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謂錄

稱謂錄

《稱謂錄(校注本)》在原則上改用現在通行字型,但遇古籍常用的通假字,如“懸”作“縣”、“陣”作“陳”、“否”作“不”、“納”作“內”、“現”作“見”等,以及少數稱謂詞中的古體字、異體字、為保存古義,概不更動。《稱謂錄(校注本)》引證用書書名,間用簡稱。《稱謂錄(校注本)》連續引用同一《稱謂錄(校注本)》,在中國沒有間隔的情況下,一般採用承前省略的辦法:第一列舉收名,以後僅舉篇名(僅系史傳,僅舉人名,春秋三傳,僅舉年號)。

稱謂構成的原則,是語言學、社會學的原則。以“已身”為中心,上推四代為高祖、曾祖、祖父、父,下推四代為子、孫、曾孫、玄孫。九代親屬稱謂又分為父系親屬、母系親屬、妻系親屬、夫系親屬等四組來編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謂錄
  • 出自:《稱謂錄(校注本)》
  • 辦法:承前省略
  • 內容:第一列舉收名,以後僅舉篇名
  • 構成的原則:語言學、社會學的原則
  • 親屬:九代親屬稱謂
高祖輩稱謂,曾祖輩稱謂,直系,旁系,祖輩稱謂,直系,旁系,旁系從表親,父輩稱謂,直系,旁系,旁系從親,旁系表親,旁系再從親,旁系從表親,旁系表表親,平輩稱謂,直系,旁系,子輩稱謂,直系,旁系,孫輩稱謂,直系,旁系,曾孫輩稱謂,玄孫輩稱謂,禮俗稱謂,等級稱謂類,自己的謙稱,尊稱類,年齡稱謂,科舉稱謂,科舉稱謂,

高祖輩稱謂

高祖父 (祖父之祖父/爺爺的爺爺)
高祖母 (祖父之祖母/爺爺的奶奶)
外高祖父 (外祖父之祖父/姥爺的爺爺)
外高祖母 (外祖父之祖母/姥爺的奶奶)
高外祖父 (祖父之外祖父/爺爺的姥爺)
高外祖母 (祖父之外祖母/爺爺的姥姥)
外高外祖父 (外祖父之外祖父/姥爺的姥爺)
外高外祖母 (外祖父之外祖母/姥爺的姥姥)
姑高祖母 (祖父之姑祖母/爺爺的姑奶奶)
姨高祖母 (祖父之姨祖母/爺爺的姨奶奶)
姑高祖父 (祖父之姑祖父/爺爺的姑爺爺)
姨高祖父 (祖父之姨祖父/爺爺的姨爺爺)
曾外曾祖父(祖母之祖父/奶奶的爺爺)
曾外曾祖母(祖母之祖母/奶奶的奶奶)
曾外曾外祖父(祖母之外祖父/奶奶的姥爺)
曾外曾外祖母(祖母之外祖母/奶奶的姥姥)
外曾外曾祖父(外祖母之祖父/姥姥的爺爺)
外曾外曾祖母(外祖母之祖母/姥姥的奶奶)
外曾外曾外祖父(外祖母之外祖父/姥姥的姥爺)
外曾外曾外祖母(外祖母之外祖母/姥姥的姥姥)

曾祖輩稱謂

直系

曾祖父(祖父之父親/爺爺的爸爸)
曾祖母 (祖父之母親/爺爺的媽媽)
外曾祖父(外祖父之父親/姥爺的爸爸)
外曾祖母(外祖父之母親/姥爺的媽媽)
曾外祖父(祖母之父親/奶奶的爸爸)
曾外祖母(祖母之母親/奶奶的媽媽)
外曾外祖父(外祖母之父親/姥姥的爸爸)
外曾外祖母(外祖母之母親/姥姥的媽媽)

