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什狂歡節

班什狂歡節

比利時的班什狂歡節是與法國尼斯、德國科隆和義大利威尼斯的狂歡節齊名的歐洲四大著名狂歡節之一,其盛名已蜚聲世界,每年都吸引著世界、特別是歐洲各國的遊人前往參加和觀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班什狂歡節
  • 時間:2003
  • 地區:歐 美
  • 國別比利時
基本資料,狂歡活動,化裝遊行,申請非遺,準備工作,面具和帽子,扮演“吉爾”的個條件,

基本資料

節日簡介
班什狂歡節班什狂歡節
比利時中世紀的城市——班什,位於比利時埃諾省的布魯塞爾的南部60多公里處。每年大齋期前的三天裡,這個有著32000多居民的城市都舉辦狂歡節。屆時這個歷史古城的居民全體總動員,引得外地遊客蜂擁而至。著名的班什狂歡節,可追溯至中世紀,是歐洲現存的最為古老的街道狂歡節之一。
班什狂歡節班什狂歡節
班什是位於布魯塞爾南面56千米處的一個小城市,有居民1萬多人。這裡的狂歡節之所以有名,是因為它有悠久的歷史和古老的傳統。傳說班什狂歡節起源於16世紀中葉,當時羅馬帝國皇帝的妹妹瑪利亞在班什造城池、建宮殿。1554年,瑪利亞為歡迎外甥菲利普二世舉行盛大宴會,宮廷官員於是化裝成各種達官貴人參加宴會。
節日的寓意與中國的春節頗為相同:辭舊迎新春。滑稽小丑“日樂”是狂歡節遊行的主角,他們腳蹬4寸厚的木跟鞋,身穿紅黃相間的緊身服,頭頂一米長的彩色鴕鳥羽毛,在鏗鏘明快的鼓樂中,踩出比利時民間熱烈歡快的舞步。

狂歡活動

狂歡節的準備工作始於6個星期前,整座城市沉浸在節日的歡騰之中,數千人都忙著製作華麗的服飾、排練鼓樂演出及準備化妝舞會。齋期前三天的第一天是星期日,狂歡節正式開始,大街小巷和咖啡店到處簇擁著戴面具尋歡作樂的人群。男子身穿奇異女裝,是這一天的突出亮點。四旬齋前的最後一天是星期二,傳說人物吉勒戲劇性的出現,使狂歡節達到高潮。舉行著裝儀式後,幾百個人裝扮成吉勒,身穿紅色、黃色或黑色服裝,頭頂插著鴕鳥羽毛的帽子,腳踏木屐,佩著鈴鐺,戴著有一副綠色小眼鏡的蠟質面具,踩著鼓點穿城而過。後面跟著滑稽小丑和農夫,地方銅管樂隊和化了妝的狂歡人群,組成熙熙攘攘、紛至沓來的遊行隊伍。舞蹈者在中提琴和鼓的傳統樂曲中表演一系列奇異舞步,包括長年保留的節目——叫作“吉勒”的舞蹈。待到五彩繽紛的焰火照亮夜空,大廣場上又跳起了吉勒舞,慶祝活動也就達到狂歡節頂峰。班什的狂歡節是一種真正的民族節日,參與者都是自發的,而且樂於提供財力支持。該城居民對這項慶典深感驕傲,並全心致力於保存狂歡節的傳統音樂和舞蹈,以及工藝、服飾、道具的製作技術。
班什狂歡節班什狂歡節

化裝遊行

班什狂歡節的化裝遊行就是從那個時候傳下來的,還不斷發展、創新,現已成為比利時、法國、荷蘭、盧森堡等國的民間重大節日。班什狂歡節是從每年的3月的第一個星期日開始,為期三天,第三天是最為熱鬧的一天。
班什狂歡節班什狂歡節
3月初的班什市仍寒風凜冽、氣溫較低,有時還下著小雨,但班什人卻興奮地忘記了寒冷,盡情地享受著一年一度的狂歡節的快樂。大街小巷到處是狂歡的人群,他們不論男女老幼,均喬裝打扮,盡情地歌唱,盡興的跳舞。他們有的打扮成達官貴人、王孫公子,有的打扮成工人、農民,還有的打扮成東方商人、印第安人和非洲獵手。大、中學生多數則扮成小丑,在衣報上寫著各種標語和良好祝願,向外來遊人募捐。孩子們戴上動物臉譜,用彩色紙屑和塑膠沫手槍嬉戲打鬧,不時地還對旁邊遊人發起“攻擊”,弄你一身紙屑或塑膠沫,遊人在驚恐之餘,便回之以開心的微笑。
“痴人”方陣遊行以其獨特的扮裝引人注目,他們頭戴鴕鳥羽毛帽,身穿金黃色的“武士”服,肩上披著白披肩、繫著白領帶,腰間系掛著許多銅鈴的彩色腰帶,腳穿碩大的木鞋,左手拿著用樹枝紮成的小掃帚,右臂掩著一個裝滿橘子的柳條筐,臉上戴著傳統的蠟制面具。
他們邊走邊笨拙地跳著舞,不時引起人們的哈哈大笑。據說他們穿的衣服有的是其祖先傳下來的,有的則是租來的,租金很貴,租一套要花1萬比利時法郎。這種服裝比較特別,是雙層,用時裡面要鼓鼓囊囊的裝滿稻草,穿上它走起路來又笨又蠢,十足像個呆頭呆腦的傻子,所以人們都叫穿這種衣服的人為“痴人”。裝扮“痴人”的人凌晨四點鐘便起來了,等化裝和往衣服里填草後,再吃早餐。早餐後他們一家便穿上衣服,挨門挨戶地去尋找同伴,差不多要到九點鐘才能集合好隊伍,組成方陣。然後便在鼓樂手的引導下,穿街過巷地環城遊行和表演。
正午時分,“痴人”們走進市政府大廳參加授獎儀式,那些連續50年扮裝“痴人”的,可榮幸地接受市長頒發的紀念獎章。晚上的焰火晚會是班什狂歡節的高潮。這時,華燈齊放,焰火四起,把市政廳前的廣場上照得如同白晝。廣場上的人群興高采烈,手舞足蹈,男人們抱著啤酒瓶子一個勁地猛喝,女人們則高興地狂舞狂歌。
班什狂歡節班什狂歡節
突然,“痴人”們開始把柳長筐里的橘子拋向人群,霎時間,廣場上、大街小巷,到處是橘子橫飛,鼓樂聲和狂呼聲響成一片,震耳欲聾,整個班什城都沉浸在一片歡迎之中。據說,“痴人”拋出的橘子是吉祥物,打在誰的身上,誰在這一年就無災無難,平安如意。

