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外科

腦外科一般指的是神經外科,是利用神經外科學,並以檢查為主,手術為徑,綜合治療,全面評估的學科。醫學中最年輕、最複雜而又發展最快的一門學科。以前由於技術的限制,人的腦部手術可以說是一個禁區,然而隨著科技的發展,現在已經可以藉助先進的顯微外科設備開展各種顯微神經外科手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腦外科
  • 外文名:Brain Surgery
主治範圍,歷史概述,技術設備,自動避免一切誤操作,引領手術觀念革命,

主治範圍

腦外科治療的範圍一般有以下幾類。
1、顱內感染性疾病如:腦膿腫腦室炎等。
2、顱內寄生蟲病如:腦囊蟲病腦包蟲病等。
3、功能性神經外科疾病如:三叉神經痛、癲癇等。
4、頭外傷顱內血腫腦挫裂傷、腦腫脹,腦積水、脊髓損傷等。
5、脊髓腫瘤如:脊髓神經鞘瘤、脊膜膨出、脊髓空洞脊髓栓系統綜合症等。
7、腦血管病如:顱內動脈瘤動靜脈畸形煙霧病等;及腦血管病的介入、栓塞治療。
8、各種先天性顱病、脊髓畸形如:先天性腦積水顱裂、脊膜膨出、脊髓栓系綜合症等。
9、高血壓腦出血的治療:骨瓣開顱、小骨窗開顱、母子管引流、微創鑽孔引流等。

歷史概述

神經外科(腦外科)是用外科學方法,以手術為主,綜合治療,研究腦、脊髓周圍神經系統疾病的一門科學。神經外科研究的範疇包括神經系統先天性發育異常、外傷、感染、腫瘤、血管病變和遺傳代謝障礙等疾病的病因及發病機制,並探索新的診斷和治療方法,是目前醫學領域中的一門高、精、尖學科,是醫學中最年輕、最複雜而又發展最快的一門學科。究竟起源於何時,翻開浩如煙海的史前資料及考古佐證很難統一。
公元220~265年,一代神醫華佗就有為病人剖顱治病的歷史。
1879年,Mac Ewen在英國格拉斯哥第一次正式進行開顱手術,他為一患者成功切除了左前顱凹扁平狀腦膜瘤,獲得了良好的效果。神經外科作為一門獨立學科是在19世紀末神經病學、麻醉術、無菌術發展的基礎上誕生於英國,它的初期發展與成熟是在20世紀初之後的美國。
神經外科初期發展走過一段曲折艱難的歷程,此中有許多神經外科醫師和其他醫學人士的執著努力和追求,他們一些人後來成為神經外科的宗師,他們不朽業績永遠銘記於世界醫學史中。
Havey Cushing是神經外科學史上一位傑出的神經外科手術技術革新家。1917年他首先提出了神經外科手術操作原則,設計使用了銀夾止血、電凝止血,並首先提出術畢縫合硬膜與帽狀腱膜,使腦手術死亡率大幅度降低,在神經外科發展初期做出巨大成就。
Dandy在1918年發明“腦室空氣造影術”,從而大大地提高了腦部病變的定位診斷,使手術成功率倍增,死亡率及致殘率大為下降。
1927年葡萄牙人Moniz發明了“腦血管造影術”,根據腦血管造影的血管形態改變和位置變化來判斷顱內病變的部位和性質,使診斷更為準確,為現代腦血管病的診斷及外科治療作出了不朽的功績。
1920年3月12號在美國Boston Peter Bent Brigham醫院成立了世界上最早、最大的神經外科機構:神經外科醫師學會(The Society of Neurological Surgeons)。這個世界上第一個神經外科中心,Cushing長期擔任主任,各國神經外科醫師慕名前往進修學習並很多成為一代泰斗,可以說這裡是現代神經外科醫師的搖籃。
1968年瑞士Yasargil教授首先開展了在顯微鏡下進行神經外科手術的先河,打破了一個又一個手術禁區,是神經外科史上一項重大技術革命。
1970年Hounsfield在神經放射學上作出了一項劃時代的發明,即電子計算機X線體層掃(CT)。這種非創性檢查診斷技術使神經外科診斷和治療水平提高到前所未有的境界。
20世紀80年代初另一項診斷技術--核磁共振影像技術(MRI)用於臨床,彌補了CT在神經外科疾病診斷的不足,對腦血管病變、後顱凹病變,特別是脊髓病變顯示了極大的優越性。MRI在神經外科疾病診斷和治療中的套用帶來了神經外科又一大飛躍。
20世紀70年代初期,集神經影像學、神經外科手術學和神經病學為一體的介入神經放射學誕生,它使許多神經外科以往認為不治和難治之症,如巨大、位於功能區和手術難以到達的腦或脊髓血管畸形,顱內巨大動脈瘤等疾病得到有效的治療,提高了手術的安全性。
立體定向放射外科是此後發展的又一新的治療方法,它利用電子計算機及立體定向確定顱內靶點,選擇多組小劑量放射線在顱內靶點聚集,使病變局部產生有破壞力的放射劑量。最為著名的是瑞典生產的Leksell立體定向r-單位,或稱r-刀,可用於功能性神經外科疾病、顱內腫瘤血管畸形等病變的治療,危險性極小。
隨著現代電子計算機等技術的發展,使神經外科在新的世紀裡進入了一個斬新的世界。未來是計算機和基因工程的時代,神經外科以及整個生命科學都將面臨新的挑戰和機遇,這將是每位神經外科醫師需要正視的問題。

技術設備

這種被稱為“神經手臂”的機器人將腦外科手術與航天科技結合起來。它的出現使神經外科醫生可以完成許多高危險性手術。機器人內置核磁共振成像裝置,能夠洞悉人體中最微小的神經構造,並繪製出清晰的3D圖像。
腦外科
這套手術機器人設備造價高達2400萬美元。它的製造商,加拿大麥克唐納德·戴德威爾聯合有限公司曾經為美國國家航空和航天局(NASA)的太空梭製造名為“加拿大手臂”的機械裝置。
“手術機器人的發明使外科醫生能夠應對一些人力難以企及的高危手術,如腦瘤的切除等,”該項目領頭人,卡爾加里大學神經外科醫生加尼特·薩瑟蘭告訴路透社記者。

自動避免一切誤操作

“神經手臂”的操控設備類似一座駕駛艙,由手術醫生負責操縱。醫生通過觀察一座立體圖像顯示器實現操作。顯示器與機器觸手相連,可以顯示器官的縱深透視圖。同時,醫生可以參考旁邊電腦上顯示的核磁共振圖像,甚至可以通過機器人內置麥克風聽到它在人體內執行操作的聲音。
操控台還有一具顯示3D圖像的觸控螢幕。通過調整視角,醫生可以全方位觀察病人的病情。
“我們的目標是把複雜艱難的手術變得簡單容易,把人力不可能完成的手術變得可以實現。”機器人工程師阿列克斯·格里爾在演示“神經手臂”的操作時說。
多年專業訓練與臨床實踐賦予了外科醫生精確、穩定的雙手。然而,即使如此也無法與帶有自動修正功能的“神經手臂”相比。它能夠自動避免一切誤操作,確保手術安全順利。不過這也意味著手術醫生的負擔將會加重。

引領手術觀念革命

手術機器人是先進科技融合的產物。當醫生走進手術室時,感覺到科學家和機器人專家在和他們並肩作戰,一同把手術完成得天衣無縫。而相比完全依靠人力完成的傳統手術,手術機器人的出現引入了一種新理念,這是一大飛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