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寺景區

甘露寺景區

甘露寺景區上接九華街,下連柯村,著名的龍溪奔流直下,五公里盤山公路蜿蜒其間。境內崗巒起伏,翠竹環抱,峰迴路轉,風光秀美。無論是乘車或是徒步觀景,都會使你大飽眼福。二聖殿 又名二神殿、九華廟,安徽省重點寺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甘露寺景區
  • 地理位置:九都河東岸二聖村
  • 著名景點:二聖殿等
  • 二聖殿始建於:唐代
景區簡介,一宿庵,碧桃岩瀑布,礄庵村,甘露寺,龍池瀑布,

景區簡介

龍潭溪從東南方向北流,繞寺而過。古時此地為九華山北麓登山之道,今有新修的佛光大道過此。二聖殿,後歷代均有整修。現存殿宇為清末皖南民居式建築,殿內供二聖像,一文一武,頭戴烏紗,身穿朝服,腰束玉帶,足蹬朝靴,身高七尺,面龐豐潤,黑色的三綹鬍鬚齊胸,兩眼炯炯有神。為什麼二聖像這般模樣?因為他們不是菩薩,而是金地藏的兩位舅父。相傳金地藏從新羅渡海入唐,苦修於九華山中,聲名遠播後,連新羅國僧人也紛紛前來,拜他為師。金地藏率徒墾荒種植,糧食尚不能自給,便掘白土(即“觀音土”)充飢。眾僧憔悴之狀,被時人稱為“南方枯槁眾”。訊息傳到新羅,金地藏的母親痛兒心碎,焦念萬分,於是請身為新羅大臣的兩位弟弟昭佑、昭普跋涉來山看望。金地藏見到兩位舅舅,悲喜交集,施禮問安,並表明自己在九華修持終生的決心。兩位舅父深受感悟,也住在山上不走了。但他倆受不住”五戒”清規的約束,常飲酒吃肉,金地藏在規勸其不改的情況下,便將他倆攆下山去。後終老九華山麓,鄉民為紀念他們,就在此建廟塑像供奉。過去,舊曆七月三十日山上舉行”地藏法會”,紀念金地藏成道日;翌日,即八月初一在此地舉行”二聖會”,紀念金地藏兩位舅舅,供品有葷有素,聚會者還可飲酒。據說一些禁不住酒肉誘惑的和尚也乘機光顧“二聖會”。這可謂九華山的一種特殊的宗教習俗。二聖殿香火日盛,韓國遊人和香客來九華山朝禮敬香,二聖殿是必拜的聖地之一。

一宿庵

一宿庵 又名”一宿禪林”,位於二聖殿西南,九華河東岸,距礄(橋)庵2公里處。明萬曆三十六年(1608)建。相傳金地藏初抵九華山北麓時,曾在此地留宿一夜,後人立庵紀念其聖跡,故名”一宿庵”。至清代一度荒廢。1926年至1949年住持僧恆山重修寺院,新建大殿、易庵名”一宿禪林”。其人武功高強,修持精嚴,在當時佛門中享有盛譽。1950年至1979年寺宇尚存,無佛像,也無僧人。九華鄉曾在此增建校舍兩幢,闢為九華茶校。1997年遼寧僧人樂西率徒朝禮九華,慕此勝境,發心恢復。他捐巨資買下院地,並支援當地政府遷址另建學校。構築院牆,重修殿宇,增建禪房,古寺重輝,神采依舊。現存大殿系1930年所建,民居式,磚木結構,二層樓宇。寺記憶體有清代和民國時期的碑刻、香爐、鐵鐘、匾額、楹聯等文物。大殿有一副楹聯:“大教主是造物者知無盡藏,悲法身於諸佛中出一頭地”。寺西有九都河自西向東流過,院內有古石拱橋一座,桃花溪水由東向南繞流,匯於九華河,溪水清清,林木蒼鬱,是九華山北麓一處幽美勝境。

碧桃岩瀑布

碧桃岩瀑布 九華古十景之一。位於礄庵東2.5公里處,懸水來自真人峰和沙彌峰兩谷的桃花沖,經長達200餘米的陡崖峭谷飛流直下峰麓的碧桃岩,形成寬5米的壯觀的瀑布,唐人王季文詩中描繪道:“翠屏橫截萬里天,懸水落成千丈玉。”瀑水流入岩下西南成澗,名“浮桃澗”。相傳唐乾寧年間名道趙知微在鳳凰嶺東建延華觀,修道煉丹,皇帝屢詔不出,遂派使臣欽賜他碧雲星冠,青霞羽衣。他帶領道徒在碧桃岩上種了千株桃樹,花開碧色,桃熟落入澗中,漂流而去。當地居民視為仙果,掬而食之。趙知微成仙后,人稱植桃之岩為“碧桃崖”,桃浮之澗為“浮桃澗”,這就是“碧桃浮澗”故事的由來。碧桃瀑布是九華北麓第一大瀑布,清人周硏稱為“九華第一景”。但由於交通不便,以往少有遊人,正如王守仁詩中所描述的”岩下雲萬里,洞中桃千樹,終歲無人來,惟許山僧住。”九華山正在開發碧桃岩,歡迎遊客桃熟季節來此遊覽,既可觀賞桃岩瀑布奇觀,又可品嘗到甜蜜的仙桃哩。

