臁瘡

臁瘡是指發生在小腿下部的慢性潰瘍:又稱褲口毒、裙邊瘡。相當於西醫的小腿慢性潰瘍。本病多繼發於惡脈(下肢靜脈曲張)和丹毒等病。其臨床特點是多發於小腿中下1/3交界處前內外側,潰瘍發生前患部長期皮膚瘀斑、粗糙,潰爛後瘡口經久不愈或雖已經收口,每易因局部損傷而復發。此病俗稱老爛腿

疾病簡介,多發部位,病因病機,疾病診斷,鑑別診斷,鑑別診斷,辨證分析,辨證論治,內治法,外治法,臁瘡預防,疾病治療,民間治療臁瘡四法,疾病護理,注意事項,

疾病簡介

臁瘡一般發生於小腿下1/3脛骨脊兩旁(臁部)肌膚之間的慢性潰瘍。明代《外科啟玄》稱之為褲口毒、裙邊瘡等。又因其患病後長年不斂,愈後每易復發而稱老爛腳,即現代醫學的小腿慢性潰瘍。多因濕熱下注,瘀血凝滯經絡所致。局部常有破損或濕疹等病史。證見局部初起癢痛紅腫,破流膿水,甚則腐爛,皮肉灰暗、久不收口。
臁瘡臁瘡
發生於小腿下部的慢性潰瘍,為外科常見病。又名裙邊瘡、褲口毒,俗稱老爛腳。其特點是瘡面長久難以收口或雖已收口,但每因損傷而易復發。好發於長期從事站立工作或擔負重物並伴有下肢靜脈曲張者。此病經過治療與適當休息常可治癒。為了防止復發,凡有下肢靜脈曲張的應儘量爭取手術,對合併骨髓炎者則需治療骨髓炎,否則瘡口不會癒合,少數臁瘡經年累月不愈,以後瘡面呈菜花狀,可能發生癌變
臁瘡病名首見於宋代《瘡瘍經驗全書》。明代《外科啟玄》又指出臁瘡生於小腿內側,屬足厥陰肝經,不易癒合;而生於外側,屬足陽明胃經,可治。《瘍科選粹》又提出臁瘡經年不愈,除外貼膏藥外,內服湯劑使經絡調和,皮膚自合。現代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療臁瘡,提高了療效、縮短了療程。

多發部位

臁瘡好發於小腿下部,內側多於外側。大多數病人原有下肢靜脈曲張。
潰瘍日久不愈、瘡口凹陷,邊緣形如缸口、瘡面肉色灰白或灰黑、或帶綠色膿水,氣味臭穢。若瘡面碰傷則易出血潰瘍周圍皮膚色素沉著,有時伴有濕疹。此病病程較長,常反覆發作,發作時先癢後痛、焮紅漫腫,繼則潰爛日益擴大,嚴重者可爛至脛骨。此外,有少數潰瘍多年不愈,瘡面呈菜花狀而發生癌變。當瘡面肉色轉紅、膿水變稠,則為將愈之兆。

病因病機

多因久立或負重遠行,過度勞累,耗傷氣血,中氣下陷,以致下肢氣血運行不暢,或形成惡脈氣血瘀滯於肌膚,肌膚失養,復因損傷(蚊蟲叮咬,濕瘡,碰傷等),濕熱之邪乘虛而人,發為瘡瘍,肌膚潰爛,經久不愈。
中醫認為臁瘡一證,臨眾多見,應及時治療。長期不愈之因為多虛多淤。虛以氣血虧虛為本,痴以脈絡淤阻不通為標。臨證必須標本兼治,大補氣血,活淤通絡。正確辯證施治,才能收效滿意。
由於長時間站立或者負重遠行,導致下肢氣血淤滯,經脈受阻,加之濕熱之邪下迫,淤滯更甚,蘊結成瘡。若遇搔抓、碰傷、蟲咬、濕疹等可誘發本病。

