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歡節(西方傳統節日)

狂歡節(西方傳統節日)

狂歡節,通常是基督教四旬齋前飲宴和狂歡的節日,原由主節一直延長到四旬節前一天,如今通常只限四旬節前幾天。盛行於歐美地區。 許多國家都有一個傳統的狂歡節節日,化妝舞會、彩車遊行、假面具和宴會是狂歡節的幾大特色,它起源於非基督徒的節日慶典,如希臘酒神節、古羅馬農神節和牧神節以及凱爾特人的宗教儀式等。一般在2、3月份舉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狂歡節
  • 英文名:Dionysia
  • 別稱嘉年華
  • 節日起源:歐洲的中世紀
節日起源,節日習俗,各地的狂歡節,中國的狂歡節,

節日起源

世界上不少國家都有狂歡節。這個節日起源於歐洲的中世紀。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木神節、酒神節都可以說是其前身。有些地區還把它稱之為謝肉節懺悔節。該節日曾與復活節有密切關係。復活節前有一個為期40天的大齋期,即四旬齋(lent)。齋期里,人們禁止娛樂,禁食肉食,反省、懺悔以紀念復活節前3天遭難的耶穌,生活肅穆沉悶,於是在齋期開始的前3天裡,人們會專門舉行宴會、舞會、遊行,縱情歡樂,故有"狂歡節"之說。如今已沒有多少人堅守大齋期之類的清規戒律,但傳統的狂歡活動卻保留了下來,成為人們抒發對幸福和自由嚮往的重要節日。
歐洲和南美洲地區的人們都慶祝狂歡節。但各地慶祝節日的日期並不相同,一般來說大部分國家都在2月中下旬舉行慶祝活動。各國的狂歡節都頗具特色,但總的來說,都是以毫無節制的縱酒飲樂著稱。其中最負盛名的要數巴西狂歡節。人們普遍認為狂歡節起源於古代羅馬人希臘人迎新春的典禮。在中世紀,天主教想壓制所有異教徒的思想,卻未能取消狂歡節,於是就把它納入自己的年曆,即感恩節。在歐洲,尤其是葡萄牙,人們用拋舉同伴和戴著面具到街上跳舞來慶賀。後來葡萄牙把傳統帶到了殖民地巴西。不過有人認為,巴西的狂歡節不同於傳統的狂歡節,可能是來源於巴西的非洲黑人對本土文化的崇拜,還有人認為它或許是非洲和伊比利亞兩種文化的混合體。最初,在聖灰(SENZAS)星期三(相當於公曆2月的最後一個星期三)之前三天裡,人們戴著假面具湧上街頭,相互扔臭雞蛋、麵粉和味道噁心的水。葡萄牙人本來就喜歡這種惡作劇,巴西當地的黑人奴隸也參加了進來,他們用麵粉塗白了臉,從主人那裡借來舊衣服、舊發套,瘋瘋狂狂地玩三天。許多奴隸主還給奴隸們三天自由。他們感謝主人的善舉,一般不藉此機會逃走。
倫敦諾丁山狂歡節倫敦諾丁山狂歡節
1840年1月22日,一家義大利飯店的老闆娘分發了請柬,雇了樂師,用彩帶裝飾了飯店,準備了五彩紙屑,一大群人到這裡跳起了新大陸時興的波爾卡舞,這種風格的舞會一直延續到1846年。那時從歐洲剛回國藝術家克拉拉德瑪斯特羅(CLARA DEL MASTRO)帶了一夥戲劇演員,他們在一家劇場舉行了當時義大利十分遊行的假面舞會。後來,人們很喜歡這種方式,紛紛在其他的劇場效仿。幾年後,假面舞會越來越紅火,起初還站在一邊觀望的富貴人家也加入了假面舞者的行列。街上的惡作劇從此銷聲匿跡了。1879年有一則舞會廣告是這樣寫的:早場舞會上午11時至下午2時,交響樂隊伴奏,門票每位1000雷亞爾(REIS),下午場5-9時,地點在喬治廣場(GEORGEOUS SQUARE),晚場9點至次日天亮。在NINICHES俱樂部的化裝晚會上,人們第一次使用了非洲的AGOGO鼓和巴西黑人愛用的金屬打擊樂器。後來,由當地的鐵匠和採石工人搞出來的化裝人物形象大獲成功,這是一個打著大號非洲鼓,留著八字小鬍鬚的假面人,他滿面春風,熱情、厚道,成了倍受喜愛的形象,這就是無人不知的"澤佩雷依拉大叔"(ZE PEREIRA),其實,大叔正好代表了歡快的巴西人在節日裡的心情。澤佩雷依拉的歌曲迅速傳遍全國,成為當年巴西狂歡節的代表歌曲。歌詞大意為:"你是個好心的人,澤佩雷依拉萬歲!為了今天的狂歡節,我們一醉方休,萬歲!" 狂歡節最初是作為天主教的主要節日,一般在每年2月中下旬舉行,歷時三天,現已改為從星期六開始,六、日和下周一、二,全國共放假4天。一百多年來,巴西的狂歡節吸收了黑人的音樂和舞蹈等內容,逐步由鬧劇、上層社會的豪華假面舞會,變成了全社會各階層共同參與,共同分享的生動、熱鬧的慶典活動。它原有的宗教氣氛反而被沖淡了。它已是巴西特有的傳統節日,一個民間的節日。今天的巴西人已經把一年的時間分成了"節前"和"節後"這兩個時間段,這與中國的農曆春節對中國人的影響有些類似。

