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核病

菌核病由核盤菌屬(Sclerotinia)、鏈核盤菌屬 (Monilinia)、絲核屬(Rhizoctonia)和小菌核屬(Sclerotium)等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發病部位由菌絲體集結成結構鬆緊不一,表面光滑或粗糙,形狀、大小、顏色不同的菌核。由菌絲並雜有寄主組織而形成的稱假菌核。後者因往往還保持植物器官的形狀(如僵果等)而較易診斷。

簡介,病原,症狀,發生規律,典型疾病,類型,防治,清田選種,化學防治,治療方案,加注事項,

簡介

菌核病是土傳真菌病害,塑膠棚、溫室或露地黃瓜均可發病,但以塑膠棚黃瓜受害重,從苗期至成株期均可被侵染。主要危害果實和莖蔓。
病原菌均為兼寄生菌。一般只侵害成熟或衰退的植物器官,侵入後迅速引起植物組織壞死。典型症狀是果實、花序等腐爛,有時葉部呈壞死斑點。病菌表現出嚴格的寄生專化性或對植物器官的選擇性。這類真菌子囊孢子有強大的放射能力,分生孢子容易分散,主要通過氣流傳播。菌核病分布主要限於溫帶,寄主範圍很廣。如核盤菌可為害32科 160多種植物,中國已報導的有23科85種,常見的除十字花科植物外,還有萵苣甜菜向日葵柑橘豆科作物等。禾本科植物則很少受害;又如立枯絲核菌可以引起棉花、洋麻、甜菜、松苗等近200種植物的立枯病。
菌核病菌核病
幼苗莖基部呈水漬狀腐爛,可引起猝倒。成株受害多在近地面的莖部、葉柄和葉片上發生水漬狀淡褐色病斑,邊緣不明顯,常引起葉球或莖基部腐爛。種株易在終花期發生菌核病,莖稈上病斑初為淺褐色,後變成白土色,稍凹陷,最終導致組織腐朽、表皮易剝、莖內中空、碎裂成亂麻狀。種莢受害也可產生黃白色病斑,嚴重者早期枯死、變乾。在高濕條件下,莖稈、種莢和病葉表面密生白色棉絮狀菌絲體和黑色鼠糞狀菌核硬塊,病斑發朽、變粘。重病株在莖稈和種莢內產生大量菌核。除十字花科蔬菜外,還危害菜豆豌豆蠶豆大豆花生、馬鈴薯、番茄辣椒萵苣胡蘿蔔菠菜黃瓜洋蔥等。

病原

病原為子囊菌亞門核盤攻屬菌核菌[Sclerotiniasclerotiorum(Lib.)de.Bary]。菌核表面黑色,內部白色,鼠糞狀。菌絲不耐乾燥,相對濕度在85%以上才能生長。對溫度要求不嚴,在0~30℃之間都能生長,以20℃為最適宜,是一種適合低溫高濕條件發生的病害。

症狀

主要為害莖蔓、葉片和果實。莖基部染病,初生水漬狀斑,後擴展成淡褐色,造成莖基軟腐或縱裂,病部表面生出白色棉絮狀菌絲體。葉片染病,葉面上現灰色至灰褐色濕腐狀大斑,病斑邊緣與健部分界不明顯,濕度大時斑面上現絮狀白黴,終致葉片腐爛。果實染病,初現水浸狀斑,擴大後呈濕腐狀,其表現密生白色棉絮狀菌絲體,發病後期病部表面現數量不等的黑色鼠糞狀菌核。
菌核病菌核病

發生規律

菌核遺留在土中或混雜在種子中越冬或越夏。混在種子中的菌核,隨播種帶病種子進入田間傳播蔓延,該病屬分生孢子氣傳病害類型,其特點是以氣傳的分生孢子從寄生的花和衰老葉片侵入,以分生孢子和健株接觸進行再侵染。侵入後,長出白色菌絲,開始為害柱頭或幼瓜。在田間帶菌雄花落在健葉或莖上經菌絲接觸,易引起發病,並以這種方式進行重複侵染,直到條件惡化,又形成菌核落入土中或隨種株混入種子間越冬或越夏。南方2~4月及11~12月適其發病。本病對水分要求較高;相對濕度高於85%,溫度在15~20℃利於菌核萌發和菌絲生長、侵入及子囊盤產生。因此,低溫、濕度大或多雨的早春或晚秋有利於該病發生和流行,菌核形成時間短,數量多。連年種植葫蘆科、茄科及十字花科蔬菜的田塊、排水不良的低洼地或偏施氮肥或霜害凍害條件下發病重。
菌核病菌核病
十字花科菌核病菌侵染所致。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或混雜在種子間越冬、越夏或度過寄主中斷期,至少可存活2年,是病害初侵染的來源。翌春,在溫濕度適宜時,菌核便萌發產生子囊盤,子囊盤開放後,子囊孢子已成熟,稍受震動就一齊噴出,並隨氣流傳播、擴散進行初侵染。花瓣和衰老的葉片極易受侵染。菌絲在寄主組織的細胞間隙分泌果膠酶以融解中膠層,拆散組織細胞,造成寄主組織死亡。植株與植株之間或同一植株的各器官之間的傳播必須依靠病健部位的直接接觸,由病部長出白綿毛狀菌絲體傳染。多雨潮濕時,病害還會迅速蔓延。發病後期,在病莖、病莢內外或病葉上產生大量菌核,落入土壤、糞肥、脫粒場或夾雜在種子、莢殼及殘屑中越冬。發病條件是在花期,溫暖、高濕的環境條件易造成病害猖獗流行。

