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麻萊縣

曲麻萊縣

曲麻萊縣是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轄縣,位於青海省境西南部、州境北部,縣府駐約改鎮,距州府駐地310公里。地處地理位置為東經92°56′~97°35′,北緯33°36′~35°40′。國土面積4.7萬平方公里,人口3.2萬人(2012年),人口以藏族為主,轄1鎮5鄉。政府駐地約改鎮。

2012年,曲麻萊縣全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按可比價計算)4.53億元,同2011年相比增長9.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9億元,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完成782萬元。

著名旅遊景點有“黃河源”紀念碑、格薩爾王登基台、藏傳佛教寺院、崑崙民族文化旅遊度假村,還有崑崙山玉珠峰、玉溪峰、扎陵湖、嘎朵覺悟、廣袤草原和通天河風光。每年八月八日為曲麻萊縣崑崙民族文化藝術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曲麻萊縣
  • 外文名稱:Qumarlêb County
  • 行政區類別:縣級
  • 所屬地區:中國 青海省 玉樹藏族自治州
  • 下轄地區:1個鎮、5個鄉
  • 政府駐地:約改鎮
  • 電話區號:0976
  • 郵政區碼:815500
  • 地理位置:青海省西南部 玉樹州北部
  • 面積:4.7萬平方公里
  • 人口:3.2萬人(2012年)
  • 方言:藏語
  • 氣候條件:高原高寒氣候候
  • 著名景點:文成公主廟,勒巴溝岩畫,黃河源
  • 火車站:不凍泉火車站
  • 車牌代碼:青G
建置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氣候,地形,河流,自然資源,植物資源,動物資源,礦藏資源,水資源,光能資源,人口民族,經濟,綜述,畜牧業,服務業,社會事業,文化,教育,衛生醫療,社會保障,基礎設施,交通,民族文化,服飾,項飾,禁忌,旅遊資源,

建置沿革

據解放後在縣境內發現的許多古文化遺址看,早在4000年前,曲麻萊縣境內就有人類活動。
黃河源頭第一縣——曲麻萊縣黃河源頭第一縣——曲麻萊縣
南北朝以後,該縣地區成為蘇毗的一部分。歷史上屬西羌故地,隋唐時屬吐蕃領地。唐初,吐蕃強盛,征服了其地部落,遂成為吐蕃王朝的轄地。約在十二世紀中葉,囊謙部落在玉樹出現的同時,在曲麻萊南部出現了年措部落。
曲麻萊縣的建置始於近、現代時期,1921年以後陸續從果洛、四川遷居的牧民,逐步形成了九個部落。
約在1924年,有布久昂為首的15戶牧民從果洛阿江部落遷逃至縣境內措娃尕澤一帶遊牧,組成第一個部落即布久(也叫紅阿)部落。
1935年,又陸續組成俄倉、多倉、白沙、哈秀、尕托、拉倉、乾巴、河拉麻等8個部落。馬步芳為了統治和管理這9個部落,於1941年秋設立了哈姜鹽池設治局,任命米福堂為局長,籌建曲麻萊政權。時有千戶1人,百戶14人,牧民約3000人左右。
1950年,改星川設治局為曲麻萊設治局,由省直轄。
1952年7月,中共青海省委派遣80多名幹部和民警從西寧出發,經都蘭縣察汗烏蘇到達多倉部落。10月,正式成立曲麻萊縣工作委員會。
1953年10月24日,成立曲麻萊縣人民政府,縣府駐色吾溝;12月20日,玉樹藏族自治州成立,即隸屬之。
1958年10月,將治多縣上年措格欠鄉劃歸曲麻萊縣管轄,改為葉格大隊,後劃歸曲麻萊縣管轄。
2000年,曲麻萊縣轄6鄉,縣府駐約改灘(在東風鄉境內)。
2001年10月15日,青海省政府青政函[2001]99號文批覆:撤銷東風鄉,設立約改鎮(鎮政府駐地遷至縣政府駐地約改灘)。調整後,曲麻萊縣轄1個鎮、5個鄉:約改鎮、巴乾鄉、秋智鄉、葉格鄉、麻多鄉、曲麻河鄉。
2001年末,曲麻萊縣轄1個鎮、5個鄉,共有19個牧委會。約改鎮駐約改灘,轄崗當、格青、長江村3個牧委會。曲麻河鄉駐加土松涌,轄多秀、措池、勒池、昴拉4個牧委會。葉格鄉駐加青松多,轄紅旗、龍瑪、萊央3個牧委會。麻多鄉駐加亥貢瑪,轄郭洋、巴顏、扎日加3個牧委會。巴乾鄉駐切刺寶,轄團結、麻秀、代曲3個牧委會。秋智鄉駐巴地隴仁,轄布甫、加巧、格瑪3個牧委會。

