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分子(詞語解析)

知識分子(詞語解析)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知識分子,是指以闡發或者運用知識為核心工作的腦力勞動者

作家、大學教師、律師、藝術工作者、科學工作者均屬於知識分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知識分子
  • 外文名:Intellectual
  • 解釋:知識分子是一個歷史的文化的範疇
  • 分類:腦力勞動者
定義,來源,理解,綜述,指稱對象,基本特徵,

定義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由於受西學影響,朦朧地把知識分子與知識階層區別開來。如稱知識分子為“學界分子”,稱知識階層為“知識界”等。直至 1921 年(辛酉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在《中國共產黨章程》上才正式用“知識分子”,和“知識階層” 兩詞。1933 年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根據地的中央工農民主政府明確規定知識分子是一個社會階層,屬於“腦力勞動者”。
知識分子是具有較高知識水平的,具備獨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的腦力勞動者,分布在科學研究、教育、工程技術、文化藝術等領域,知識分子作為一個政治性的概念和一個相對獨立的社會階層將在一定時期記憶體在,最終將隨著生產力的高度發展以及工農之間、城鄉之間、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之間差別的消失而消失。
關於知識分子的定義,國外的主流看法是:受過專門訓練,掌握專門知識,以知識為謀生手段,以腦力勞動為職業的人。
(1)知識分子是中國社會勞動者:工,農,商,學,兵之一,學即知識分子指腦力勞動者、如:教師、文學家都是典型的知識分子。
(2)現代社會仍然有喜歡以知識分子自居的人,或以知識分子為敬語的習慣,一般指學歷較高、讀書較多的人。
(3)知識分子的蔑視名稱是臭老九,反映在元朝、文革及以後時期知識分子政治和經濟地位的低下。
(4)黨外知識分子,是指在同時代社會勞動者中具有較高程度文化專業知識,並以積累、傳播專業知識為專門職業的腦力勞動者。知識分子是一個歷史範疇,它是社會分工和文化教育、科學技術的不普及而在特定歷史階段形成的一個社會腦力勞動者階層。
(5)公共知識分子(publicintellectual)是近一、二十年國際知識界討論得很熱的一個話題,但在中國知識界,似乎還是近幾年出現的新主題。為什麼會有所謂的公共知識分子?一般認為,雅各比(Russell Jacob6)在1987年出版的《最後的知識分子》一書,最早提出了公共知識分子的問題。在他看來,以前的知識分子通常具有公共性,他們是為富裕有教養的讀者寫作的。

來源

“知識分子”這個概念來自西方。據一些學者考證,歐洲有關知識分子的概念有兩個,就現行較常用的英文來說,一個是intelligentsia,另一個是intellectual。前一個詞來自俄國,1860年由俄國作家波波里金(Boborykin)提出,專指19世紀30到40年代把德國哲學引進俄國的一小圈人物。“知識分子”是指一群受過相當教育、對現狀持批判態度和反抗精神的人,他們在社會中形成一個獨特的階層。後者則是法國一些學者從前述的“德雷福斯”事件後開始廣泛使用,這個詞專指一群在科學或學術上傑出的作家、教授及藝術家,他們批判政治,成為當時社會意識的中心。
知識分子

理解

綜述

理清“知識分子”這個概念,可以從三個不同層面入手:
第一,“知識分子”這個詞,指稱的對象是什麼?
第二,典型的知識分子,具有那些基本特徵?
第三,在現實生活中,知識分子實際上包括那些人?

