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朮

白朮

白朮(學名: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菊科蒼朮屬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可達60厘米,結節狀根狀莖。莖直立,全部光滑無毛。葉互生,葉片羽狀全裂,側裂片倒披針形、橢圓形或長橢圓形,頂裂片比側裂片大,全部葉質地薄,紙質,兩面綠色,無毛,頭狀花序單生莖枝頂端,苞葉綠色,針刺狀羽狀全裂。總苞寬鐘狀,頂端紫紅色。瘦果倒圓錐狀,8-10月開花結果。

分布中國江蘇、浙江、福建、江西、安徽、四川、湖北及湖南等地,該種有栽培。

該種亦有眾多的商品化名稱,如根據生藥的根狀莖形狀,或鶴形術、金線術、或白朮腿,按產地取名,如徽術,按根狀莖出土季節取名,如冬術。以於術(浙江於潛)品質為佳。藥用功能運脾藥,性味苦溫辛烈,有燥濕、化濁、止痛之效。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產地生境,生長習性,繁殖方法,栽培技術,整地施肥,田間管理,採收加工,病蟲防治,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20-60厘米,根狀莖結節狀;莖直立,通常自中下部長分枝,全部光滑無毛。
葉互生,中部莖葉有長3-6厘米的柄,葉片通常3-5羽狀全裂;極少兼雜不裂而葉為長橢圓形的。側裂片1-2對,倒披針形、橢圓形或長橢圓形,長4.5-7厘米,寬1.5-2厘米;頂裂片比側裂片大,倒長卵形、長橢圓形或橢圓形;自中部莖葉向上向下,葉漸小,與中部莖葉等樣分裂,接花序下部的葉不裂,橢圓形或長橢圓形,無柄;或大部莖葉不裂,但總兼雜有3-5羽狀全裂的葉。全部葉質地薄,紙質,兩面綠色,無毛,邊緣或裂片邊緣有長或短針刺狀緣毛或細刺齒。
頭狀花序單生莖枝頂端,植株通常有6-10個頭狀花序,但不形成明顯的花序式排列。苞葉綠色,長3-4厘米,針刺狀羽狀全裂。總苞大,寬鐘狀,直徑3-4厘米。總苞片9-10層,覆瓦狀排列;外層及中外層長卵形或三角形,長6-8毫米;中層披針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11-16毫米;最內層寬線形,長2厘米,頂端紫紅色。全部苞片頂端鈍,邊緣有白色蛛絲毛。小花長1.7厘米,紫紅色,冠檐5深裂。
瘦果倒圓錐狀,長7.5毫米,被順向順伏的稠密白色的長直毛。冠毛剛毛羽毛狀,污白色,長15厘米,基部結合成環狀。花果期8-10月。

產地生境

分布中國江蘇、浙江、福建、江西、安徽、四川、湖北及湖南等地,有栽培,但在江西、湖南、浙江、四川有野生,野生於山坡草地及山坡林下。模式標本采自日本的栽培類型。但日本無野生類型。日本的白朮是十八世紀由中國引入作生藥栽培的。

生長習性

白朮喜涼爽氣候,怕高溫高濕環境,對土壤要求不嚴格,但以排水良好、土層深厚的微酸、鹼及輕黏土為好。
平原地區要選土質疏鬆、肥力中等的地塊。土壤過肥,幼苗生長過旺,易當年抽薹開花,影響藥用質量。在山區可選擇土層較厚,有一定坡度的土地種植。前茬最好是禾本科作物,不宜選擇菸草、花生、油菜等作物茬,否則易發生病害。

繁殖方法

用種子繁殖。生產上主要採用育苗移栽法。
白朮
育苗:3月下旬至4月上旬,選擇籽粒飽滿、無病蟲害的新種,在30℃的溫水中浸泡1天后,撈出催芽播種。條播或撒播。條播者,在播種前,按行距15厘米開溝,溝深4-6厘米,溝內灌水,將種子播於溝內,播後覆土,稍加鎮壓,畦面蓋草保溫保濕,然後再澆1次水。每667平方米用種5-7千克。播後7-10天出苗,出苗後揭掉蓋草,加強田間管理。至冬季移栽前,667平方米可培育出400-600千克鮮術栽。
移栽:當年冬季至次年春季即可移植。以當年不抽葉開花,主芽健壯,根莖小而整齊,杏核大者為佳。移栽時剪去鬚根,按行距25厘米開深10厘米的溝,按株距15厘米左右將苗放入溝內,牙尖朝上,並與地面相平。栽後兩側稍加鎮壓,栽後澆水。一般667平方米需鮮白朮50-60千克。 