疾病診斷

好發於小腿中下1/3交界處(踝骨上9cm)之內外側,患者多有下肢惡脈(靜脈曲張)、慢性丹毒等病史,或久站久立工作史。多發於中老年人。依據發病過程,其臨床表現可分三期。
潰瘍前期:小腿下段輕度腫脹,內臁或外臁處皮膚青紫瘀斑或紅褐色,漸至皮膚粗糙,脫屑色素沉著,苔蘚樣變,輕微瘙癢。
潰瘍期:皮膚破潰、糜爛、滲液,若合併感染則滲流膿液,潰瘍周圍皮膚紅腫壞死,當潰瘍到一定程度,潰瘍邊界漸穩定,潰瘍大小固定,周圍皮膚紅仲消退。有色素沉著,日久瘡口凹陷,邊緣形如缸口,創面肉色灰白,滲流惡臭膿水,瘡面容易出血,病程較長,潰瘍深度可達脛骨骨膜。
潰瘍癒合期:若潰瘍周圍皮膚黑褐、粗糙苔蘚樣變逐步改善,瘡面乾淨,出現鮮紅色,則潰瘍可逐漸癒合,形成疤痕。但周圍皮膚仍乾燥,粗糙,脫屑,色素沉著,青筋顯露,如遇損傷仍會復發。
輔助檢查:潰瘍合併急性感染時,血常規檢查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可增高。瘡面分泌物培養和藥敏試驗有助於正確選用抗生素。

鑑別診斷

一、 初起小腿輕度腫脹、皮膚色素沉著、沉重感,局部青筋怒張,朝輕暮重,逐年加重,或出現淺靜脈炎、淤積性皮炎、濕疹等一系列靜脈功能不全表現,繼而在小腿下1/3處(足靴區)內臁或外臁持續漫腫、苔蘚樣變的皮膚出現裂縫,自行破潰或抓破後糜爛,滋水淋漓,潰瘍形成,當潰瘍擴大到一定程度時,邊緣趨穩定,周圍紅腫,皮膚厚硬,或日久不愈,或經常復發。
二、 後期瘡口下陷、邊緣高起,形如缸口,瘡面肉色灰白或穢暗,滋水穢濁,瘡面周圍皮色暗紅或紫黑,或四周起濕瘡而癢,日久不愈。繼發感染則潰瘍化膿,或並發出血。嚴重時潰瘍可擴大,上至膝下到足背,深達骨膜。少數病人可因纏綿多年不愈,蘊毒深沉而導致癌變
三、小腿結核性潰瘍多有其他部位的結核病史,皮損初起為紅褐色丘疹,中央壞死,潰瘍較深,呈潛行性,潰瘍邊緣呈鋸齒狀,潰瘍內流出稀薄膿液,周圍皮色紫暗,長期難愈。瘡面分泌物塗片檢查結核桿菌陽性,亦可培養出結核桿菌,有助於鑑別。
四、小腿潰瘍可為原發性皮膚,可由臁瘡經久不愈,惡變而來。瘡口狀如火山,邊緣捲起,不規則,質硬,呈淺灰白色,潰瘍面易出血潰瘍面活體組織切片病理檢查有助於診斷。

鑑別診斷

1.結核性臁瘡
常有其他部位結核病史;皮損初起為紅褐色丘疹,中央有壞死,潰瘍較深,呈潛行性,邊緣呈鋸齒狀,有敗絮樣膿水,瘡周色紫,潰瘍頑固,長期難愈;病程較長者可見新舊重疊的疤痕,癒合後可留凹陷性色素疤痕。
2.臁瘡惡變
可為原發性皮膚癌,也可由臁瘡經久不愈,惡變而來;潰瘍狀如火山,邊緣捲起,不規則,觸之覺硬,呈淺灰白色,基底表面易出血。可向周圍浸潤擴展,或向遠處轉移。
往往有明顯的放射線損傷史;病變局限於放射部位;常由多個小潰瘍融合成一片,周圍皮膚有色素沉著,或夾雜有小白點,損傷的皮膚或肌層明顯僵硬,感覺減弱。可深達骨骼,肌腱骨質外露,極難癒合。

