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屏

王家屏

王家屏(公元1535年-1603年),字忠伯,號對南,山陰縣河陽堡人,曾以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入予機務,以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致仕歸里。所以,在雁同、朔州地區民間以“王閣老”相稱。

萬曆十二年(1584年),王家屏被提升為禮部右侍郎。不久,為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輔助朝政。王家屏執閣六年,時間雖短,但給當時朝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不貪權武斷,“推誠秉公,百司事一無所擾”(《明史》);他恪盡職守,“每議事秉正持法,不亢不隨”;他注意處理同內閣諸臣關係,與同僚們和睦相處。萬曆十九年(1591年)秋,出任內閣首輔。他老成謀國、施政嚴謹、品格高古,然而既不遇時,也不遇主,昏暗腐敗的君主粉碎了他的“堯舜之臣”美夢。

王家屏著有《王文端公詩集》、《復宿山房文集》傳世。

基本介紹

  • 本名:王家屏
  • 字號:字忠伯
    號對南
  • 所處時代:明朝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山陰縣河陽堡
  • 出生時間:公元1535年
  • 去世時間:公元1603年
人物生平,初入官場,仕途不順,入閣輔政,辭官去世,家庭成員,主要成就,人物評價,個人作品,後世紀念,

人物生平

初入官場

王家屏5歲受業於父,治《詩經》,13歲取秀才,29歲中舉人。明隆慶二年(1568年)33歲獲二甲第二名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家屏天賦聰穎,才思敏捷,智力過人。據傳“凡為文,不屬草,含毫沿吟,一揮而就。閉門散帙,不聞誦讀聲,過目輒不忘”,且談吐巧捷,四座盡傾。任史官編修《世宗實錄》時,不畏權貴,秉筆直書。當時首輔大學士高拱之兄高捷任操江都御史時,曾用國庫錢向嚴嵩的黨羽趙文華行賄,被記入史書。為此,高拱曾多次暗示家屏筆下留情,文過飾非,均遭拒絕,同行以“良史”稱之。

仕途不順

萬曆三年(1575年)晉升為修撰,充當日講官。其時,朝講經筵多流於形式,然家屏“隨事開陳,丰采軒朗”,“敷奏剴摯,帝嘗斂容受”。萬曆皇帝稱之為“端人”,並賜“責難陳善”題字。萬曆元年至十年張居正任首輔,煊赫一時,群臣竭盡阿諛奉迎。張患病期間,朝內大臣為表關切和忠誠,都於祠廟間奔走禱祈,唯家屏不屑參加。張去世後不到兩年,群臣就發泄積怨,倒張浪潮漸高。萬曆帝先褫奪了張三個兒子的官職,取消張本人生前所得太師頭銜,後又加“誣衊親藩,侵奪王墳府第,鉗制言官,蔽塞朕聰,專權亂政”之罪,公布天下。此時,家屏卻給侍御任正字寫信,為張家後代解脫。其不趨炎附勢、秉公處事、胸懷坦蕩可見一斑。

入閣輔政

萬曆十一年(1583年)進詹事府,兼任翰林侍讀學士。次年家屏擢升為禮部右侍郎,旋即改任吏部左侍郎,後受命兼東閣大學士,為內閣成員。在閣期間,直言進諫,不植私交,正色立朝,風節為人稱道。作為輔相,恪盡職守,嘗曰:“天下治亂在朝廷,朝廷輕重在輔相”。自己不敢怠惰,不允別人偷懶,連皇帝亦不遷就。萬曆十七年(1589),家屏丁憂(居喪)期滿又回到內閣。入京三月“未獲一瞻天表”,憤憤指責皇帝:“未有朝夕顧問之臣而可三月不面見者也。”出於國家利益的考慮,家屏十分注意同內閣諸臣的關係,當時申時行任首輔,還有許國、王錫爵,家屏居末,然能和睦相處。他在致同僚的信中說:“內不敢求知於宦官宮妾,外不敢得罪於賢士大夫,進無隱情,退無私客,解官而反,家徒四壁,蕭然寒儒,此可不愧於心,不愧於知己者也。”但搞好團結並非家屏隨波逐流,人云亦云。《明史》載:“每議事,秉正持法,不亢不隨。”可見他與同僚之間的交往是開誠布公、光明正大的,不計較平時之一得一失。在君臣關係上,家屏認為自己的職責是“能上匿於未形,防欲於微眇”,“疏導密規,防君志未萌之欲;明諍顯諫,扶乾綱將壞之樞”,其有不從,則強諫力爭。是年末,大理寺評事雒於仁向萬曆皇帝上了“四箴”疏,勸皇上“濃醑勿崇,內壁勿厚,貨賄勿侵,舊怨勿藏”。言辭尖利,切中要害。萬曆震怒不已,欲重罪於仁。家屏挺身而出,陳請於仁為忠正之士,萬曆讓了步,雒於仁免遭重處,善歸故里。
王家屏像王家屏像
萬曆十八年(1590年),家屏因皇帝政事不親,儲位不建,擯斥忠謀,連上兩疏自劾求罷,試圖以去就之決來感悟主心。萬曆帝雖沒有被真正感動而奮發圖強,但也不得不以“忠愛”之言獎勵家屏。
萬曆十九年(1591年),申時行、許國、王錫爵先後以事離職,家屏柄相國當政作了首輔,凡事都以宗社大業為重,從不計較個人得失,贏得了朝野的信賴和尊崇。是時,明朝“爭國本”的鬥爭發展到最高峰。次年,禮部給事中李獻可在“國本”問題上觸怒了皇帝,李被降職外調,余伙皆奪俸半年以示誡諭。御批下到內閣,為營救李獻可,家屏拒不執行,將御批封還。帝責之“逕駁御批,故激朕怒,甚失禮體”。有人勸他遷就一點,他卻說:“人君惟所欲為者,由大臣持祿,小臣畏罪,有輕群下心。吾意大臣不愛爵祿,小臣不畏刑誅,事庶有濟耳!”

