桂林甑皮岩》,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專家考證甑皮岩首期陶為半圓頭盔形器皿,疑似先人用於燒煮田螺的器物,材料為泥夾砂。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專家考證其未經250℃以上溫度燒制。
甑皮岩首期陶復原圖甑皮岩首期陶復原圖

考古試驗

模擬甑皮岩首期陶的考古試驗稱為“雙料混煉試驗”。
雙料混煉試驗-燒煮田螺雙料混煉試驗-燒煮田螺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桂林甑皮岩遺址博物館的專家組織了模擬甑皮岩首期陶的考古試驗。試驗顯示,在特定情況下,未經燒制的泥塑器可直接燒煮田螺而不裂。
雙料混煉試驗-田螺煮熟雙料混煉試驗-田螺煮熟
試驗是將天然陶土與砸碎的石英石按特定比例配合,加適量水運用雙料混煉工藝充分揉練為坯料,坯料會具有一定的粘結力及抗裂性,用其捏塑而成的半圓頭盔型“泥塑器”僅需晾乾數日,不用燒制就可用於燒煮田螺等食物,“泥塑器”直至田螺煮熟都不開裂。

雙料混煉工藝

雙料混煉的涵義

雙料混煉是指利用一種自然泥土與另一種材料(土壤、石料、貝殼或其他材料)以骨肉相融的方式,按照一定比例配比,加適量水互相羼和,經過一定方式混練後,形成具有一定粘結力及抗燒能力的坯料,用此坯料塑制的器物可承受一定程度的高溫燒煉並且煉而不裂的工藝。

雙料混煉工藝的基本點

1、兩種材料按一定配比混練;
2、混練至骨肉相融;
3、混練後形成具有一定粘結力及抗燒煉能力的坯料;
4、塑制的器物可承受一定程度的高溫燒煉甚至煉而不裂。

雙料混煉工藝的傳承

雙料混煉工藝在廣西地區具有頑強的生命力,是廣西地區歷久彌新的制陶工藝。
採用雙料混煉工藝製作的甑皮岩首期陶頑強抵禦萬年歲月侵蝕,奇蹟般地留存至今,雙料混煉工藝也自萬年前神奇般地傳承至今。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欽州坭興陶、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靖西壯族夾砂陶、賓陽鄒圩下窯陶、新窯陶等廣西各地制陶技術均為典型的雙料混煉製陶工藝,雙料混煉成為歷代廣西制陶工藝的典型特徵。
今天,採用北部灣欽江兩岸東泥西泥雙料混煉製作的欽州坭興陶已經成為中國四大名陶之一,雙料混煉工藝的獨特特性使自然素麵的坭興陶窯變出彩更是成為坭興一絕,雙料混煉造就了無數的陶瓷藝術瑰寶,凝聚萬年桂陶文化精髓的坭興陶已經成為中華陶瓷文化產業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萬年前人類智慧結晶

廣西雙料混煉製陶工藝源遠流長

(一)廣西有萬年制陶史
1965年6月以來,廣西桂林市先後發現甑皮岩、廟岩、大岩三處萬年古陶遺址,成為世界上發現萬年古陶遺址數最多的城市,是目前全世界唯一擁有三處萬年古陶遺址的城市。
(二)雙料混煉是廣西最早的制陶工藝
廣西雙料混煉工藝在萬年前即運用於桂林地區陶雛器及陶器的製作。
距今12000年的桂林甑皮岩首期陶未經250℃以上溫度燒制,屬於陶雛器,通過雙料混煉模擬考古實驗分析,桂林甑皮岩首期陶採用典型的雙料混煉工藝製作。
桂林市廟岩、大岩等史前遺址出土的萬年古陶經初步分析,具備雙料混煉工藝的典型特徵,應是採用雙料混煉工藝製作。
(三)雙料混煉工藝在廣西從未間斷
廣西制陶工藝歷代薪火相傳,從北至南、從古至今發現了桂林甑皮岩、大岩、廟岩、柳州大龍潭鯉魚嘴、南寧豹子頭、頂螄山、欽州獨料村、合浦漢墓群、欽州寧道務墓等大量古陶遺址,這些遺址均發現不同年代疑似採用雙料混煉工藝製作的陶器或陶碑。
經考證:桂林市廟岩陶、大岩、甑皮岩遺址早期陶距今一萬年以上,柳州鯉魚嘴遺址早期陶距今9000年,南寧豹子頭遺址陶距今8000年,南寧頂螄山遺址陶距今5000-8000年,欽州獨料村遺址陶距今4000年,合浦漢墓群遺址古陶距今2000年,欽州寧道務墓出土陶碑距今1300多年。
在南寧豹子頭遺址,出土了距今8000年未曾燒制的雙料混煉坯料,為研究廣西雙料混煉工藝留下珍貴的實物。
至今,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靖西壯族夾砂陶仍然採用最原始的平地堆燒術制陶,其坯料製作工藝就是典型的雙料混煉工藝。
萬年以來,廣西雙料混煉製陶工藝從未間斷,不斷傳承,贏得萬年桂陶的美譽。

