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籍宰相

莆籍宰相

翁承贊,字文堯,莆田縣北高人,乾寧三年(896)進士,唐末宰相翁郜之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莆籍宰相
  • 出生地:莆田縣北高
  • 原名:翁承贊
  • :文堯
歷代莆籍宰相,唐朝,五代十國,北宋,南宋,明朝,祖籍和落籍莆田的宰相,吳氏,黃氏,翁氏,留氏,蔡氏,林氏,鄭氏,方氏,

歷代莆籍宰相

唐朝

鄭露,字恩叟,初名褒,又名灌三,唐肅宗乾元三年(760)舉明經進士。初官居太府卿,上章乞歸不許。德宗貞元元年(785)赴常州受封太傅及恩賜,因亂解官南歸莆田,繼承祖志,重構湖山書院開課講學,為“南湖三先生”之一,貞元三年德宗下旨勒建“開莆來學”牌坊。貞元十三年(797)加封太傅、丞相,英國公。憲宗元和十二年(817)又封露為侯,升為中書舍人。
翁郜,翁郜,原名柔正,字季長,莆田縣北高人,入閩翁氏始祖京兆人翁軒四世孫。唐龍紀元年(889)升任河西節度使兼領靜難軍節度使,乾寧元年(894)加授檢校尚書右僕射。唐昭宗時(888-904在位)官拜朝散大夫、御史大夫,檢校兵、工二部尚書,上柱國、賜紫金魚袋,尚書左僕射。收復西北河隴失地,《賜勞翁郜敕書》載:“以至七十里有亭障之備,三十年無西北之虞,伊誰之力,實翁郜之功也。”(據敦煌文獻、族譜)

五代十國

翁承贊,字文堯,莆田縣北高人,乾寧三年(896)進士,唐末宰相翁郜之侄。後梁貞明二年(915)授閩國門下侍郎同平章事,擢居相位,後又晉爵晉國公,輔佐閩王王審知。後唐長興三年(932)逝世,追謚忠獻。傳世僅有《晝錦堂詩集》計48首,收入《全唐詩》37首。
蕭項(生卒不詳),莆田人,唐末,官侍郎。梁受唐禪,嘗同翁承贊為冊禮使使閩,後梁末帝時(913—921),授閩國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於史無據)。
潘承佑,字乾休,莆田縣常太人,天德元年(943年),閩國王延政稱殷帝,晉為吏部尚書,旋加同平章事(位同宰相)。時幸臣楊思恭用事,潘承佑陳奏大事,針砭時弊,切中要害,被削職為民。南唐查文徽破建州後,署其為衛尉少卿,遷鴻臚卿。以禮部尚書致仕。