礄庵村

礄 庵 從二聖南行一里許,即到著名的礄庵村。龍溪、桃溪夾村奔流,”五九”公路穿行其間。這裡原有大礄庵,位於”一天門”下、伏龍橋頭,明代建築,朝山人從庵內經過,稱”東南第一禪關”。後因電站建設需要,庵廢而古橋依然完好。庵內有一副楹聯:“懸水古寺喧溪鳥,”花峭壁臥雲松”,說明這裡風光秀美。你們看:這山坡上都闢為茶園,坡谷、河畔盡成梯田,星羅棋布的農舍點綴青山綠水,濃郁的山村氣息撲面而來。聰明的礄庵人截流龍溪築大壩,建了礄庵發電站。每當雨季來臨,來自龍溪河水溢出大壩,猶如萬道銀絲,似天河滾動銀珠,這就是著名的“織錦瀑布”,美不勝收。大壩上方有“一天門”,門聯是:“到此已非門外漢,進來便是箇中人。”再往上行有“二天門”、“三天門”,經過三個天門即可進入仙境。礄庵是連線人間與天上的橋頭堡。這裡又是”藏龍臥虎”之地,1969年,北京鋼鐵學院尚未畢業的學生趙恩語來到了九華山,靈山、佛地深深吸引了他,使他長期定居下來,成為一名地道的九華山人。30多年來,他獨居茅蓬,寄情山水,讀書寫作,潛心研究佛教和名茶。他製作的”龍池凝碧”茶為九華佛茶茶中極品,他編寫的《人生的價值》一書受到社會的重視。

甘露寺

甘露寺 位於礄庵上方,盤山公路東側,全國重點寺院。原名甘露庵,又名甘露禪林,始建於清康熙年間,為九華山四大叢林之一。康熙六年(1667)玉琳國師朝禮九華,路過此地,盛讚此處風光奇麗,他說:“此處若築蘭若,必代有高僧。”禪居伏虎洞20餘年的高僧洞安聞言出山,四方募化,發心建寺,動工時滿山松枝竹《掛滿“甘露”,寺成後遂名“甘露寺”,並奏請朝廷賜額。該寺依山而建,莊重古樸,現存大雄寶殿、寮房坐南朝北,由3組民居式建築和宮殿式大殿組成。1997年在大殿後新建藏經樓,琉璃碧瓦,飛閣流舟。在大殿西側重建齋堂和2-5層附屬用房,馬頭牆、青筒瓦,皖南民居風格。全寺新老建築近萬平方米,依山傍路,結構嚴謹,高低錯落有致,格調古樸、清新。甘露寺為九華山北面登山公路上的首座國家重點寺院,僧材輩出,名人多有造訪。光緒末該寺都監常恩和尚,91歲時自以香湯沐浴,更衣禮佛,與眾辭行,端坐蒲團安然而逝。裝缸3年肉身不腐,其徒裝金供奉,後於文化大革命時被毀。民國時期白聖和尚在甘露寺剃度,在祇園寺受戒。後成為名僧。1927年中共地下黨員黃鎮化名入該寺避險,得到僧眾救助,安居3個月後脫險。1982年時任文化部長的黃鎮重遊甘露寺,感慨萬千,囑咐一定要把寺院修好。20世紀50年代末安徽省副省長桂林棲游九華,與寺院住持寬如親切交談,作《登九華·贈甘露寺僧寬如》七律一首:“名山佛地訪僧家,十五雲階上九華。半嶺歇肩甘露寺,一盤春筍佐香茶。”寬如依韻和了一首:“遊覽登臨大作家,曠觀歲月若空華。看來逆旅皆過客,明悟騷人樂飲茶。”1990年,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視察甘露寺,作了熱情洋溢的長篇講話。九華山對外開放後,海內外高僧、名流、政要相繼造訪甘露寺,並留下眾多的墨寶。
1990年九華山佛教協會在此創辦九華山佛學院,“為眾生開智海,依正教轉法輪”。佛學院開設佛學概論、佛經、佛教史、佛門醫學、哲學、古漢語、英語等課程。已畢業7屆學僧和兩期全國執事進修班,為全國寺院培育400餘名僧材,其中有10名學僧先後出國深造。這些學員來自全國各寺院,他們遵循”養浩然正氣,為大法而生”的校訓,專心致志學完兩年課程。業餘時間練習書法、繪畫、音樂和武術。1996年選送200幅學僧書畫作品赴新加坡展覽,受到廣泛好評。佛學院堅持”學修並重”的方針,辦學富有特色,在海內外具有一定的影響。
甘露寺四周古木參天,秀竹擁抱,清泉淙淙,嵐氣蒙蒙。清代黃華詩云:“到此禪關宿,方知山色多。萬松藏古寺,孤月上寒坡。屋角泉聲落,床頭嵐氣過。欲窮諸勝覽,秉燭問檀那。”寺旁有一巧石名“定心石”,橫臥路東,上平闊刻有“定心”二字,遊人拾級而上,常在此定心稍息,頓感神清氣爽,腳力倍增。