節日習俗

狂歡節為期四天,每年的2月中下旬舉行。據說巴西狂歡節起源於15世紀的歐洲,當時的羅馬教皇下令封齋期的前三天在教皇皇宮前舉行慶祝活動。教徒們輕歌曼舞、手舞足蹈,整個羅馬城沉浸在一片歡樂的海洋中 從此狂歡節被正式確定並在歐洲廣為流傳,後由葡萄牙人傳入巴西。1641年,在薩爾瓦多舉行了馬隊和花車的遊行,從而開創了巴西歡度狂歡節的先河。1846年,巴西首次舉行狂歡節化裝舞會。到了19世紀下半期,隨著巴西奴隸貿易的逐步取消和奴隸制的最後廢除,廣大黑人興高采烈地加入了狂歡節的遊行大軍,在非洲傳統樂器的伴奏下,跳起帶有濃郁非洲風格的舞蹈。1889年巴西推翻帝製成立共和國後,狂歡節從形式到內容都有了新的變化,森巴舞逐漸成為節日的主角。就這樣,久而久之逐漸形成今天這種盛況空前的非宗教的全民聯歡活動。節日雖為短短的四天,但早在節日前的一兩個月,巴西的各大城市和各界團體就著手準備節日的慶祝活動了。城市的主要街道也早早披上了節日的盛裝,街道兩邊搭起高高的看台,里約熱內盧大看台最佳的包廂票價雖高達千餘美元,但被早早地搶購一空。
巴西狂歡節巴西狂歡節
狂歡節那四天,狂歡的熱浪席捲整個巴西,男女老少披紅掛綠,艷裝濃抹,載歌載舞,春潮決堤般地湧向大街。市面上除了藥店、醫院和酒吧之外,工廠停工,商店關門,學校放假,真可謂“誰也不屬於誰,誰也管不了誰”。有錢人金裝玉飾自不待言,就是窮苦人家湊熱鬧也要稍整衣帽,敲著空罐頭盒子,叮叮噹噹地投入狂歡的人流,仿佛一年一度不狂歡一下,明天就沒有好運氣。人們忘掉了富裕和貧窮,忘掉了憂愁和煩惱,忘掉了緊張和疲勞,只剩下歡和樂。此時,全國上下不分高低貴賤,不分種族膚色,都似一朵朵歡樂的浪花匯入了歡樂的海洋。這種歡樂的氣氛也感染著來自異鄉的旅行者,不少外國人也情不自禁地溶入其中。
最為熱烈、緊張、歡快的要數森巴舞。從16世紀時起,起源於非洲西海岸的森巴舞跟隨著黑奴傳到巴西,它吸收葡萄牙人和印第安人音樂舞蹈藝術的風格,演變成巴西的森巴舞。跳森巴舞時,舞蹈者的每一塊肌肉都在抖動,因而不同於一般的輕歌曼舞。早在1928年,里約熱內盧就出現了被稱為“森巴舞學校”的表演團體。從那時起,“森巴舞學校”一直是里約熱內盧狂歡節森巴舞賽的主角。在狂歡節來臨前的幾個月內,各森巴舞表演團體便要趕排舞蹈、創作樂曲、自製獨特的服飾和彩車,進行精心排練,選出訓練有素的舞蹈“國王”和“王后”。
森巴舞化裝遊行時,為首的開路隊員簇擁著自己所屬團體的名稱和標誌,其後的遊行隊伍打頭的由負責人、作曲者和彩車設計人等頭面人物組成。他們身穿筆挺的禮服,微笑著頻頻向四周圍觀的人群招手致意。緊隨其後的是打扮得花枝招展、色彩紛呈的女子遊行隊伍。她們身著艷麗的寬擺衣裙,有的頭戴羽頭帽,也有的面戴假面具。女子遊行隊伍兩側或前後是數百人的男子打擊樂隊,樂手們身著由無數金屬片鑲成的衣褲,在燦爛的陽光下金光閃爍。他們興高采烈地吹吹打打煞是熱鬧。再後就是彩車和森巴舞隊了,彩車上站著的是被選為“國王”和“王后”的俊男靚女,他們春風滿面地笑著向人群頻頻拋飛吻。其後是讓人欣喜若狂的森巴舞隊,舞者服飾各異,爭芳鬥豔,隨著舞曲,邊歌邊舞,這是一種以腰、臀、腹劇烈抖動大幅度搖擺的舞蹈。舞者神采飛揚,觀者如痴似呆,不論是舞者還是觀者,人們忘記一切煩惱,忘卻了姓啥叫啥,忘卻了吃喝,其熱烈痴迷的程度幾乎達到了瘋狂。
狂熱的人群、華麗的盛裝、繽紛的彩車、炫目的煙火……說到狂歡節,你肯定會想到這樣的畫面。歲末將至,各國狂歡節“漸入佳境”,就讓我們走遍全球,領略特色狂歡節的盛況。

各地的狂歡節

巴西
巴西狂歡節被稱為世界上最大的狂歡節。在巴西的狂歡節上,每個人都不願表現自我,而是想成全別人。有的男人希望自己擁有女性的特徵;而有的平時內向的女人則大跳狂熱的舞蹈,儘量地模仿他人的敏捷和有力動作。狂歡節中常常出現“易裝癖”,這是歷史的產物。巴西狂歡節對女性化的狂熱程度在世界上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在巴西的狂歡節中,里約熱內盧狂歡節是世界上最著名、最令人神往的性派對。
