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故事兩則

莊子故事兩則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戰國時期宋國蒙(今河南省商丘市東北梁園區蒙牆寺一帶)人。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先秦莊子學派 的創始人。他的學說涵蓋著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還是歸依於老子的哲學。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為“老莊哲學”。莊子的文章,機敏、幽默、詼諧,想像力很強,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對後世文學語言有很大影響。《莊子》是莊周及其後學者的著作集。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惠子相梁》《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
  • 創作年代:戰國
  • 作品出處:《莊子·秋水》
  • 文學體裁:文言記敘文
  • 作者:莊子
作者簡介,惠子相梁,原文,譯文,注釋,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古今異義,特殊句式,比喻意義,人物特點,中心思想,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原文,譯文,注釋,一詞多義,特殊句式,問題探究,人物比較,中心思想,作品鑑賞,

作者簡介

莊子和孔子一樣,同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智者。不過,他在文中表現出的機敏與幽默、詼諧,使他與孔子的面貌迥然有別。
莊子的思想包含著樸素辯證法因素,認為一切事物都在變化,他認為“道”是“先天生地”的,從“道未始有封”(即“道”是無界限差別的)。主張“無為”,放棄一切妄為。又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的,因此他否定知識,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質區別,極力否定現實,幻想一種“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主觀精神境 界,安時處順,逍遙無待。
莊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強,文筆變化多端,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並採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諷刺的意味,對後世文學語言有很大影響。莊周和他的門人以及後學者著有《莊子》(被道教奉為《道德經》或《南華經》),道家經典之一。《漢書藝文志》著錄《莊 子》五十二篇,但留下來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篇,一般定為莊子著;外篇雜篇可能摻雜有他的門人和後來道家的作品。
《莊子》在哲學、文學上都有較高研究價值。名篇有《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等,《養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為後世傳誦。
惠子相梁》出自《莊子·秋水》,作者是中國古代哲學家莊周。在這篇短文中,莊子將自己比作鵷雛鳥,將惠子比作鴟,把功名利祿比作腐鼠,表明自己鄙棄功名利祿的立場和志趣,諷刺了惠子醉心於功名利祿且無端猜忌別人的醜態。
與《孟子》相比,《莊子》更似經過精心結撰,其內容主要是反映了莊子派虛無主義的哲學思想和“小國寡民”的政治思想。從不滿現實的思想出發,《莊子》揭露了當時社會現實的黑暗,追求著虛無縹緲的理想世界。《莊子》的文章恣肆汪洋,文采雄偉瑰麗,想像豐富奇特,結構縱橫變化,語言純熟曉暢,敘事抒情無不窮形盡相、委屈周全。著名的《逍遙遊》、《秋水篇》,奇思妙想,絡繹奔放,重言寓言爭相湧現,極富浪漫主義色彩。

惠子相梁

原文

惠子相(xiàng)梁,莊子往見之。或謂惠子曰:“莊子來,欲代子相。”於是惠子恐,搜於國中三日三夜。莊子往見之,曰:“南方有鳥,其名為鵷鶵(yuān chú ),子知之乎?夫(fú)鵷鶵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lǐ)泉不飲。於是鴟(chī)得腐鼠,鵷鶵過之,仰而視之曰:‘嚇 (hè)!’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yé)?”

譯文

惠子做了魏國的宰相,莊子去看望他。有人對惠子說:“莊子到魏國來,想(或就要)取代你做宰相。”所以惠子非常擔心,在國都里搜捕了幾日幾夜。莊子前去見他,說:“南方有一種鳥,它的名字叫鵷雛(yuān chú),你知道它嗎?鵷雛鳥從南海起飛,飛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樹不棲息,不是竹子的果實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在這時,一隻貓頭鷹拾到一隻腐臭的老鼠,鵷雛鳥(yuān chú【下同】)從它面前飛過,(貓頭鷹)仰頭看著鵷雛鳥,發出‘嚇’(hè)的怒斥聲。現在你也想用你的魏國(相位)來恐嚇(此處作動詞,讀hè)我嗎?”