指稱對象

“知識分子”這個詞指稱的對象是什麼?
不少中國學者認為“知識分子”這個詞是西文的譯語。台灣大學社會系的葉啟政教授對此有比較詳盡的討論。
按照葉啟政的看法,“知識分子”這個概念來自西方。歐洲有關知識分子的概念有兩個,就現行較常用的英文來說,一個是intelligentsia, 另一個是intellectual。這兩個詞分屬東歐和西歐,含有不同的歷史意義。
intelligentsia來自俄國,1860年由作家波波里金(Boborykin)提出,專指19世紀30到40年代把德國哲學引進俄國的一小圈人物。當時的沙皇俄國相當落後,留學生帶回西歐社會思想及生活方式,不滿當時俄國的狀況,或者滿懷烏托邦的理想高談闊論並模仿西歐上流社會的生活方式,或者著手實際的社會改革,他們當中後來產生出不同的思想群體,如民粹主義馬克思主義自由主義新康德主義等。
另有學者認為,intelligentsia這個詞源於波蘭,1844年即由李貝爾特(Karol Libelt)使用。當時的波蘭有一個文化上同質性很高的社會階層,他們的心理特徵、生活方式、社會地位、價值體系都獨具特色。這個階層是擁有土地的城市貴族,為了維持其獨具特色的生活方式,設立了一套自己的教育體系。在此體系中,學生學習各方面的知識,突出培養強烈的領導意識與社會責任。由此環境培養出來的人非常重視自己的學歷並以此為榮。後來這種貴族式的精神為波蘭受高等教育的人所繼承,他們勇於批判社會,以國家大事為己任。當波蘭被列強分割時,這批人成為救國和反抗統治者的主要力量。
因此,從intelligentsia這個詞的歷史含義來看,知識分子是一群受過相當教育、對現狀持批判態度和反抗精神的人,他們在社會中形成一個獨特的階層。這個階層及其傳統特性在十月革命後已經逐步瓦解消失。蘇聯時代以及在十月革命影響下先後發生無產階級革命的社會主義國家,都把知識分子定義為從事腦力勞動的專業人士,不再指具有強烈社會意識及批判態度的階層。
西歐“知識分子”一詞的來源與東歐不同。Intellectual來自法國,起源於1898年德雷福斯案件(Dreyfus Affair)。左拉在1898年1月13日以《我控訴!》為題給總統寫了一封公開信,呼籲重審德雷福斯被誣案。第二天,這封公開信在《曙光》報上刊出,主編克雷孟梭用“知識分子宣言”(Manifeste des intellectuels)幾個字來形容它。此後,只要一提intellectuels,人們就理解為主張或同情為德雷弗斯平反的作家、教授們,他們對時政和時局多所指陳訾議,是政治上激進色彩很濃的人。
因此,法文中的intellectuels專指一群在科學或學術上傑出的作家、教授及藝術家,他們批判政治,成為當時社會意識的中心。這種傳統淵源於法國大革命後一批受過教育的人。他們反抗當時社會既有的標準及措施,談論、鼓吹實證哲學,具有相當濃厚的革命氣息。這些人大都不在學術界,而是長年逗留在咖啡館中高談闊論,帶有波西米亞聖徒(Messianic Bohemians)式的精神,以天下為己任。就此傳統來看,intellectual沒有社會階層的含義,而注重個人心態及其在社會上所扮演的角色。
由於這兩個詞的歷史含義有所不同,因而在現代英語中通常intellectual泛指“知識分子”,而intelligentsia則專指“知識階層”。
西方近現代知識分子基本上是脫離中古宗教的“俗世”(Secular)人物。他們儘管多少都有宗教背景,但是他們批評社會則不必根據宗教信仰或神學理論。相反地,他們的憑藉往往只是個人的批判精神和獨立思考。
另一方面,西方中古寄托在基督教,其代理人是教會僧侶與神學家——和世俗政治權威並立的精神權威。因此,近代西方知識分子不肯自承源於這個宗教傳統,因為他們遵守“凱撒之事歸凱撒,上帝之事歸上帝”的原則。
中國近代意義上的知識分子,是鴉片戰爭後,在西方文明的影響下,伴隨著廢科舉、興新學而出現的,是在中國從封建社會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轉變過程中,從封建社會中脫胎而來的仁人志士。他們或傳播新思想、新知識,或從事近代學術研究,或致力於現代化建設。嚴復梁啓超等人可以算作中國第一代知識分子的代表。
今天我們在使用“知識分子”這個詞時,它的涵義通常是指有較高知識水平的,具備獨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的腦力勞動者。