里約熱內盧狂歡節
狂歡節是巴西最大的節日,但最負盛名的當屬里約熱內盧的狂歡節。該市狂歡節以其參加森巴舞大賽演員人數之多,服裝之華麗,持續時間之長,場面之壯觀堪稱世界之最。
相傳里約熱內盧狂歡節始於19世紀中葉。最初,狂歡節的規模不大,僅限於貴族舉行的一些室內化妝舞會,人們戴上從巴黎購買的面具,盡情地歡樂。1852年,葡萄牙人阿澤維多指揮的樂隊走上了街頭。隨著節奏明快的樂曲,不管是黑人還是白人,也不管是窮人還是富人,男女老少都跳起來了,整個城市歡騰起來了。阿澤維多的這一行動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成為里約熱內盧狂歡節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標誌著狂歡節成了大眾的節日。
里約熱內盧狂歡節最早並沒有固定的場所,全市各主要大街上都是森巴舞表演的舞台。由於狂歡節時值盛夏,天氣炎熱,遊行活動都在夜晚進行。從20世紀70年代起,各森巴舞學校建議在市內修建一座森巴舞賽場,用於狂歡節活動。1983年,曾設計巴西新首都巴西利亞等工程的著名工程師奧斯卡·涅梅耶爾親自設計,6萬名建設者齊心協力,僅用了117天,就建成了一座能容納數萬觀眾的森巴舞賽場。從此,里約熱內盧狂歡節就有了固定的場所。巴西里約熱內盧狂歡節開幕當天,里約熱內盧市市長在市長官邸,親手將城門的金鑰匙交給被稱作“莫莫王”的“狂歡節國王”,象徵著一年一度的狂歡節正式開始。自此,在長達一周的狂歡節中,整個裡約熱內盧城都要由“狂歡節國王”“統治”,全體市民將按照自己的方式盡情狂歡。
“莫莫王”並不會真正坐到市長辦公室里發號施令。在全城沸騰、全民狂歡的節日期間,“莫莫王”只要好好帶領大家盡情跳舞、盡情享樂就算是出色完成了市長使命。
“莫莫王”一般在狂歡節開幕前兩個月由市民選出,同時產生的還有一名“狂歡節王后”和兩名“狂歡節公主”。他們將作為里約熱內盧森巴舞隊的領袖參加狂歡節的彩排和正式演出,工作非常辛苦,但是擁有無限榮譽。
交鑰匙儀式之前,“莫莫王”還與化裝成巴西皇室成員的演員在街上進行馬車巡遊。這個別出心裁的儀式既是為了紀念巴西第一位君主——佩德羅一世抵達巴西200周年,也是為了增加狂歡節的喜慶氣氛。同時,為了讓更多市民和遊客分享狂歡節開幕的喜悅。
森巴舞大賽是里約熱內盧狂歡節的-項重大活動。賽場占地8.5萬平方米,兩側是看台,中間是森巴舞隊伍行進的通道。每年狂歡節期間,要在這個賽場舉行5場森巴舞活動,其中以第三天和第四天的活動最為精彩。在這兩天中,全市名列前茅的14個森巴舞學校要在這裡一決雌雄,評出當年的名次,名列前五名的還要再進行一場表演。
每個森巴舞學校上場參賽的人數為3800至4000人,分成32個方隊,方隊之間還設有8輛彩車。參賽內容和配唱歌曲都要有故事情節,全隊服飾都要根據表演情節設計。每年各校編排的故事情節內容極其豐富,有表現印第安人歷史的,有表現巴西足球的,有表現人們現實生活的。
久負盛名的里約熱內盧狂歡節吸引著大批外國遊客,每年約有40萬遊客選中這個季節前來這個美麗的城市旅遊
狂歡節不僅給巴西人帶來了歡樂,並吸引了眾多遊客,促進了旅遊業,刺激了經濟,已成為巴西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項重要內容,一年比一年更熱鬧。森巴舞、狂歡節同足球一樣,已成為巴西的象徵。
薩爾瓦多狂歡節
在巴西的狂歡節中,巴伊亞州首府薩爾瓦多市的狂歡節獨具特色。由於巴伊亞人不願將狂歡節市場化,所以這裡的狂歡節得以保持它的原汁原味。此外,在音樂方面,巴伊亞是全國最發達和最重要的地區,這裡到處充滿了音樂和舞蹈,它是巴西傳統和狂歡節精神最真實的體現。薩爾瓦多狂歡節“國王”因瘦被罷黜。
亞馬孫叢林裡的狂歡節
帕林廷斯亞馬孫河邊一個人口只有9萬的巴西小城市,每年總有那么幾天,會有相當於當地人口數目的各國遊客為它心動不已,甚至提前1年預訂這裡的旅館,因為這裡具有濃烈亞馬孫風情的狂歡節——博伊蹦巴。
西班牙