北宋

陳洪進,字濟川、致先,仙遊縣楓亭人,軍旅出身,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於平海軍節度使兼泉漳觀察使任上,獻所掌泉、漳兩郡及所轄十四縣,納入宋朝版圖。宋太宗賜詔嘉納,以陳洪進為武寧軍節度使、同平章事,留京師奉朝請。太平興國四年(979),陳洪進隨宋太宗軍隊攻克太原,滅北漢;六年,受封杞國公。雍熙元年(984年),加封為岐國公。雍熙二年(985年)病逝於開封,宋太宗下令罷朝二日,以示哀悼,並賜贈中書令,謚忠順,追封潁川會稽東海南康王。
留居道,仙遊縣楓亭人,宋太祖建隆二年( 961)出判莆田縣;開寶元年後(968-)累贈尚書左僕射。地方志作仙遊人收錄,父留從願任漳州刺史,叔父留從效原籍泉州,自小定居楓亭留宅。
陳靖,字道卿,莆田縣城內人,五代後梁開平二年(908)進士,官天雄節度巡官。宋初歷任河南轉運使、兩浙東路安撫使,進潁川郡開國伯。科舉糊名考校始於陳靖。天聖四年(1026)卒,熙寧元年(1086)以《奏請務農積穀疏》得神宗嘉獎,贈尚書左僕射。
黃中庸,字長行,莆田縣城西人。宋皇佑五年(1053)會元,參加殿試第四名進士獲鴻臚。治平二年(1065)協助司馬光撰寫《資治通鑑》,後累官至太常寺卿、侍中兼樞密院副使。崇寧元年(1102)加“光祿大夫”(宋朝最高榮譽獎勵)。後蔡京惡之,貶為太常博士,辭之,名入元佑黨禁而致仕焉。蔡京敗,復起黃中庸為太常寺卿、侍中兼樞密院副使,未拜命卒,贈侍中,謚文正
蔡京,字元長,仙遊縣楓亭人,宋熙寧三年(1070)進士,崇寧元年(1102)五月,宋徽宗詔以翰林學士丞旨蔡京為尚書左丞。七月,詔為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第二年正月為尚書左僕射,繼加太尉(輔佐皇帝的最高武官),進太師。後屢罷屢起,自號“公相”,通治三省(中書、門下、尚書),居相位共達十七年之久。王安石變法的堅決擁護者和得力幹將,在逝世35年後即紹興31年(1161),蔡京與岳飛一紙得到宋高宗的平反昭雪,恢復宰相待遇。小說《水滸傳》綁固了蔡京的“奸臣”帽子。
蔡卞,字元度,仙遊縣楓亭人,宋熙寧三年(1070)進士,紹聖二年(1095)十月,宋哲宗詔為尚書右丞,時年46歲。四年,為尚書左丞。政和七年(1117)病故,贈太傅,謚文正。《宋史》解釋說蔡卞因”兄晚達而位在上,致己不得相,故二府政事時有不合“,並因此成了蔡卞是奸臣的依據之一,豈不可笑。
蔡攸,字居安,蔡京長子。宋哲宗元符間(1098—1101)在其父的蔭庇下任中監在京都裁造院。趙佶為端王時,事必端謹。趙佶繼位徽宗後信而寵之,賜給進士出身,領樞密院事。官鎮海軍節度使、少保,徽宗宣和四年(1122)因功進封少傅。封英國公、燕國公。與父蔡京權勢日相軋,父子各主門戶,遂為仇敵。曾編修《國朝會要》。

南宋

葉顒,字子昂,仙遊縣大濟人,宋紹興二年(1132)進士。乾道元年(1165),宋孝宗詔除端明殿學士,拜參知政事兼同知樞密院事,二年,進尚書左僕射兼樞密使,繼詔宰相兼國用使,參政同知國用事。以“清廉公忠”為辦理政務要則,體恤民情,多有善政。
陳俊卿,字應求,莆田縣城南闊口人,宋紹興八年(1138)年進士。乾道三年(1167),宋孝宗詔拜同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四年,授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淳熙八年(1181),以少師、魏國公致仕。俊卿天資忠孝,清嚴好禮。在朝正色立言,無所顧避。凡所奏請,均關治亂安危之大者。卒,贈太師,謚正獻。
龔茂良,字實之,莆田縣荔城人,宋紹興八年(1138)進士。淳熙元年(1174)宋孝宗詔茂良以禮部侍郎升參知政事,葉衡罷相,茂良以首參代行宰相職。受誣卒於貶所,後復資政殿學士,謚“莊敏”。因其主抗金,對劾奸賑災尤力。與蔡襄、陳俊卿、方信孺稱為“莆田四賢”。
鄭僑,字惠叔,宋興化縣象溪(今屬仙遊)人,乾道五年(1169)年進士。紹熙三年(1192)宋寧宗詔為參知政事進知樞密院事,慶元元年(1195)又拜參知政事。晚年因與韓侂胄意見不合而受排擠,辭官回鄉,嘉泰二年(1202)卒,贈太師,謚忠惠,封郇國公。
陳卓,字立道,莆田縣涵江人,生於浙江鄞縣。宋寶慶三年(1227)為簽書樞密院事,紹定年間(1228-1233)官吏部尚書,同簽書樞密院事。因鳴濟王不滅之冤,與彌遠政見不合,遂乞致仕,以資政殿學士還里,贈金紫光祿大夫、太師,開國伯。後謚“清敏”。
黃鏞,字器立,莆田縣涵江黃巷人,宋景定三年(1262)進士。德佑元年(1275)宋恭帝詔以鏞兼權參知政事,明年二月升右丞相,參知政事、平章軍國兼知樞密院事,封涵國公。景炎元年(1276),宋端宗再授右丞相,與陳文龍共主國事,未赴任。
陳文龍,字君賁,莆田縣城南闊口人,宋鹹淳四年(1268)進士。德佑元年(1275)宋恭帝詔為參知政事。第二年五月,宋端宗於福州稱制,復以文龍參知政事,堅持抗元鬥爭,後被俘盡節,詔贈太師,謚忠肅。明永樂六年(1409),朝廷封陳文龍為“水部尚書”;清乾隆四十六年(1782)皇帝加封陳文龍為鎮海王。

