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蘿蔔菌核病

胡蘿蔔菌核病

胡蘿蔔菌核病,是胡蘿蔔種植中的一種常見的在種植或進入貯藏階段後易發的真菌病害。危害的真菌瓜核盤菌,屬於子囊菌亞門類型的真菌。主要為主要表現為在葉片表面出現大量大小不一的灰斑。目前該種病害可以通過施用農藥等方式來防治。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胡蘿蔔菌核病
  • 病原中文名:核盤菌
  • 病原分類地位:子囊菌亞門
  • 病害類型:真菌
  • 主要危害作物:胡蘿蔔
  • 主要為害部位:肉質根
病害症狀,病原特徵,傳播途徑,發病條件,防治方法,

病害症狀

胡蘿蔔菌核病在田間和貯藏期均可發生,主要為害肉質根,在田間發病,植株地上部根莖處腐爛,地下肉質根軟化,組織腐朽呈纖維狀,中空,病部外生白色棉絮狀菌絲和黑色鼠糞狀菌核。貯藏期肉質根染病,症狀類似。

病原特徵

菌核初白色,後表面變黑色鼠糞狀,大小不等1.1~6.5×1.1~3.5毫米,由菌絲體扭集在一起形成。乾燥條件下,存活4~11年,水田經1個月腐爛。5~20℃,菌.吸水萌發,產出1~30個淺褐色盤狀或扁平狀子囊盤,系有性繁殖器官。子囊盤柄的長度與菌核的入土深度相適應,一般3~15毫米,有的可達6~7厘米,子囊盤柄伸出土面為乳白色或膚色小芽,逐漸展開呈杯狀或盤狀,成熟或衰老的子囊盤變成暗紅色或淡紅褐色。子囊盤中產生很多子囊和側絲,子囊盤成熟後子囊孢子呈煙霧狀彈射,高達90厘米,子囊無色,棍棒狀,內生8個無色的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橢圓形,單胞,大小10~15×5~10微米。一般不產生分生孢子。除侵染葫蘆科外,還侵染茄科、十字花科、豆科等多種蔬菜。0~35℃菌絲能生長,菌絲生長及菌核形成最適溫度20℃,最高35℃,50℃經5分鐘致死。

傳播途徑

病菌以菌絲、菌核及子囊孢子在菜窖中、土壤內或種子上越冬。該病屬土傳病害類型,其特點是子囊孢子在侵染循環中不起作用,以菌絲體為初侵染源,病健株接觸構成再侵染。

發病條件

低溫、濕度大易發病。

防治方法

(1)重病區或重病地與禾本科作物進行3年以上輪作,有條件的採用土壤淹水,以殺滅菌核。
(2)裝運胡蘿蔔的器具應消毒,入窖前剔除有病肉質根。
(3)窖溫應控制在13℃上下,相對濕度80%左右,防止窖頂滴水和受凍。
(4)必要時噴灑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也可用特克多煙劑,每100立方米用量50克(1片)或15%腐霉利煙劑每100立方米60克熏煙,隔10天左右再熏一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