西班牙狂歡節,源於1492年。公元前9世紀,凱爾特人入侵西班牙,公元前8世紀,羅馬人、西哥特人、摩爾人相繼入侵西班牙,入侵者長期壓迫和統治西班牙人民,西人民長期飽受痛苦,西班牙是個頑強的民族,西人民為反對外來族入侵者的壓迫,於1492年發動了光復運動,取得了勝利,西人民獲得了解放,西人民為紀念光復運動的勝利,每年人們會專門舉行各式各樣的大型歌舞盛會、大型巡遊盛會,人民盡情狂歡,慶祝紀念西班牙人民獲得光明的重要節日。激情狂熱的人群、奇異華麗的盛裝、歡樂繽紛的彩車、迷幻炫目的煙火,所有的一切無不表達西班牙人民對生活的熱愛,對幸福、和平和自由熱愛。
大加那利島狂歡節 
民眾的參與和評選“王后”是西班牙大加那利島拉斯帕爾馬斯狂歡節的兩大特色。人們提前幾個月就熱火朝天地挑選起理想的“王后”人選,到了2月份,狂歡節正式開始,所有的人都融入歡樂的海洋,大家在國內外樂隊的伴奏下,跳起了薩爾薩舞和梅倫蓋舞。
古巴
聖地亞哥狂歡節
每年7月至8月,古巴各地都會舉行盛大的狂歡節活動。當地人說,這個節日和一段歷史有關。1953年,卡斯楚趁狂歡節敵人守衛鬆懈之機,率領100多名青年攻打聖地亞哥的蒙卡達兵營。從此,點燃了古巴革命的星星之火。
日本淺草狂歡節日本淺草狂歡節
在此期間,城市內的一條主要街道完全成為狂歡節的場地。街道兩旁全被各種攤位占滿,其中最多的是啤酒攤,其次就是食品攤。喝啤酒是參加狂歡節人們的“必修課”。有酒就要有肉,“烤全豬”是狂歡節上的一道獨特的風景。狂歡節政府放5天假,狂歡節除了“吃”和“玩”的部分,狂熱的舞蹈和音樂每天晚上9時後才開始,最熱鬧的則是最後幾天舉行的包括彩車遊行、徹夜狂歡等活動。
哈瓦那狂歡節
彩車遊行拉開了哈瓦那狂歡節的序幕,人們隨著有節奏的音樂跳起了古巴黑人舞蹈。遊行結束以後,真正的慶典活動開始了,大家跳起了街舞,每個人都是主角,狂歡活動一直持續到凌晨。
義大利
威尼斯狂歡節
2月的威尼斯還是冬天,少許有些寒意,但藍天碧水,晴空萬里,完全沒有陰霾的感覺。與往日船聲燈影里安靜的威尼斯不同,這些日子,遠遠就能聽到人們噠噠的腳步聲和愉悅的笑聲。膚色不同、語言各異的人們此時都腳步匆匆,奔向同一個目的地——世界著名的威尼斯聖·馬可廣場,一年一度的“水城”狂歡節正在那裡達到高潮。
威尼斯狂歡節是當今世界上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狂歡節之一。歐洲的狂歡節據說都起源於古代的神農節。每年的冬去春來之際,人們自動聚集在一起,載歌載舞,歡慶新的一年的農事活動開始。而威尼斯狂歡節的起源則還有一說:公元12世紀,古老的威尼斯城邦共和國日漸強盛。1162年的初春,它戰勝附近的阿奎萊亞封建城邦國,稱霸一方。為慶祝這一勝利,威尼斯人走上街頭高歌歡舞,一連數日不休。從此,他們每年這個時候都舉行歡慶活動。時到200多年後的1296年,這個尊崇天主教的城邦國根據宗教節日的安排,正式把一年一度的歡慶活動時間固定下來,即從2月初到3月初之間到來的四旬齋的前一天開始,延續大約兩周時間。到18世紀,狂歡活動盛極一時,歐洲各國的王公大臣、紳士淑女都趕到威尼斯,觀看精彩的室內音樂和戲劇演出,參與街頭和廣場上的民眾狂歡。威尼斯遂贏得"狂歡節之城"的稱號。19世紀之後,威尼斯共和國逐漸衰亡,狂歡節逐漸失去活力。直到近20年前,隨著旅遊事業的發展,威尼斯的狂歡活動重新恢復,威尼斯狂歡節得以重放光彩。
威尼斯狂歡節最大的特點是它的面具,其次是它的華麗服飾。這一傳統可追述到1700年前。權貴和窮人可以通過面具融合在一起。在面具的後面,社會差異暫時被消除。富人變成了窮人,而窮人成了富人。他們互相尊敬地打著招呼。
在面具後面,年齡差異被消除,老人變年輕了,年輕人一下子老成持重起來。年輕人和小人物藉助面具代表的權威把自己裝扮成大人物。而老人極力將自己裝扮得很年輕,甚至越無知越愚蠢越好,男人可以變成女人,女人也可以變成男人。
平時,威尼斯總是遊人如織。威尼斯人好像已經習慣了這么多的遊客在他們的城市裡閒逛。他們的街道狹窄得似乎不能容納得下這么多人。但是,來自世界各地的遊人還是源源不斷地來到這裡。毫無疑問,狂歡節期間遊人會成倍地增長,尤其在狂歡節的周末。
威尼斯狂歡節通常在每年冬天的最後幾天或春天的頭幾天舉行。這意味著寒冷的氣溫迫使你穿得厚重一些,以至影響你的行動。
一入威尼斯的水巷,一看滿眼色彩斑斕的面具,大概沒有誰不會被狂歡中的水城吸引。各色各樣的面具是威尼斯狂歡節的一大特點,在中國人看來它們有點像京劇臉譜。滿大街都是勾著臉的人在又唱又跳,好像上演大戲,這就是威尼斯狂歡節給記者的印象。威尼斯大街小巷有數不清的面具店,每家都有自己的特色,有的收集著時髦的斗篷,有的專賣高頂硬帽,還有的現場展示面具的製作工藝。“面具”可以簡單到直接畫在臉上,也可以經過複雜的程式,用紙漿、布料、瓷器、玻璃甚至塑膠等等製成,它們共同的特點是誇張、華麗、戲劇化,看得你眼花繚亂、不知身在何處。
