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納(匈牙利指揮家)

萊納(匈牙利指揮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萊納(Fritz Reiner,1888年12月19日—1963年11月15日),匈牙利指揮家,早年就學於布達佩斯李斯特音樂學院、布達佩斯大學;1900年涉獵指揮,任布達佩斯民族歌劇院指揮;1922年辭職入美國籍,先後出任辛辛那提交響樂團、匹茨堡交響樂團、大都會歌劇院指揮,1953—1963年任芝加哥交響樂團常任指揮,在此期間,他創造出了宏大輝煌(尤以銅管的燦爛聞名)的“萊納之聲”;他指揮的唱片常以“爆棚”而著稱;1963年因突發心臟病辭世。此外尚有動漫《傳說中勇者的傳說》中的人物萊納·龍特。

1963年11月15日,萊納在紐約為大都會歌劇院排練華格納的歌劇《諸神的黃昏》時不幸逝世,終年75歲。

基本介紹

人物經歷,人物評價,經典錄音,

人物經歷

弗里茨·萊納
(Fritz·Reiner,1888-1963),著名的美籍匈牙利指揮家;在他的那個時代,萊納無疑是國際上最為知名的指揮之一;他出生於布達佩斯,早年就讀於當地的音樂學院,23歲時就成為布達佩斯歌劇院的指揮,兩年後成為皇家歌劇院的總監,曾協助德國著名音樂家理查·施特勞斯創作其早期的歌劇。
1922年,萊那被聘為辛辛那提交響樂團的指揮;1931年,他就任費城音樂學院的指揮系主任;在1938至1948年期間,就任為匹茲堡交響樂團的音樂總監,並進入了大都會歌劇院;1953年,萊納成為芝加哥交響樂團的指揮,他在任期間使該團成為世界上最為知名的交響樂團之一;此後他一直在該樂團,直至因病於1963年。
匈牙利美籍指揮家萊納 1888—1963匈牙利美籍指揮家萊納 1888—1963
在萊納一生指揮生涯中最輝煌的時期是他任職芝加哥交響樂團的10年,他培養出了宏大輝煌(尤以銅管的燦爛聞名)的“萊納之聲”。他指揮的唱片常以“爆棚”而著稱;他竟然在短短的幾年裡就把處於低落的CSO恢復了元氣,萊納與海菲茲魯賓斯坦克萊本吉列爾斯等演奏大師合作的“現場立體聲”(Living Stereo)系列唱片經典之極,同時他也與托斯卡尼尼比徹姆斯托科夫斯基富特文格勒以及門蓋爾伯格並稱為20世紀指揮大師級人物。
1963年11月15日,萊納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排練華格納的歌劇《諸神的黃昏》時不幸逝世,終年75歲。
萊納的指揮風格豪放雄渾,絲絲入扣,他的指揮忠於原作,結構清晰,速度精確,色彩華麗,音響光潔,音樂熱情——以最小的動作來獲得最大的效果,這是他的指揮理念,也是他的指揮特色;他善於演繹各種類型的作品,尤其擅長貝多芬柴科夫斯基巴托克拉威爾勃拉姆斯華格納莫扎特理查·施特勞斯等音樂大師的作品,更是20世紀音樂的最佳代言人;此外,他對約翰·施特勞斯的作品也有極深的認識。