龍池瀑布

龍池瀑布 九華山著名景觀。位於赭雲峰與插宵峰谷間,又稱龍潭池。兩峰之谷,深淵莫測。千尺泉自東蜿蜒而來,九華溪由南滾滾而下,兩溪匯流合力衝擊谷壁谷底,形成五池、一潭、一穴,相對高差10餘米,統稱龍池。每當山洪暴發,兩溪激流從梯狀谷口湧出,若離弘之箭,萬翎齊發,撞擊到龍池壁架磐石上,激流倒旋,)浪翻滾,聲如雷鳴,形成無比壯觀的龍池瀑布。瀑布分為三級,猶如一玉帶串掛三大明珠,爭相跌入龍池,其中段注入石穴,逆水噴雪吐玉,珠花四射,雨霧蒙蒙,在陽光照射下五彩繽紛。正如古人詩云:“蒼池無雨密雲濃,百尺飛泉瀉澗中,浪激)花傾石倒,奔岩直向大江東。”民間傳說龍池為龍居,說”池深莫測,四時不竭,為神龍所居。”,給龍池塗上了一層神秘色彩。由於山高谷深,以往觀瀑布多在西南高處俯視。對外開放後,九華山管理部門新辟遊覽石道,並置觀瀑亭,遊人可直抵池邊觀瀑,目睹“龍的神威”,感受大自然的壯美。
悲銘石 位於龍池觀瀑亭下,龍溪河床之西。兩石倚架,如背靠椅。下有古人石刻告示遊人冒險失足而淹歿的悲劇:“所來之人客,皆為觀龍溪之景,而近視所倚之一石,如油之滑,因此死者甚多,”並告示遊人“切不可不信”。此石銘文水大時被淹沒,水小時復出,故又稱“糊塗石”。古人攀壁下岩觀瀑,確有失足跌傷甚至斃命之事,此石悲銘告示,功德無量,不應稱為“糊塗石”,而應稱為“功德石”。今已辟石板通道,往游者十分安全。不過還是要提醒大家注意為好。
拴龍柱 位於龍池觀瀑亭南,又名拴龍石。一方石柱高聳正對龍池。傳說僧地藏入山時,有十條神龍護駕,其中一條為妖龍,企圖混入佛山作亂。僧地藏發現後,在龍潭處回首一鞭,將它打入龍潭。為防妖龍以後興妖作怪,遂又點石為柱,永遠將妖龍鎮住在龍潭。
赭雲峰 位於龍池東,隔龍溪峽谷與插宵峰對峙,海拔768米。峰西赭岩壁立千刃,紅、紫、青、黃色光暈斑斕錦繡,在盤山公路眺望,五彩繽紛。峰西北懸岩有千尺泉,銀蛇白練,蔚為壯觀。
龍池庵 位於龍池澗西北岸,盤山公路旁。又名清隱庵,始建於唐,為詩僧神穎所居。民國年間住持僧華德喜植梅畫梅,一生與梅相伴。修持嚴謹,圓寂後3年肉身不腐,其徒惟寶將師肉身裝金供奉,文化大革命時被毀。現庵為1987年重建。民居風格,有殿宇和禪房數間,築院牆與公路相隔。寺周群山環聳,兩谷溪流潺潺,庵中有一副對聯:“禪心往來天際路,山泉吟嘯夢中身。”聯意與周邊環境融洽得體,很有韻味。
龍池觀景 龍池地段為九華山主要觀景點之一,遊人乘車或步行到這裡,都會在路中停下來駐足觀景。插霄峰和赭雲峰猶如兩幅巨大的屏風,東南聳立。龍池和閔園大峽谷縱深十餘里,將巨大的山體劈開,形成險峰、懸崖、飛瀑和深潭,給人以無比壯觀之感。遠望天台、花台群峰,層巒疊嶂;近觀秀竹花叢清新悅目。蜿蜒的盤山公路,5公里長,”七十八道彎”,把這裡的山水、峰巒、林竹和寺庵連成一幅精美的風景畫,真可謂風光似畫,佛國神奇。
西竺庵 位於甘露西半山腰處,始建於清光緒年間,現有西竺茅蓬,西洋式,兩層樓宇三開間;西竺禪寺,民居式,平房苑間。寺與甘露寺隔溪相對,能聞山下雞犬之聲。地處深山交通不暢,沒有鄰居,常年與樹木花草相伴,”濤聽松前舞麗日,雷鳴壑澗瀉碧溪”。若能身臨其境,會有”世外桃源”之感。
燕子洞 位於棋盤石北麓,拴龍柱東。天然石洞,深8.5米,面積63平方米。洞內冬暖夏涼,燕子常築巢於洞壁,故名燕子洞。該洞下臨龍溪五龍灣,碧潭玉池,青山倒影,風光秀美,別有洞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