旁系

祖父系:
姨曾祖母(祖父之姨母/爺爺的姨媽=父之姨祖母/爸爸的姨奶奶)=姨太太
姑曾祖母(祖父之姑母/爺爺的姑媽=父之姑祖母/爸爸的姑奶奶)=姑太太
舅曾祖父(祖父之舅父/爺爺的舅爸=父之舅祖父/爸爸的舅爺爺)=舅太爺
伯曾祖父(祖父之伯父/爺爺的伯爸=父之伯祖父/爸爸的伯爺爺)=伯太爺
叔曾祖父(祖父之叔父/爺爺的叔爸=父之叔祖父/爸爸的叔爺爺)=叔太爺
伯曾祖母(祖父之伯母/爺爺的伯媽=父之伯祖母/爸爸的伯奶奶)=伯太太
叔曾祖母(祖父之叔母/爺爺的叔媽=父之叔祖母/爸爸的叔奶奶)=叔太太
姑曾祖父(祖父之姑父/爺爺的姑爸=父之姑祖父/爸爸的姑爺爺)=姑太爺
舅曾祖母(祖父之舅母/爺爺的舅媽=父之舅祖母/爸爸的舅奶奶)=舅太太
姨曾祖父(祖父之姨父/爺爺的姨爸=父之姨祖父/爸爸的姨爺爺)=姨太爺
外祖父系:
姨外曾祖母(外祖父之姨母/姥爺的姨媽=母之姨祖母/媽媽的姨奶奶)=姨太姥姥/姨太奶奶
姑外曾祖母(外祖父之姑母/姥爺的姑媽=母之姑祖母/媽媽的姑奶奶)=姑太姥姥/姑太奶奶
舅外曾祖父(外祖父之舅父/姥爺的舅爸=母之舅祖父/媽媽的舅爺爺)=舅太姥爺/舅太奶爺
伯外曾祖父(外祖父之伯父/姥爺的伯爸=母之伯祖父/媽媽的伯爺爺)=伯太姥爺/伯太奶爺
叔外曾祖父(外祖父之叔父/姥爺的叔爸=母之叔祖父/媽媽的叔爺爺)=叔太姥爺/叔太奶爺
伯外曾祖母(外祖父之伯母/姥爺的伯媽=母之伯祖母/媽媽的伯奶奶)=伯太姥姥/伯太奶奶
叔外曾祖母(外祖父之叔母/姥爺的叔媽=母之叔祖母/媽媽的叔奶奶)=叔太姥姥/叔太奶奶
姑外曾祖父(外祖父之姑父/姥爺的姑爸=母之姑祖父/媽媽的姑爺爺)=姑太姥爺/姑太奶爺
舅外曾祖母(外祖父之舅母/姥爺的舅媽=母之舅祖母/媽媽的舅奶奶)=舅太姥姥/舅太奶奶
姨外曾祖父(外祖父之姨父/姥爺的姨爸=母之姨祖父/媽媽的姨爺爺)=姨太姥爺/姨太奶爺
祖母系:
姨曾外祖母(祖母之姨母/奶奶的姨媽=父之姨外祖母/爸爸的姨姥姥)=姨太姥姥/姨太奶奶
姑曾外祖母(祖母之姑母/奶奶的姑媽=父之姑外祖母/爸爸的姑姥姥)=姑太姥姥/姑太奶奶
舅曾外祖父(祖母之舅父/奶奶的舅爸=父之舅外祖父/爸爸的舅姥爺)=舅太姥爺/舅太奶爺
伯曾外祖父(祖母之伯父/奶奶的伯爸=父之伯外祖父/爸爸的伯姥爺)=伯太姥爺/伯太奶爺
叔曾外祖父(祖母之叔父/奶奶的叔爸=父之叔外祖父/爸爸的叔姥爺)=叔太姥爺/叔太奶爺
伯曾外祖母(祖母之伯母/奶奶的伯媽=父之伯外祖母/爸爸的伯姥姥)=伯太姥姥/伯太奶奶
叔曾外祖母(祖母之叔母/奶奶的叔媽=父之叔外祖母/爸爸的叔姥姥)=叔太姥姥/叔太奶奶
姑曾外祖父(祖母之姑父/奶奶的姑爸=父之姑外祖父/爸爸的姑姥爺)=姑太姥爺/姑太奶爺
舅曾外祖母(祖母之舅母/奶奶的舅媽=父之舅外祖母/爸爸的舅姥姥)=舅太姥姥/舅太奶奶
姨曾外祖父(祖母之姨父/奶奶的姨爸=父之姨外祖父/爸爸的姨姥爺)=姨太姥爺/姨太奶爺
外祖母系:
姨外曾外祖母(外祖母之姨母/姥姥的姨媽=母之姨外祖母/媽媽的姨姥姥)=姨太姥姥
姑外曾外祖母(外祖母之姑母/姥姥的姑媽=母之姑外祖母/媽媽的姑姥姥)=姑太姥姥
舅外曾外祖父(外祖母之舅父/姥姥的舅爸=母之舅外祖父/媽媽的舅姥爺)=舅太姥爺
伯外曾外祖父(外祖母之伯父/姥姥的伯爸=母之伯外祖父/媽媽的伯姥爺)=伯太姥爺
叔外曾外祖父(外祖母之叔父/姥姥的叔爸=母之叔外祖父/媽媽的叔姥爺)=叔太姥爺
伯外曾外祖母(外祖母之伯母/姥姥的伯媽=母之伯外祖母/媽媽的伯姥姥)=伯太姥姥
叔外曾外祖母(外祖母之叔母/姥姥的叔媽=母之叔外祖母/媽媽的叔姥姥)=叔太姥姥
姑外曾外祖父(外祖母之姑父/姥姥的姑爸=母之姑外祖父/媽媽的姑姥爺)=姑太姥爺
舅外曾外祖母(外祖母之舅母/姥姥的舅媽=母之舅外祖母/媽媽的舅姥姥)=舅太姥姥
姨外曾外祖父(外祖母之姨父/姥姥的姨爸=母之姨外祖父/媽媽的姨姥爺)=姨太姥爺

祖輩稱謂

直系

祖父(父親之父親/爸爸的爸爸)
祖母(父親之母親/爸爸的媽媽)
外祖父(母親之父親/媽媽的爸爸)
外祖母(母親之母親/媽媽的媽媽)

旁系

父系:
姨祖母(父親之姨母/爸爸的姨媽)=姨奶奶姨婆
姑祖母(父親之姑母/爸爸的姑媽)=姑奶奶姑婆
舅祖父(父親之舅父/爸爸的舅爸)=舅老爺/舅公
伯祖父(父親之伯父/爸爸的伯爸)=伯老爺(伯公
叔祖父(父親之叔父/爸爸的叔爸)=叔老爺/叔公
伯祖母(父親之伯母/爸爸的伯媽)=伯奶奶伯婆
叔祖母(父親之叔母/爸爸的叔媽)=叔奶奶叔婆
姑祖父(父親之姑父/爸爸的姑爸)=姑老爺/姑公
舅祖母(父親之舅母/爸爸的舅媽)=舅奶奶舅婆
姨祖父(父親之姨父/爸爸的姨爸)=老爺/姨公
母系:
姨外祖母(母親之姨母/媽媽的姨媽)=姨姥姥姨婆
姑外祖母(母親之姑母/媽媽的姑媽)=姑姥姥姑婆
舅外祖父(母親之舅父/媽媽的舅爸)=舅姥爺舅公
伯外祖父(母親之伯父/媽媽的伯爸)=伯姥爺伯公
叔外祖父(母親之叔父/媽媽叔爸)=叔姥爺叔公
伯外祖母(母親之伯母/媽媽的伯媽)=伯姥姥伯婆
叔外祖母(母親之叔母/媽媽的叔媽)=叔姥姥叔婆
姑外祖父(母親之姑父/媽媽的姑爸)=姑姥爺姑公
舅外祖母(母親之舅母/媽媽的舅媽)=舅姥姥舅婆
姨外祖父(母親之姨父/媽媽的姨爸)=姨姥爺姨公