人物評價

“算不上出色的指揮家,卻是個非常不錯的人”,這頗具音樂家典型戲謔口吻的話,是弗里茨·萊納(Fritz Reiner)所在的芝加哥交響樂團的一個樂手對這位令人敬畏的匈牙利人的評價。萊納那嚴厲、不留情面的作風,顯然是屬於他那個時代的風格。
萊納錄製的經典唱片“萊納之聲”萊納錄製的經典唱片“萊納之聲”
如果萊納所理解的認可是指達到像托斯卡尼尼、斯托科夫斯基和庫謝維茨基那樣的國際聲譽的話,對上面問題的回答是“沒有”。我們擁有大量的萊納指揮芝加哥交響樂團的錄音,但是,對萊納來說,芝加哥交響樂團來得太晚了,而且,這種認可就太具局限性了。
幾年前,我曾和指揮家沃爾特·亨德爾(Walter Hendl)談起了芝加哥交響樂團1958年那次成功的東海岸巡演。萊納在芝加哥任職期間,亨德爾擔任助理指揮,他早先在費城柯蒂斯學院求學時曾師從萊納。亨德爾不無感傷地憶起了在芝加哥萊納辦公室內的一次私下談話,這次談話就發生在巡演之後。當時,芝加哥交響樂團管理層早已在萊納的辦公桌上擺滿了來自多個城市盛讚巡演的評論,亨德爾掃了這些評論一眼,說到:“萊納博士,20年前我們還是您的學生的時候,就已意識到這一天遲早會到來”。亨德爾告訴我,他永遠都望不了他同事臉上的表情,“是的”,萊納說到,“要是整個世界都能知道就好了……”
直到萊納芝加哥錄音CD版的出現,英國的大多數人才意識到索爾蒂並非使芝加哥交響樂團成為出色樂團的第一位指揮。事後來看,芝加哥或索爾蒂的蜚聲世界只不過是水到渠成之事;而其之所以能夠發生,則是由於萊納給樂團注入的優良水準,索爾蒂的到來只是起了一個觸發作用。
萊納錄製的經典唱片“天方夜譚”萊納錄製的經典唱片“天方夜譚”
索爾蒂似乎也承認這一點,因為他在自傳(查頭與溫達斯出版公司,1996)中這樣寫到:“1969年我接手時的樂團和萊納1963年離開時差不多……是個一流的樂團,這樣使得我能夠在他所做的基礎上繼續有所建樹”。或許我們有些人會對索爾蒂在接下來的一段中所寫的他“提高了該團的音樂水準”一話提出質疑,但是我們又如何去理解那有失公允的評價(或者是令人遺憾的措辭)——“萊納對他的樂團在世界上的地位不感興趣”?
的確,索爾蒂是攜芝加哥樂團到美國以外地區進行巡演的第一位音樂指導,那是在1971年。但是,在1958年美國東海岸巡演之後,萊納就已有了翌年帶樂團到歐洲巡演的想法並開始付諸實施。
但是,由於官僚體制和經費的掣肘,最後確定下來的巡演日程十分緊張,大約3個月長,訪問地包括俄國和中東地區,而真正的音樂文化中心卻相對較少。因此,當時已70歲的萊納或許是擔心他的健康(此外,還有樂手的健康)而取消了巡演;或許還有另一種可能,那就是萊納擔心鐵幕集團某種形式的報復,因為他曾是“爭取匈牙利人自由”國際委員會的一個成員,該委員會成立於1956年匈牙利革命時期。
萊納錄製的經典唱片(與魯賓斯坦合作)萊納錄製的經典唱片(與魯賓斯坦合作)
總之,巡演的取消引起了樂手的不滿,更為糟糕的是招致了樂團管理層和理事們以及芝加哥新聞界,主要是“尖刻的”知名樂評人克勞迪亞·卡西迪(在此之前,她一直是持支持立場的)的強烈反應。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如果萊納是出於健康原因而取消了巡演的話,那么芝加哥對此的強烈反應則可能導致了1960年他心臟病的突發(繼而削弱了他對付那些想要取代他的人的能力),導致了兩年後他的辭職。雖然在最後的那幾年裡,樂團的水準絲毫沒有下降,但巡演的流產無疑使萊納本應輝煌結束的指揮生涯籠罩上了一片陰雲。
日落之前,總會有一種輝煌,但萊納意識到他的生涯不會如此。導致於此的原因很多,也很複雜,這些在菲利浦·哈特(Philip Hart)那很有價值的萊納傳記中得到了詳盡的分析(美國西北大學出版社,1994)。其中之一就是萊納認為他在美國的首次成功,即使辛辛那提管弦樂團名揚天下,會使他在美國的發展更加順利。
