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心理學

積極心理學是心理學領域的一場革命,也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中的一個新里程碑,是一門從積極角度研究傳統心理學研究的東西的新興科學。積極心理學作為一個研究領域的形成,以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的2000年1月發表的論文《積極心理學導論》為標誌。它採用科學的原則和方法來研究幸福,倡導心理學的積極取向,以研究人類的積極心理品質、關注人類的健康幸福與和諧發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積極心理學
  • 外文名:Positive Psychology
  • 創始人:馬丁·塞里格曼、謝爾頓、勞拉·金
  • 研究方向:人類的健康幸福與和諧發展
  • 創立時間:20 世紀末
  • 研究方法:量表法、問卷法、訪談法
起源,研究方法,研究內容,積極主觀體驗研究,積極人格特質的研究,積極社會環境的研究,貢獻,強調對人性優點和價值的研究,提出積極的預防思想,兼顧個體和社會層面,局限性,發展趨勢,

起源

積極”一詞來自拉丁語positism,具有“實際”或“潛在”的意思,這既包括內心衝突,也包括潛在的內在能力。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 世紀30 年代Terman 關於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探討,以及榮格關於生活意義的研究。20 世紀60 年代,人本主義心理學和由此產生的人類潛能研究奠定了積極心理學發展的基礎。但是,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幾乎中斷,戰爭及戰後心理學的主要任務變成了治癒戰爭創傷和治療精神疾患,研究心理或行為紊亂以找到治療和緩解的方法,心理學對人的積極性研究似乎被遺忘了。消極心理學模式在整個20世紀占據了心理學發展的主導地位。20 世紀末西方心理學界興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積極心理學的研究。這股思潮的創始人是美國當代著名的心理學家馬丁·塞里格曼(Martin E.P. Seligman),謝爾頓(Kennon M. Sheldon)和勞拉·金(Laura King)他們的定義道出了積極心理學的本質特點“積極心理學是致力於研究普通人的活力與美德的科學。”積極心理學主張研究人類積極的品質,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潛在的具有建設性的力量,促進個人和社會的發展,使人類走向幸福,其矛頭直指過去傳統的“消極心理學”。它是利用心理學目前已比較完善和有效的實驗方法與測量手段,研究人類的力量和美德等積極方面的一個心理學思潮。

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積極心理學吸收了傳統主流心理學的絕大多數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如量表法、問卷法、訪談法和實驗法等),並把這些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與人本主義的現象學方法、經驗分析法等有機地結合起來。它甚至想模仿傳統主流心理學的DSM 而建立自己的DSSWB(幸福的診斷和統計標準),這使得積極心理學從一開始就讓心理學界看到了一張熟悉而又親切的臉。
積極心理學採取了更加包容的態度,它以實證的研究方法為主,同時也不拒絕非實證的研究方法,這也是它比人本主義心理學高明之處。它幾乎繼承了傳統主流心理學的一切實證的研究方法,如實驗法、調查法等等。積極心理學在2004年還以世界心理診斷標準DSM(第四版)為模型建立了自己的CSV標準 (Character Strengths and Vitues:A handbookand Classification)。另外,它還採納了人本主義現象學的方法,如在研究人的積極進展時就採用了大量的演繹推理,甚至還用文化解釋學的方法來論述個體的發展歷程。

研究內容

積極主觀體驗研究

積極情緒是積極心理學研究的一個主要方面,它主張研究個體對待過去、現在和將來的積極體驗。在對待過去方面,主要研究滿足、滿意等積極體驗;在對待當前方面,主要研究幸福、快樂等積極體驗;在對待將來方面,主要研究樂觀和希望等積極體驗。