旁系從表親

從父系:
從父叔伯祖父(父親之從父叔伯父/爸爸的堂叔爸
從父叔伯祖母(父親之從父叔伯母/爸爸的堂叔媽
從父叔伯外祖父(母親之從父叔伯父/媽媽的堂叔爸
從父叔伯外祖母(母親之從父叔伯母/媽媽的堂叔媽
從父姨外祖母(母親之從父姨母/媽媽的堂姨媽
從父姑外祖母(母親之從父姑母/媽媽的堂姑媽
從父姨祖母(父親之從父姨母/爸爸的堂姨媽
從父姑祖母(父親之從父姑母/爸爸的堂姑媽
從父舅外祖父(母親之從父舅父/媽媽的堂舅爸
從父舅祖父(父親之從父舅父/爸爸的堂舅爸
從父姑祖父 (父親之從父姑父/爸爸的堂姑爸
從父姑外祖父 (母親之從父姑父/媽媽的堂姑爸
從父舅祖母(父親之從父舅母/爸爸的堂舅媽
從父舅外祖母(母親之從父舅母/媽媽的堂舅媽
從父姨祖父 (父親之從父姨父/爸爸的堂姨爸
從父姨外祖父 (母親之從父姨父/媽媽的堂姨爸
從母系:
從母姨外祖母(母親之從母姨母/媽媽的姨姨
從母姑外祖母(母親之從母姑母/媽媽的姨姑
從母舅外祖父(母親之從母舅父/媽媽的姨舅
從母伯外祖父(母親之從母伯父/媽媽的姨伯
從母叔外祖父(母親之從母叔父/媽媽的姨叔
從母姨祖母(父親之從母姨母/爸爸的姨姨
從母姑祖母(父親之從母姑母/爸爸的姨姑
從母舅祖父(父親之從母舅父/爸爸的姨舅
從母伯祖父(父親之從母伯父/爸爸的姨伯
從母叔祖父(父親之從母叔父/爸爸的姨叔
表系:
表姨外祖母(母親之表姨母)
表姑外祖母(母親之表姑母)
表舅外祖父(母親之表舅父)
表伯外祖父(母親之表伯父)
表叔外祖父(母親之表叔父)
表姨祖母(父親之表姨母)
表姑祖母(父親之表姑母)
表舅祖父(父親之表舅父)
表伯祖父(父親之表伯父)
表叔祖父(父親之表叔父)

父輩稱謂

直系

母親(媽媽)(娘娘)
父親(爸爸)(爹爹)

旁系

母系:
姨母(母親之姊妹/媽媽的姊妹)=姨媽/姨娘/大媽/小媽/娘/
姨父(母親之姊妹夫/媽媽的姊妹夫)=姨爸/姨爹/大爸/小爸/娘父/丈/爺/郎/夫/婿
舅父(母親之兄弟/媽媽的兄弟)=舅爸/舅爹//舅媽/姆姆
舅母(母親之兄弟婦/媽媽的兄弟)=舅媽//妗娘//媽////
父系:
姑母(父親之姊妹/爸爸的姊妹)=姑媽/姑娘/恩娘/姑爸/娘
姑父(父親之姊妹夫/爸爸的姊妹)=姑爸/姑爹/恩爹/娘父/姑丈/姑爺/姑郎/姑夫/姑婿
伯父(父親之兄兄/爸爸的哥哥)=伯爸/伯爹/大爹/大爸
伯母(父親之兄婦/爸爸的嫂嫂)=伯媽/伯娘/大娘/大媽
叔父(父親之弟弟/爸爸的弟弟)=叔爸/叔爹/小爹/小爸
叔母(父親之弟婦/爸爸的弟媳)=叔媽/叔娘/小娘/小媽/嬸娘/嬸爹/嬸媽/嬸母//嬸子/嬸兒

旁系從親

從父系:
從父伯父/叔伯伯父/堂伯父(父親之從父兄弟
從父叔父/叔伯叔父/堂叔父(父親之從父兄弟
從父伯母/叔伯伯母/堂伯母(父親之從父兄弟婦)
從父叔母/叔伯叔母/堂叔母(父親之從父兄弟婦)
從父姑母/叔伯姑母/堂姑母(父親之從父姊妹
從父姑父/叔伯姑父/堂姑父 (父親之從父姊妹夫)
從父舅父/叔伯舅父/堂舅父(母親之從父兄弟)
從父舅母/叔伯舅母/堂舅母(母親之從父兄弟婦)
從父姨母/叔伯姨母/堂姨母(母親之從父姊妹)
從父姨父/叔伯姨父/堂姨父(母親之從父姊妹夫)
從母系
從母姨父/姨姨父(母親之從母姊妹夫)
從母舅母/姨舅母(母親之從母兄弟婦)
從母姑母/姨姑母(父親之從母姊妹)
從母姑父/姨姑父 (父親之從母姊妹夫)
從母伯父/姨伯父(父親之從母兄弟)
從母叔父/姨叔父(父親之從母兄弟)
從母伯母/姨伯母(父親之從母兄弟婦)
從母叔母/姨叔母(父親之從母兄弟婦)