基本特徵

典型的知識分子具有那些基本特徵
根據馬克思的唯物史觀,知識分子是社會歷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恩格斯指出:“當人的勞動生產率還非常低,除了必需的生活資料只能提供微少的剩餘的時候,生產力的提高、交換的擴大、國家和法律的發展、藝術和科學的創立,都只有通過更大的分工才有可能。這種分工的基礎是,從事單純體力勞動的民眾同管理勞動、經營商業和掌管國事以及後來從事藝術和科學的少數特權分子之間的大分工。”這就是說,知識分子是社會分工即腦力勞動體力勞動分離的產物。由此而論,知識分子的基本特徵就是“腦力勞動者”。
當代社會學大師帕森斯(T.Parsons)從結構功能主義出發,揭示了知識分子產生的根源。按帕森斯的看法,知識分子的產生有賴於兩個條件:
一是文字的出現;
一是“哲學的突破”。
所謂哲學的突破,是指人對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宇宙世界有了一個概念化的掌握,即意識到人之自我與世界的關係。人不只是一個生物性的存在,他除了生物性的需求之外,還有心理性的需求,即對於生命意義的追求,對終極價值的追求,同宇宙世界接觸的追求。一言以蔽之,他有一種了解“為什麼”的需求。
為了滿足這種需求,出現了文化事務專家,即某種意義上的知識分子。知識分子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思索解答這些問題。這就是知識分子的起源幾乎都是教士、先知、哲學家的原因。因此,知識分子的功能主要是知識性。
知識分子是“腦力勞動者”,或者說知識分子是具有較高知識水平的,具備獨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的腦力勞動者,
馬克思和恩格斯可算是典型代表,他們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學說,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發生、發展以至最終滅亡的客觀規律,號召無產階級充當資本主義的掘墓人,敲響舊制度的喪鐘。馬克思和恩格斯被尊奉為“無產階級革命導師”,但是他們並非來自無產階級,其真正的社會成分是知識分子。就此而言,知識分子又是社會的自我批判力量及大眾的代言人。
毛澤東曾把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國的知識分子比作毛,認為他們附在帝國主義者、封建階級、官僚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五張皮上,民主革命革掉了前三張皮,社會主義革命革掉了後兩張皮,“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結果只能附在無產階級身上。知識社會學的創始人曼海姆(Karl Mannheim)則認為,知識分子的一個基本特徵是自由飄遊、無所依附(free-floating)。從這裡看,知識分子本身不是一個獨立的社會階級和階層,也不與其他社會階級或階層充分整合,而是一個社會中相對自由飄遊的集團。
大體說來,在現代西方語境中,知識分子有三個基本特徵:第一,受過專門訓練,掌握專門知識,懂得使用象徵符號來解釋宇宙人生;第二,以知識為謀生手段,以腦力勞動為職業,形成一個與社會中其他階級不充分整合的、不依附於現存體制的、“自由飄遊”的、相對獨立的社會階層;第三,對時政採取批判態度,對現狀往往不滿。對於第三個特徵,以色列的康菲諾(Michael Confino)綜合各家的意見,歸結為以下的幾點:①對於公共利益的一切問題——包括社會、經濟、文化、政治各方面的問題——都抱有深切的關心;②這個階層常自覺有一種罪惡感,因此認為國家之事以及上述各種問題的解決,都是他們的個人責任;③無論在思想上或生活上,這個階層的人都覺得他們有義務對一切問題找出最後的邏輯的解答;④他們深信社會現狀不合理,應當加以改變。
