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蔥

胡蔥

胡蔥是一種植物,分布於北溫帶。具有藥用、食用價值。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胡蔥
  • 拉丁學名:Allium ascalonicum L
  • 別稱:乾蔥、冬蔥回回蔥
  • :植物界
  • 百合科
  • 性味:味辛,性溫
  • 英文名:Shallot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主要價值,烹調用途,其他作用,收集加工,主要成分,備註,

形態特徵

多年生宿根草本。鱗莖細長,紡錘形,外被赤色小鱗膜。冬季生葉,夏季枯萎,葉圓筒形,綠色,先端尖。傘形花序。頂生,花莖中空,花黃白色。極少結果,果為蒴果。種子黑色,圓三角形。花期3~4月。

分布範圍

分布於北溫帶。我國中部、南部有栽培。喜生於排水良好的土壤中。

主要價值

石蒜科植物的鱗莖或全株。

烹調用途

全株可作蔬食,鱗莖可製成調味佐料。

其他作用

有治水腫、腫毒和脹滿作用。據元朝忽思慧著《飲膳正要》謂“回回蔥……久食發病”。註解謂“常食胡蔥,損傷人的眼目和記憶力”。

收集加工

收采和加工:開花後採收。取用鱗莖者,切去鬚根,除去鱗片葉,洗淨泥沙,鮮用或曬乾備用。或全株洗淨泥沙作鮮蔬用。

主要成分

鱗莖外皮含有樨皮醇(Quercetin)和繡線菊甙 (Spiraeoside)。新鮮葉含有繡線甙和槲皮素-3,4-二葡萄糖甙 (Quercetin-3,4-diglucoside)。

備註

百合科(Liliaceae)蔥屬中二年生草本植物。學名Allium ascalonicum L.,別名火蔥、蒜頭蔥、瓣子蔥等。染色體數2n=2x=16。嫩葉作調料用,鱗莖為醃漬原料。胡蔥原產中亞,未發現野生種,有人推測是洋蔥演化而來的。鬚根,莖短縮呈盤狀,葉由葉鞘和圓錐管狀葉片構成,著生於莖盤上。葉長15-25cm。分櫱性強,能形成鱗莖。鱗莖傾斜,長卵形,長3cm左右。數個鱗莖密生聚集,基部相連,接合部分擠成稜角形。鱗莖外皮赤褐色,耐貯藏。植株晚春開花,花莖中空,花淡紫色,不易結子。胡蔥抗寒力強,耐熱力較弱,生長適溫在22℃左右,溫度下降到10℃生長緩慢,高於25℃時植株生長不良。鱗莖在夏季高溫前形成,要求長日照。炎夏地上部枯死,而地下鱗莖進入短期的生理休眠越夏。屬綠體春化型,要求一定時間的低溫才能抽薹。鱗莖繁殖,8月至9月間栽植。畦幅66cm。行距20cm,穴距8cm,每穴播鱗莖2-3粒。在植株生工期間須培土。冬前不收穫者可進行一次分株栽植。春季抽薹前生長最茂盛,可適時收穫。過期採收,葉質硬化,不堪食用。5月至6月鱗莖成熟,每個母鱗莖可產生10-20個子鱗莖,地上部枯死時,挖收食用,或晾乾掛藏在通風陰涼處,留作種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