旁系表親

姑表系:
表姨母(母親之姑表姊妹)
表姑母(父親之姑表姊妹
表舅父(母親之姑表兄弟
表伯父(父親之姑表兄)
表叔父(父親之姑表弟)
姑表伯母(父親之姑表兄婦)
姑表叔母(父親之姑表弟婦)
姑表舅母(母親之姑表兄弟婦)
姑表姑父 (父親之姑表姊妹夫)
姑表姨父 (母親之姑表姊妹夫)
舅表系:
表姨母(母親之舅表姊妹)
表姑母(父親之舅表姊妹
表舅父(母親之舅表兄弟)
表伯父(父親之舅表兄)
表叔父(父親之舅表弟)
舅表伯母(父親之舅表兄婦)
舅表叔母(父親之舅表弟婦)
舅表舅母(母親之舅表兄弟婦)
舅表姑父 (父親之舅表姊妹夫)
舅表姨父 (母親之舅表姊妹夫)

旁系再從親

再從父系:
再從父伯父(父親之再從父兄弟
再從父叔父(父親之再從父兄弟
再從父伯母(父親之再從父兄弟婦)
再從父叔母(父親之再從父兄弟婦)
再從父姑母(父親之再從父姊妹
再從父姑父(父親之再從父姊妹夫)
再從父舅父(母親之再從父兄弟)
再從父舅母(母親之再從父兄弟婦)
再從父姨母(母親之再從父姊妹)
再從父姨父(母親之再從父姊妹夫)
再從母系:
再從母姨母(母親之再從母姊妹
再從母舅父(母親之再從母兄弟
再從母姑母(父親之再從母姊妹)
再從母伯父(父親之再從母兄弟)
再從母叔父(父親之再從母兄弟)

旁系從表親

從父姑表系:
從父姑表姨母(母親之從父姑表姊妹)
從父姑表姑母(父親之從父姑表姊妹
從父姑表舅父(母親之從父姑表兄弟
從父姑表伯父(父親之從父姑表兄)
從父姑表叔父(父親之從父姑表弟)
從父舅表系:
從父舅表姨母(母親之從父舅表姊妹)
從父舅表姑母(父親之從父舅表姊妹
從父舅表舅父(母親之從父舅表兄弟)
從父舅表伯父(父親之從父舅表兄)
從父舅表叔父(父親之從父舅表弟)
從父姨表系:
從父姨表姨母(母親之從父姨表姊妹)
從父姨表姑母(父親之從父姨表姊妹)
從父姨表舅父(母親之從父姨表兄弟)
從父姨表伯父(父親之從父姨表兄)
從父姨表叔父(父親之從父姨表弟)
從母叔表系:
從母叔表姨母(母親之從母叔表姊妹)
從母叔表姑母(父親之從母叔表姊妹)
從母叔表舅父(母親之從母叔表兄弟)
從母叔表伯父(父親之從母叔表兄)
從母叔表叔父(父親之從母叔表弟)
從母姑表系:
從母姑表姨母(母親之從母姑表姊妹)
從母姑表姑母(父親之從母姑表姊妹
從母姑表舅父(母親之從母姑表兄弟
從母姑表伯父(父親之從母姑表兄)
從母姑表叔父(父親之從母姑表弟)
從母舅表系:
從母舅表姨母(母親之從母舅表姊妹)
從母舅表姑母(父親之從母舅表姊妹
從母舅表舅父(母親之從母舅表兄弟)
從母舅表伯父(父親之從母舅表兄)
從母舅表叔父(父親之從母舅表弟)

旁系表表親

姑表系列。
姑表表系:
姑表叔表姨母(母親之姑表叔表姊妹)
姑表叔表姑母(父親之姑表叔表姊妹)
姑表叔表舅父(母親之姑表叔表兄弟)
姑表叔表伯父(父親之姑表叔表兄)
姑表叔表叔父(父親之姑表叔表弟)
姑表姑表系:
姑表姑表姨母(母親之姑表姑表姊妹)
姑表姑表姑母(父親之姑表姑表姊妹
姑表姑表舅父(母親之姑表姑表兄弟
姑表姑表伯父(父親之姑表姑表兄)
姑表姑表叔父(父親之姑表姑表弟)
姑表舅表系:
姑表舅表姨母(母親之姑表舅表姊妹)
姑表舅表姑母(父親之姑表舅表姊妹
姑表舅表舅父(母親之姑表舅表兄弟)
姑表舅表伯父(父親之姑表舅表兄)
姑表舅表叔父(父親之姑表舅表弟)
姑表表系:
姑表姨表姨母(母親之姑表姨表姊妹)
姑表姨表姑母(父親之姑表姨表姊妹)
姑表姨表舅父(母親之姑表姨表兄弟)
姑表姨表伯父(父親之姑表姨表兄)
姑表姨表叔父(父親之姑表姨表弟)
舅表系列。
舅表表系:
舅表叔表姨母(母親之舅表叔表姊妹)
舅表叔表姑母(父親之舅表叔表姊妹)
舅表叔表舅父(母親之舅表叔表兄弟)
舅表叔表伯父(父親之舅表叔表兄)
舅表叔表叔父(父親之舅表叔表弟)
舅表姑表系:
舅表姑表姨母(母親之舅表姑表姊妹)
舅表姑表姑母(父親之舅表姑表姊妹
舅表姑表舅父(母親之舅表姑表兄弟
舅表姑表伯父(父親之舅表姑表兄)
舅表姑表叔父(父親之舅表姑表弟)
舅表舅表系:
舅表舅表姨母(母親之舅表舅表姊妹)
舅表舅表姑母(父親之舅表舅表姊妹
舅表舅表舅父(母親之舅表舅表兄弟)
舅表舅表伯父(父親之舅表舅表兄)
舅表舅表叔父(父親之舅表舅表弟)
舅表表系:
舅表姨表姨母(母親之舅表姨表姊妹)
舅表姨表姑母(父親之舅表姨表姊妹)
舅表姨表舅父(母親之舅表姨表兄弟)
舅表姨表伯父(父親之舅表姨表兄)
舅表姨表叔父(父親之舅表姨表弟)

