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城(青海皇城)

皇城(青海皇城)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8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皇城,甘肅省的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皇城鎮位於祁連山東段冷龍嶺北坡,南與青海省門源回族自治縣毗鄰,北接永昌、武威市,東連天祝藏族自治縣,西靠山丹軍馬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皇城
  • 外文名:Imperial City
  • 區域:祁連山東段冷龍嶺北坡
  • 相關:皇城故址
  • 相關:皇城草原
皇城草原,皇城故址,皇城灘,夏季牧場,

皇城草原

東西長95公里,南北寬72公里,總面積3725平方公里,海拔在2500米到4500米之間。境內大部分地域屬濕潤山地草原氣候。  皇城一帶,歷史上與山丹軍馬場的前身--大馬營草灘同屬一體,清末民初,政局動盪,逐漸形成周邊民眾遷入定居的局面,成為回族、藏族聚居區。1949年設皇城鄉人民政府,屬青海省轄。1952年經當時的政務院批准,始將皇城灘及周圍的馬營溝、黑土窪劃歸地方。1959年甘青邊界調整時,劃歸甘肅省肅南縣管轄。據1990年的統計,皇城區有1410戶7408人,其中裕固族1486人,藏族2037人,回族193人,漢族3530人,其他民族162人。  裕固人歷史上與藏族緣遠流長,許多裕固族牧民家族中都有藏族血緣,這兩個民族的生活習慣,宗教信仰也大致相同。在藏區廣為流行的插箭祭山神一類的活動在皇城也有流傳--在祁連山下的夏季牧場,在一座當地人稱為百旗(音)山的山峰頂部,有一座"峨博",同藏區的插箭垛一樣,箭桿林立,經幡繚繞。每年在一定的日子周圍的人們都上到山頂去參加祭祀活動,但這裡的人們的宗教意識顯然較淡,遠沒有藏區人們的那種極端的虔誠與投入。  與此形成鮮明比照的是在皇城區東灘鄉皇城河邊的一座清真寺。雖然皇城的回族人數只占總人數的百分之二,但這座清真寺居然像模像樣,赫然矗立在草原上,顯得十分醒目。

皇城故址

在皇城灘北部,皇城河東邊的草灘上,有一處古城跡址,這就是"皇城故址"。皇城區及皇城灘皆因其而名。  據《永昌縣誌》記載,這裡原是元朝永昌王官殿,元至元年間(1335-1340)永昌王遷都今永昌縣,此城遂成避暑行官,現遺址存南北二城、南城稍小較巍峨,北城較大,但坍塌較嚴重。二城相距200米,皆坐北向南,夯土板築而成。  南城東西長320米,南北寬300米。城防結構頗複雜。門開南垣正中,城垣四周每邊築有圓形土墩5座,墩距約50米,城四角亦有圓形角墩各一。城周設護城河兩道,外河寬9米, 皇城草原內河寬10米,河岸呈凹凸相吻之齒狀,為護城河之所罕見。而圓形角墩亦為少有,體現出迥異於漢族傳統文化的審美情趣。  城內北端有一建築物台基、平面呈"工"字形,殘高1米。曾出土有紅、綠琉璃瓦、瓦檔、鴟吻及瓷器等殘片。  曠大的城內及護城河壕溝里草長沒膝,走在城內不時可見磚瓦碎片,許多磚塊的稜角已變得渾圓,可想而知廢城為桑年代之久遠。  站在城北的草灘上南望,渾圓的角墩在祁連雪峰的襯映下楚楚動人,那被風蝕了的曾經高大而巍峨的殘牆斷垣長滿了青草,仿佛極盡全力地想把自己隱入那芳草連天的皇城草原之中。

