鯉魚嘴遺址

鯉魚嘴遺址

鯉魚嘴遺址位於廣西省柳州市南1.5公里的龍潭山南鯉魚嘴的山下岩廈處,北距柳江河約3公里,是舊石器時代至新石器時代早、中期遺址。

鯉魚嘴遺址長約10米,寬約5—8米不等,面積約80多平方米,依山勢坐北朝南,略呈V字形。遺址共發現墓葬6座,出土陶片、石器、骨器、石核、廢石片以及大量水、陸生動物遺骸等。鯉魚嘴遺址可劃分為二期文化:第一期文化(即下文化層)為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以打制石器為主;第二期文化(即上文化層)為新石器時代中期文化,打制石器雖然仍占一定比例,但磨製石器數量已有所增加,而且磨製技術也較以前進步,並出現了通體磨光石器。

2006年,鯉魚嘴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鯉魚嘴遺址
  • 地理位置:廣西省柳州市南1.5公里的龍潭山南鯉魚嘴的山下岩廈處
  • 占地面積:80多平方米
  • 所屬時代:舊石器至新石器時代
  • 級別批次: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批准單位:國務院
  • 編號:Ⅰ-170
歷史沿革,遺址特點,文物遺存,研究價值,保護措施,旅遊信息,地圖信息,

歷史沿革

1980年1月,鯉魚嘴遺址在柳州市博物館工作人員考古時被發現。
鯉魚嘴遺址地上風景鯉魚嘴遺址地上風景
1980年10月至1980年11月,柳州市博物館和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工作隊對鯉魚嘴遺址進行了首次發掘,試掘面積56平方米。
1987年,中山大學人類學系師生與柳州市博物館,對鯉魚嘴遺址進行了一次補充性發掘。
200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再次發掘,發現墓葬6座。

遺址特點

鯉魚嘴遺址長約10米,寬約5—8米不等,面積約80多平方米,依山勢坐北朝南,略呈V字形。遺址共發現墓葬6座,出土陶片、石器、骨器、石核、廢石片以及大量水、陸生動物遺骸等。
鯉魚嘴遺址立碑鯉魚嘴遺址立碑
鯉魚嘴遺址為含介殼的文化堆積。據遺址剖面觀察,堆積物自上而下分為五層。
第一層:擾亂層,為灰色土堆積,厚25厘米—8厘米,土質松疏,含少量螺殼及墨綠色的小石塊。
第二層:文化層,為灰黃色亞粘土,厚20厘米—10厘米,富含螺殼。出土蚌刀、骨錐、石斧及礫石、砍砸器、刮削器、大石片等。伴生少量的燒骨化石。
第三層:文化層,為灰褐色亞粘土,厚45厘米—25厘米,土質膠結堅硬,內含少量螺殼、土瀝石、燧石刮削器、尖狀器和陶片等。堆積中偶見大塊石灰岩角礫,燒骨碎片較多。
第四層:文化層,可細分為A、B兩層。A層土色為棕黃色或黃褐色,厚55厘米—40厘米,內含較多的鈣質小結核,黏性較大。伴生螺殼較多且大,燒骨、獸骨較豐富。B層厚50厘米—40厘米,土層較A層稍灰,土質仍是亞粘土,稍有膠結、堅硬。堆積中混雜小的鈣質結核和少量的鐵錳結核和大塊角礫。
第五層:生土層,呈棕色。

文物遺存

鯉魚嘴遺址出土遺物有石器、骨蚌器、陶片、動物骨骼、基葬等,石製品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狀器、石核、石片、穿孔器、石斧、石錛,骨蚌器的種類有針、錐、刀。陶片有夾砂與泥質兩種,有紅、黑、灰、黃等顏色。並出現陶片,夾砂陶多飾粗、細繩紋,火候低泥質陶火候較高除繩紋外,還有劃紋和弦紋。動物化石中含本地區已經滅絕的犀牛、羚羊、斑鹿、無頸鬃豪豬、褐熊、猞猁等。骨器有骨錐、骨針、蚌刀和牙飾器。墓葬均無明顯墓坑,葬式主要有仰身屈肢葬和俯身屈肢葬。遺址共出土入骨化石4具,石器900多件,骨蚌器20多件,陶片10多件,動物化石一批。
在鯉魚嘴遺址第四層中,人工加工小石片數量大增,還出土尖狀器、砍砸器、大石片等礫石製品,以及由隧石打成的具有細石器風貌的小型凹刃刮削器、圓頭刮削器、雕刻器和石核、石片等。此外,第四層中螺殼數量較少,燒骨較多。燧石石片較多,礫石石片極少。石制工具絕大多數為燧石打制的有細石風貌的圓頭刮削器、尖狀器、石核等。

研究價值

鯉魚嘴遺址的發掘,獲得了一批考古資料和實物標本,而兩個疊壓的文化堆積,在廣西是首次發現。鯉魚嘴遺址大量的螺螄殼和少量的蚌殼堆積以及大量動物骨骼的出土,表明無論是第一期文化,還是第二期文化,人們的經濟生活都以採集和狩獵為主,沒有顯著變化。
鯉魚嘴遺址發掘現場鯉魚嘴遺址發掘現場

保護措施

2006年,鯉魚嘴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鯉魚嘴遺址位於廣西省柳州市南1.5公里的龍潭山南鯉魚嘴的山下岩廈處,北距柳江河約3公里。
  • 地理位置
從柳州市出發經天山路、銀桐路到達鯉魚嘴遺址。

地圖信息

地址:柳州市柳江區龍潭路43號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