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保護地

社區保護地

社區保護地是自然保護地的一種類型。

社區保護地是社區民眾歷史上或當前現實中對於自然資源採取自我約束或排斥性干預活動的區域。

在社區保護地中,當地傳統時期和新時期所取得的保護自然資源、當地文化的成果正面臨新威脅與機遇。

某些位於偏遠地區的社區保護地只受到很少的人為影響,而其他的有著不同制度、面積的社區保護地則受到很大的人類活動的影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社區保護地
  • 外文名:Indigenous and community conserved area
  • 簡稱:ICCA
定義,相關概念,自然保護地,社區,特點,實例,措池村,東巴聖地,哈木谷,威脅,國內,國際,

定義

根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定義,社區保護地是指:“包括重要的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服務和文化價值,通過習慣法或其他有效途徑,由原住民和當地社區自願保護的自然的或人工改進的生態系統。”

相關概念

自然保護地

為了更好的理解社區保護地,需要了解自然保護地的概念。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自然保護地定義為:“通過法律及其他有效方式,特別用以保護和維護生物多樣性、自然及文化資源的陸地或海洋。根據管理類別劃分,自然保護地可以分為六類:
一、(1)嚴格的自然保護區(2)原野保護地
二、國家公園
四、棲息地或物種管理地
五、陸地或海洋景觀保護地
六、資源保護地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保護地治理類型分為四類:政府治理、公益治理、共同治理、社區治理。
社區保護地是從治理類型劃分的,如果根據管理類別劃分,可能是六種自然保護地中的任何一種。可能比較多的應當是在第六類或者第五類。

社區

社區保護地中的社區一詞並不是一個行政單位。
對於社區的解釋,國內外學者有不同的看法。在這裡,我們根據費孝通對於社區的解釋來理解社區保護地中的“社區”。費孝通在《社會學概論》中認為:“社區是若干社會群體(家庭、氏族)或社會組織(機關、團體)聚集在某一地域裡,形成一個在生活上相互關聯的大集體。”
在當前中國農村,有“行政村村民小組農戶”四個層級,社區最小的規模應該為一個村民小組,最大可能包括幾個鄉,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相應的,社區保護地可能的範圍從單個村民小組級的到包括幾個鄉的,面積變化可能很大。但從實踐看,很少看到超出縣域的社區保護地。

特點

社區保護地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其多樣性。這種多樣性既有生態多樣性,也有文化多樣性。
也可根據以下特點來判定一個地區是否屬於社區保護地:
1.當地原住民、社區與某一特定區域(行政領域、生態系統、生物棲息地)之間存在著強烈的聯繫。這種聯繫被深深鑲嵌在居民或社區對於幸福生活的認同與依賴感中。
2.當地原住民與社區在管理地區事務中扮演主要角色。這就意味著當地機構有能力提出並執行決定。(其他利益相關者可能會作為合作者參與治理,特別是此區域屬於國家時,但實際上仍主要由當地居民和社區作出決策與管理)
3.當地居民與社區的管理引起對於棲息地、物種、基因多樣性、生態功能或利益和與之相關的文化價值的保護。即使其管理並不是處於客觀的保護目的。(可能出於生存、自衛與文化等目的)

實例

措池村

位於中國青海省玉樹自治洲曲麻萊縣馬河鄉,平均海拔4400米,社區保護地覆蓋面積約2440平方公里,管理權屬於當地村民。社區保護地的管理結構為:措池社區保護地由村委會代表村民管理。村委會主任由村民提名,村主任委任村委會成員。村支部書記由政府委派,作為村委會一員。措池村在2004年10月成立了“野氂牛首守望者”村級巡護隊。為了對相關地區進行監管,資源進行監測,並了解其現狀和潛在的問題,“野氂牛首守望者”每年在指定的17個區域內組織4次巡查,每次5天,巡查由3個小組各自負責。此外,某些重點地區還開展了針對外部威脅(如偷獵)的監測。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保護國際中國項目和三江源生態環境保護協會的協助下,與措池村簽署了第一個協定,明確社區對自然保護的貢獻。措池村從而獲得了各種扶貧資助。但是除此正式協定外當地已經制定的制度並不以書面形式存在。根據此協定,通過村民參與式討論的方法,草擬了《措池村自然資源管理指南》,更體現了村民是事實上的決策者。此外,在制度制定方面,在保護國際中國項目和三江源生態環境保護協會的協助下,相關制度由保護區與社區之間進行協商制定。雖然在此情況下社區保護地還面臨許多威脅比如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以及社區保護地管理面臨的威脅。
措池村措池村

