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城(贛州皇城)

皇城(贛州皇城)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8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贛州的皇城(原贛州電影院),位於贛州城區北部現郁孤台下,皇城曾經是贛州歷代官府的衙門,這塊贛州城區的最高點是贛州龍脈龍盡氣鐘的結穴處。最早時是盧光稠的住宅。這一段城牆至今還保存有一千多年前的皇城磚牆基腳,已列為贛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贛州皇城
贛州府城最早是東晉永和五年(349年)南康郡守高琰築的土城,至唐末五代盧光稠統轄虔州時,城區僅有1平方公里左右,盧光稠把當時僅一平方公里的贛州土城擴建至三平方公里,盧光稠為宋代的孔宗瀚修築磚城從而奠定了贛州古城的基礎和雛形。盧光稠在擴城的同時,從西門開始至南門,南門至東門挖了一條護城河。將唐代修建的陽街(今建國路接文清路)、橫街(今西津路接章貢路)擴建成為六條街,增修了斜街(今陽明路經和平路至南市街)、陰街(今壇前經灶兒巷、生佛壇前接南京路)、劍街(今濂溪路接中山路)、長街(今贛江路接百勝門即東門)。贛州城區道路從此四通八達。4500米的贛州古城牆就是那時有了城垛、炮樓等軍事設施,贛州的五大城門西津門、鎮南門、百勝門、建春門、涌金門也是在盧光稠、楊筠松時代布局的。北宋嘉祐年間(1056至1063年)虔州知軍孔宗瀚又將土城改建為磚石城。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為加固城防,劉伯溫在龜角尾、東、南、西門及建春門各下一根鐵柱釘住了贛州龜形。
贛州現存古城範圍3.05平方公里,呈近似三角形。城周7300多米,現存西津門至東河大橋(東門已拆毀)城牆3664米(全部濱臨章江、貢江),南部城牆僅存拜將台(弩台)相連的一段52米。1990年10月新發現城東南贛州養濟院一段41米(贛州技工學校建築工地挖地基時暴露)。從東門經南門至西門3650米城牆於1958年開馬路時拆毀(僅剩拜將台一段),沿這段城牆尚存護城河遺蹟。現存城牆高度一般為5—7米,最低在涌金門一帶高4米,最高在西北一帶高11米多(牆基高程在106米左右)。贛州城西北高東南低,西北段城牆至新北門,城牆高程相差或4米至5米(11米下降至6.40米)。從八境台至東河大橋段,為洪水經常浸淹區,大約2000米左右城牆保持在6—7米這個高度(牆基高程僅96—99米左右)。垛口完好的城牆有2420米(西津門至八境台段保存有460多米,八境台至東河大橋段保存1960多米),垛口失修段有1100多米。牆上警鋪殘存10個,馬面1個,東北城上之八境台是幾經修復的唯一城樓。炮城三座(西門炮城、八境台炮城和東門炮城,東門炮城殘存半個)。牆基情況,根據1990年10月暴露的贛州養濟院牆基和1991年6月四個探方調查資料,濱江牆基寬為6—7米左右。內夯土4.60—5.60米,夯土內外砌磚分別為1.40米。丘陵段城南牆基比濱江段寬,計8.80米,夯土7.05米,外磚牆和濱江段相同。一般外牆選料和砌築均比內牆要求高,質量好。
城門
贛州城“有十三門”,解放後尚有七門。即東門(百勝門)、南門(鎮南門)、西門(西津門)、北門(朝天門)、涌金門、建春門、小南門(興賢門)。現存四門(西門、北門、建春、涌金),除朝天門(已塞)保留原貌外,其他三門也經過改建,已無城樓,西門還有炮城遺址,東門雖廢,炮城尚有部分遺存。
子城
城區西北田螺嶺東北,百家嶺以北,八境台以西,贛州人稱皇城,應為唐、五代、宋代贛州古城內之子城(含花園塘、東溪寺、射箭坪等地)。田螺嶺和百家嶺原來地勢高阜。《嘉靖贛州府志》載,明洪武間田螺嶺建嶺北道署,後又改建都察院,好事者削而平之。今田螺嶺仍海拔133米,比贛州一般地面高十餘米。子城區經八、九百年的變遷,今射箭坪東北、東溪寺仍保存東、西寬40.30米,南北最長100米,北倚城牆呈三角形,總面積2000餘平方米的台地。這塊台地和八境路的高程相差12米。射箭坪一帶被挖作操場的部分有許多板瓦、筒瓦、瓦當、青瓷片、褐瓷片等遺物。已於1988年12月7日公布為“贛五中唐宋遺址”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田螺嶺和百家嶺之間、郁孤台東尚殘存“皇城遺址”,《同治贛州府志》記載:“舊呼為王城,以盧光稠使宅中也,節使撤而州冶蒞焉,宋太守趙汴,曾相繼葺理。”又載:“……名台東北為王城,盧光稠僭似地,按光稠官司僅節鎮,稱王無考……其在隋大業間則有鄱陽林士宏據虔稱南越王矣,王城之稱其來已久而或者誤皇為王。”“宋以後皆為府治,今為學使署,前有宣明樓,前志雲樓踞瓮城上。”那么,作為衙署區則是肯定的。瓮城即子城。辛棄疾淳熙二年作《菩薩蠻·郁孤台下清江水》,在郁孤台憑弔四十年前隆祐太后逃虔州所居行宮,就在這裡。子城的門樓,嘉定十年知軍留元剛改建軍門樓,明洪武初改名宣明樓。我們調查了軍門樓遺址的情況是:東牆長25.40米,殘高4.25米;南牆是前門,右殘存7.30米,殘高4.39米,左殘存8.20米,殘高3.7米,全長44.15米;西牆殘存5.94米,殘高2.58米;北牆存右牆5.65米,殘高2.80米,其餘全圯。整個軍門樓呈長方形,東西兩側都有台基(夯土墩),東牆台基寬9.10米,靠南牆還殘存磚階梯十級,寬1.13米。西牆台基寬3.6米,長僅2.04米,高僅2.58米。兩邊台基顯然是子城城垣後被改葺軍門樓所用。
護城河
《同治贛州府志》載,西門至南門“有濠計長五百五十二丈,闊十三丈,又自南門至百勝門計三百八十五丈。深五尺有奇,闊十四丈”,合計約3900米。《嘉靖贛州府志》記載則為“延袤十里有百武,廣大有四丈”。1958年拆除城牆3650米左右,特別是改革十年中填濠建房,原來基本延續的護城壕塘被不斷填塞,現南門至東門護城壕,除東橋路1號右一段長30米,花生坪米廠至東門壕橋尚存420米,西門至南門斷斷續續保留約1160米,寬20—60米不等。護城河深淺不一,養濟院南護城壕被填時測得壕深3.30米至5.30米不等,壕塘底至城牆基高差10至12米,而此段城牆據查高約11至12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