前來參觀狂歡節的人們穿小巷,過小橋,從四面八方匯集到聖·馬可廣場。這裡成了面具與服飾的展示會,不少人從頭到腳全副武裝,有的扮成17世紀的貴族,有的扮成電影中的角色。記者看到一位貴夫人打扮的女士,想上前探問她這身行頭的來歷,但她聽不大懂義大利語,看來是位外國遊客,專門到水城湊熱鬧的。
中午12時,偌大的聖·馬可廣場被上萬名前來狂歡的人擠得水泄不通,身著古代服飾的儀仗隊來到大公府門前,一些人裝扮成古代威尼斯達官顯貴登上主席台,聖·馬可教堂的鐘聲齊鳴,主持人宣布威尼斯狂歡節正式開始,廣場上響起雷鳴般的掌聲。這時,位於廣場中央一側的100米高的鐘樓上,世界女子擊劍金牌得主、義大利擊劍運動員弗里達扮成天使,銀裝素裹,揮動著翅膀,徐徐從天而降,給人們帶來美好的祝願。
經過喬裝打扮的人們在廣場上漫步遊逛,吸引著往來者的視線,讓人們拍照留念。一位義大利婦女身著18世紀的服裝,手中拿把扇子。她告訴記者,她是威尼斯本島人,這套服裝她已經用了好幾年了,價格是2000歐元左右。這些人大部分都跟演員一樣,根據不同的著裝,進入不同的角色。在外人看來他們可是相當的神秘,一般都不開口講話,你只能看到他們未被遮住的眼睛,連真實性別都難以分辨。這樣娛己娛人的遊戲要持續10多天,然後人們摘下面具,暴露原形,重新回歸自我。
伊夫雷亞的“橘子大戰”
義大利北部小鎮伊夫雷亞的居民說,那可不是巴西里約熱內盧的專利。每年天主教四旬齋開始前3天,即復活節前第7個星期三前3天,伊夫雷亞人也會狂歡一番,他們不跳森巴舞,卻有更奇特的節目——“橘子大戰”。
起源
伊夫雷亞位於都靈以北,阿爾卑斯山腳下,常住居民2.5萬人。這裡的“橘子大戰”並非人們一時興起的惡搞之舉,正如《紐約時報》所說,了解“橘子大戰”後,外來人會對這座中世紀城鎮的傳奇故事印象深刻。
關於“橘子大戰”的起源,至少有這樣兩個版本。第一種相對簡單,說的是中世紀時那裡有一位為富不仁的封建領主,四月齋開始前只給窮人們一罐豆子,人們於是將豆子倒到街上以示藐視,後來用橘子取代了豆子。
第二種則說來話長。還是追溯到中世紀,當時伊夫雷亞的統治者是邪惡殘忍的領主拉涅里·比安德拉特。他下令當地每一位新娘在舉行婚禮的當天晚上必須先跟他同房。這種暴政持續了很多年,直到磨房主的女兒維奧萊塔結婚時才終止——聰明的維奧萊塔用事先藏好的斧子在新婚之夜砍死了逼她上床的比安德拉特,在她的鼓舞下,當地居民起義攻占了比安德拉特的城堡,並將它燒毀。
從那以後,伊夫雷亞人就將橘子作為比安德拉特的腦袋擲來擲去,日久天長演變成了“橘子大戰”。所以,《紐約時報》說,“橘子大戰”充滿了象徵主義意味,那些被摔爛的果肉和果汁代表了暴君之血。
規則
“這是一個代表人民反抗各種形式壓迫的節日,”43歲的居民羅伯特·沃拉說。
“橘子大戰”的規則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在這嘲大戰”中,參加者分為三組,分別是“戰士”、“敵人”和觀眾。“戰士”們穿著中世紀的平民服飾、“敵人”則戴著頭盔,穿著加厚的中世紀武裝,觀眾一般戴著紅頭巾,以免遭誤傷。
“戰士”代表反抗暴政平民,共有數千人之多,他們分成9支隊伍,在鎮內5個主要廣場各自認領一塊屬於自己隊伍的地盤,準備好無數橘子等待敵人出現。
“敵人”由志願者扮演,代表“暴君”的衛兵。這可是個苦差事,他們分乘46輛馬拉大車,每車6個人,在城市各處巡遊,每到一地,就會遭到一陣暴風雨般的“橘子炮彈”的襲擊,所以他們必須防護嚴密,大車上也有橘子,供“敵人”還擊之用。照規矩,拉車的馬匹是不能被攻擊的,但往往很難倖免。
為了防止觀眾遭殃,狂歡節期間,街道周圍的店鋪頂都會罩上魚網,以免從天而降的“橘子雨”砸傷觀看者。觀看者開始有數千人,不過隨著“戰鬥”進行,很多人也變成了“戰士”。
宣洩
不論如何,在冬天裡被硬邦邦的橘子砸中還是挺疼的,不過當地人早已習慣如此並樂在其中,不少兒童和女子都會參加“戰鬥”。
“這的確有點狂暴,”20歲的女孩伊莉莎白·多特里在短暫的“戰鬥”間隙告訴《紐約時報》記者說,不過並不妨礙女孩參與,“我們可以做男孩做的所有事情,男孩子們在攻擊方面比較好,但他們有點笨”。