積極人格特質的研究

積極人格特質是積極心理學得以建立的基礎,因為積極心理學是以人類的自我管理自我導向和有適應性的整體為前提理論假設的。積極心理學家認為,積極人格特質主要是通過對個體各種現實能力和潛在能力加以激發和強化,當激發和強化使某種現實能力或潛在能力變成一種習慣性的工作方式時,積極人格特質也就形成了。積極人格有助於個體採取更有效的應對策略,這方面具體研究了24種積極人格特質,包括自我決定性(self- determination)、樂觀、成熟的防禦機制、智慧等,其中引起關注較多的是自我決定論和樂觀。積極心理學家認為培養這些特質的最佳方法之一就是增強個體的積極情緒體驗。隨著積極心理學的發展,人格特質的研究範圍也會越來越廣。自我決定性是指個體自己對自己的發展能做出某種合適的選擇並加以堅持。
積極心理學從三個方面研究了自我決定性人格特質的形成:先天學習、創造和好奇的本性是其形成的基礎;這些先天的本性還必須與一定的社會價值和外在的生活經歷相結合轉化為自己的內在動機和價值;心理需要得到充分滿足是其形成的前提,這裡包括三種基本的心理需要:自主性、勝任和交往。

積極社會環境的研究

馬斯洛、羅傑斯等人指出,當孩子的周圍環境和教師、同學和朋友提供最優的支持、同情和選擇時,孩子就最有可能健康成長和自我實現。相反,當父母和權威者不考慮孩子的獨特觀點,或者只有在孩子符合一定的標準才給予被愛的信息的話,那么這些孩子就容易出現不健康的情感和行為模式
不同文化對人的生活滿意度的判斷的感覺有很大的差別。在個人主義文化為主的國家中,當判斷自己有多快樂時,會理所當然的參照他們的情感,經常感受到快樂是生活滿意度的一個預測因子。相反,團隊精神文化下的人們則傾向於參照一定的標準來判斷他們是否快樂,並且在評估生活時,會考慮到家庭和朋友的社會取向。因此,在不同文化中,人們認為與生活滿意度相關的因素也是有差別的,這或許源於文化對人們的價值觀和目標所帶來的影響。

貢獻

積極心理學繼承了人文主義和科學主義心理學的合理核心,修正和彌補了心理學的某些不足,它一反以往的悲觀人性觀,轉向重視人性的積極方面。心理學的目的並不僅僅在於除去人的心理或行為上的問題,而是要幫助人們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和行為模式。沒有問題的人,並不意味著就能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種良好的心理品質和行為模式。

強調對人性優點和價值的研究

積極心理學認為心理學的功能應該在於建設而不是修補,因此,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應該是正常的、健康的普通人,而不是少數有“問題的人”。心理學應該注重人性的優點,而不是他們的弱點。積極心理學在對心理學的批判與繼承的基礎上,倡導研究和探索人類的美德,從而填補了心理學在正常人心理活動研究方面的空白,恢復了人性的積極面。

提出積極的預防思想

積極心理學重視對心理疾患的預防,並認為它們在預防工作中所取得的巨大進步,主要來自於個體內部系統的塑造能力,而不是修正其缺陷。積極心理學認為,人類自身存在著抵禦精神疾患的力量,預防的大部分任務將是建造有關人類自身力量的一門科學,其使命是探究如何在個體身上培養出這些品質。積極心理學認為,通過挖掘困境中的個體的自身力量,就可以作到有效地預防。若僅關注個體身上的缺點或弱點,其實並不能達到有效地預防的效果。心理學的任務在於能夠有效測量個體的積極心理品質,弄清它們的形成途徑,並通過恰當干預來塑造這些心理品質。

兼顧個體和社會層面

積極心理學在研究視野上擺脫了過分偏重個體層面的缺陷,在關注個體心理研究的同時,強調對群體和社會心理的探討。另外,在對心理現象和心理活動原因的認知及其理論假設的建構上,積極心理學強調人的內在積極力量與群體、社會文化等外部環境的共同影響與互動作用。儘管積極心理學者強調個體的心理、人格的良好品質,但仍十分重視社會文化環境,如人種、政治、經濟、教育、家庭等因素對個體情緒、人格、心理健康、創造力以及對心理治療的影響。積極心理學主張個體的意識和經驗既可以在環境中得到體現,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環境的影響。從廣泛的角度——進化過程來講,環境塑造著人類積極與自然界相互作用的經驗,因而對群體心理與行為的研究,在積極心理學中占有重要地位。