明朝

周如磐,字聖倍,莆田縣黃石人,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進士。天啟六年(1625)明熹宗詔為東閣大學士,晉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入閣為首輔,終因操勞過度,心力交瘁,“如磐閱三月,即罷歸”,未出京師大門,忽卒,年六十,贈少保,諡文懿
周添賜,莆田縣黃石人,天啟六年(1626)誥贈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禮部尚書。周如磐曾祖。
周應召,莆田縣黃石人,天啟六年(1626)誥贈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禮部尚書。周如磐祖父。
周大軾,莆田縣黃石人,天啟六年(1626)誥贈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禮部尚書。周如磐父。
黃鳴俊,字啟甸,莆田縣荔城人,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進士。歷明神宗、熹宗、思宗三朝,官至右僉都副御史浙江巡撫。隆武元年(1645)唐王朱聿鍵在福州稱制,起用鳴俊為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
朱繼祚,字立望,莆田縣黃石人,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進士。崇禎中(1628~1644年),累遷禮部右侍郎、南京禮部尚書,以人言罷去。唐王隆武元年(1645)詔為東閣大學士,桂王永曆元年(1647),詔任東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加太子太保。永曆三年(清順治六年,1649)正月,繼祚就義,享年56歲。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詔謚忠節。。
上列莆藉能臣,均以宰相的相關正式名號位居揆席。其所處王朝政治社會背景雖大相逕庭,居官風績及其結局亦不盡相同,然均有朝廷詔命的正式宰相官名,則是不爭的史實,亦是判定其宰相身份的基本依據。
歷史自然不是鐵板一塊,莆籍宰相們的風績亦各有千秋。宋之蔡京蔡卞兄弟,可謂大國之相,葉顒陳俊卿龔茂良鄭僑所效忠的南宋己是金甌失缺、半壁江山了。其後的陳文龍黃鏞,則屬末代王朝的臨危受命;明代的黃鳴俊朱繼祚,更象外族入侵取代漢族政權後,堅持抗爭的“流亡政權”之相。這些受命於危難之際的莆籍精英,以其儒家士族強烈的民族氣節與磊落人格,譜寫令人欽敬的華章。
莆籍宰相大多進士出身,學養深厚,精於吏治,更有剛正不阿、磊落光明之人格。他們忠君憂國,濟世愛民,勤於職守,政績顯赫。葉顒陳俊卿等人可謂功成而退,龔茂良任期最長,屢現愚忠,卻為奸邪構陷、貶謫屈死。陳洪進於宋初獻土有功受封相位,陳靖則是身後由政績追贈宰相名號。多位“末代之相”,無不以其民族氣節名垂青史。