行政區劃

截至2012年,轄1鎮5鄉,縣府駐約改鎮。
鄉鎮
面積(平方千米)
位置
民族
轄區
約改鎮
2000
縣境東部
以藏族為主
長江、崗當、格青
曲麻河鄉
17000
縣境中部
以藏族為主
多秀、措池、勒池、昴拉
葉格鄉
7000
縣境南部
以藏族為主
紅旗、龍瑪、萊央
麻多鄉
220
縣境東北部
以藏族為主
郭洋、巴顏、扎日加
巴乾鄉
2000
縣境東部
以藏族為主
團結、麻秀、代曲
秋智鄉
7000
縣境中部
以藏族為主
布甫、加巧、格瑪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曲麻萊縣位於青海省西南部,玉樹藏族自治州北部,三江源區,素有“江河源頭第一縣”的美稱。黃河發源於本縣麻多鄉約古宗列地區,長江北源主要源流勒瑪河、楚瑪爾河、色吾河、代曲河均發源於縣境內,是中國南北兩大水系的主要水源涵養地。地理位置為東經92°56′~97°35′,北緯33°36′~35°40′。國土面積4.7萬平方公里。
曲麻萊縣

氣候

曲麻萊縣屬典型的高原高寒氣候。主要特點是高寒缺氧、日照時間長、紫外線強。冷暖兩季,冷季長達七八個月,暖季只有四五個月,氣候比較乾燥。年溫差不大,日溫差則較大。年均氣溫-3.3℃,年均降水量380-470毫米。

地形

曲麻萊縣境內橫跨通天河(長江)、黃河兩大水系,縣境西北部為寬谷大灘,地域遼闊,東南重山疊嶺,縣域內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其中縣城海拔4226米。境內高山、盆地、灘地相間,主要山脈有崑崙山、巴顏喀拉山、可可西里、冬烏拉山。

河流

曲麻萊縣境內河流縱橫,湖泊星羅,地表水流極為豐富,楚瑪爾河,色吾河,約古宗列曲等長江、黃河幹流支系縱橫交錯,融會貫通。

自然資源

植物資源

曲麻萊縣境東部分布著豐富的原始天然圓柏疏林。截至2012年,已查明的各類中藥材121種,著名的有牛黃、熊膽、鹿茸、鹿角、冬蟲夏草、麝香、知母、雪蓮等。

動物資源

曲麻萊縣主要有野氂牛、藏羚羊、白唇鹿、雪豹、盤羊、岩羊、棕熊、猞猁和珍禽黑頸鶴、雪雞、金雕、大天鵝等。

礦藏資源

曲麻萊是青藏高原上有產金地區,採金歷史悠久。其他礦藏也較豐富,如天然鹼和岩鹽都有較豐富的含量。截至目前,該縣已勘探的礦產地(包括礦床、礦點及礦化點)261處。初步探明的礦種有:金、銀、鐵、銅、鉬、鋁、鋅、銻、鋰、鹽、鈹、鈮、鉭、鎘、煤、泥炭、硫鐵、食鹽、芒硝、石膏等20種。

水資源

長江水系年平均流量215.73立方米/秒,年總流量達69.03億立方米。黃河水系境內流程29.5公里,年平均流量13.1平方米/秒,年總流量4.13億立方米。水力資源極為豐富。

光能資源

曲麻萊縣境內光能資源十分豐富,年日照數可達2700小時,年太陽輻射總量為640千焦平方厘米以上。目前,太陽能光伏電源已在全縣範圍內推廣套用,普及率達到90%以上,具有十分廣闊的開發前景。

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2012年,曲麻萊縣人口3.2萬人,藏族占97.6%。
民族
曲麻萊縣境內有藏族漢族回族土族滿族蒙古族撒拉族等民族。

經濟

綜述

2012年,曲麻萊縣全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按可比價計算)4.53億元,同2011年相比增長9.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9億元,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完成782萬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70.96元,牧民人均純收入4067.18元。
曲麻萊縣牧場曲麻萊縣牧場

