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寺(福建省泰寧縣甘露寺)

甘露寺(福建省泰寧縣甘露寺)

甘露寺位於泰寧金湖西岸,始建於公元1146年(宋紹興十六年),屬於岩寺。採取“一柱插地,不假片瓦”的獨特結構建築,用日本人叫“插拱”的“T”形拱頭相連線,沒有用鐵釘,工藝精湛,巧奪天工,雕樑畫棟,另具一格,是我國建築史上一大傑作,聞名中外。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甘露岩寺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春因一場大火化為灰燼,現在我們見到的甘露寺是後來的仿製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甘露寺
  • 地點:泰寧金湖西岸
  • 類型:岩寺
  • 始建:宋紹興十六年(公元1146年)
泰寧甘露岩寺位於,長灘人形山西側,是泰寧最負盛名的。岩寺隱藏於赤石深壑之中,左邊一塊紅色岩石象一口碩大無比的“鐘”,右邊那塊像一面獨步天下的巨“鼓”;甘露寺便在這鐘鼓石之間,所以有這么個說法叫“右鼓左鐘,廟(妙)在其中”,以這來形容其地理位置。鐘鼓石前有三棵古松,叫“迎客松”,山門前石碑刻有宋代進士鄒恕贊甘露岩詩:“蘭若半空中,雲山第幾重;瀑流千丈練,鶴宿五株松;曉鐘禪房黑,霜林木葉紅;懸岩回首望,歸思過前峰。”這首詩讚美了甘露岩寺的建築特色和四周秋季景色。
甘露岩寺,距今已有850多年。岩穴高80多米,深和上部寬約有30多米,但下部寬只有10多米,呈倒三角形。古人把這地理上劣勢變為建築上的優勢,採取“一柱插地,不假片瓦”的獨特結構建築,即一根粗大的柱子落地,撐托起了四幢重樓疊閣,屋頂無需用片瓦,全部建築木質的,分上殿、蜃樓閣、觀音閣、南安閣四部分組成,用日本人叫“插拱”的“T”形拱頭相連線,沒有用鐵釘,工藝精湛,巧奪天工,雕樑畫棟,另具一格,是我國建築史上一大傑作,聞名中外。據考證,十二世紀時日本名僧重源法師曾三度入閩考察,學習甘露岩寺的建築工藝,回國後重建了舉世聞名的奈良東 大佛殿,大佛殿所大量使用的“T”形頭拱即取樣於甘露岩寺,被譽為“大佛樣”。五十年代,甘露岩寺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傳說以前這廟很小,供奉著送子觀音,香火很旺。北宋時葉祖洽的母親特地從城裡趕來求子,並許願道:“如果生了兒子,一定重修這座寺廟,岩有多大,廟蓋多大”。後來果然得子,取名葉祖洽,還高中狀元。為償還母親的夙願,葉狀元調集天下建築高手來此建廟。然而,由於這裡地勢險峻,廟無法建成、一直蓋不起來。皇帝派來的建築師也發愁。有一天,一個名叫周斫頭的建築師看見一壯漢扛著一根又粗又直的大圓木,平穩地放在抬木頭用的“Y”形鐵叉之間,正在樹蔭下休息。他頓受啟發,當眾宣布:“明日開工,不得有誤!”弄得其他人都莫名其妙。葉家主事聞訊,忙問設計方案,周斫頭便投其所好地說道:“府上狀元姓葉,一木四橫;這岩下窄上寬,呈倒過來的‘品’字,意為當朝一品官啊!就這樣建”。葉家老少聽了,無不歡喜,還提議把這柱叫“狀元柱”或“如意柱”。所以,這廟的香火更旺了,人們來求子,還都愛抱一抱狀元柱,便心想事成、萬事如意
1961春,由於一位住寺老尼的不慎,致該寺一夜之間化為灰燼,我們大家所看到的泰寧甘露寺只是後來的仿製品。
甘露寺
甘露寺甘露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