局限性

1、理論基礎單薄,理論體系不完整早期積極心理學家不願承認它的人本主義淵源,後來雖然承認人本主義心理學是積極心理學的理論基礎,但是相關的理論研究較少,這使得積極心理學的理論基礎有些單薄,理論體系也不夠完整。因此 ,積極心理學還有眾多的研究領域需要積極心理學工作者不斷去開拓。
2、表現出一定的“積極話語霸權”,即否認消極的價值與功能積極心理學是由Seligeman 等著名的心理學家倡導的一種自上而下的運動,當積極心理學的一些觀點與這些知名學者的權威性結合在一起時,它在一定意義上表現出“積極話語霸權”,一味地宣揚積極,對傳統心理學進行批判,對消極進行指責,忽略了消極本身作為一種防禦機制也具有其自身存在的價值與功能。
3、研究對象不夠全面,缺少令人信服的縱向研究積極心理學在其研究對象的取樣上還不夠全面,表現出典型的成人化價值取向,忽略了兒童和老年人這兩個重要的群體。另外,由於其發展的歷史較短,缺少有重要影響的縱向研究以及跨民族和跨文化的研究。
4、積極心理學在中國的本土化研究尚存在困難首先,由於東西方社會文化價值的差異,東方團隊精神與西方個人主義取向下對快樂、幸福等的理解是不同的,這就使中國的積極心理學研究具有特殊性,必須與我國的傳統文化相結合。此外,一些西方積極心理學中的英文單詞很難找到與之相對應的漢語意思,比如 happiness 既可以譯為快樂,也可譯為幸福,而 well—being(主觀幸福感)的漢語意思實際上是“良好的狀態”,這就使我們在研讀西方的有關著作時產生概念上的混亂。積極心理學由於產生時間短,存在一些缺陷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隨著其理論的發展與完善以及研究的進一步深入,這些不足也是可以克服的。

發展趨勢

1、研究方向是以主觀幸福感為核心的積極心理體驗。Daniel Kahneman指出,目前體驗的快樂水平是積極心理學的基本建構基礎。包括主觀幸福感、適宜的體驗、樂觀主義和快樂等等,正如Diener(2000)所言:雖然人們已經對幸福的產生與發展過程有了相當的了解,但幸福主題本身仍然存在眾多值得研究的地方。特別在我國,幸福感研究剛剛起步,更有待開拓。
2、研究方向是塑造積極的人格品質。這是積極心理學的基礎,積極心理學要培養和造就健康人格,個體的人格優勢會滲透在人的整個生活空間,產生長期的影響。這種研究途徑的共同要素是積極人格、自我決定、自尊、自我組織(Self-organizing)、自我定向(self-directed)、適應(adaptive entities)、智慧、成熟的防禦、創造性和才能。
3、研究方向必須把人的素質和行為納入整個社會生態系統考察。即應該注意到人的體驗、人的積極品質與社會背景的聯繫性,因此,積極心理學需要綜合考察良好的社會、積極的社區以及積極的組織對人的積極品質的影響,發展著的社會背景建構著人的素質,社會關係、文化規範與家庭背景在人的心理發展中具有重要影響。因此,不能脫離人們的社會環境孤立地研究積極心理,必須在社會文化生態大系統中考察。
4、積極心理學將成為心理學理論新的增長點。積極心理學與傳統主流心理學並不是相對立的,它使傳統心理學長期被忽視的兩個使命又重新得到重視,是對傳統心理學的一種補充,拓展了心理學的研究領域,它使原來具有片面性的心理學變得更完整、更平衡。積極心理學為心理學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心理學的許多研究領域轉向人的積極層面,形成了一場積極心理學的運動,改變了人們在傳統意義上把心理學僅僅認為是解決心理問題、治療心理疾病的錯誤認識。積極心理學的本質與目標就是尋求人類的人文關懷和終極關懷,這也是心理學的最終歸宿。隨著神經生理學、腦科學、基因生物學等學科的進展,積極心理學將成為心理學理論新的增長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