甑皮岩首期陶雙料混煉工藝是人類智慧的結晶

發明創造是人類在認識及運用自然界規律過程中一項人類智慧活動,甑皮岩首期陶雙料混煉工藝的發明,是萬年前甑皮岩先民一項具有相當高智商的人類智慧活動。
(一)甑皮岩首期陶羼和料是人類有意識專門採集的
甑皮岩首期陶是陶器雛形,依據中國田野考古報告集《桂林甑皮岩》,甑皮岩首期陶為甑皮岩第一期文化遺存,為半圓頭盔形器皿,疑似先人用於燒煮田螺的器物,材料為泥夾石英石砂。陶土材料原岩為矽泥質岩石,基本成分由隱晶質組成,84倍顯微鏡下可見高嶺石,為隨機取土,羼和料成分單一,為粗大的石英顆粒,碎粒大小不等,稜角明顯,最大粒徑達到1.1-1.5厘米。
在甑皮岩第一期文化層出土了數十件小石英礫石,最大直徑在2-4厘米之間。甑皮岩的洞壁是石灰岩,所發現的石英礫石應是當時人類有意識採集帶回洞中的。由於出土石器不見以石英為原材料加工成的器物,這些石英當是作為陶器的羼和料專門採集回來的。考古工作者在甑皮岩附近及灕江中均發現有相同的石英礫石,甑皮岩一期的石英羼和料可能也如該期的石英打制石器一樣采自於灕江河漫灘或甑皮岩附近,經砸碎後羼入陶土中。
甑皮岩首期陶羼和料是人類有意識專門採集的,採集目的非常明確,就是用於雙料混煉陶雛器製作,這是人類智慧的直接體現。
(二)雙料混煉考古實驗揭示了甑皮岩首期陶蘊藏著人類智慧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桂林甑皮岩遺址博物館聯合組織了模擬甑皮岩首期陶的考古實驗(以下稱為“雙料混煉考古實驗”),實驗是將天然陶土與砸碎的石英石按一定比例配合,加適量水運用雙料混煉工藝充分揉練為坯料,形成的坯料具有一定的粘結力及抗裂性,用其捏塑而成的半圓頭盔型“泥塑器”僅需晾曬數日,不用燒制就可直接用於燒煮田螺等食物,“泥塑器”直至田螺煮熟都不開裂。
雙料混煉考古實驗證明:“泥塑器”能承受火煉而不開裂的奧秘在雙料混煉工藝,關鍵點則是特定比例雙料混合以及練至骨肉相融,只有符合特定配比的雙料混煉才能承受高溫並保持不裂。
實驗是以甑皮岩首期陶為模擬對象,經充分研究以及多次考古模擬試驗顯示:甑皮岩首期陶是甑皮岩先民運用雙料混煉工藝製作的陶器雛形遺存,雙料混煉是甑皮岩先民有意識的行為,是人類智慧的體現和結晶。
雙料混煉考古實驗揭示了甑皮岩首期陶蘊藏著人類智慧。
(三)甑皮岩先民是高智商智慧人
1、萬年前,人類對自然界規律的認識程度不高
人類認知自然界規律首先經歷認識的過程,進而逐步從認識中總結規律,進一步發展到簡單製造的過程。隨著人類對大自然規律的不斷認識、不斷總結以及不斷實踐,人類智慧獲得不斷提高、不斷進步,人類生活從簡單製造進入到發明創造的高級製造階段。
自然界的規律是適者生存,在與自然界的搏鬥中,人類的智慧不斷提高、不斷發展,人類不斷適應自然,逐步進入認識自然界規律的高級階段。
我們認為:一萬年以前,人類對自然界規律的認知首先是處於認識過程的低級階段,這個階段人類看到的只是自然界的表面狀況,人類對自然界規律的認識程度不高。在這個階段,若有人類發明創造出現,則寓意著高智商智慧的存在。
2、甑皮岩先民的智慧水平相當高
雙料混煉考古實驗證明,雙料混煉羼和料的比例多與少,直接影響到陶雛器在燒煮田螺時是否開裂,羼和料羼多開裂,羼少也開裂。只有在一定比例的情況下,雙料混練至骨肉相融時,陶雛器才具備燒煮田螺至煮熟不開裂的功能。
考古實驗證明,一萬兩千年前的甑皮岩先民,已經創造性地掌握了一定比例這項雙料混煉工藝最重要的關鍵技術。一定比例是泥土與砸碎的石英石混練的比例,按一定比例混煉的陶雛器可以實現煉而不裂。甑皮岩先民掌握的這項關鍵技術不是打制石器這些普通的智慧水平可比的,它蘊藏著人類的高級智慧,而且是高智商的智慧,代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
據此推測,甑皮岩先民具有高智商的思維,發明雙料混煉技術的甑皮岩先民是高智商智慧人。
(四)雙料混煉技術是萬年前人類的發明
甑皮岩首期陶雙料混煉工藝已經具備了製造技術的基本特點,彰顯了甑皮岩先民在一萬兩千年前已經發明創造並掌握了雙料混煉技術,雙料混煉技術是萬年前人類的發明。
雙料混煉技術的發明促進了甑皮岩陶雛器的誕生,陶雛器的誕生將甑皮岩先民帶入了煮食文明的階段,陶雛器的誕生進一步促進了甑皮岩陶器的發展。
雙料混煉技術的發明凝聚了甑皮岩先民的人類智慧,它極大的改善了甑皮岩先民的生活方式,提高了生活質量,促進人類文明的進步。