畜牧業

2012年,曲麻萊縣全年注射疫苗149萬頭只匹,注射密度達98%以上。全年共育活各類仔畜13.27萬頭只匹,繁活率達79.89%;出欄各類牲畜18.3萬頭只,出欄率達39.69%,商品率達20.78%,總增率達20.78%,母畜比例達55.99%。完成牧業生產總值3.29億元,同比增長16.79%。在全縣19個村組建了生態畜牧業合作經濟組織。縣級財政安排支農資金258萬元新建43套牧業專業合作社房屋。建成紅旗村、昂拉村2個聯戶經營示範點。完成麻秀等4個村投資619萬元的整村推進項目,惠及941戶3796人。全面落實2011和2012年度草原生態獎補資金17680萬元,涉及牧戶8471戶24706人。完成草場禁牧2347萬畝,草畜平衡961萬畝,減畜0.5萬隻羊單位。發放生態移民困難補助1002人320.64萬元,燃料補助558戶111.6萬元。

服務業

2012年,曲麻萊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646萬元,同2011年相比增長5.28%。2012年底各類金融機構貸款餘額6778萬。編制完成曲麻萊縣旅遊發展總體規劃和黃河源、玉珠峰等4個專項旅遊發展規劃。投入社會資金4萬元在扎陵湖至黃河源設立路標8處。投入15萬元旅遊發展資金在北京慕田峪長城腳下和西寧機場設立巨幅宣傳旅遊噴繪展板2個。全年接待旅遊人數6400餘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320萬元。全縣註冊個體工商戶341戶,註冊資金1434萬元,從業人員717人,市場零售額1625萬元,產值731.25萬元;全縣註冊私營企業15戶,註冊資金1152萬元,從業人員104人;農牧民專業合作社23戶,註冊資本2258萬元,從業人員1650人。

社會事業

文化

2012年,曲麻萊縣實施840萬元的民眾文化體育館項目。完成1338套“戶戶通”設備發放和安裝工作,並為鄉鎮配發投影儀、音響、EVD等設備。完成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整理、申報28項,其中7項通過州級審批,1項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人列入國家級傳承人,4項申報省級待批。加強文物保護工作,普查文物點15處,8處通過州級審批,2項申報省級待批。累計放映55場次,開展文化市場執法檢查17次。
禪古寺禪古寺

教育

2012年,曲麻萊縣全縣中國小在校學生5118人,享受“兩免一補”政策的學生5028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86%,國中階段入學率達95.6%,國小輟學率控制在0.7%以內,國中輟學率控制在1%以內。完成秋智鄉加巧村寄小和麻多鄉郭洋村2所村小的撤併工作。實施總投資2983萬元的校安工程和縣城幼稚園項目。完成投資1150萬元的140套教師周轉房建設任務。實施投資632萬元的縣城學前教育基地項目。落實寄宿生生活補助744.4萬元,其中縣級配套191萬元。落實補助資金91.44萬元,受益學生達1524名。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培訓教師216人次,並組織45名優秀教師赴外地考察學習。爭取到香港紅十字會援助資金457.36萬元,新建葉格鄉寄小綜合教學樓和宿舍樓。發放“國元證券獎學金”40萬元,受益學生83人。籌措資金將借讀生生活補助提高至16.5元/人(天),解決了206名曲麻萊縣籍駐格爾木市中國小借讀生的寄宿問題。
曲麻萊縣主要有曲麻萊縣民族中學、民族完全國小,各鄉設有寄宿學校。

衛生醫療

2012年,曲麻萊縣實施總投資605萬元的縣衛生監督所、高壓氧艙、疾控實驗樓、約改鎮衛生院等業務用房項目。投資40萬元的扎加、措池、勒池、麻秀村村級衛生室完成總工程量的60%。完成投資40餘萬元的各鄉鎮衛生院維修亮化工作。曲麻河、葉格等4鄉衛生院28套職工周轉房建設項目完成主體封頂。縣人民醫院、縣藏醫院等醫療機構購置價值1060餘萬元的彩超、制氧機等醫療設備。組織醫務人員培訓35人次。組織“同心·共鑄中國心青海行”和“母親健康快車青海行”等義診活動,診治病人1320餘人次,篩查先天性心臟病患者30人,其中手術治療3人。篩查育齡婦女220人,手術治,療3人。全年計畫免疫接種率達95%,未發生特重大傳染性疾病。
曲麻萊縣風光曲麻萊縣風光