“如果你生在這裡,這個活動就會在你心中,只要我的身體允許,我就會一直參加下去,”55歲的“戰士”馬里奧·比安基說。他的臉證明了“戰鬥”的殘酷性,前額已經被打破了一道口子,血混合著紅色的橘子汁一起流下來。
比安基說,這不算什麼,他曾在戰鬥中被橘子直接擊中眼睛,後來不得不去接受手術治療。他說:“這不是暴力,但這是一種宣洩你心中暴力的方式。”
黃昏時分,“橘子大戰”漸漸平息,親歷狂歡的《泰晤士報》記者寫道:“在伊夫雷亞市中心廣場,我腳下到處是爛橘子的果肉和果漿,那裡變成一個紅色的橘泥海洋。我真不知道環衛人員怎樣才能使廣場恢復原樣。”
沃拉則說,對此不必擔心,狂歡結束之後,其他日子裡,小鎮一片寧靜
尼扎狂歡節 
義大利尼扎狂歡節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294年,是歐洲最古老的狂歡節,從1月底到2月中旬,其間,無論你何時來此,這裡都是色彩、鮮花、焰火、戲劇和音樂的海洋。
英國
諾丁山狂歡節
諾丁山狂歡節是歐洲規模最大的街頭文化藝術節,每年在英國倫敦西區諾丁山地區舉行。諾丁山區的黑人居民多半不來自非洲,而來自加勒比海或拉美其他地區。正是諾丁山的移民文化孕育了諾丁山狂歡節。20世紀60年代,聚居在諾丁山地區的西印度群島移民因思鄉情重而舉辦狂歡節,當時不過只有一小群人穿著民族服裝,敲著鋼鼓在街上走一圈而已。幾十年後,它發展成為規模盛大的多元文化節日和倫敦最炙手可熱的旅遊項目之一。
諾丁山狂歡節諾丁山狂歡節
在世界各地的狂歡節中,諾丁山狂歡節的規模僅次於巴西里約熱內盧的狂歡節。諾丁山狂歡節一向以濃郁的加勒比海情調著稱。論服裝和面具,諾丁山狂歡節如同一場奇異華麗的化妝舞會;論音樂,鋼鼓樂隊、卡里普索歌曲、索加音樂則是諾丁山狂歡節的靈魂。鋼鼓的強烈節奏足以令心跳立即合著節拍提速;卡里普索歌曲每每根據最新時政和社會熱點即興改動歌詞,惟有詞曲幽默諷刺的本色不變。
德國
科隆狂歡節
科隆狂歡節是德國最為熱鬧的狂歡節。僅次於巴西狂歡節,它的主角是小丑和狂人,他們怪誕的裝扮、無所顧忌的舉止令眾人叫絕。
科隆萬歲(Kölle Alaaf),這是狂歡節每年使用的口號,準時在狂歡節開始時呼喊。其高潮是四齋節前星期一狂歡遊行的愚人時刻。這時,人們高呼"科隆站起來"、"要糖"、"要花"。在這種熱鬧非凡的活動中,人們歡呼雀躍、盡情放縱,萊茵河兩岸充滿歡歌笑語。
剪領帶是科隆狂歡節的特有風俗。在“女人狂歡夜”那天,德國姑娘們提著大剪刀在街上巡查,虎視眈眈,伺機而動,看見戴領帶的男人就是喀嚓一聲剪短他的領帶。本地人熟知這一習俗,這一天都身著便裝,稀里糊塗吃虧的多為外國人,尤其是科隆一帶的機場到處都掛著剪斷的領帶。據說曾有一名中國男演員被幾個手提剪子的德國女人追著跑了十幾條街道!但也有不少男人故意買一些破的甚至紙做的領帶上街去,領略與芳齡少女調情的滋味。
到了“玫瑰星期一”(Rose Monday)的上午,代表狂歡節最高潮的大遊行正式開始。人們三五成群喝著啤酒,拉著手風琴,穿著五彩的服裝,戴著怪異的假面,在街上歡快地行走。路邊的警察也一改往日的威嚴,任憑女孩子們在臉上劃下五顏六色的唇印。在浩浩蕩蕩的遊行隊伍中,有著上千個表演團隊,每個方陣都有自己的樂隊、花車和獨具特色的服裝,令人目不暇接。花車上有著各種各樣的模型,不少是當今各國領導人,布希、普金、薩達姆和拉登等往往被選為嘲諷對象。花車行進時,路邊成千上萬的觀眾高呼“給我糖”,大塊的朱古力、糖果和無數鮮花便從花車上如同雨點一般落下來。孩子們胸前掛著一個大布口袋,扒在地上拚命地撿糖,大人們則一躍而起,從空中攔截大塊朱古力。有的人乾脆倒舉一把傘或一頂帽子,不一會兒已是滿載而歸。這樣的狂歡場面一直持續5個小時,平時一向嚴謹的德國人,在這天終於也瘋狂了。
有意思的是,科隆狂歡節遊行路線的總長度是7公里,而參加遊行的隊伍長度是6.5公里。也就是說,從遊行路線的起點到終點擺滿了參加遊行的人、車和馬。雖然遊行總時間是5小時,但觀眾為了強占好位置,往往是提前2、3個小時就已經抵達現場了。因此,在依舊春寒料峭的2月份,露天站7、8個小時觀看狂歡節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更何況很多人在遊行結束後還不馬上散去,而是要參加露天狂歡舞會、酒吧里“泡吧”跳舞或是混擠在人群中在街上徜徉,直至半夜。次日午夜,也就是星期二的午夜,狂歡節接近尾聲。人們摘下懸掛在飯館和酒肆門上的代表狂歡節的扎制人物,將其焚燒,由此宣告進入“聖灰星期三”,宣告狂歡節的徹底結束。
