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椹菌核病

桑椹菌核病

桑椹菌核病是肥大性菌核病、縮小性菌核病、小粒性菌核病的統稱。通風透光差,低洼多濕,花果多,樹齡老的桑園發病重。合理的種植和藥物使用可有效預防此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桑椹菌核病
  • 別名:肥大性菌核病、小粒性菌核病等
  • 病原中文名:白杯盤菌,白井地杖菌等
  • 病原拉丁學名:Ciboria shiraiana P.Henn
  • 病原分類地位:子囊菌亞門
  • 病害類型:子囊菌亞門
  • 病害類型:真菌
  • 主要危害作物:桑
  • 主要為害部位:桑椹
為害症狀,病原特徵,發病傳播,防治方法,

為害症狀

桑椹菌核病是肥大性菌核病、縮小性菌核病、小粒性菌核病的統稱。肥大性菌核病花被厚腫,灰白色,病模膨大,中心有一黑色菌核,病模弄破後散出臭氣。縮小性菌核病椹顯著縮小,灰白色,質地堅硬,表面有暗褐色細斑,病椹內形成黑色堅硬菌核。小粒性菌核病 桑椹各小果染病後,膨大,內生小粒形菌核。病椹灰黑色,容易脫落而殘留果軸。四川、江蘇、遼寧、浙江、台灣均有發生。

病原特徵

桑椹肥大性菌核病病菌Ciboria shiraiana P. Henn.稱白杯盤菌(桑實杯盤菌),屬子囊菌亞門真菌。分生孢子梗叢生,基部粗頂端細小,上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單胞,卵形,無色。菌核萌發產生l—5個子囊盤,盤內生子囊,側絲細長,內有8個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橢圓形,無色單胞,具隔膜1—2個。
桑椹縮小性菌核病病菌Mitrula shiraiana (P.Henn.) Ito etlmai稱白井地杖菌,屬子囊菌亞門真菌。分生孢子梗細絲狀,具分枝,端生卵形至橢圓形分生孢子,單胞,無色。從菌核上產生子實體,單生或叢生。子實體有長柄,柄部扁平,有的稍扭曲,灰褐色,生有茸毛。子實體頭部長橢圓形,具數條縱向排列稻紋,淺褐色,子囊生在頭部外側子實層里,內生子囊孢子8個。子囊孢子單胞無色,橢圓形。桑椹小粒性菌核病病菌Ciboria carunculoides Siegler et Jankins稱肉阜狀杯盤菌;屬於囊苗亞門真菌。分生孢子近球形。子囊盤杯狀,縣長柄。子囊圓筒形,內生8個子囊孢子,子囊孢子腎臟形,有半球形小體附著。側絲有分枝,有隔或無隔。浙江、貴州均有發現。

發病傳播

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桑花開放時)條件適宜,菌核萌發產生子囊盤,盤內子實體上生子囊釋放出子囊孢子,借氣流傳播到雌花上,菌絲侵入子房內形成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最後菌絲形成菌核,菌核隨桑椹落入土中越冬。春季溫暖、多雨、土壤潮濕利於菌核萌發,產生子囊盤多,病害重。通風透光差,低洼多濕,花果多,樹齡老的桑園發病重。

防治方法

(1)清除病格桑園中病模落地後應集中深埋。翌年春季,菌核萌發產生子囊盤時,及時中耕,並深埋,減少初侵染源。
(2)藥劑防治 花期噴灑50%腐霉利(速克靈)可濕性粉劑1500—2000倍液或50%農利靈可濕性粉劑1000一1500倍液、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70%甲基硫菌靈(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噴樹冠有良好的防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