辨證分析

本病多由經久站立或擔物負重,以致下肢絡脈失暢,局部氣血郁滯,復因濕熱下注,氣血凝滯,腐爛皮肉而成。下肢皮膚受傷,蟲咬以及濕疹等,常為誘發因素。其特點是潰瘍經久難以收口,或雖經收口,每易因損傷而復發。
本病好發於小腿臁骨下1/3處,內側多於外側。發於內側者,是足三陰經所主,為濕毒凝滯,氣血瘀阻而成;發於外側者,是足三陽經所主,為濕熱結聚而成。本病不論發於內側或者外側,都應該及時治療,病久難愈。
1、初期 患者先癢後痛,繼之紅腫成塊成片,騷婆潰爛,時流膿水,形成潰瘍,色紫暗,舌苔黃膩質紅,脈緩。
2、潰後 潰後日久不愈,潰瘍色紫暗,四周皮膚紫黑,創口下陷,邊緣突起如缸沿,瘍面灰白,四周起白沿,時流灰黑色或者綠色膿水,夏日蚊蠅追逐,不勝煩惱。冬天氣候寒冷,氣血瘀滯更甚,腳腫晨輕幕重。碰傷極易出血,病久可辦伴發濕疹、色素沉著等。本病易反覆發作,嚴重者可見臁骨外露,亦有損骨者,應及時使用臁瘡生肌液進行正確治療。極少數多年不愈,可演變成皮膚癌。
若本病瘍面轉紅,膿水變稠,為將愈之佳兆。本病夏重冬輕,外側較內側者易於癒合。

辨證論治

內治法

(一)氣滯血瘀局部瘙癢不適,皮膚褐色紅斑,粗糙,繼而紫暗腫脹,或青筋顯露,狀如蚯蚓,或有皮膚破損,有少許滲液;舌邊有瘀點,苔薄黃或白,脈弦澀。
辨證分析:久站遠行,氣血瘀滯,或氣血不足,氣虛無力行血,氣血瘀滯,肌膚失養,則皮膚褐色,粗糙;氣血瘀滯日久,則青筋顯露,狀如蚯蚓,紫暗腫脹;肌膚失養,則皮膚易於破損,瘙癢不適;舌邊有瘀點、脈弦澀乃氣血瘀滯之象。
治法:理氣活血。
方藥:血府逐瘀湯加減。
(二)濕熱下注瘡面色暗或上附膿苔,膿水浸淫,穢臭難聞,四周漫腫灼熱,或伴濕瘡癢痛相兼;甚者惡寒發熱;舌邊有瘀斑,苔黃膩,脈細數。
辨證分析:本有局部氣血瘀滯,復因破損,濕熱毒邪入侵,日久熱勝肉腐,則瘡面膿水浸淫,穢臭難聞;濕熱為患則漫腫灼熱,或發濕瘡,癢痛相兼;嚴重者正邪交爭,則惡寒發熱;舌邊有瘀斑為氣血瘀滯所致;苔黃膩、脈細數為濕熱為患之象。
治法:清熱利濕,和營消腫。
方藥:三妙散合萆蘚滲濕湯加減。
(三)脾虛濕盛病程日久,瘡面色暗,有少許滲液,患肢浮腫;食納欠佳,腹脹便溏,面色少華;舌淡苔膩,脈沉無力。
辨證分析:病程日久,濕邪久戀,損傷脾胃,脾氣虧虛,運化無力,濕邪內生,則瘡面色暗,少許滲液;脾虛濕困,則患肢浮腫;脾虛運化無力,則食納欠佳,腹脹便溏;脾虛則氣血化生乏源,故面色少華;舌淡苔膩、脈沉無力為脾虛濕困之象。
治法:健脾利濕。
方藥:參苓白朮散合三妙散加減。

外治法

(一)敷藥療法瘡面膿液腐肉較多時,宜用紅油膏,或九一丹油膏外敷;若瘡面膿水已盡,新肉難生時,宜用生肌白玉膏或象皮生肌散油紗條外敷,若瘡周有濕瘡者,瘡周可外敷青黛膏。每日換藥一次。
(二)浸洗療法局部紅腫,滲液較多時,宜先用馬齒莧60s,黃柏30g,敗醬草30g,公英30g,煎水外洗濕敷,再用其他療法。
(三)縛扎療法用藥同上,每次換藥後再用寬彈力繃帶纏縛整個小腿
(四)膠布貼上法將膠布剪成寬為2cm、長為超過潰瘍直徑兩邊各3cm之的膠布若干條。先用等滲鹽水清洗患部,膠布貼上從潰瘍上3cm開始,第二條膠布寬度的一半貼在第一條膠布上,另一半貼在瘡面上,如疊瓦狀將瘡面封住,直至超過瘡面下緣2cm為止。注意,包紮時須將瘡面邊緣稍用力向中間固定,瘡面滲出少時每3—5天更換貼一次,瘡面滲出較多時1一2天更換一次。對伴有濕瘡和對膠布過敏者不宜使用本法。使用本法時,須至瘡面完全癒合後方能停止,否則瘡面又會擴大。
(五)瘍面出血者,用桃花散止血,外蓋紫草油紗布。