錫格馬林根狂歡節 
2月舉行,在德國,除了聖誕節以外,最大的節日恐怕要數狂歡節了。18世紀末,法國軍隊占領了德國後,當地的狂歡節有了新的意義,它成為平民百姓反抗軍事壓迫的一種出氣的方式和機會。人們嘲諷所有穿軍裝的人,並且組織起遊行隊伍來,參加遊行的人一個個穿著奇特的制服,手持木製的長槍,進行武裝訓練,人們故意在跳舞的時候裝瘋賣傻,做些令人捧腹的滑稽動作。
杜賽爾多夫狂歡節 
德國的杜塞道夫狂歡節是歐洲參加人數最多和最熱鬧的狂歡節之一。數千人的遊行隊伍和上百萬的參觀者共享著美味的啤酒和歡樂的氛圍,大家叫著、笑著、鬧著、舞著,如果不堪忍受室外的寒冷,也可以到酒吧去肆意狂歡。
比利時
班什狂歡節
班什位於比利時中部的海諾省,離首都布魯塞爾約56公里。每年2月舉行的狂歡節,吸引著周邊法國、德國和荷蘭人前來助興。節日的寓意與中國的春節頗為相同:辭舊迎新春。滑稽小丑“日樂”是狂歡節遊行的主角,他們腳蹬4寸厚的木跟鞋,身穿紅黃相間的緊身服,頭頂一米長的彩色鴕鳥羽毛,在鏗鏘明快的鼓樂中,踩出比利時民間熱烈歡快的舞步。比利時國王阿爾伯特二世和王后寶拉親臨班什新千年的狂歡節,此舉第二天曾成為比利時各大媒體的頭條新聞。
比利時班什狂歡節比利時班什狂歡節
出於傳統,狂歡節這天,班什所有店鋪的飲料和啤酒全部免費供應。所有的人在這裡沒有國籍膚色之分,只有狂歡、縱情和喜悅。拋橘子是狂歡節的高潮,小丑們人手一隻竹籃,把金黃色的橘子撒向歡呼雀躍的人群,橘子象徵著吉祥,接到橘子的人據說會好運連連。“祝你好運”的問候聲,夾雜著人們的笑聲和尖叫,把一向靜謐的班什老城鬧翻了天。
2003年11月班什狂歡節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這是歐洲四項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中的一項,另外三項分別是義大利西西里島的木偶戲,立陶宛的十字形民間工藝和西班牙的神秘劇。
法國
尼斯狂歡節 
為了既尊重傳統又跟上時代,自20世紀50年代起,每屆尼斯狂歡節都確定一個主題,馬戲、小丑、美食、歡笑、瘋狂、愛情、20世紀、新千年、歐洲等概念都為狂歡節提供過靈感,並為藝術家們提供了發揮想像力的舞台。
尼斯狂歡節尼斯狂歡節
狂歡節是尼斯冬季的亮點,也是城市投資的重點。花車穿插彩車一起遊行、花車上美麗的姑娘不斷向遊人投擲鮮花是尼斯狂歡節一大特色,僅為鮮花埋單就是一筆巨大的開支。
有了這一年一度的狂歡節,因海灘和陽光而夏日爆滿的尼斯在旅遊淡季也不乏熱鬧。
加拿大
渥太華冬季狂歡節 
當地居民在成為滑冰道的里多運河上盡情享受滑凍的樂趣。每年2月,渥太華的“冬季狂歡節”就在這裡舉行。
加拿大許多地方每年都要舉辦冬季狂歡節。狂歡節從每年2月的第一個周末開始,持續兩周。狂歡節期間,各地舉辦豐富多彩的文娛體育活動,所有活動都圍繞冰雪題材展開。加拿大首都渥太華和魁北克省首府魁北克城舉辦的冬季狂歡節規模最大,形式和內容也最具特色。渥太華冬季狂歡節於1979年開始正式舉辦,其宗旨是讓人們在漫長的冬季儘量外出活動,與人交流,從而豐富人們的冬季生活,培育冰雪文化,吸引更多外來遊客,促進當地旅遊業發展。
美國
紐奧良狂歡節 
如果你覺得杜塞道夫狂歡節還不過癮的話,可以到紐奧良去歡度“肥美的星期二”,這是新奧爾良狂歡節中最熱鬧的一天。狂歡節“國王”們率領著兩支主要的遊行隊伍走街串巷,你若想參加場持續一整天的大狂歡,就必須化妝,若能結識當地的朋友,讓他們幫你設計個最有地區特色的裝束的話,你就可以參加只有當地人才能參與的慶典活動,如果你的朋友能帶你去,那么奧爾良的狂歡節一定會讓你終生難忘的。
紐奧良狂歡節紐奧良狂歡節
玻利維亞
奧魯羅狂歡節 
玻利維亞奧魯羅狂歡節是南美大陸最具特色的狂歡節之一,在為期一周的狂歡期間,人們身著艷麗的服裝,在街上大跳鬼神舞,以特殊的方式狂歡著,它不僅僅是正義戰勝邪惡的表現,還將宗教與傳統、基督教與印度教的文化融為一體。