皇城灘

發源於冷龍嶺鐵礦
溝的東大河又稱為皇城河,它流經皇城境內的長度為65.8公里,皇城河的中、下游流經的寬闊的草原,即為皇城灘,這裡因地勢低,灌溉方便,而發育了農業。整個皇城區乃致於全肅南縣僅有的兩個純農業村莊就座落在這裡,牧業村的冬圈也大多在這片灘上。蘭福財是皇城區東灘鄉營盤村的裕固族牧民,60歲了。他的妻子是武威人,滿族,叫李鳳蓮。他們有兩個兒子兩個女兒,全家有350隻羊,80頭牛。這裡的裕固族,一般都有漢族式的姓名。在東灘鄉,除了姓蘭的,還有姓安的也是大姓。  裕固人稱冬圈的地方,實際也就是他的家,有正式修建的房舍,還通了電。家中有家具、電器,房屋則堂屋、廂房、伙房一應俱全,院落外有圍牆,人居住的院落一側建有能遮風避雨的牛、羊圈--這裡是名副其實的“家”。  每年農曆五月下旬,牛、羊開始去夏季牧場,農曆九月中旬回到冬場--家院附近的草場上。在夏、冬牧場之間,還有春秋場過渡,一般在秋場大約放牧兩月左右。  夏季,蘭福財的兒子、兒媳、未出嫁的小女兒都趕著畜群去祁連山裡的夏季牧場放牧,家裡就只剩下老兩口和小孫子。夏季牧場的牧人們要購置生活用品、蔬菜時,得騎馬或騎機車(皇城的牧人們80%家裡都有機車)去東灘鄉或區上。這段路程一般都有20-30公里遠。天氣晴朗時大家都寧願騎摩托--畢竟比騎馬快而且方便得多,山里雨多路滑,陰雨連天是常有的事,這時就只能騎馬了。  兒女們在夏季牧場,蘭福財老兩口“駐守”在“大本營”,做後勤、帶孫子,乘農閒時機,請來了附近農村的一夥農民,幫忙修築院牆,按工計酬,還得管飯,老兩口忙得不亦樂乎。

夏季牧場

晚上,通過架設在屋頂的衛星電視天線可收看電視節目--蘭福財一家的生活真令人羨慕不已。  夏季牧場:皇城灘的南邊,祁連山腳附近,皇城河流經一片怪石險灘,這堆怪石最窄之處不過3米,這裡架了一座水泥橋,當地叫它“雙石橋”。橋雖不大,但橋下卻有十多米深。橋周圍奇石嶙峋,石頭表面生長著野花和苔蘚。狹窄的河道中間竟有一塊一幢房屋大小的巨石,巨石間1-2米寬的隙中清澈的河水翻騰著、咆哮著奪路而出。激流撞擊著石壁發出巨大聲響,遠遠就可聽到,人站在岸邊突兀的巨石上探身俯首,無不戰戰兢兢。
石橋一帶是秋季牧場,一般陽曆8月中旬開始有大量的牧民帳篷和畜群在此駐紮放牧。這裡,冷龍嶺的雪峰歷歷在目,高山草場風景秀麗,河谷寬闊而多岔,是典型的祁連牧場。  陰雨天,所有山峰的頂部全為雲霧所遮蓋,牧人們騎著馬在草灘上放牧、游弋,雨水打濕了他們的衣服,馬身上蒸騰出縷縷熱氣,牛羊在草原上冒著雨靜靜地吃草、反芻……  雙石橋的南邊,河谷一分為三,伸向多皺摺的祁連山深處,左邊的一支流過的那條山谷叫“老虎溝”,溝里有幾座帳篷,那是裕固人的夏季牧場。這裡海拔在3800~5200米之間,在整個夏季放牧期間大約有二十多戶牧民在這條溝及附近的山地上放牧他們的牛羊。  蘭天明一家人的兩座帳篷就在進去老虎溝口不遠處。一座稍大一點的褐色的是牛毛帳篷,平時的生活起居都在這座帳篷里;另一座是白色的細帆布帳篷,主要堆放一些雜物,還停放著一輛機車。  牛毛帳篷里,中央是一具鐵皮火爐,基座是用泥砌成的,同所有在牧區見到的一樣,鐵皮煙囪也從帳頂的天窗穿了出去,燃料是羊糞和山上砍的麻柳及枯死的松柏樹枝等。  帳篷的右邊大約占去了整個帳房2/5面積的是一張大木板床,寬約2米,長約3.5米,如同一鋪在農村常見的大炕。由於帳房內部空間較矮,床鋪距地只有約30厘米高,睡覺時全家人都在這張床上,一律頭朝外,腳朝里,並排而臥。正對著帳房門的那面,放了一排箱櫃,那裡放著麵粉、烙好的大餅,油鹽醬醋等食物,另有一個櫃是專放置衣服的。床對面的一角則堆放著水桶、奶桶、酥油、蔬菜等物品,進了帳篷,可以坐人的就是那張大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