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內膽汁液瘀積症

“肝內膽汁液瘀積症”,是常見的妊娠併發症之一,症狀為引起全身皮膚瘙癢。

目前認為其發生的原因與孕期體內血液中雌激素濃度增高和肝臟內膽汁瘀滯有關。孕期女性血液中的雌激素要比平時增多數十倍,如若含量超過本人肝臟的最大代謝能力時,肝細胞因承受解毒的任務過重,就容易受到損害,結果造成膽汁不能正常排出體外,致使膽汁中的兩種物質——膽紅素和膽鹽的濃度增高,膽紅素的濃度增高時可出現皮膚發黃,同時因為膽鹽刺激皮膚感覺神經末梢,所以引起全身皮膚瘙癢。
妊娠皮膚瘙癢症大多在懷孕後6周—38周時發病,臨床表現陳皮膚瘙癢外,皮膚上還出現紅色丘疹、風團塊、紅斑和水皰等多種形態的皮膚損害。此外,孕婦還可出現皮膚及眼睛的鞏膜黃染現象及右上腹肝區脹痛不適,食慾下降,疲乏無力等全身症狀。症狀較輕者,一般在分娩後或中止妊娠後,皮膚搔癢和皮膚鞏膜發黃現象即一同消失。
孕期發生妊娠皮膚瘙癢症對胎兒及母體均有一定危害,尤其對胎兒危害最大,最大危害是有可能導致胎兒在妊娠的晚期淬死腹中形成死胎。所以孕婦如發現有皮膚瘙癢現象時應該定期去醫院檢查治療,並應嚴密觀察胎動胎心情況,如每分鐘胎心率低於120次或超過160次時,則預示胎兒有缺氧現象,需要儘快去醫院急診。
患本病後,孕婦如皮膚瘙癢嚴重影響睡眠休息,在妊娠中晚期可口服朴爾敏、敏迪、賽庚暖等抗組織胺藥,但在妊娠頭3個月儘量不要用此類藥物,以免影響胎兒正常發育或引起致畸現象發生。皮膚黃疽明顯者還可口服消膽胺,以對抗膽鹽對皮膚的刺激,肌肉注射維生素K也有一定的治療效果。
祖國醫學認為妊娠皮膚瘙癢症的發生,是由於孕婦感受風邪,或因精志內傷,氣滯濕郁化熱、胎氣不和,外發皮膚所致,治療應以祛風清熱涼血安胎為主,一般用藥一周大多都能使皮膚瘙癢減輕乃至消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