平輩稱謂

直系

妻親(老婆)
夫親(老公)

旁系

姊妹
姊親 (姐姐)
姊兄(姐夫)
妹親 (妹妹)
妹弟(妹夫)
兄弟系:
兄親 (哥哥)
兄姊(嫂嫂)
弟親 (弟弟)
弟妹 (弟婦)
夫系:伯子(夫親之兄兄/丈夫的哥哥)=大伯哥
伯婦(夫親之兄婦/丈夫的嫂嫂)=大伯子媳婦
叔子(夫親之弟弟/丈夫的弟弟)=叔弟
叔婦(夫親之弟婦/丈夫的弟媳)=小叔子媳婦
姑子(夫親之姊妹/丈夫的姊妹)=姑姐、姑妹
姑夫(夫親之姊妹夫/丈夫的姊妹)=大姑子女婿、小姑子女婿
妻系:
舅子(妻親之兄弟/妻子的兄弟)=舅哥、舅弟
舅婦(妻親之兄弟婦/妻子的兄弟)=大舅子媳婦、小舅子媳婦
姨子(妻親之姊妹/妻子的姊妹)=姨姐、姨妹
姨夫 (妻親之姊妹夫/妻子的姊妹夫)=大姨子女婿、小姨子女婿
從親系:
從父兄弟/叔伯兄弟/堂兄弟 (叔伯父之男兒)
從父兄弟婦/叔伯兄弟婦/堂兄弟婦(叔伯父之兒婦)
從父姊妹/叔伯姊妹/堂姊妹(叔伯父之女兒)
從父姊妹夫/叔伯姊妹夫/堂姊妹夫 (叔伯父之兒婿)
從母兄弟/姨兄弟(姨母之男兒)
從母兄弟婦/姨兄弟婦(姨母之兒婦)
從母姊妹/姨姊妹(姨母之女兒)
從母姊妹夫/姨姊妹夫 (姨母之兒婿)
表親系:
姑表兄弟(姑母之男兒)
姑表兄弟婦(姑母之兒婦)
姑表姊妹(姑母之女兒)
姑表姊妹夫 (姑母之兒婿)
舅表兄弟 (舅父之男兒)
舅表兄弟婦(舅父之兒婦)
舅表姊妹(舅父之女兒)
舅表姊妹夫 (舅父之兒婿)
再從系:
再從母姊妹(從母姨母之女兒)
再從母兄弟(從母姨母之男兒)
再從父兄弟(從父叔父或從父伯父之男兒)
再從父姊妹(從父叔父或從父伯父之女兒)
再從父兄弟婦
再從父姊妹夫
三從系:
三從母姊妹(再從母姨母之女兒)
三從母兄弟(再從母姨母之男兒)
三從父兄弟/族兄弟(再從父叔父或再從父伯父之男兒)
三從父姊妹/族姊妹(再從父叔父或再從父伯父之女兒)
四從系:
四從母姊妹
四從母兄弟
四從父兄弟
四從父姊妹
從表系:
從父姑表兄弟(從父姑母之男兒)
從父姑表姊妹(從父姑母之女兒)
從父舅表兄弟(從父舅父之男兒)
從父舅表姊妹(從父舅父之女兒)
從父姨表兄弟(從父姨母之男兒)
從父姨表姊妹(從父姨母之女兒)
從母叔表兄弟(從母伯父或從母叔父之男兒)
從母叔表姊妹(從母伯父或從母叔父之女兒)
從母姑表兄弟(從母姑母之男兒)
從母姑表姊妹(從母姑母之女兒)
從母舅表兄弟(從母舅父之男兒)
從母舅表姊妹(從母舅父之女兒)
表表系:
姑表叔表兄弟(姑祖母之孫男)
姑表叔表姊妹(姑祖母之孫女)
姑表姑表兄弟(姑祖母之外孫男)
姑表姑表姊妹(姑祖母之外孫女)
姑表舅表兄弟(姑外祖母之孫男)
姑表舅表姊妹(姑外祖母之孫女)
姑表姨表兄弟(姑外祖母之外孫男)
姑表姨表姊妹(姑外祖母之外孫女)
舅表叔表兄弟(舅祖父之孫男)
舅表叔表姊妹(舅祖父之孫女)
舅表姑表兄弟(舅祖父之外孫男)
舅表姑表姊妹(舅祖父之外孫女)
舅表舅表兄弟(舅外祖父之孫男)
舅表舅表姊妹(舅外祖父之孫女)
舅表姨表兄弟(舅外祖父之外孫男)
舅表姨表姊妹(舅外祖父之外孫女)

子輩稱謂

直系

男親(男兒

旁系

姊妹
甥女(甥女兒)
甥男(甥男兒
兄弟系:
侄女(侄女兒
侄男(侄男兒
從親系:
從母甥女(甥女兒)
從母甥男(甥男兒)
從母侄女(侄女兒)
從母侄男(侄男兒)
從父侄男(侄男兒)
從父侄女(侄女兒)
從父甥男(甥男兒)
從父甥女(甥女兒)
表親系:
姑表甥女(甥女兒)
姑表甥男(甥男兒)
姑表侄女(侄女兒)
姑表侄男(侄男兒)
舅表侄男(侄男兒)
舅表侄女(侄女兒)
舅表甥男(甥男兒)
舅表甥女(甥女兒)

