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貢唐卡

熱貢唐卡

熱貢唐卡,青海省同仁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熱貢唐卡既吸收了漢地文化,又繼承了藏傳佛教及西藏唐卡藝術風格,經過不斷地傳承及變遷,形成了鮮明的時代及地域風格特徵,內涵也變得更加包容與豐富。熱貢唐卡構圖飽滿、色彩艷麗、線條優美、圖案繁密。由於青海藏族人民的生存環境,審美視覺養成了對三原色的偏愛,喜歡紅、黃、藍、綠、白等限量的純色。在色彩方面,有別於西藏唐卡,熱貢唐卡色彩艷麗,更具有跳躍性,畫面更顯活潑和節奏感。線上條方面,熱貢唐卡的線條使用比西藏唐卡更為講究,尤其是金線的運用,使得熱貢唐卡有“富麗堂皇”的特點。在染色技法上,熱貢唐卡多採用平塗,突出色彩本身美感。

2015年12月29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熱貢唐卡”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熱貢唐卡
  • 產地名稱:青海省同仁縣
  • 產品特點:構圖飽滿、色彩艷麗、線條優美
  • 地理標誌:國家質檢總局地理標誌產品
  • 批准文號:國家質檢總局公告2015年第162號
  • 批准時間:2015年12月29日
產品特點,品質特性,品種分類,工藝流程,產地環境,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專用標誌使用,

