茼蒿菌核病

茼蒿菌核病

主要發生在茼蒿莖基部,苗期和成株期均可發病,發病初期初呈水浸狀褐色腐爛,濕度大時,病部表面長出白色菌絲體,後期形成菌核,菌核初白色,後變為鼠糞狀黑色顆粒狀物,致植株倒折或枯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茼蒿菌核病
  • 外文名:Crowndaisy chrysanthemum Sclerotinia disease
  • 病原中文名核盤菌
  • 病原分類地位子囊菌亞門
  • 病害類型::真菌
基本信息,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基本信息

中文名:茼蒿菌核病
英文名:Crowndaisy chrysanthemum Sclerotinia disease
病原中文名:核盤菌
病原拉丁學名: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 Bary
病原分類地位:子囊菌亞門
病害類型:真菌
主要危害作物:茼蒿
主要為害部位:莖基部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菌核遺留在土中,或混雜在種子中越冬或越夏。混在種子中的菌核,隨播種帶病種子進入田間,或遺留在土中的菌核遇有適宜溫濕度條件即萌發產出子囊盤,釋放出子囊孢子,隨風吹到衰弱植株傷口上,萌發後引起初侵染,病部長出的菌絲又擴展到鄰近植株或通過病健株直接接觸進行再侵染,引起發病,並以這種方式進行重複侵染,直到條件惡化,又形成菌核落入土中或隨種株混入種子間越冬或越夏。南方2—4月及11—12月適其發病,北方3—5月發生多。本菌對水分要求較高。相對濕度高於85%,溫度在15—20℃利於菌核萌發和菌絲生長、侵入及子囊盤產生。因此,低溫、濕度大或多雨的早春或晚秋有利於 該病發生和流行,菌核形成時間短,數量多。連年種植芹菜、葫蘆科、茄科及十字花科蔬菜的田塊、排水不良的低洼地或偏施氮肥或受霜害、凍害條件下發病重。此外,栽植期對發病有一定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