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河溝

老河溝

老河溝位於四川省綿陽市平武縣高村鄉,地處川東北地區,北面毗鄰甘肅省,老河溝林區屬於岷山山系摩天嶺,總面積達110多平方公里,這片區域是大熊貓、金絲猴、羚牛、林麝等野生動物的重要棲息地。該區域連線著唐家河、甘肅白水江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處於幾者的核心位置,對該區域的大熊貓、羚牛、林麝等野生動物的遷徙和繁衍起著至關重要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老河溝
  • 外文名:The Old Creek
  • 所屬地區:四川綿陽平武
  • 性質:自然保護區
  • 占地面積:110KM2
  • 郵政編碼:622552
  • 電話區號:0816
簡介,自然地理:,生態資源:,歷史沿革:,TNC在行動:,事件一:,事件二:,信息化科學保護:,社區發展:,相關科學考察:,

簡介

老河溝位於綿陽市平武縣高村鄉,老河溝林區屬於岷山山系摩天嶺,面積達110多平方公里,由原老河溝國有林場以及周邊山河溝、小河子溝兩片零星國有林和集體林組成。這片區域是大熊貓、扭角羚、林麝等野生動物的重要棲息地。該區域連線著四川唐家河、甘肅白水江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對大熊貓、扭角羚、林麝等野生動物來說,是重要的遷徙和繁衍走廊。老河溝是中國第一個“社會公益型保護地”,學界稱老河溝是開展生態學及保護生物學的理想研究平台。
老河溝衛星圖老河溝衛星圖

老河溝管護站老河溝管護站

自然地理:

老河溝位於東經104°32’42’’-104°45’25’’北緯32°36’22’’-32°25’52’’之間,總面積約110平方公,海拔1250-3504米,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2℃。地處大熊貓棲息地腹心地帶,東面、西面與北面分別和三個個重要的國家級大熊貓保護區唐家河(四川省青川縣)、王朗(四川省平武縣)和白水江(甘肅省文縣)相鄰,距九環主幹線24公里,境內遍布天然林和人工林。老河溝自然保護區內以高山峽谷地形為主,圍繞著發源於森林深處、一直匯入長江上游支流涪江的老河溝、小河子溝和山河溝三條山地溪流,形成了三個相對獨立的封閉小流域,也為下游居住的村民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清潔用水。從海拔1000-1200m的河邊,延伸到山頂處海拔3500m的高山草甸和高山流石灘,老河溝的垂直高差達到2500m,也因此造就了複雜的氣候和環境條件,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森林植被垂直分布帶。
老河溝一景老河溝一景
沿著貫穿於整個老河溝區域的山地溪流向坡上穿行,隨著海拔的不斷升高,你可以欣賞到多種多樣的森林類型:
海拔1000-1800m的低中山河谷地帶,氣候溫和,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廣布著以青岡、曼青岡等常綠樹種占優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以及混雜著水青岡、椴樹、樺木、槭樹等落葉樹種的常綠與落葉闊葉混交林。這個海拔段也是人類活動最為頻繁的區域,如林木採伐、人工造林、放牧、水電開發等。河岸地帶的一部分森林經過砍伐後逐步自然更新,形成了以野核桃林為主的低山次生落葉闊葉林;另一部分森林在砍伐後人工種植了華山松、日本落葉松等針葉樹種,形成了低海拔地帶的次生針闊混交林。
海拔1800-2600m的山地,氣溫和濕度都進一步下降,植被逐漸演變為以鐵杉、華山松、冷杉等針葉樹種和樺木、槭樹、椴樹等落葉闊葉樹種為主的針闊混交林。由於歷史上對鐵杉、冷杉等針葉樹種的大規模採伐,在自然更新的過程中,樺樹等闊葉樹種優先生長起來,有些地帶恢復成了次生落葉闊葉林。在老河溝區域內,這一區域是野生動物最主要的活動區域,很容易發現大熊貓、羚牛等動物的活動痕跡和糞便。
垂直氣候垂直氣候
海拔2600-3200m的亞高山寒溫帶地區,針葉樹逐漸占據了優勢,人為活動也相對較少,形成了以岷江冷杉、麥吊雲杉為優勢種的原始暗針葉林,林下生長著茂密的杜鵑灌叢和苔蘚。這些高海拔分布的原始雲冷杉林,為整個老河溝地區建造了一個大型“蓄水庫”,使下游的溪水長流不息,清澈見底。
海拔3200m以上在老河溝範圍內面積很小,主要為亞高山草甸和流石灘植被,以禾本科、菊科、毛茛科、薔薇科植物為主,在生長季節期間,各種野花五色繽紛,外貌華麗,不同季節的景觀迥然不同。這些草甸也是綠尾虹雉(貝母雞)、羚牛等食草、食根、食果動物的活動範圍。

生態資源:

老河溝自然風景優美,天然植被類型豐富,動植物資源種類多樣,被專家稱之為“天然的自然寶庫”,也有“天然氧吧”之稱。境內珍稀動植物種類有近30餘種,屬國家一、二級保護的動物大熊貓、金絲猴、牛羚、綠尾虹雉、雉鶉、斑尾禽榛雞等,並有國家一級保護植物1種、二級保護植物2種。漫步林區,常可與珍禽異獸相遇。在這片森林中,不僅棲息有小熊貓、牛羚、岩羊、野豬等野生動物,還有紅豆杉、珙桐、蓮香樹等珍稀植物。老河溝林場內密布天然林和人工林,垂直氣候明顯,生物多樣性豐富,由世界自然基金會(WWF)主持編訂的《平武縣老河溝主要動植物名錄》中,就收錄有228種動物和301種植物。

歷史沿革:

平武不但以熊貓出名,也以林業產業出名。地處摩天嶺的平武縣老河溝林場建立於1972年,1998年“天保工程”之前,林業為平武縣GDP的貢獻達60%,以每年3000立方米的採伐量持續到上世紀90年代,很多年來一直是采育並重。從1998年8月1日起,停止採伐林木,轉入護林、育林,常駐工人22名,以前的伐木工人成為了現在的林場工人,他們唯一需要做的是定時上山巡查和冬季其他大部分時間是圍著電爐烤火、“擺龍門陣”。在前26年中,老河溝林場共採伐了908.8 公頃森林,造林面積1084.1公頃,是為數不多的實現了造林多於伐林的林場。即使經過近30年的採伐,現在場內依然密布天然林和人工林,活林木蓄積量達46.6萬立方米,生物量極高。通過生境分析也驗證了這裡的生物多樣性極為豐富,垂直氣候明顯,是大熊貓的最佳棲息地。更讓人欣慰的是,這片森林中處大熊貓以外,還有大量的野生動物和植物,如小熊貓、牛羚、岩羊、野豬,也有紅豆杉、珙桐、蓮香樹等珍稀植物。
轉機出現在200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意見》於該年頒布實施,核心內容便是在堅持集體林地所有權不變的前提下,確立農民可以擁有承包經營權,業界稱這是林地領域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這為林權流轉、社會資本進入提供可能。老河溝林場原有5個管護站,2008年大地震後,林場獲得災後重建資金約2505萬元用於各個管護站和保護區內巡山道路建設。
2009年,大自然保護協會The Nature Conservancy (TNC)與國家林業局簽訂合作備忘錄,準備共同探索新的保護模式。之後,四川西部自然保護基金會成立,一邊籌資公益資金,一邊尋找項目點。最終選擇了“天下大熊貓第一縣”平武。根據2003年完成的第三次大熊貓調查,平武縣境內有野生大熊貓230多隻,全國第一;大熊貓棲息地占到全縣總面積的近一半,約為2700平方公里;然而,縣內現有各級保護區總面積不過1200多平方公里,這意味著,仍有很多保護空白區。2011年4月中旬,TNC在這裡組織召開了保護行動規劃會議,老河溝林場幾乎全體工作人員都參加了。會議確定了要保護的生態系統及其物種,按照植被類型海拔垂直分布,分別是:針葉林、針闊葉混交林、闊葉林和山地溪流生態系統以及附屬的各種物種,這也是中國第一次由伐木者群策群力,在專家的協調指導下完成的保護行動規劃。如今“社會公益型保護地項目”把整個摩天嶺片區的老河溝林場、周邊零星的國有林地、鄉有林地合在一起,共有近110平方公里的林區都作為優先的棲息地保護目標。這對於林場職工來講意味著:從30年的伐木工人一變而為森林衛士,他們從此背負起中國公益力量的厚望。
目前,在平武縣已經建立的王朗、雪寶頂和小河溝自然保護區大熊貓棲息地面積只占全縣大熊貓棲息地的30%,更多的大熊貓棲息地分布在其他國有林區和鄉鎮、村、社集體林區。根據保護價值、林地權屬和社區情況綜合分析,TNC選擇了摩天嶺片區作為第一期社會公益型保護地項目地。老河溝隨即進入視線,這裡由老河溝國有林場及零星國有林和少部分集體林組成,總面積約110平方公里,夾在四川唐家河、甘肅白水江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之間,是大熊貓、羚牛、林麝等野生動物重要的遷徙和繁衍廊道;老河溝林場內密布天然林和人工林,垂直氣候明顯,生物多樣性豐富。一方願意放權,一方願意接管,雙方雖然看對了眼,但如何做到既不違反中國法律與政策,又能為這一新型保護模式拓展足夠的空間,TNC頗費周折。他們專門提交了一份集體生態公益林流轉的政策研究報告。結論是,生態公益林流轉行為不違法,流轉將成為未來的一種趨勢,而前提是“不改變林地性質和用途”。於是,在四川西部自然保護基金會與平武縣高村鄉人民政府簽訂的契約中,雙方特別約定:“本流轉林地屬於集體公益林,流轉後僅限用於建立自然保護區,未經依法批准,不得改變林地用途和公益屬性,不得用於非林建設”。
至此,基金會獲得了這片集體公益林的管理權,期限暫定至2058年12月31日。一個嶄新的三方合作關係自此形成:國家及四川林業局授權,四川西部自然保護基金會募集資金,TNC負責規劃、科研和管理。
如今,在老河溝林場一支12人的巡護隊正在接受系統的培訓,包括計算機、GPS定位儀、資料庫管理、動物毛髮糞便鑑別和收集、遠紅外相機布設和回收等等。