東巴聖地

位於西藏昌都地區貢覺縣相皮鄉,相皮鄉東巴村周邊11個自然村,約300至400平方公里。這是一個事實上的初級社區保護地,此地被稱為社區保護地只在該地區被認可,因為既沒有得到法律也沒有得到當地政府的官方認可,不但如此社區保護地內土地和資源的所有權,既沒有官方認證,也沒有法律備案。2003年在一個西藏的環保非政府組織,三江源生態環境保護協會的幫助下,他們成立了一個志願的組織,名為“環保志願者協會”。2006年,該協會被三江源生態環境保護協會提名參加一個國家級社區環境獎。遇到各種問題,委員會在村民會議上向村民徵求意見。社區保護地的管理委員會由32名村民組成,11個村每村2至3人。委員會協調和決定相關活動,包括:1)每年發布一份名為“自我犧牲”的村通訊,記錄當年的活動、村民對於社區保護地的建議和看法;2)自願植樹;3)垃圾管理;4)提高環境意識;5)反盜獵監測;6)冬蟲夏草採伐管理。2006年,該協會被三江源生態環境保護協會提名參加一個國家級社區環境獎。
東巴聖地東巴聖地
每一名村民都對相關地區進行監管並了解其現狀和潛在的問題。主要威脅政策困境,資金困境和技術支持。

哈木谷

哈木谷社區保護地位於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縣占地6360公頃(其中693公頃為濕地;5667公頃是集體林區),海拔高度從哈木谷村和納帕拉姆薩爾濕地所在的3200米,一直到深山頂和放牧地所在的4470米。此村臨近納帕海自然保護區。納帕海於2004年正式成為拉姆薩爾濕地。過去十年中,共同管理已成為保護區的重要理念。管理目標是宗教和文化保護,對濕地和山地的生態旅遊管理。村委會由民主選舉4位村民和3位本地僧人組成。而委員會管理大部分事務是為了宗教信仰和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雙重目標。為了防止偷獵和保護森林,村委會和1各村民被僱傭來做巡邏工作。村委會也會提名村民進行森林定期巡護以監管和對相關地區和資源進行監測,並了解其現狀和潛在的問題。其中政府有對其有一定的資源的支持。而200公頃林區產權歸集體所有,這是自然資源的占有和利用的主要矛盾,部分村民認為他們擁有更多的林權。國家所有和集體所有,社區保護地事實上具有所有權,但仍未被官方或法律所承認。此社區保護地的村規是唯一針對社區保護地內自然資源使用的書面的管理計畫。
哈木谷哈木谷

威脅

國內

社區保護地面臨的威脅主要有以下幾種:
1.保護地物種棲息地面積下降,如:農業開墾、城市擴張、道路修建等。
2.工、農業開發對自然環境造成的污染
3.旅遊導致棲息地面積下降或者人類對生物的干擾
4.資源獲取 ,如:打獵, 採礦, 伐木

國際

社區保護地面臨的威脅主要有:
外部威脅
1.對社區保護地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利用,如:採礦、石油探測等
2.國家或個人對社區保護地的徵用
3.戰爭、暴力衝突以及難民遷徙
4.與其他社區的領土爭端甚至是領土入侵
5.對社區保護的不恰當認知
6.較高的稅款與其他財政負擔
7.外來文化對當地文化、生活方式與價值觀的不尊重,或其他宗教的傳教
8.偷獵與未授權的對森林的砍伐行為
9.空氣與水污染、對廢棄物的不當處理以及外來物種入侵
10.極端天氣對當地水陸交通,景色和氣候等造成的破壞
內部威脅
1.年輕一代居民價值觀的改變、對更好生活的追求導致了自然與文化的商業化,並最終造成傳統知識、適用於當地的管理實踐經驗和管理制度的損失
2.不斷上升的保護自然資源的壓力,特別是那些能促進地區經濟發展的資源
3.長期存在於或新產生的社區各社會與經濟階層、性別群體之間不平等,導致對於自然資源的管理、社區保護地保護產生利益之分配的矛盾
4.因經濟機遇、社會衝突等原因造成的移民導致人口減少
5.傳統醫療系統與食物自給能力的喪失導致的社區總體健康程度的下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