雙料混煉工藝是廣西區域制陶特徵的核心

萬年以來,廣西制陶術自成一體,地方區域特徵明顯。從桂林甑皮岩制陶開始,廣西桂陶即形成獨特鮮明的、以“雙料混煉、骨肉相融、自然素麵、窯變出彩、陶刻創作、陶藝造型”等制陶工藝為特點的區域特徵。
廣西制陶工藝在“材料、色澤、藝術”三方面體現了廣西典型的制陶區域特徵。材料方面為“雙料混煉、骨肉相融”,色澤方面為“自然素麵、窯變出彩”,藝術方面為“陶刻創作、陶藝造型”。
萬年以來,歷代廣西桂陶製陶工藝在“材、色、藝”三方面薪火相傳,六項鮮明制陶特徵從未間斷,不斷傳承。發展至今,化蛹為蝶形成廣西坭興陶。
萬年桂陶六項制陶特徵在坭興陶藝術中獲得淋漓盡致的體現,今天,採用北部灣欽江兩岸東泥西泥雙料混煉製作的坭興陶已經成為中國四大名陶之一。雙料混煉工藝的獨特特性使自然素麵的坭興陶窯變出彩更是成為坭興一絕,雙料混煉造就了無數的坭興陶藝術瑰寶,坭興陶成為萬年桂陶文化遺產歷代傳承、發揚光大的結晶典範,是萬年桂陶一顆非常璀璨的明珠。坭興陶的核心制陶工藝是“雙料混煉”與“骨肉相融”,雙料混煉工藝是廣西區域制陶最基本的特徵,是廣西區域制陶特徵的核心,是萬年桂陶的精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