TNC在行動:

2012年初大自然保護協會四川項目組織了一次考察,來自北大、中科院等機構的科學考察組一行9人探訪了老河溝。科學家們拍到了熊貓、金貓等珍稀動物,蒐集到黑熊、豹貓、金貓、羚牛、麂子等多種野生動物的毛髮、糞便、2000多個昆蟲樣本,還了解到保護區內魚類的種群情況和所有植被類型,科學家們感嘆:“老河溝真是開展生態學及保護生物學的理想研究平台!”

事件一:

2011年11月9日晚11時許至次日凌晨5時,安裝在四川平武縣老河溝林區的紅外線相機,拍攝下一隻野生大熊貓抓起牛羚屍體吃的全過程,立即引起國內外自然界及動物科學界的關注。四川省林業廳野生動物保護處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人們用相機、攝像機拍到了大熊貓吃山羊以及其他動物肉的畫面,但都比較少見。
偶爾開葷的熊貓偶爾開葷的熊貓

事件二:

大自然保護協會(TNC)宣布,平武縣摩天嶺保護地的工作人員 2月中旬在老河溝主溝淺灘進行野外監測時,近距離拍到國家一級保護動 物野生林麝,當時這隻亞成體林麝剛飲完水,正站在清澈的溪水中四處張望。工作人員隱蔽在距其10米處拍攝了多張照片後,它跑進了密林深處。“這隻林麝應 該是口渴了,所以跑到小溪里喝水,感覺喝得很過癮。”工作人員介紹,這隻林 麝毛髮柔順,體格健壯,體態輕盈,姿勢敏捷。
下山喝水的林麝下山喝水的林麝

信息化科學保護:

老河溝水生生物本底調查老河溝水生生物本底調查
為了更有針對性地對當地野生動植物進行保護,TNC與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等科研院所合作,用近2年的時間逐步完成了保護區的本底調查,摸清了保護區內動植物的種類及棲息地狀況;用保護行動規劃(Conservation Action Plan,CAP)等工具,對保護地進行科學規劃管理,建立了保護區評估指標體系,建立了日常生態監測體系,利用手持野外終端、視頻監控設備和數據分析管理平台等信息化手段等,對保護地內的動植物資源開展全面監測;搭建科學研究的平台,吸引國內外的科研機構及科學家在此工作,根據管理和保護需求提出問題並開展科研合作;建立面向公眾的交流和信息分享平台,發展生態教育及體驗。
科學家安裝紅外相機科學家安裝紅外相機
目前,TNC先後累計在110平方公里的森林裡布設了80多個紅外觸發相機點,首次清晰捕獲了野生大熊貓食用羚牛屍體的珍貴照片。2011年至今,紅外觸發相機已經記錄到19種大中型獸類和3種雉類,並為我們提供了大批精彩的野生動物照片。老河溝自然保護區,我們使用這種技術來進行區域內大中型獸類和雉類多樣性的本底調查,以摸清區內的動物群落組成和空間分布情況。通過這種相機,我們把整個保護區劃分成了很多1公里乘以1公里的格線,然後在每個格線里布置這種相機,從而來了解整個區內的大中型獸類的分布情況和多樣性的現狀。

社區發展:

讓社區在從事保護的過程中受益,是實現保護成效的前提條件。
社區特產社區特產
為緩解保護的發展壓力,TNC在保護區外圍設立“擴展區”,將生產經營性活動集中於該區域,儘可能減少人類活動對保護區的干擾,同時使社區老百姓在從事保護的過程中受益,實現保護區-社區共贏。TNC在社區設立了生態產業發展基金,鼓勵村民從事可持續的生態農業;幫助村民建立專業合作社,推動社區定製生態農產品的發展。目前,包括蜂蜜、土雞蛋、臘肉等在內的社區生態農產品已經列入第一期產品目錄。

相關科學考察:

一、科研人員收集底棲生物:
二、科研人員撲捉蝴蝶標本:
三、科研團隊相關圖片:
發展規劃:
四川西部自然基金會與平武縣政府簽訂協定,在老河溝區域實施摩天嶺社會公益型保護地項目,摩天嶺社會公益型保護地項目是四川西部自然保護基金會成立後實施的第一個項目。未來3年,基金會將籌資1.8億元,在老河溝建立摩天嶺縣級自然保護區,通過3-5年的努力,將摩天嶺打造成國際一流的具備生態監測、科學研究、生態教育和生態體驗等綜合功能,兼顧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新型保護地,並探索由政府支持和監督、民間投入和管理的創新管理模式,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地方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協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