注釋

惠子,即惠施,戰國時宋國人,哲學家,莊子好友,名家學派的開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
相,輔助君主的人,相當於後代的宰相。這裡用作動詞,做宰相的意思。
梁,戰國時期魏國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後的別稱。
或:有的人
恐:害怕。
國:國都。
莊子故事兩則
往:前往。
鵷鶵:(yuān chú):古代傳說中像鳳凰一類的鳥,習性高潔
止:棲息。
練實:竹實,即竹子所結的子。
醴(lǐ)泉:甘美如醴(甘甜,甜美)的泉水。
於是:在這時。
鴟(chī):貓頭鷹。
嚇(hè):模仿鴟發怒的聲音。下文的“嚇”用作動詞。
濠梁:濠水之濱,濠,水名,在現在安徽鳳陽。

通假字

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 ?邪, 通“ 耶”, 語氣詞,相當於“嗎”。

詞類活用

惠子相梁:相,名詞活用作動詞,做宰相。

一詞多義

①嚇
仰而視之曰:“嚇”:模仿鴟發怒的聲音。
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嚇用作動詞,威脅。
②於
鵷鶵(yuān chú)發於南海:從。
於是鴟得腐鼠:在。
而飛於北海:到達。
③之
子知之乎:代詞,鵷鶵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助詞,的。

古今異義

①非梧桐不止
止: 古義:棲息 今義:停止
②於是鴟得腐鼠
於是:古義:在這時 今義:因果關係
③搜於國中三日三夜
國:古義:國都 今義:國家

特殊句式

省略句
原句 惠子相梁
改 惠子相於梁
譯 惠子在梁國做宰相
倒裝句
原句 夫鵷雛(芻鳥 同音)發於南海 狀語後置
改 夫鵷雛於南海發
譯 鵷雛從南海出發

比喻意義

鵷鶵(yuān chú)比喻意:莊子,志向高潔之士。
鴟比喻意:惠子,極力追求功名利祿的人。
腐鼠比喻意:功名利祿。
說明莊子是一個有遠大理想,不稀罕功名利祿的人。惠子是個醉心於功名利祿,見利忘義,沒主見的人。
鵷雛(yuān chú)的故事裡,鵷雛(yuān chú)比喻志向高潔之士。鴟比喻醉心利祿猜忌君子的小人。莊子將自己比作鵷雛(yuān chú),將惠子比作鴟,把功名利祿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場和志趣,又極其辛辣地譏諷了惠子。莊子沒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講故事的方式來使惠子自己覺得愧疚,收到既尖銳痛快又餘味不盡的效果。

人物特點

莊子:鄙視功名、清高自守、機智、幽默、能言
惠子:醉心功名、利慾薰心、無端猜忌、心胸狹窄

中心思想

莊子將自己比作鵷雛(yuān chú),將惠子比作鴟,把功名利祿比作腐鼠,表明自己鄙棄功名利祿的立場和志趣,諷刺惠子醉心於功名利祿且無端猜忌別人的醜態。表現莊子天到無為而自然的哲學思想。
(一)巧妙地採用了寓言的形式。莊子往見惠子,表明自己的清高,無意功名利祿,指責惠子為保住官位而偏狹猜忌的心態,但這些並沒有直接道出,而是寓於一個虛構的故事中,使人感到意味雋永,具有更強的諷刺性。
善於運用比喻。其中的“鵷雛(yuān chú)”“鴟”和“腐鼠”都具有明顯的比喻義,且比喻自然生動形象,特別是把鴟嚇鵷鶵(yuān chú)的情景刻畫地惟妙惟肖,活畫出了惠子因怕丟掉相國的官職而偏狹猜忌的醜態。按:莊子和惠子本是朋友,惠子先於莊子而逝,在《莊子·徐無鬼》中表現了莊子對墓中的惠子的懷念。
(二)本篇表現了莊子無意於功名利祿的清高的品質。比起《逍遙遊》中表現的虛無主義和追求絕對自由的人生觀來,還是值得肯定的。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

原文

莊子惠子游於濠(háo)梁之上。莊子曰:“(tiáo)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譯文

莊子和惠子在濠水的橋上遊玩。莊子說:“鯈魚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閒自得,這就是魚兒的快樂呀。”惠子說:“你又不是魚,怎么知道魚的快樂?”莊子說:“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兒的快樂?”惠子說:“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這是可以完全確定的!”莊子說:“請從我們最初的話題說起。你說‘你是從哪裡知道魚的快樂’等等,既然你已經知道了我知道魚的快樂而卻又問我,所以我說我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的。”