栽培技術

整地施肥

育苗地應選擇肥力中等、排水良好、通風涼爽的微酸性沙壤土,667平方米施農家肥2000千克,深翻耕,耙平整細,作1.2米寬的畦。大田宜選擇5年未種過白朮的肥沃、通風、涼爽、排水良好的沙壤土。前作以禾本科作物為好,前作收穫後,667平方米施農家肥3000千克,配施50千克過磷酸鈣作基肥,深翻20厘米,作成1-1.5米的畦。

田間管理

⑴術栽地的管理幼苗出土後要及時除草並按株距4-6厘米間苗。如天氣乾旱,可在株間除草,以減少水分蒸發。有條件的地區,可在早晚澆水抗旱。生長後期如發現抽薹,應及時摘除。
⑵大田管理 
中耕除草:幼苗出土至5月份,田間雜草眾多,中耕除草要勤,頭幾次中耕可深些,以後應淺鋤。5月中旬後,植株進入生長旺期,一般不再中耕,株間如有雜草,可用手拔除。
施肥:現蕾前後,可追肥一次,667平方米於行間溝施尿素20千克和複合肥30千克,施後覆土、澆水。摘蕾後一周,可在追肥一次。
灌水排水:白朮生長時期,需要充足的水分,尤其是根莖膨大時期更需要水分,若遇乾旱應及時澆水灌溉。如雨後積水應及時排水。
摘蕾:6月中旬植株開始現蕾,一般7月上、中旬在現蕾後至開花前分批將蕾摘除。摘蕾有利於提高白朮根莖的產量和質量。應該注意的是除草、施肥、摘蕾等田間操作,均應在露水乾後進行。
蓋草:7月高溫季節可在地表撒一層樹葉、麥糠等覆蓋,調節地溫,使白朮安全越夏。 

採收加工

白朮栽種當年,在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白朮莖葉開始枯萎時為採收適期。採收時,挖出根莖,剪去莖稈,運回加工。烘乾時,開初用猛火,溫度可掌握在90-100℃之間,出現水汽時降溫至60-70℃,2-3小時上下翻動一次,鬚根乾燥時取出悶堆“發汗”7-10天,再烘至全乾,並將殘莖和鬚根搓去。產品以個大肉厚、無高腳莖、無鬚根、堅固不空心、斷面色黃白、香氣濃郁者為佳。一般667平方米產乾貨200-400千克,折乾率30%。

病蟲防治

白朮病害較多,主要有鏽病、鐵葉病、根腐病立枯病等。鐵葉病可在發病初期噴波美0.3度石硫合劑,8-10天噴1次,連噴2-3次;根腐病、立枯病等可在發病初期用50%的多菌靈600倍液,或50%的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澆灌病株。防治白朮術子螟害蟲,可在白朮初花期成蟲產卵前噴50%敵敵畏800倍液,或40%樂果1500-2000倍液,7-10天噴1次,連續噴灑2-3次。

主要價值

白朮是一種常用重要的大宗中藥材,具補脾健胃、燥濕利水、止汗安胎等功能。白朮根莖含揮髮油,油中主要成分為蒼朮酮、蒼朮醇、白朮內酯等,對治療肝硬化腹水、原發性肝癌、美尼爾氏綜合症、慢性腰痛、急性腸炎及白細胞減少症等有一定療效。白朮用途廣泛,除了醫療配方用藥外,又是40多種中成藥製劑的重要原料。
根狀莖(白朮):苦、甘,溫。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用於脾虛食少,消化不良,泄瀉,水腫,自汗,胎動不安。苗(術苗):祛水,止自汗。
【蒙藥】查乾一胡吉:根莖用於脾虛食少,腹脹,腹瀉,痰飲眩暈,水腫,自汗,胎動不安《蒙藥》。
【苗藥】根莖用於脾虛食少,腹瀉,痰飲眩暈,水腫,胎動不安《湘藍考》。
【維藥】白朮:根莖用於脾胃虛弱,不思飲食,腹內冷痛,嘔瀉溫痢,水腫黃疸,風眩頭痛,目淚風眼,水腫脹滿《維藥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