康菲諾綜合出來的五點,大體和中國知識分子的傳統相符,鄧拓在《燕山夜話》中便寫過一篇“事事關心”的雜文。他在一首名為“歌唱太湖”的詩中更寫道:“東林講學繼龜山,事事關心天地間。莫謂書生空議論,頭顱擲處血斑斑。”這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傳統延綿不絕的明證。
代表“社會的良心”的知識分子無論在西方社會或中國社會都是存在的。但是從歷史的角度來觀察,這個傳統在西方是一個現代的現象。一般地說,其形成不早於十七、十八世紀。西歐啟蒙運動中的“思想家”(philosopher)大概可代表西方知識分子的原型;
中國的知識分子在政治體制高壓下,顯得十分軟弱無力。在這種情況下,知識分子的特性在於以人文精神為指導,講求個人修養,並對政治報以批判性。
近現代知識分子以“市民社會”為其生存環境,可以依靠自己的知識在民間立足,從事自由職業,獨立謀生,在這種環境中相對自由漂游。
在現實生活中,知識分子實際上指的是哪些人
根據知識分子的基本特徵,典型的的知識分子可包含哲學家、作家、藝術家等。在這裡,知識分子並不是通常所理解的腦力勞動者,如果一個傑出的科學家竭其一生,不辭辛勞的發明了核子彈,但是他卻沒有在發明過程中,探究核子彈可能帶來的後果,那么,這樣的科學家是創造者,但不屬於典型的知識分子。由於社會分工,人們的社會功能日益細化,我們有的是學有所長的專家,但他們對社會的認識可能是淺薄的,對生命的了解可能是單純的;他們關心的是如何把自己的才幹發揮在專業上,往往忽視了內容。因此,一個科學家或學者不一定就是知識分子,除非他關注事關社會乃至整個人類的大問題(如戰爭、貧窮、可持續發展等)。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這種典型的知識分子畢竟只是極少數,通常我們所說的知識分子並不是指這種理想化的知識分子形象。在現代漢語中,通常把知識分子解釋為“有一定文化科學知識的腦力勞動者。如文學家、學者等, 照羅森塔爾和尤金主編的《簡明哲學辭典》“知識分子”條目,知識分子是“由腦力勞動者所構成的社會階層”。”在有關知識分子的實際工作中,各部門對概念的界定也往往根據自己的工作範圍確定,例如統戰部就把自己知識分子工作的對象界定為有代表性、有影響的黨外知識分子。
有一點需要明確,並非凡是受過一定教育、從事腦力勞動的人都是知識分子。例如,在我國,國家公務員就不屬於知識分子的範疇。國家公務員即通常所說的黨政幹部。由於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實行幹部知識化、專業化,這支隊伍中相當多的一部分人現在已經具有大專以上的學歷,其中碩士、博士也不在少數。如果僅從他們的教育背景和掌握的專業知識水平來看,無疑同知識分子沒有什麼差別,而且許多人原來就是知識分子。但是,我們所說的知識分子有一個重要特徵,知識分子的工作是以闡發、傳播或者運用知識為核心內容的。國家公務員雖然在工作中也要運用各種專業知識,但他們主要是管理社會,同知識分子在工作的內容和性質上有根本的區別。另一方面,我國的知識分子主要是作為政策對象而被界定的特殊社會階層。就此而論,國家公務員是政策的制定者和執行者,他們本身自然不能成為政策的對象。目前,我國在幹部組織人事管理中,已經將公務員和專業人員分類管理。因此,就我國目前的情況而言,凡是黨政機關納入公務員序列或參照公務員來管理的幹部,無論其具有多高的學歷,也無論其在工作中涉及多少專業知識,都不在知識分子範圍之內。
因此,知識分子是具有以下四個特徵的群體:首先,當然必須接受過完整的高等教育,或者實際上已經達到這樣的水平。其次,必須擁有某一方面的理論或比較系統的知識,即成為某一方面的專家或學者。第三,不能局限於自己的專業或職位,而應該關注整個社會,至少應關注本專業以外的領域。第四,必須具有批判精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