辭官去世

萬曆二十年(1592年)三月,為促使早立儲君,家屏繼續以辭職回鄉來感化皇帝。結果以愚忠葬送了自己的政治生命。家屏罷相回到原籍山陰,八年之後,太子始立。陳有年、顧憲成等為舉薦他而遭到貶謫,東林黨人對他推崇備至。但終因萬曆帝惡其耿直,鄉居十年,再沒有被起用。鄉居期間,他潛心整理自己的文稿。
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正月,皇帝感念王家屏的公道正派,派人去山陰慰問他,並舉行了盛大的儀式,賜他金幣、羊、酒。此後不久家屏即病逝,終年68歲。死後,萬曆帝追封其為少保、諡文端,並選擇山陰河陽堡桑乾河畔為他修了一座占地十五畝的墳墓。熹宗時又增封太保,民間以“王閣老”、“王閣爺”敬稱。

家庭成員

曾祖:王縉(知縣)。
祖父:王朝用。
父親:王憲武。
妻子:霍氏,繼娶李氏。

主要成就

  • 前所未有,去史官二年即輔政
王家屏祖籍太原,明初遷至山陰。到他父親這一輩,家道中衰,且耕且讀。五歲受業於父,十三歲為秀才,二十九歲得中舉人。隆慶二年,三十三歲的王家屏廷試得第二,考中進士,成為翰林院的庶吉士。他在詩中說:“蓬蒿植蘭徑,鷦鷯棲鳳枝”,這句自謙的詩多少表達了他的仕途得意。“宇宙皆吾事,一念安可欺”表達了他的做官是以天下為己任的,“譬彼機中素,皎潔防其緇。譬彼山下石,孤貞堅自持”,則表達了他追求的品格和志向。很快,王家屏又被授為編修,參與修國史。1572年,年僅9歲的朱翊鈞即皇帝位,年號“萬曆”。由於朱翊鈞年幼,朝廷的實際執掌者是首輔張居正。這時,王家屏又晉升為修撰,充日講官,每天給萬曆皇帝講論經文和治道。講課的老師不止一人,而萬曆皇帝惟獨愛聽王家屏的講課,稱他“經術宏深,目無睨視,端人也。”王家屏也確實為人端正,從來不會趨炎附勢。有一次,張居正病了,滿朝文武都去看望,惟獨王家屏沒去。而在萬曆十年時,張居正病逝,反張之聲遂起,萬曆抄沒了他這位恩師的家,奪其原職待遇和諡號,斥其子為民。這時王家屏反而獨自站出來為張講公道話。萬曆十二年(1584年)十二月,王家屏由侍讀學士擢升為禮部右侍郎。僅僅一月之後,王家屏又以“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入預機務”,成為內閣的一員。明史評:“去史官二年即輔政,前此未有也。”至此,王家屏進入了國家權力的核心圈,這一年他49歲。
  • 捨生忘死,三“斗”昏君萬曆
在王家屏不長的政治生涯中,做過很多好事,但最被時人稱道的一筆應數三“斗”昏君萬曆帝了。萬曆十四年,王家屏繼母去世,他回山陰丁憂,三年後返朝。皇帝又擢升他為禮部尚書,仍兼東閣大學士。親政後的萬曆變得荒淫昏聵,群臣竟三個月見不到他一面。為了改變這種“荒怠”局面,王家屏向萬曆提出三點請求:一是迅速恢復早朝,堅持皇上臨朝處理國務;二是抓緊研究重大問題,早日把“留中”的奏章批覆下去;三是儘早決定建儲問題。萬曆一開始還表揚家屏的愛國熱忱,但後來就閉門不出了,對王家屏等人的建議置之不理。看到皇帝昏庸、朝綱混亂、政治腐敗、百姓塗炭的種種現狀,王家屏心急如焚,寢食不安。他呼天不應,叫地無門,憂憤萬狀,只好“乞賜罷歸”。但皇帝不批准他辭職。從萬曆十四年開始,立儲問題成為朝中的核心議題,中國皇朝一直有立嫡為儲的傳統,通過明確繼承人,以避免政局的動盪,但萬曆卻不想讓嫡長子常洛繼位,而想讓寵妃的兒子常洵長大後再冊立太子。於是萬曆十八年十月,包括王家屏在內的內閣大臣以集體辭職要挾皇帝,要求儘快冊立皇太子。萬曆一聽龍顏大怒,傳諭切責。其他大臣一見皇帝生氣就不再說什麼了,只有王家屏又獨自繼續上書,要求皇帝速決大計。