祖籍和落籍莆田的宰相

莆田對外移民所產生的宰相,到目前為止可以確認其祖籍身份的,有莆田黃岸後裔八位:宋代黃洽黃祖舜,明代黃景昉內閣首輔黃士俊、內閣首輔黃道周,清代黃機、黃錫袞、黃廷桂;翁氏:宋代翁尚簡,清代翁方綱;方氏:明代內閣首輔方獻夫等等。
中國地勢圖中國地勢圖
祖籍莆田的名人則有,莆田林氏:隋末唐初割據地域最廣的楚國皇帝林士弘五代十國乃至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皇帝周世宗柴榮(林士弘後裔),原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副主席林彪;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新加坡第二任總理吳作棟、總統黃金輝;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等等。

吳氏

吳祭,字孝先,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唐會昌五年(845)應舉鄉魁,大中二年(848)再應漕舉,授浙江主簿,鹹通元年(860)知工部屯田員外郎,乾符元年(874)拜平章政事兼觀察使,中和四年(884)與王審知入閩,遷於莆田縣黃石,天佑四年(907)卒。宋左丞相陳俊卿贊吳祭為:“大哉儒宗,百世仰止,粵從中州,居莆水南,五侯似績,國堞永紀,袍笏儼然,尊共瞻盯……”。

黃氏

黃洽,字德潤,福建福州侯官(今閩侯縣)竹岐鄉榕岸村人。宋隆興元年(1163)年以太學生試春官第二(榜眼)。後除知樞密院事,以資政殿大學士入閣參預機務,官至宰相。慶元二年(1196),以宰相銜致仕。祖莆田唐御史黃滔九世孫,黃洽祖父黃桂由莆田遷福州候官東里,南宋慶元六年三月致仕回祖顧老,耋居莆田白塘洋尾。
黃祖舜,字繼道,福建福清平南里大壤人(今屬福州市,莆田南日島)。宋宣和六年(1124)進士。紹興三十一年(1161),為同知樞密院事兼權參知政事。其時朱熹針對金兵南侵失敗後的朝中形勢投書宰輔黃祖舜,抨擊朝廷主和苟安。
黃景昉,福建晉江東石人(今屬泉州市),字太稚(穉),明崇禎十五年,景昉召對稱旨,入閣為輔臣。崇禎十六年,加太子少保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宋興化軍城太常院卿侍中同知樞密院使諡文正黃中庸十六世孫,宋游洋龍溪侍御史黃偊十五世孫。
黃士俊,字亮恆,廣東順德甘竹右灘(今佛山市順德區)人,福建莆田黃岸裔孫。明萬曆進士。崇禎九年(1636年)為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閣參預機務(行相事)。歷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少傅兼太子太傅。由於他學識淵博,工作勤奮,處事公正,因而獲得“清正”的美譽。
黃道周,字幼玄,福建漳浦銅山(今漳州市東山縣)人。明天啟二年進士,歷官翰林院修撰、詹事府少詹事。南明隆武時,任吏部兼兵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抗清失敗,被俘殉國,謚忠烈。
黃機,字次辰,浙江錢塘(今屬杭州)金墩武林積善坊巷人。清順治四年(1648)進士。康熙十八年(1679)以吏部尚書銜管刑部事。次年授清光祿大夫文華殿大學士吏部尚書。康熙二十五年(1686)卒。贈太傅太師,諡文僖。《紅樓夢》中王氏家族生活原型。宋代福建莆田黃石金墩平海軍節度判官、贈太師謚清惠黃府十五孫。
黃錫袞,福建晉江潘湖人(今泉州市)。康熙十年四月一日,任武英殿大學士管兵部事;康熙十二年二至七月兼兵部尚書銜。錫袞居官潔、剔奸氅、抻勢指,顧旬日間、大有功德。立朝三十年侃侃所建白多切時弊;以政望加太子太傅光祿大夫。北宋興化軍城太常寺卿侍中兼樞密副使諡文正黃中庸第十八世孫、南宋黃石金墩平海軍節度判官贈太師謚清惠黃府第十五世孫。
黃廷桂,字丹崖,清順天府房山縣(今北京房山區)人,軍籍為漢軍鑲紅旗。乾隆十八年(1753年)任吏部尚書,次年加太子太保。乾隆二十年(1755年)升武英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福建莆田“一門五學士”唐進士崇文閣校書黃璞廿五世孫。系福建莆田涵江前黃於南宋初徙居北京房山張坊白岱前黃初祖黃福生十五世孫。