孫輩稱謂

直系

孫男(孫男兒
孫女(孫女兒
外孫男(外孫男兒
孫女(外孫女兒
孫婿(孫女婿
孫婦(外孫媳婦)
外孫婿(外孫女婿

旁系

姊妹
甥孫男(甥孫男兒)(甥男之男兒)
甥孫女(甥孫女兒)(甥男之女兒)
甥外孫男(甥外孫男兒)(甥女之男兒)
甥外孫女(甥外孫女兒)(甥女之女兒)
兄弟系:
侄孫男(侄孫男兒)(侄男之男兒)
侄孫女(侄孫女兒)(侄男之女兒)
侄外孫男(侄外孫男兒)(侄女之男兒)
侄外孫女(侄外孫女兒)(侄女之女兒)

曾孫輩稱謂

曾孫男(孫男的男兒)
曾孫女(孫男的女兒)
曾外孫男(孫女的男兒)
曾外孫女(孫女的女兒)
外曾孫男(外孫男的男兒)
外曾孫女(外孫男的女兒)
外曾外孫男(外孫女的男兒)
外曾外孫女(外孫女的女兒)
旁系:
姊妹
甥曾孫男(甥孫男的男兒)
甥曾孫女(甥孫男的女兒)
甥曾外孫男(甥孫女的男兒)
甥曾外孫女(甥孫女的女兒)
甥外曾孫男(甥外孫男的男兒)
甥外曾孫女(甥外孫男的女兒)
甥外曾外孫男(甥外孫女的男兒)
甥外曾外孫女(甥外孫女的女兒)
兄弟系:
侄曾孫男(侄孫男的男兒)
侄曾孫女(侄孫男的女兒)
侄曾外孫男(侄孫女的男兒)
侄曾外孫女(侄孫女的女兒)
侄外曾孫男(侄外孫男的男兒)
侄外曾孫女(侄外孫男的女兒)
侄外曾外孫男(侄外孫女的男兒)
侄外曾外孫女(侄外孫女的女兒)

玄孫輩稱謂

玄孫男(孫男的孫男)
玄孫女(孫男的孫女)
玄外孫男(孫男的外孫男)
玄外孫女(孫男的外孫女)
外玄孫男(外孫男的孫男)
外玄孫女(外孫男的孫女)
外玄外孫男(外孫女的外孫男)
外玄外孫女(外孫女的外孫女)
曾外曾孫男(孫女之孫男)
曾外曾孫女(孫女之孫女)
曾外曾外孫男(孫女之外孫男)
曾外曾外孫女(孫女之外孫女)
外曾外曾孫男(外孫女之孫男)
外曾外曾孫女(外孫女之孫女)
外曾外曾外孫男(外孫女之外孫男)
外曾外曾外孫女(外孫女之外孫女)

禮俗稱謂

等級稱謂類

君 周代稱諸侯為君。君在天子之下,大夫之上,指的是諸侯。秦統一天下後,稱皇帝為君。君還是戰國、秦漢時期貴族、功臣的封號。如齊國田文號孟嘗君,魏以子無忌號信陵君,漢酈食其號廣野君,劉敬號奉春君,君後來又引申為對男子的尊稱,故父和夫也可稱君。
臣 商、西周、春秋時統治者的最低層及其成員。周天子有天下,諸侯有國,卿大夫有家。家是卿大夫的統治區域,擔任家的官職的通常是士,稱為家臣。士大夫受過教育,有知識、有才能,因此,後來逐漸成為知識分子的通稱。在軍事上、政治上、外交上形成不可忽視的力量。戰國時代的士大體分為四類,一類為學士,如莊子荀子等。一類為策士,如蘇秦張儀,即所謂縱橫家。一類為方士或術士。最下的一類為食客,這類人有士之名,無士之實,多是貴族的鷹犬。
民 上古時把奴隸稱作民。或稱黎民、群黎、苗民、眾人、庶人、庶民,通稱庶民。臣與民在上方都是奴隸,但有區別:臣是柔順馴服的奴隸,民是暴戾難以駕馭的奴隸。
奴隸 為奴隸主勞動沒有人身自由的人,常被奴隸主任意買賣甚至殺死。“工”、“奴”、“奚”、“臣”、“妾”等者是奴隸,小臣、仆侍、妾婢、閽人(看門人)、寺人(宦)等是從事家務勞動的奴隸,金工、車工等是從事工業生產的奴隸,大量的則是從事農業生產的奴隸。
君子 古代對貴族男子的通稱。又泛指有道德的人,君子常常和小人或野人對比。此外,妻稱夫也叫君子。
百姓 古代對貴族的總稱。商代的奴隸主是貴族,總稱為“百姓”(因為當時只有貴族才有姓),商王是貴族的最高代表,自稱為“餘一人”,周代仍有這種稱號,戰國以後,“百姓”為平民的通稱,與“民”為同義詞。
黎民 平民也稱黎民,亦即“眾民”的意思。因“黎”通“驪”,黑色,“黎民”因黑髮而名。
黔首 黔首是戰國時秦國及秦代對平民的稱呼。黔,黑色。“黔首”,猶如黑頭。據說秦商黑色,平時平民都用黑布包頭,幫稱“黔首”。
布衣 即“平民”,古代人富人穿絲,平民穿麻布,所以稱“布衣”。
庶人 又叫“庶民”,西周以後對農業生產者的稱謂。西周時庶人可作為被封賜的對象,其身份比奴隸高,春秋時,庶人的地位在士以下,工商奴隸之上。秦漢以後,泛指沒有官的一般平民。