萬曆皇帝不得不答應冊封大禮在次年春夏舉行。伴君如伴虎。王家屏“斗虎”講究方式方法,不僅自己成功地躲過了“老虎”的血盆大口,還救了別人。萬曆十七年十二月,大理寺評事雒於仁向皇帝上疏,指出皇帝得了一種嗜酒、戀色、貪財、尚氣的綜合病,以致近些年來政事不親,講筵久輟,寵信宦豎,溺愛鄭妃,擯斥忠謀等,本疏切中要害,言辭尖利。萬曆見疏後震怒,要對雒於仁置之重典。在這種情況下,王家屏為了營救雒於仁,以自己失職為由懇求萬曆由他來替於仁伏罪,同時規勸皇帝:“善養生者,不以無疾而棄攻砭之方;善養心者,不以無過而厭箴規之語。”“於仁之四箴,以規皇上,則為妄試之醫;以備養生,未必非延曆之術也”(此段大意為,雖然雒於仁的意見並不全對,但就像醫生給人提建議一樣,也許並不針對當時的情況,但對以後的養生還是有好處的)。經此辯護,皇帝雖百般不高興,但只得將原先的處分決定撤銷。萬曆十九年(1591年)秋,排在他前面的幾位內閣成員先後離職,萬曆再次提拔王家屏為首輔,56歲的王家屏遂登上人臣的巔峰,也是他個人政治生命的巔峰。凡事出正義,王家屏都會冒著風險去做。萬曆二十年春,給事中(在中央各部的監察官員)李獻可等人請示皇帝,對年滿十歲的長子常洛以帝王標準開始教育,這本是好意,卻激怒了本來就不願意立儲的萬曆,被定為重罪。為了營救李獻可,王家屏竟封還了皇帝的御批。李獻可被斥革為民,保住了性命,但王家屏卻受到皇帝的怪罪。看著在這樣的主子面前實在施展不了自己的抱負,王家屏就以身體有病為由辭職。王家屏柄國僅半年,就辭去首輔職務。朝野都為這個經術宏深、忠心體國、辦事認真、稟性戇直的名相惋惜。王家屏在一份奏摺中說:“臣所希者陛下為堯、舜之主,臣為堯、舜之臣”。然而,在那樣的主子面前,他的遠大政治理想只能成為空中樓閣。只能懷著悲憤的心情走回老家!

人物評價

王家屏天賦聰穎,過目不忘。(山西說網評)
王家屏氣節稱道,其“道不苟容,棄官如履;義不苟免,視死如飴”的《山房文集》,哲啟後昆。(中國建設報評)
王家屏作為一個有嚴重愚忠思想的封建士大夫,一心想重振朝綱,維護其封建統治。(《魂系山西》作者李鎮西評)
王家屏是雁門關外歷史上鮮有的一位宰輔之臣,他的出現和消失都是一種重大的文化現象。他曾具有的高位和他在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事業上貢獻的式微,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王家屏的一生是正義的一生,恪盡職守的一生,廉潔自律的一生。他沒有朋比為奸,陷害忠良,讒言誤國,助紂為虐。(朔州新聞網評)
王家屏性格耿直,置身於萬曆時期沸沸掦掦的“國本事件”中,他始終堅持原則和自己的立埸,封“國本”的最終確立起了關鍵作用。家屏利用一切樓舍來勸辣皇帝勤政,立儲,為國家的畏治久安著想,徙不把個人名祿放在心上。(蘭州大學學者李宏哲評)

個人作品

王家屏並有著作傳世:一種是收入《四庫全書》的《王文端公集》十四卷;另一種是《復宿山房文集》四十卷。

後世紀念

王家屏紀念園坐落於風景秀麗的桑乾河畔九龍灣山陰縣河陽堡村西600米處。園內建築按照明代一品大員墓地規劃修復,建築面積1.8萬平方米。內有高6.8米的主墓冢和三座小墓冢,四座用來祭祀和安置石碑的享堂。王家屏塑像由紅砂石雕塑而成,其中神道碑、墓表碑及部分石匾均為明代原物。2014年6月,王家屏紀念園文魁塔順利落成,該塔一經建成即成為山陰縣的地標性建築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