社會保障

2012年,曲麻萊縣完成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工傷保險擴面318人。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參保人數1626人,報銷醫療費233.04萬元。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參保人數1689人,報銷醫療費54.74萬元。新農保參保人數22577人,報銷藥費775.45萬元。新農合鞏固率達97%以上。城鄉低保對象分別達1409人和4870人,年內共發放城鄉低保金994.9萬元。抓好廉租住房租賃補貼發放工作,發放廉租住房補貼546戶160.56萬元。為74名五保供養對象發放供養金148萬元。為680名孤兒和事實上無撫養未成年人發放生活費300.6萬元。為327名城鄉重度殘疾人發放生活補助金25.32萬元。發放高齡補貼8.71萬元。發放卸任村老幹部生活補助6.6萬元。發放救災糧307噸,帳篷246頂,衣物3500件(套),被褥800床。

基礎設施

2012年,曲麻萊縣全年實施各類基礎設施項目34個,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9億元,完成了投資1600萬元的巴乾寺、夏日寺重建任務。巴乾鄉派出所、司法所、政權業務用房完成主體部分建設任務。村容村貌整治工作完成總工程量的90%。完成投資5310萬元的縣政府業務用房、武裝部業務用房、縣城太陽能路燈、縣醫院綜合樓、巴乾鄉生活垃圾填埋場等7個市政基礎設施項目。投資1040萬元的縣檔案館業務用房和葉格鄉生活垃圾填埋場完成總工程量的80%和30%。協調落實支援項目資金2.17億元,其中縣醫院新建項目完成70%的工程量。完成投資180萬元的格爾木崑崙民族文化村供水管網改造項目,解決240戶移民民眾吃水問題。

交通

截至2011年,曲麻萊縣已基本形成以縣城(約改灘)為中心,以省道清曲公路為依託,連線國道109線與214線,輻射1鎮5鄉的公路交通網路。青藏鐵路在本縣境內穿越185公里,並設有不凍泉五道梁兩個站。
2012年,完成投資991萬元的勒池村公路續建項目。實施投資4629.5萬元的秋智鄉至色吾溝、麻多至紅金灘公路和7座配套獨立橋樑項目。投資577萬元的農村客運站點建設項目已上報省政府。

民族文化

服飾

藏族傳統服飾中,較多地套用了水紋、雲紋、龍紋、孔雀羽紋和花草紋樣,還有日、月、星辰、山的變形圖案,簡練生動,繪形繪色。這種藝術風格,主要源自藏民族早期的原始自然崇拜觀念和信仰。還有動物圖騰,如馬、牛、羊、龍、孔雀、獼猴等(體現在藏袍和帽子上的各種皮毛裝飾上)。早期的苯教,也主要是以崇拜天、地、水、火等自然物為特徵的。玉樹藏袍邊飾中的“雍仲”符號,也是太陽和火的象徵,同至今仍在藏區流行的煨桑、跳神、禳解、祭神以及婚喪禮儀中的一些習俗一樣,成為根深蒂固存在的古老自然崇拜的遺留文化符號。
藏族服飾藏族服飾
服飾中的自然崇拜,還體現在寶石飾物上。和崇拜山一樣,玉樹藏人也崇拜石。他們認為石頭是山的組成部分,也是大自然的靈物,是神的傑作。尤其是珍貴的各種寶石,如紅珊瑚、綠松石、瑪瑙、天珠、琥珀等,是天神賜給人的吉祥物,能趨災避邪,吸收天地靈氣,聖瑞之極。
玉樹曲麻萊縣藏區的傳統服飾,吸收了唐卡、堆繡和壁畫這些藏傳佛教藝術中的圖案(如蓮花、寶瓶、雙魚、壽字等佛家“八寶”瑞物)、色彩(濃重的紅、黃、藍、白、紫等)和內容,並喜歡使用抽象化、變形、誇張的藝術手法,增加了服飾的裝飾美感。正是本民族藝術與佛教藝術的長期互補融合,使玉樹傳統服飾形成了自己鮮明的特色。