自己的謙稱

鄙人 “鄙人”本意指發居於郊野之人。後古人用來謙稱自己,表示地位不高,見識淺陋。
臣 古人對自己的謙稱。“臣”表示自謙,多有君臣關第在內,後來也完全表示謙稱。
仆 舊時男子自稱謙詞。仆即奴僕,下對上,幼對長自稱奴僕,藉以表示對對方的敬重。
小可 宋、元間人自稱謙詞。
小生 舊時晚輩對父兄尊長自稱的謙詞。
晚生 舊時父人對前輩稱自己的謙詞。
不肖 舊時男子自謙詞。不肖原指子不似其父那樣賢能,故男子在其父母死後多藉以自稱,表示謙恭。
不才 舊時男子自謙詞。不才即沒有才能,故藉以自稱,以示謙恭。
不妄 舊時男子對自己的謙稱。不妄意為無才能的意思。
不敏 古人稱自己不聰明,不敏捷,故自謙“不敏”。
晚生、後學、晚侍 年輕人在年長者面前的謙稱
在下 自稱的謙詞,古時坐席,尊長在上座,所以自稱在下。
妾 舊時婦女自稱的謙詞。妾是舊時正妻之外的小妻、側室、偏房,在家庭中地位極低,故婦女藉以自稱,表示對對方的敬重。
奴、奴家 舊時婦女自稱的謙詞。奴即表示不自由,從人役使的僕役,故藉以自稱,表示對對方的敬重。有時男子亦以之為謙稱。
未亡人 寡婦的自稱。
孤、孤家、寡、寡人、朕、不穀 古代皇帝的自稱。
不穀 古代諸侯的自稱。

尊稱類

父 古代對男子的尊稱。“父”本義不是父親,而是父系氏族社會中司火的長者,後成為對男子的尊稱。大約至周代,“父”才成為父親的別稱。
公 古代對男子的尊稱。甚至父親對兒子說話。有時也以“公”相稱,用來表示鄭重或愛重。
子 古代尊稱,男子皆可稱之。學生對老師也稱“子”。夫妻之間又互稱“內子”和“外子”。
長者 古代尊稱。指有徳行受尊敬的人。
卿 古代尊稱,古時使用較廣,君稱臣為“卿”,夫妻之間稱“卿”或“卿卿”。
先生 古代尊稱,多稱師長、老人或有徳行的人。
閣下 是舊時對一般人的尊稱。常用於書信之中。原意也是由於親屬同輩間互相見面不便直呼其名,常常先呼其閣下的侍從轉告,而將侍從稱“閣下”,後來逐漸演變為對至友親月間尊稱的敬辭。
足下 在古代稱謂上,或同輩相稱,都用“足下”,足下意為“您”。
麾下 是對將帥的尊稱。
陛下 陛下的“陛”指帝王宮殿的台階。“陛下”原來指的是站在台階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進言時,不敢直呼天子,必須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後來“陛下”就成為對帝王的敬辭。
殿下 和“陛下”是一個意思,原來也是對天子的尊稱。漢代以後演變為對太子、帝王的的尊稱,唐代以後只有皇子、皇后、皇太后可以稱為“殿下”。
令尊 舊時稱對方父親的敬詞。令有善、美之意,故用為敬詞。
尊公 亦稱“尊大人”、“尊大君”。舊時稱對方父親的敬詞。尊與卑相對,指地位或輩分高,故用敬詞。如“尊翁”、“尊駕”。
令堂 舊時稱對方母親的敬詞。
令郎 舊時稱對方兒子的敬詞。原稱“令郎君”。
令嗣 舊時稱對方兒子的敬詞。同“令郎”。
令子 舊時稱對方兒子的敬詞。
令愛 亦作“令嬡”。舊時稱對方女兒的敬詞。
令正 舊時稱對方嫡妻的敬詞。
令兄 舊時稱對方之兄的敬詞。
令姊舊時稱對方之姊的敬詞。
令弟 舊時稱對方之弟的敬詞。
令妹舊時稱對方之妹的敬詞。
令坦 舊時稱對方大婿的敬詞。
賢姊 舊時對姊姊敬稱。
賢妹 舊時對妹妹敬稱。
賢甥 舊時對姊妹之子敬稱。
賢侄 舊時對弟兄之子敬稱。
仁兄 舊時對同輩友人的敬稱。常用於書信。
賢兄 舊時對同輩友人的敬稱,賢指徳才之眾,故用為敬詞。
仁弟 舊時對同輩中青年者的敬稱。師長對學生,年長者對幼子亦常以之為稱,表示愛重。
賢弟 賢弟意為“仁弟”,賢有徳行好、才能出眾之意,故習以為敬詞。

年齡稱謂

古代對特定年齡的稱謂
嬰兒:初生兒
悼、齠齔:七歲
總甬、垂髻:童年
幼學:十歲
束髮:青少年
童子:十五歲
及笄:婦子十五歲
破瓜:女子十六歲
待年待字:女子待嫁的年齡
弱冠之年:男子二十歲
而立之年:壯三十歲
不惑之年:強四十歲
知命之年:艾五十歲
花甲之年:耆六十歲
耄:八十歲
鮐背:九十歲
朝頤之年:百歲老人
皓首、白首:老年
黃髮:長壽老人