申請非遺

2003年11月班什狂歡節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這是歐洲四項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中的一項,另外三項分別是義大利西西里島的木偶戲,立陶宛的十字形民間工藝和西班牙的神秘劇。
班什狂歡節班什狂歡節

準備工作

提前6周開始準備
當地人創立班什狂歡節的初衷,是為了在開春之際驅魔打鬼,祈求來年有個好年景。班什狂歡節一般在每年的二三月間,即行宗教聖灰禮儀的星期三前舉行,從星期日到星期二持續3天。現今,班什狂歡節仍然完好地保留了最初的形式,如:化裝遊行、鼓樂演奏等,尤其是狂歡節的核心人物“吉爾”(意為戲班中傻頭傻腦的小丑人物)具有神秘色彩,是班什狂歡節的一大看點。每年狂歡節期間,成千上萬的歐洲人乃至世界各地的遊人來此觀光,為的是一睹“吉爾”的風采。
鼓手排練是項重要內容,平時各團體也組織年輕人定期參加鼓手培訓,學習“班什鼓點”,使其代代相傳。普通的家庭則精打細算計畫一年的開銷,有的錢能省則省,但必須留出錢購置狂歡節的各種服飾,應付必要的節日花消。班什人儘管為狂歡節付出不少,卻樂此不疲,從中得到巨大的精神享受。不少到外地甚至國外工作的班什人,每年都想方設法擠出時間,趕回來參加狂歡節。39歲的菲利普在盧森堡居住,自從10以年前離開家鄉班什以來,他幾乎年年帶著全家老小回來參加狂歡節。對他們來說,狂歡節好比是一年中的“第二個聖誕節”。

面具和帽子

班什城,也稱“吉爾城”,“吉爾”是班什狂歡節的“象徵與靈魂”。
狂歡節期間,“吉爾”身穿華麗的服裝,頭戴怪誕的面具和昂貴的鴕鳥毛帽子。神秘的“吉爾”在班什人心中擁有近乎“神聖”的地位。班什人以此為榮。每個班什人小的時候,這種榮譽感就開始形成,並成為他們生命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為期3天的狂歡節中,星期二的活動最隆重和最熱鬧,這是人們惟一能看到盛裝“吉爾”的時刻。
班什狂歡節班什狂歡節
我曾經兩次親歷班什狂歡節的盛況。激越的鼓點震耳欲聾,響徹全城。城裡的各條街道人山人海,穿著各色服裝的化裝隊伍踏著特製的木鞋,隨著“班什鼓點”和“班什風琴”翩翩起舞。
星期二下午,盛裝的“吉爾”開始向圍觀的人群投擲柑橘,這是狂歡節的高潮之一。全城約有900名“吉爾”,他們人人手提竹籃,不斷地將籃子裡的柑橘拋向人群。據說,這時的柑橘是一種美好的祝福,接到柑橘或被柑橘擊中的人會有好運。此刻,班什街頭好像在下一場“柑橘雨”,遊人為柑橘砸到身上而驚喜,發出一陣陣開心的歡呼聲。四處拋飛的柑橘掉在地上,很多都被人們踩爛了,滿地狼藉,但是沉浸在喜悅中的人們毫不在意。

扮演“吉爾”的個條件

班什,不是任何人都能扮演“吉爾”的。誰要想在狂歡節上穿上“吉爾”的盛裝,必須符合3個條件:一是男性,二是比利時人,三是班什的居民或在班什居住5年以上。新人要想扮演“吉爾”,必須由老“吉爾”推薦才能獲準。
班什狂歡節班什狂歡節
當狂歡節中輪到“吉爾”出場時,對“吉爾”扮演者的家庭來說是神聖和莊嚴的一天。全家人凌晨3點起床,等待專人上門為“吉爾”著裝,填充服裝前後胸背部位的稻草,佩戴裝飾。整個過程像宗教儀式,在家中其他成員的注目下完成。女主人含著興奮的眼淚看著家裡的“吉爾”穿好服裝,為他打好最後一個帶結,並端上預先準備好的香檳。
從邁出家門的那一刻起,“吉爾”就不能單獨走動了,必須有專門的鼓手陪伴,踏著鼓點去同別家的“吉爾”會合。“吉爾”的隊伍不斷壯大。
按規定,出了家門的“吉爾”只能或走或站或舞,不能坐著。即使在咖啡館裡,“吉爾”只能站著喝飲料,直到鼓手將他們送回家。回到家後,女主人要像招待貴賓那樣伺候盛裝的丈夫或兒子進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