翁氏

翁尚簡(生卒不詳),莆田縣北高人,當南宋末年宋幼主趙昺(1272—1279)南逃時傾家相助,故破例受封太師,左丞相(於史無據)。其父翁點,字沂伯,莆田六桂翁三桂處易四世孫,宋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進士,官拜泉州法曹,原居莆田,徙居泉州,經宋紹熙年間(1190—1194),歷湖南轉運判官、提點江東刑獄等職。
翁方綱,字正三,直隸大興(今屬北京)人。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進士,授編修。歷督廣東、江西、山東三省學政,官至內閣大學士、左鴻臚寺卿,後榮恩宴加二品銜。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被任命為《四庫全書》纂修官,又擔任編修一職。與劉墉、成親王永瑆、鐵保齊名為清代四大書法家,稱“翁劉成鐵”。任廣東學政入閩至莆田興福里竹嘯莊謁祖,親筆書題“ 竹嘯莊祠 ” 。

留氏

留從效,字元笵。原籍永春,但從小定居莆田仙遊縣楓亭留宅。五代南唐時留從效割據泉、南二州,保大七年(949年)為清源軍節度使、泉南等州觀察使。被南唐任命為同平章事兼侍中、中書令,封鄂國公、晉江王
留正,字仲至,泉州永春人,紹興十三年(1143)第進士,授南恩州陽江尉。累官簽書樞密院院事、右丞相、左丞相等職,先後受封申國公、衛國公、魏國公,卒贈太師,謚忠宣。被人稱為宋代“中興宗文之相第一”留從效六世孫。

蔡氏

蔡確,字持正,晉江東石蔡厝人,元豐五年拜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卒贈太師,謚“忠懷”,追封清源郡王。蔡確和莆陽蔡襄是同一個爺爺。

林氏

林欲楫,字仕濟,泉州晉江西濱人。明萬曆三十一年癸卯(1603)中解元,丁未(1607)中進士。崇禎時擢禮部尚書、掌詹事府事,忤閣臣,觸魏黨忌;南明隆武元年(1645年),唐王朱聿鍵立,林欲楫應召入閣,任文淵閣大學士(宰相)兼禮部尚書。唐莆田九牧林始祖林披後裔。

鄭氏

鄭清之,初名燮,浙江寧波人。南宋嘉泰二年(1202)進士及第。紹定六年累官右丞相兼樞密使,端平二年特進左丞相。嘉熙二年(1238)封申國公,後歷封衛國公、越國公。屢辭不已,拜太傅,保寧軍節度使,進封齊國公。致仕卒,謚忠定,贈尚書令,追封魏郡王。潮州舊存譜牒載,鄭氏祖籍河南滎陽,至南宋丞相鄭清芝時已遷居福建莆田,清朝禁書明代《今古奇觀》記載,南宋丞相鄭清芝(莆田人)與侄子鄭虎臣的四個兒子避亂隱居潮州饒平創族。據《饒平鄭氏》及有關史料,宋末元初鄭清芝原配夫人樊氏所出四子由福建遷廣東饒平開基更姓為陳,鄭清之墓在潮州饒平縣。

方氏

方獻夫,字叔賢,廣東南海西樵良登(今佛山市南海區丹灶良登)人。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進士。嘉靖十一年任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進入內閣輔政。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去世,贈太保,謚文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