科舉稱謂

中國歷代主要科舉稱謂
孝廉 漢代選拔官吏的科目之一,為士大夫的主要途徑。明清俗稱舉人為孝廉。
舉主與門生 漢代士人通過察舉和徵辟仁人做官,主持州郡察舉的列侯、刺吏、郡稱為舉主,被舉、被辟的賢士便成為舉主、府主的門生故吏,後科舉考試及第者對主考官亦自稱門生。
貢士 古代向朝廷薦舉人才的制度。自唐以後,經鄉貢考試合格的叫貢士;清代,會試考中的為貢士。
進士 意即貢舉的人員。唐代科目中以進士科最被重視,明清、清兩代,始以進士為考中者的名稱,凡是舉人(鄉試考中者)經過會試考中者為貢士,由貢士經過殿試錄取者為進士。
舉人 原指被推薦之人,為歷代對各地鄉貢入京應試者的通稱。明、清兩代,為鄉試考中者的專稱,作為一種出身資格,中了舉人叫“發解”、“發達”、簡稱“發”。習慣上俗稱為“老爺”。
秀才 別稱茂才”。本系優秀人才的通稱。漢代以後,成為薦舉人才的科目之一。南北朝時,最重此科。唐代初期,設秀才科,後來漸漸廢去,僅作為對一般儒生的泛稱。明太祖曾採取薦舉的方法,舉秀才數十人,反以知府為官,明、清兩代,專門用來稱府、州、縣的學員。習慣上也稱為“相公”。
狀元 科舉考試以名列第者為元。唐代舉人赴京應禮部考試都須投狀,因為稱進士科及第的第一名為狀元,也叫狀頭,宋代以殿試首名稱狀元,明、清會試以後,貢士須作殿試,分三甲取士,一甲三名,第一名為狀元。
榜眼 科舉殿試一甲第二名稱榜眼。北宋初期,殿試錄取的一甲第二、三名都稱榜眼,意思是指榜中雙眼。明、清兩代專指第二名,第三名稱探花。榜眼授翰林院編修。
探花 科舉殿試一甲第三名稱探花。唐代進士曲江杏園初宴,稱“探花宴”,以同榜俊秀少年進士二三人為探花使,遍游名園,探采名花,探花之名始於此,宋代又稱探花郎。南宋以後,專指殿試一甲第三名。元、明、清三代沿襲不改。探花授翰林院編修。
解元 唐代,舉進士者皆由地方解送入試,故相沿稱鄉試第一名為解元。宋以前稱解頭。
會元 科舉制度中鄉試中式為舉人,舉人會試中試第一名為會元。
貢生 明、清府、州、縣學的生員,凡已考選升入國子監肄業的稱為貢生。意思是以人才貢獻給皇帝。

科舉稱謂

科舉知識簡介 科舉制度在不同時期規定不盡相同。舉明、清兩代為例:讀書人先須參加“童試”,參加者無論年齡大小皆稱“儒童”或“童生”。尋取“入學”後稱為“生員”,又名“庠生”,俗稱“秀才”。秀才分三等,成績最好的稱“廩生”,由公家按月發給糧食;其次稱“增生”,不供給糧食,“廩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額的;三是“附生”,即才入學的附學生員。取得秀才資格的人,才可參加正式科舉。
正式科舉分“鄉試”、“會試”、“殿試”三級。鄉試第三年在省城舉行一次,稱“大比”。取中者稱“舉人”,其第一名稱為“解元”,第二名稱為“亞元”。會試則在鄉試後的第二年春天禮部舉行,取中者稱“貢士”,第一名稱“會元”,殿試則由皇帝親自主持,只有貢士才有資格參加,分“三甲”錄取,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會稱“三狀甲”。二甲賜士出身,第一名稱“傳臚”。三甲易同進士出在。以上的提到的“解元”、“會元”、“狀元”,即所謂“三元”。
狀元的產生 我國的科舉制度始於隋朝,歷經唐、宋、元、明、清各代,是歷代封建知識分子躋身仕途的重要途徑,從童生到狀元,一般須經五個階段。
童生 凡應考生員(秀才)之試者,不論年齡大小,皆稱儒童,習慣上稱為童生。
院試 由省學政主持,童生參加考中的稱秀才,也叫生員,一般可稱相公。
此二者只是預選形式,鄉試、會試、殿試才是正式的科舉考試。
鄉試 每隔三年在省城舉行,秀才可以參加,考中的叫舉人,可稱老爺。
舉人第一名是解元,二至十名是亞元
會試 鄉試後次年春天在京城禮部舉行,舉人參加,第一名稱會元。
殿試 會試合格後即參加由皇帝親自主持或欽命大臣代理主持的殿試。合格的統稱進士,但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為探花。
古代的 博士、碩士、學士並非學位
博士 在我國古代是個官名,最早出現在戰國時代。秦始皇時,博士只作政府顧問。漢代以後,博士開始在學官,擔任教學工作,博士除授予學官,還授予一些有專門技藝、專門學問的職官。如魏晉以後的太醫博士、 卜 博士等。唐宋以後,社會上對從事某種職業的人也俗稱博士,如“茶博士”、“酒博士”等。
碩士 在我國古代通常指那些徳高望重、博學多識之人,但在古代史籍中不多見,大概不是正式的官名或職稱。古代常用與碩士含義相似的“碩老”、“碩儒”稱呼那些博學之士。
學士 最早出現在周代,是指那些在學校讀書的的貴族子弟,後來逐漸變成官名,指有學問的人以及久入學者的泛稱。魏晉以後,學士才正式成為以久學技藝供奉朝廷的官吏。到了唐代,學士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甚至可以參與朝政。其中的翰林學士為眾學士之首,是皇帝親信的顧問和秘書官,因而常被稱作“內相”。到了宋朝,一經授翰林學士,即有當宰相之望。清朝的大學士地位顯赫,官階為正一品,為文職官吏之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