臁瘡預防

1、首先患者對臁瘡應該重視,早期就醫,明確診斷和治療,維護改善靜脈回流通暢,清除組織淤血。如有靜脈潰瘍史,深靜脈血栓性靜脈炎和靜脈瓣膜功能不全,更應積極治療,防止病情發展和加重。
2、避免久站、久坐等一個姿勢。人體長期靜止站立或坐位時,血液因重力作用,使下肢靜脈瓣膜所承受的壓力較大。小腿肌肉處於相對鬆弛的狀態,靜脈管腔內血液排空不良,瓣膜持續承受較大的壓力,當壓力大於瓣膜所抵抗的壓力時,靜脈內的血液異常返流並逐漸加重,最終使局部靜脈淤血加重。因此應避免久站、久坐 ,應適當休息活動。
3、防止腹腔內壓力長期升高。腹腔內壓力升高會影響下肢靜脈血液回流,引起下肢靜脈壓力升高,增加了靜脈瓣膜的破壞或加重靜脈瓣膜的負擔。因此,應積極治療導致腹腔內壓增高的疾病。
4、抬高患肢,促進下肢靜脈血液回流。適當休息並抬高患肢,以便促進患肢血液回流,可以減輕患肢腫脹及預防小腿潰瘍,病人抬高患肢,每天3-5次;每次半個小時為適鼓勵散步,改善血液循環。
5、預防外傷。因靜脈迂曲、靜脈壁很薄、易損傷破裂出血,所以要注意保護患肢,避免外傷凍傷或蟲獸咬傷。
6、臁瘡合併濕疹。若合併濕疹時應及時治療,避免抓破感染引起潰瘍或加重。
7、臁瘡治療時飲食應清淡、少食魚蝦蟹。

疾病治療

治宜清熱利濕,和營解毒。用萆薢化毒湯;久不愈者,宜補養氣血,和營解毒。宜用十全大補湯加減,外用臁瘡生肌液外敷。

民間治療臁瘡四法

(一)按葉膏:取校樹葉適量,洗淨後加水煎煮5小時,倒出藥汁過濾,再將藥什用小火熬成青狀,裝瓶備用。使用時用艾叫煎水洗患處,用消毒棉球措乾後將藥膏擦于思處,外蓋消毒糾布,3天換藥1次。一般治療15。20天見效。
(二)地蜜液:取鮮地龍(蛀四川Do。克,蜂蜜200克,將地龍放清水中使其吐淨泥土,取出故人盛有蜂蜜的器皿中,放置12小時,然後去地龍,將所涅蜂蜜過濾,高壓消毒備用。使用時將潰面常規消毒,再用消毒棉簽蘸地蜜液均勻塗在瘡面上,每天4;5次。按上法清洗後再塗,直至瘡面痊癒。
(三)金芒液:取金銀花、蒲公英、馬齒花各30克,芒硝45克,將4味藥加水煎煮30分鐘,取藥汁2000毫升,?藥渣保 留備用。使用時先將恩肢置藥渣上熏蒸10—15分鐘,持藥液溫熱時用消毒紗布浸藥汁濕敷20—30分鐘。每天l劑,早晚各熏洗1次,熏洗後瘡面宣暴露。10天1療程。
(四)阿膠法:取阿膠一塊,烘軟壓平如硬幣厚薄。使用時用生理鹽水洗瘡面,再用消毒剪刀將阿膠修剪成與瘡面面積一樣大小,敷貼於瘡面,外蓋消毒紗布,膠布固定。3天換藥1次,一般7——10天見效。

疾病護理

對於臁瘡患者在護理上,應儘量使患足抬高,減少走動,加強營養以促進瘡口癒合。
1、臁瘡大多位於小腿下部,該部位皮肉較薄,忌用強烈的腐蝕藥,以免損傷筋骨。
2、有下肢靜脈曲張者,可用彈力繃帶或彈力護腿保護,即使潰瘍癒合也需套上護腿,以免因外傷引起復發。
3、潰瘍癒合後,可作大隱靜脈高位結紮和曲張靜脈剝離術,以求根治。

注意事項

癒合後應避免外傷,引起復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