典型疾病

常見的菌核病 主要有: ①核盤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引起的十字花科作物菌核病,為害莖、葉和果莢,病部呈水漬狀病斑,表面產生棉絮狀菌絲。嚴重的導致全株枯死、腐爛。病株莖、葉基部或莖空腔內產生許多黑色鼠糞狀菌核。②果生鏈核盤菌(Moniliniafructigana) 引起的核果褐腐病,為害果實、花和新梢,果實受害後變褐色軟腐並失水成僵果。③由立枯絲核菌(Rhizoctonia solani)中的一個專化型引起的水稻紋枯病。中國稻區普遍發生。主要為害葉鞘、葉片和莖稈,產生褐色雲紋狀斑,逐漸枯黃,嚴重時莖稈折倒;空氣潮濕時在病斑上產生暗褐色、扁球形的菌核。除外、小麥玉米高粱等的紋枯病也很嚴重。④齊整小菌核(Sclerotium rolfsii)引起的花生黃麻菸草、茄科、豆科作物和果樹的白絹病,危害根、莖基或果實,產生褐色水漬狀病斑,逐漸腐爛,環境潮濕時病部產生大量白色菌絲層,後形成圓形或不規則形菌核。此外,水稻還有多種菌核病,中國約有19種,常見的如小球菌核病、小黑菌核病等。
菌核病菌核病

類型

病原菌生活史有3種不同類型:①沒有無性繁殖階段,完全由子囊孢子對植物進行侵染,如核盤菌引起的十字花科菌核病,以菌核在土壤、病殘體或混雜於種子中越冬、越夏。子囊孢子靠氣流傳播為害。②經常在春季以子囊孢子進行初侵染,然後在夏季以分生孢子進行重複侵染。如果生鏈核盤菌引起的核果褐腐病,病菌以菌絲體在僵果內越冬,次年萌髮長出子囊盤放射子囊孢子靠氣流傳播進行初侵染,生長季還可產生分生孢子再侵染。③有性階段只偶爾發現,菌核越冬後產生新菌絲和分生孢子進行初侵染,在此之後仍以分生孢子重複侵染。

防治

著重加強栽培管理,清除越冬菌源,選用抗病品種,輔以藥劑防治。

清田選種

留種田消滅菌核,減少初次侵染源,以提高種子質量。具體可採用輪作和深翻留種田滅菌;處理病殘株和減少收穫時遺落菌核量;留種要注意清選種子,以剔除種子中夾雜的菌核。在播前還可用10%~15%的鹽水或硫酸銨水選種,能漂浮汰除絕大部分的菌核,選種後需立即用清水沖洗,以免影響發芽。加強田間管理:種株合理密植,改善栽培田環境和巧施磷肥,培育壯苗,提高植株抗病力。要注意合理密植、通風透光外,在春季多雨情況下,應適時清溝防漬,降低田間濕度。在管理過程中,進行“重施基肥,巧施磷肥,冬蓋浮糞,早施返青肥”,可促使壯苗早發。

化學防治

用1∶2的草木灰、熟石灰混合粉,撒於根部四周,每667平方米30千克;l∶8硫黃、石灰混合粉,噴於植株中下部,每667平方米5千克,可在抽薹後期或始、盛花期施用,以消滅初期子囊盤和子囊孢子。在始花期,用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50%多菌靈或40%紋枯利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0.2%~0.3%波爾多液或13波美度石硫合劑噴灑植株莖基部、老葉和地面上;40%菌核淨l500~2000倍液,或50%腐霉利1000~1200倍液,在病發初期開始用藥,每隔7~10天1次,連續噴藥2~3次。
(1)有條件的實行與水生作物輪作或夏季把病田灌水浸泡半個月,或收穫後及時深翻,深度要求達到20厘米,將菌核埋入深層,抑制子囊盤出土。同時採用配方施肥技術,增強寄生抗病力。
(2)播前用10%鹽水漂種2~3次,汰除菌核,或塑膠棚採用紫外線塑膠膜,可抑制子囊盤及子囊孢子形成。也可採用高畦覆蓋地膜抑制子囊盤出土釋放子囊孢子減少菌源。
(3)棚室上午以悶棚提溫為主,下午及時放風排濕,發病後可適當提高夜溫以減少結露,早春日均溫控制在29℃或31℃高溫,相對濕度低於65%可減少發病,防止澆水過量,土壤濕度大時,適當延長澆水間隔期。

治療方案

發病中前期防治
20%矽唑咪鮮胺30ml+惡霜菌酯25ml,兌水15公斤水,5—7天用藥1次,連用2-3次;
發病中後期防治
38%惡霜菌酯25ml+40%嘧霉胺懸浮劑10—15g或碧秀丹( 氯溴異氰尿酸)30g或20%矽唑咪鮮胺30ml或4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15—20g或乙霉多菌靈20g,兌水15公斤,3—5天用藥1次。
霉止50ml+10%多抗菌素15g或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35g或56%嘧菌酯百菌清30mg,兌水15公斤,3—5天用藥1次。
40%嘧霉胺懸浮劑10—15g+40%菌核淨可濕粉劑20g或40%腐霉利可濕粉劑15—20g,兌水15公斤,3—5天用藥1次。

加注事項

1、及時摘除病葉、病果、病枝等
2、病重時,也可採用先熏棚,次日再噴霧的方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