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華殿大學士

文華殿大學士

文華殿大學士用來輔導太子讀書。清代逐漸演化形成“三殿三閣”的內閣制度,文華殿大學士的職掌變為輔助皇帝管理政務,統轄百官,許可權較明代大為擴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文華殿大學士
  • 名稱解釋:官名
  • 職位解釋:輔助皇帝管理政務,統轄百官
  • 存在時期:明清
  • 代表人物李鴻章張鵬翮和珅
  • 相當於:中央黨校校長
簡介,職能,史上著名人物,備註,

簡介

1.明清官名。
洪武十五年(1382)置,秩正五品,本為輔導太子之官,後侍皇帝左右,以備顧問。仁宗時閣職漸崇。
2.清沿明制設大學士,秩正一品,清大學士系殿閣銜,本來有中和殿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凡四殿二閣。乾隆十三年(1748),省中和殿,增體仁閣,遂以三殿三閣為定製,惟保和殿不常置,終清之世,授保和殿大學士者惟傅恆張廷玉等幾人。自此序班以文華殿大學士常列六大學士之首。光緒間,李鴻章為文華殿大學士,寶鋆武英殿大學士,武英之班乃轉居文華之上。
殿閣大學士都是正一品的,包括協辦在內。按實際權力和地位,一般從高至低的順序是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文淵閣、體仁閣、東閣、協辦,通常的晉升次序是協辦—東閣—體仁閣—武英殿—文華殿—保和殿。
明朝的中極殿即中和殿,位於紫禁城太和殿、保和殿之間。清順治元年(1644年),清皇室入主紫禁城,第二年改中極殿為中和殿。殿名取自《禮記·中庸》:“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之意。
(明朝的建極殿即“保和殿”。)
文華殿大學士

職能

唐景龍二年(708)置修文館(後改弦文館、昭文館)大學士,至德二年(757)置集賢院大學士,元和年間後,皆由宰相兼領。天寶二年(743)又曾置崇賢館大學士,亦由宰相兼領,貞元四年(788)廢。五代後梁曾置金鑾殿大學士。襟初,沿唐制,宰相分兼昭文館、集賢殿大學士,其後又置觀文殿、賢政殿大學士,用以優禮前任宰執。明洪武十五年(1382),仿宋制,置華蓋殿(後改中極殿)、武英殿、文華殿文淵閣東閣大學士,以輔太子,備顧問。明成祖選翰林官入直文淵閣,參預機務,稱為內閣,有人漸升為大學士,但官階僅五品。
仁宗增置謹身殿(後改建極殿)大學士,後大學士常以三孤兼任尚書,地位尊崇,為皇帝起草詔令,批答奏章,雖無宰相之名,但為皇帝心腹,號稱輔臣。清初,置內三院大學士,順治十五年(1658),改內三院為內閣,置中和、保和、文華、武英諸殿與東閣文淵閣大學士。嗣一度復內三院舊制。雍正九年(1731),置協辦大學士乾隆十三年(1748)定製,置大學士滿漢各二人,官銜以保和、文華、武英三殿及體仁、文淵、東閣三閣為稱,其中保和殿大學士不常置,協辦大學士滿漢各一人。清大學士官階:三殿三閣保和殿武英殿文華殿體仁閣文淵閣、東閣)為正一品,協辦大學士為從一品。為文臣最高級,名為協助皇帝處理政務,而清初有議政處制其權力,雍正年間置軍機處後,其職權被取代,但軍機大臣及內外官員之資望特重者仍授大學士,以示尊崇。

史上著名人物

* 洪升,字昉思,號稗畦、稗村,別號南屏樵者,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 徐元文,字公肅,號建齋,江蘇崑山人。徐幹學之弟。
李鴻章,字漸甫,號少荃。安徽合肥人。清朝中興四大名臣之一,淮軍之父。有晚清第一相之稱。
* 和珅,鈕祜祿氏(滿語原意為狼),字致齋,原名善保,滿洲正紅旗人,清高宗乾隆皇帝時代的權相、寵臣,以巨貪而聞名;《亞洲華爾街日報》2007年4月選出“世界近千年最富有五十人榜”,和珅名列六位華人之一。
張鵬翮,(1649-1725),字運青,號寬宇、信陽子,清四川遂寧人。清代第一清官、治河專家、理學名臣。是清代268年間四川官位最顯赫、名聲最響亮的人物。
* 蔡新,(1707—1799)字次明,號緝齋,又號葛山,漳浦下布人。

備註

始建於明初,位於外朝協和門以東,與武英殿東西遙對。因其位於紫禁城東部,並曾一度作為“太子視事之所”,“五行說”東方屬木,色為綠,表示生長,故太子使用的宮殿屋頂覆綠色琉璃瓦。文華殿初為皇帝常御之便殿,明天順、成化兩朝,太子踐祚之前,先攝事於文華殿。後因眾太子大都年幼,不能參與政事,嘉靖十五年(1536年)仍改為皇帝便殿,後為明經筵之所,建築隨之改作黃琉璃瓦頂。嘉靖十七年(1538年),在殿後添建了聖濟殿。明末李自成攻入紫禁城後,文華殿建築大都被毀。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始重建,其時武英殿尚存,因此“一切規橅殆依明制為之”。乾隆年間,在聖濟殿遺址上修建了文淵閣
文華殿主殿為工字形平面。前殿即文華殿,南向,面闊5間,進深3間,黃琉璃瓦歇山頂。明間開6扇三交六椀菱花槅扇門,次間、梢間均為檻窗,各開4扇三交六椀菱花槅扇窗。東西山牆各開一方窗。殿前出月台,有甬路直通文華門。後殿曰主敬殿,規制與文華殿略似而進深稍淺。前後殿間以穿廊相連。東西配殿分別是本仁殿、集義殿。
明清兩朝,每歲春秋仲月,都要在文華殿舉行經筵之禮。清代以大學士、尚書、左都御史、侍郎等人充當經筵講官,滿漢各8人。每年以滿漢各2人分講“經”、“書”,皇帝本人則撰寫御論,闡發講習“四書五經”的心得,禮畢,賜茶賜座。明清兩朝殿試閱卷也在文華殿進行。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