項飾

藏族的項飾以天珠(藏語叫“斯”,其中以九眼石最為神奇)和珊瑚(藏語叫“曲茹”)為主,再配以綠松石、珍珠、瑪瑙、玉石等,論串兒戴。男子一般戴兩顆珊瑚珠夾一個天珠的項鍊。女子的項鍊,平時只戴一串,每串約有30顆珠寶,節日盛裝時戴2至8串。胸前還有一種與宗教明顯有關的金銀制的護身佛龕,叫“嘎烏”,內裝佛像、佛咒等加持聖物,不僅華麗精緻,還可通過它來傳達對佛的虔誠,被視為護身物。
藏族的項飾藏族的項飾
女裝一定要飾以華貴的腰帶。這種腰帶,是由鏤花鎏金的白銀板或白銅板連綴而成的,每條都嵌有二三十顆珠寶,精雕細鏤,圖案精美,華貴漂亮,十分考究,一般戴二至三條。腰帶,有大帶和小帶兩種,大帶系腰,小帶圍臀,勾畫出女性的曲線美,據說這是玉樹藏族服飾的一個獨創。腰帶上還要配掛上金銀雕鏤鑲著珠寶的小佩刀、針匣、奶桶鉤、銀鏈、響鈴串等等,更顯得珠光寶氣,琳琅滿目。但平時,女子的腰帶卻較為簡單,一般戴革質的,上有鏤空的花紋圖案,素樸大方。男子身上一般配飾腰刀、彈帶、火鐮以至叉子槍等,以顯武勇和陽剛。
玉樹曲麻萊縣藏族男女喜歡戴象骨、金銀和玉制的手鐲,還有天珠、珊瑚、綠松石、象骨珠串成的腕飾。戒指多為金銀銅製的鞍形藏式戒指,嵌有紅珊瑚、瑪瑙、天珠、綠松石等各類珠寶。耳環,男女都戴,男戴左不戴右,女子戴雙耳環,有金銀銅製多種,多鑲嵌有瑪瑙、珊瑚、綠松石等各類珠寶。女子的耳環,下端還垂吊一顆珊瑚珠和金絲銀鏈串成的花墜兒。

禁忌

自然和動物禁忌
禁止在神山和寺廟周圍亂砍挖樹木、花草、藥材和捕殺動物;忌攪動泉眼或在泉水中洗東西;禁忌捕殺鷹鷲;忌宰殺放生的牛羊和騎用的馬匹。
婚姻和日常生活禁忌
禁忌孕婦到別人家串門或參加婚禮;禁忌吃獸類肉;禁忌父系血統和母系血統的人婚配;忌男女生肖相剋;忌父與女、母與子、兄弟與姐妹等在場時談婚論嫁與性有關的話題。
喪葬和宗教禁忌
家人或親戚死後禁忌談笑、歌舞;在服喪49天內禁家人洗頭、沐浴、飲酒、盛裝;平時忌提死者的名字;禁忌進人經堂不脫帽子、喧譁和亂敲鐘鼓;禁忌跨過袈裟和經書、法器等;禁忌在寺廟裡吸菸、飲酒、隨地吐痰、隨地大小便;忌逆時針反轉寺廟、佛塔、聖山、瑪尼石推和經輪等;忌在供品和酥油上吹氣和打哈欠;忌用有文字的紙張特別是經文紙擦東西或當衛生紙;禁忌將佛像和經書放在床底下或踐踏。

旅遊資源

勒巴溝溝口是歷史文化古蹟文成公主廟,刻有六字真經和其他經文的嘛尼石隨處可見。有的昭示於天日之下,有的浸潤在涓涓流水之中,有的掩映在綠草翠葉之間,構成了讓人驚嘆的巨石文化景觀。岩畫帶有濃厚的唐代佛教造型藝術風格,從石刻岩畫上體態豐滿的唐代侍女和古藏文看,勒巴溝岩畫的創造要追溯到1300年前。
通天河自西北向東南流淌在玉樹草原上,橫貫近千公里,哺育了玉樹草原的萬物,位於通天河大橋南岸,有一塊巨大的岩石,旁邊有幾顆古柏,樹上掛滿經布。因傳說唐僧當年在此曬經而得名。
曬經台曬經台
黃河的發源地
曲麻萊縣是黃河的發源地,黃河在青海境內藏語稱“瑪曲”意為孔雀河,其正源發源於麻多鄉西南巴顏喀拉山脈的卡日曲北麓約古宗列盆地西南隅。東經92°56'北緯35°40',約古宗列曲發源於約古宗列山北麓的一股山泉,向東南流經星宿海後稱為瑪曲,境內流域面積3194平方公里,總長112.7公里。黃河源頭群山聳立,草原廣袤,是三江源主要的水源涵養之一,在中國乃至世界生態地位舉足輕重。
黃河源黃河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