注釋

1.濠梁:濠水的橋上。濠,水名,在現在安徽鳳陽
2.鯈(tiáo)魚:一種淡水魚中的白色小魚,喜歡在水層下面遊動,長約16厘米,又名白鰷。
3. 是:這。
4. 固:固然(固不知子矣);本來(子固非魚也)。
5. 全:完全,確定是。
6.請 循其本:從最初的話題說起。請:請允許我,循:從…說起。其,話題。本:最初。
7. 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你說”汝安知魚樂“等等。汝安知魚樂:你怎么(哪裡)知道魚是快樂的呢。雲者:如此如此。安,怎么。
8.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既:已經,之:它,指“魚之樂”,下文的同此意。

一詞多義

固不知子矣:固然。
子固非魚也:本來。

特殊句式

倒裝句(狀語後置)
原句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
改 莊子與惠子於濠梁之上游
譯 莊子與惠子在濠樑上遊玩
判斷句
原句 是魚之樂也
譯 這是魚的快樂
原句 子固非魚也
譯 你本來不是魚
原句 我知之濠上也
譯 我是在這濠上知道的

問題探究

1.莊子認為“出遊從容”的魚兒很快樂,表現了他怎樣的心境?
答:莊子認為魚“樂”,其實是他愉悅心境的投射與外化。
2.兩人辯論的結果且不論誰輸贏,但是我們可以看到莊子與惠子思想、性格、氣質等方面的差異,分析兩人的性格 。
答:惠子好辯,重分析,對事物持認知心態。對於事物有一種尋根究底的認知態度,重在知識的探討。
莊子智辯,重觀賞,對事物持藝術心態。對於外界的認識,帶有欣賞的態度,將主觀的情意發揮到外物上而產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說惠子帶有邏輯家的個性,那么莊子則具有藝術家的風貌。
3.這個辯論爭了很久了。誰在這場辯論中誰才占據了上風呢?
答:從邏輯上看,是惠子占了上風。因為莊子是強詞奪理;如果從形式上說,是莊子占了上風。因為莊子說了後惠子就沒有話可以用來反駁了。
4、怎樣看待莊子與惠子的關係?
答:莊子這般曠達的心境,視富貴榮華有如敝屣。其高超之生活情趣,自然超離人群與社群。無怪乎在他眼中,“以天下為沉濁,不可與莊語”。(《天下》)既然這樣,就只好“獨與天地精神往來”了。像莊子這樣絕頂聰明的人,要想找到一兩個知己,確是不容易。平常能夠談得來的朋友,除了惠子之外,恐怕不會再有其他的人了。他們都好辯論,辯才犀利無比;他們亦很博學,對於探討知識有濃厚的熱誠

人物比較

在《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中,惠子好辯,重分析,對事物有一種刨根問底的認知態度,重在知識的探討。莊子智辯,重欣賞,對外界的認識,帶有欣賞的態度,將主觀的情感發揮到外物上而產生的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說惠子帶有邏輯家的個性,那么莊子則具有藝術家的風貌。

中心思想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寫了惠子和莊子在濠樑上遊玩,並就莊子能否知道“魚樂”的問題發生辯論,展現了兩人不同的認知態度,同時表現了他們思維的敏捷。在辯論中,可見莊子認為的“魚樂”其實是他內心的愉悅心境的一種折射。

作品鑑賞

該文節選自《莊子·秋水》。
《秋水》是《莊子》中的又一長篇,用篇首的兩個字作為篇名,中心是討論人應怎樣去認識外物。全篇由兩大部分組成。前一部分寫北海海神跟河神的談話,一問一答一氣呵成,構成本篇的主體。後一部分分別寫了六個寓言故事,每個寓言故事自成一體,各不關聯,跟前一部分海神與河神的對話也沒有任何結構關係上的聯繫,對全篇主題的表達幫助也不甚大,似有游離之嫌。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輕鬆閒適,詩意盎然。一力辯,一巧辯;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讓人讀後會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惠子好辯,重分析。對於事物有一種尋根究底的認知態度,重在知識的探討;莊子智辯,重觀賞。對外界的認識帶有欣賞的態度,將主觀的情意發揮到外物上而產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說惠子帶有邏輯家的個性,那么莊子則具有藝術家的風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