萊納錄製的經典唱片“貝多芬第5、7交響曲”萊納錄製的經典唱片“貝多芬第5、7交響曲”
在導致斯托科夫斯基於1936年離開費城管弦樂團的那些歲月里,作為客座指揮,萊納比其他任何人執棒“費交”的時候都多。但到了做出誰將在斯氏之後繼任樂團指揮決定的時刻,萊納那很有影響力的老闆卻轉而支持另一個頗有前途的匈牙利指揮家尤金·奧曼迪(Eugene Ormandy)。
從90年代的觀點來看,以萊納在芝加哥9年所留下的錄音和奧曼迪在費城35年的業績相比,我們不禁懷疑,費城當時作出的決定是否正確。然而,繼辛辛那提之後,每當有人要聘用萊納時,總會想到他言辭尖刻和不肯有藝術水準上讓步的名聲,以及樂團效益上的滑坡,同時,聘用萊納還面臨另一個巨大的商業風險,那就是擔心他會過多地投入新音樂的排演。
而從現有的萊納唱片來看,這種擔心是多慮了(在本世紀上半葉,即使是庫謝維茨基也沒有對美國音樂和巴托克的音樂有較大的作為);恐怕還有一個因素就是萊納本人(特別是如果你要取代斯托科夫斯基的話),他缺乏吸引觀眾的魅力;正如艾薩克·斯特恩所說,“他對成為一個在指揮台上魅力四射的指揮天才從不感興趣”。
對於聽眾來說,萊納的指揮缺乏熱情,表情漠然;但對於樂手來講,卻是令人振奮,充滿了內在的活力;控制得恰到好處而且豐富的體態語言非常準確地表達了他的所有意圖。試圖描述這些意圖和萊納的總的演繹風格不太容易,因為總有例外。
但是萊納的演繹卻展現了古典主義者的品味(他曾說過:“最好的是莫扎特,第二好的是莫扎特,第三好的還是莫扎特”):清澈、精煉、典雅和均衡感;展現了他接受並戰勝各種挑戰的渴望;那如畫家般格外認真敏銳地選擇和混合色彩的技法;如魔術大師般善於營造氣氛的手;當然,不可忽略的是一個音樂家的機敏和節奏感。
值得慶幸的是,萊納在芝加哥的錄音(其中大部分是立體聲的)將所有這些特點以及更多其它的特點,都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出來,而且僅用了為數不多的幾隻麥克風(當音樂廳的聲學效果很好和指揮能夠調整音響平衡時,放置簡單幾組麥克風就能令人滿意;芝加哥音樂廳的聲學效果已經不錯,而萊納更善於平衡音響)。
這些唱片包括被萊納視為朋友的三位作曲家的作品,從中你可以感受到那份特別的投入與極高的演奏水準。這些作品是:雷斯皮基的交響詩,施特勞斯的《莎樂美》和《埃萊克特拉》片段,以及巴托克的《樂隊協奏曲》(在哪還能欣賞到中間“悲歌”部分中小號發出的高八度降E音,具有如此準確的音高和如此之強的穿透力呢?這也是巴托克整個總譜中銅管聲部唯一的一個fff記號)。
關於萊納,對他的評介遠不止此,但他所留下錄音的最根本的魅力就在於:所給越多,所得越大。沒有人比萊納更為投入。

經典錄音

巴托克:《樂隊協奏曲》《為弦樂器、打擊樂器和鋼片琴寫的音樂》、《匈牙利素描曲》RCA Victor現場立體聲錄音09026 61504-2(3/94)
馬勒:《大地之歌》理察·劉易斯/男高音,莫林·福里斯特/女中音 RCA Victor“黃標”GD60178(10/91)
穆索爾斯基:《圖畫展覽會》(拉威爾改編);雷斯皮基:《羅馬噴泉》、《羅馬之松》RCA Victor“黃標”09206 61401-2(8/93)
拉威爾:《西班牙狂想曲》、《高貴而傷感的圓舞曲》、《丑角晨歌》、《悼念公主的帕凡舞》德彪西:《意象》之二《伊比利亞》RCA Victor“黃標”GD60179(1/90)
羅西尼:序曲——《塞維亞理髮師》、《威廉·退爾》、《軟梯》等 RCA Victor“黃標”GD60387(9/90)
R·施特勞斯:《莎樂美》之《七紗舞》、《終場》,《埃萊克特拉》片段 RCA Victor09026 68636-2現場立體聲錄音
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海菲茲小提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