萎縮性皮膚病

萎縮性皮膚病是由於皮膚營養障礙所致的全部或部分皮膚組織減少、縮小及功能障礙的一組疾病,它和先天性皮膚發育不全(缺損)不同,是皮膚發育完整後的變化。

基本介紹

  • 就診科室:皮膚科
  • 常見病因:衰老、慢性感染、中毒、皮膚營養障礙等引起
  • 常見症狀:皮膚變薄、乾燥等異常
  • 傳染性:無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鑑別診斷,治療,預防,

病因

導致皮膚萎縮的原因多種多樣,其主要原因是衰老、慢性感染、中毒、皮膚營養障礙、長期壓迫、牽引、放射性損傷、化學性刺激、先天性異常或神經功能障礙。先天性皮膚萎縮和神經性皮膚萎縮的病因不明。

臨床表現

主要表現為皮膚變薄、乾燥、表面平滑、發皺、有光澤,局部毛髮稀疏、變細、色素異常,毛細血管擴張與細薄鱗屑。鬆弛性萎縮皮膚軟而移動度大,緊張性萎縮皮膚發硬,萎縮局部出現皮膚生理功能障礙,如汗腺、皮脂腺等分泌功能減弱。

檢查

組織病理檢查:表皮變薄,棘細胞層萎縮,表皮突變平;膠原纖維呈均質化變性,彈性纖維碎裂、減少;血管壁增厚、管腔擴張或縮小,血管周圍淋巴細胞輕度浸潤;皮膚附屬器如毛囊、汗腺、皮脂腺會隨萎縮皮膚而萎縮。

診斷

不同萎縮性皮膚病其診斷標準不同,常見萎縮性皮膚病的診斷特點如下。
1.老年性皮膚萎縮
本病好發於50歲以後,表現為皮膚菲薄、乾燥、彈性減低而鬆弛、起皺,汗腺萎縮,出汗減少,毳毛細而少。常見色素沉著或色素減退斑(白點征),伴毛細血管擴張(紅點征)。
2.進行性單側面萎縮症
本病多發於青年,皮損多於一側額、下頜、頰部等部位開始出現不規則的色素沉著或色素減退斑,病變一般在2年內進展迅速,患部皮損區界線清晰,皮膚凹陷、變形,猶如瘢痕樣與下面組織粘連,可有涼、麻及三叉神經痛等症狀。可出現角膜炎、虹膜炎、白內障、視神經萎縮等眼科症狀。
3.斑狀萎縮
本病為圓形或橢圓形淡白色斑,局限性皮膚薄、鬆弛、柔軟,表面光亮起皺,指觸壓有下陷空虛的感覺,如疝樣。
4.進行性特發性皮膚萎縮
本病青年女性多見。皮損好發於軀幹部,呈圓形、卵圓形或不規則形斑片,青紫色或深棕色,皮膚發硬,有些萎縮而凹陷,但表面光滑,其下可見淺表血管。

鑑別診斷

萎縮性皮膚病相互之間需要鑑別,但典型的臨床表現和組織病理檢查可以鑑別診斷。

治療

主要針對病因治療,局部可外用潤膚護膚的藥物,如維生素A和維生素E。對光敏感者可用氯喹;有神經障礙者可用理療、針灸;有內分泌障礙者,給予內分泌治療。外用維A酸和維生素D3類似物對改善皮膚萎縮可能有用。原發病穩定的嚴重畸形可以選擇手術矯形。

預防

對環境刺激、衰老等自然因素引起的皮膚退行性變,要避免過度的風吹日曬,保持良好的生活環境,適當地進行體育鍛鍊,以及進行皮膚按摩、藥浴和礦泉浴等,有益於延緩皮膚老化的過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