鬼神舞服裝的設計和製作別具特色,已經發展成為奧魯羅的一大藝術形式。這裡有很多鬼神舞俱樂部,每個俱樂部的成員在40―300人左右,由於表演用的服裝動輒每件幾百美元,所以各俱樂部都要靠企業家出資贊助。人們在狂歡節到來之前幾個月就開始排練鬼神舞了。
多米尼加
多米尼亞共和國的狂歡節除了展現島上的非洲黑人文化之外,還保留了西班牙殖民時期的一些特色,日益受到世人的關注。這裡的服裝、面具、化妝、歌舞和音樂都令人著迷。
特立尼達
這個加勒比島國的狂歡節開始於2月份,持續一個多星期。歡慶期間會舉行音樂表演和全國性的音樂大賽,舉行化妝舞會,評選出遊行隊伍的“國王”和“王后”,人們載歌載舞,狂歡到凌晨。
彩色羽毛、泥巴和油質等都被運用到狂歡節的彩妝中,大家在第二日凌晨狂歡節目接近尾聲時交換身上色彩艷麗的節日服裝。彩車沒有固定的遊行路線,它們散布於城市的各個角落。
烏拉圭
2004年1月30日,在烏拉圭首都蒙得維的亞舉行的狂歡節開幕遊行儀式上,一名參加者濃妝艷抹,邊走邊舞。烏拉圭狂歡節將持續一個多月,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狂歡節。
烏拉圭狂歡節烏拉圭狂歡節
2004年2月6日,在烏拉圭首都蒙得維的亞舉行的狂歡節上,一名參加者隨著黑人音樂“坎東貝”的節奏翩翩起舞。
以色列
2007年的3月4日至5日是猶太人傳統的普林節。在普林節期間,以色列人身著誇張服飾、戴假面參加狂歡遊行,因此普林節又被稱為以色列的狂歡節。
希臘
加拉希迪狂歡節 
2005年3月13日,人們在距希臘首都雅典約300公里的小城加拉希迪狂歡。當天是希臘東正教狂歡節正式結束後的第一個星期一,也就是所謂的潔淨星期一。每年的潔淨星期一,加拉希迪都會舉行別具一格的狂歡活動。參加狂歡的人們集中在港灣北岸的街道上,無論相識與不相識,都用加了各種天然顏料的麵粉互相攻擊,這是一種相互表達祝福的方式,類似於泰國的潑水節。

中國的狂歡節

中國廣西賓陽炮龍狂歡節
咚咚咚,鑼鼓聲響;噼噼啪啪,鞭炮齊鳴。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一是廣西賓陽縣的炮龍節,這一天的廣西南寧賓陽成了世界上最熱鬧的地方,當地有千年歷史的“炮龍節”使整個縣城陷入狂歡之中,一百多萬當地居民和周邊地區遊客在這裡體驗了一回“中國式”狂歡。賓陽炮龍節是在清朝期間,從廣東的盧姓3兄弟傳到賓陽蘆圩鎮,現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起源於北宋年間的賓陽炮龍節,被譽為“中國狂歡節”,每年正月十一舉行,當日晚上主要街道上群龍勁舞,鞭炮齊鳴。每條炮龍長達三四十米,被視為新年神物。
開始的點睛儀式,一個阿婆拿著一隻雞,咬破雞冠,把血蘸在筆上,塗在龍的眼睛和舌頭上,隨後開始舞龍。 令人稱奇的是,舞龍者都是赤裸上身。在點睛儀式之後,人群中馬上有人點燃鞭炮扔向龍身炸龍,噼里啪啦的鞭炮不停從各個方向扔往龍身,而袒胸露背的舞龍者則快速舞龍躲避。在炮龍老廟,二十條巨龍左騰右挪,開始向周圍街道進發。每到一處,無數的炸龍人緊緊圍追;每家每戶也從房頂點燃鞭炮,從高空炸龍,舞龍者則不停奔跑躲閃。據介紹,鞭炮炸龍,主要是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富貴平安。炮龍在炮光中游舞時,很多膽大的遊客紛紛擠到炮龍周圍,伺機鑽龍肚。傳說,鑽龍肚能帶來一年的吉祥如意;情侶攜手鑽龍肚,則能喜結良緣,所以很多人樂此不疲地鑽龍肚。炮龍走過之後,許多居民依然興致不減,一些男子脖上掛著一串串鞭炮,在街上如同玩雜技一般,點燃鞭炮,在頭頂旋轉幾圈,然後拋向空中。許多女子也“巾幗不讓鬚眉”,點燃鞭炮後如同跳舞一般,在原地旋轉幾圈,然後不慌不忙將正在鳴放的鞭炮扔向空中、地上。 舞龍結束後,人們把被鞭炮炸得只剩骨架的龍頭當柴火燒,再在上面支起一口大鍋,在鍋里放上米和各種佐料,熬成“龍粥”,給大家喝,慰勞舞龍的勇士。據說喝了龍粥能去百病,幸福安康。 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一是賓陽的炮龍節,讓我們一起來領略了這“龍騰人躍”的場面吧!
2011年賓陽炮龍節就吸引了遊客近50萬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