產品特點

品質特性

(一)熱貢唐卡具有獨特的新曼唐畫風
在唐卡繪畫發展歷史中,繪畫技藝大致分為“曼唐派”和“欽澤派”兩種畫風,前者擅長靜相畫,後者擅長猛相畫。熱貢唐卡的繪畫技藝主流屬於曼唐派,並對曼唐畫藝不斷進行完善創新,在創作過程中又兼有欽澤派畫風,還融入了中原佛像的水彩畫藝,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技藝、新的畫風,在唐卡創作中獨成一體——創立了“新曼唐派”畫風。熱貢唐卡在繪製主要佛像方面,總結提煉了自己的一套技藝,凝聚了自己的風格,而且以繪畫口訣的形式傳授。例如繪製“勝樂金剛”的四面多臂臉型的口訣是:“先要打好堅中線,蓮座高三指,日輪座高一指,男妖女鬼高八指,蓮座共高十二指;頂鬢在頭頂中央,髮鬢高十二指、頂珠高二指,頂鬢總高十二指;額部高三指半,面部高十二指,心口臍眼和會陰,依次相距十二指,大腿長度十六指,膝蓋高度是四指,小腿長度二十四指,腳背厚度三指;……”熱貢唐卡對釋迦牟尼佛像、觀世音菩薩像、金剛亥母像和度母像等主像都有具體的形象和嚴格的規定。總之,熱貢唐卡所創立的新曼唐派,在繪畫中講究技法程式,畫面色調整體沉穩,神像造型寬大渾厚,樸素大方,雄健有力,色調淳樸、濃重;線條活躍、流暢、圓潤,變化豐富、感染力強,畫面效果與藏傳佛教的神秘、深奧相配。
阿彌陀佛唐卡阿彌陀佛唐卡
(二)熱貢唐卡講究用料,色彩濃艷靚麗的特徵顯著
色彩是熱貢唐卡的重要特徵。鮮艷奪目,端莊大方,佛像生動。熱貢唐卡從色彩造型、色調、描金等方面都與其他唐卡有著顯著區別。在色彩造型方面,熱貢唐卡中的石山色彩濃重,描金面積多,以冷調為主,造型與國畫石山的造型類似。石頭線條曲折繁多,與國畫山水中的皴法相似,其他唐卡石山色彩淡雅,以暖色為主,造型簡單明快只有山之形。在色調方面,熱貢唐卡清新、亮麗,以粉綠和藍青為主色調,而其他唐卡以翠綠、紅色為主色調,例如在其他唐卡中的花葉色彩大多較深,靠近墨綠,而這中色調在熱貢唐卡中幾乎不見。在用金方面,更是熱貢唐卡的一大突出特色,且用金技藝獨具特長。其他唐卡也用金,但沒有熱貢唐卡用金量大。熱貢唐卡畫中極為細緻的彩繪唐卡,好多地方描金達到了極致,用極細的線大量描金,使畫面富麗堂皇,令人肅然起敬。熱貢唐卡中的佛像的背光、光頭、衣紋巴扎與飾物都是描金的重要部位。佛像周圍的光環、宮殿、樓台、花草等也用金線勾畫。大量金色的使用,不僅可以使唐卡畫面更加富貴、華麗,同時能壓住其他鮮艷的顏色,使整個畫面顯得和諧。熱貢唐卡以精細的線描造型為基礎,以同樣精細的色線勾描為核心,注重表情神態的描畫,運用大量的對比色突然畫面,並用描金等技法把畫面的各種顏色統一起來,形成華麗鮮艷,生動感人的藝術風格。
按照色彩劃分,熱貢唐卡主要有彩唐、金唐、黑唐、朱紅唐等。
——彩唐:以各色顏料繪製的稱彩唐。
——金唐:以黃色為底色,並以金線條繪製的稱金唐。
——黑唐:以黑色為底色,並以金色線條繪製的稱黑唐。
——朱紅唐:以紅色為底色,並以紅色或金色線條繪製的稱紅唐。
(三)熱貢唐卡注重構圖,畫面繁華、飽滿,裝飾效果強
要了解熱貢唐卡的構圖特點,從天地的畫法上最能體現出熱貢唐卡與其他唐卡在構圖上的區別。其他唐卡對天地的過渡要求很高,講究過渡平和沒有筆觸,使整副畫面空曠,過渡面大而色調古舊。而熱貢唐卡構圖繁華、飽滿,從而天地空間狹小,沒有大面積過渡,在空白處大多以各種花紋和巴扎圖案填滿。在繪畫雲彩是,其他唐卡的雲彩過渡後一般不構邊,效果更接近於真實,而熱貢唐卡一般要構邊,雲的造型也一樣,前者穩重、自然,後者裝飾性更強。熱貢唐卡在取景布局上視野廣闊,不受時間、空間的局限,把同一主題而發生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事物組合在一起,使一副作品猶如一本連環畫,使畫面有咫尺千里之感,具有較強的感染力。
(四)熱貢唐卡繪畫原料多取材於天然礦物質、植物、動物中,熱貢唐卡色澤經久不衰
熱貢唐卡的一個鮮明特色是色彩的濃艷靚麗,這就對繪畫所以顏料有極高要求。熱貢唐卡可用顏料,全部由自己加工製作,大部分取之自然。礦石類有:白土、紅土、南鹼、硃砂、藍靛石、水銀、硼砂、寒水石、石膏、土礬、砒石、雄黃、鐵砂、方解石、食鹽、紫銅礦石、硫磺、黃銅礦石及銅氧化物,以及金、銀、玳瑁石、貓眼石、胭脂、墨錠等;植物類有:野菊花、綠絨蒿、高山蓼、牛膀子、黃花、飛燕草、報春花、扁豆花、避陽草、青蓮花、油松、櫻桃果等。藥材類有:黃連、松香、松脂、藏紅花、杜仲、龍膽、薑黃及一些海藻類寄生物;還有動物類:海螺、珍珠、龍骨、戴帽、珊瑚等。這些礦石和動植物顏料的經過嚴格、繁雜的程式炮製、萃取,製作成各種顏料。熱貢唐卡所用顏料分為基本顏色和分支顏色。基本顏色是白、黃、紅、藍、綠五種。分支顏色為中性,分黃丹色、肉色、淡胭脂色三種;黑色、栗色、土色三種;紫色、骨色、玉色三種。其餘顏色都由基本色和分支色配製而成。就是這種色彩原料,造就了熱貢唐卡藝術的生命和輝煌,使它的色澤艷麗鮮亮,油潤壯麗,經久不衰而著名於世。
(五)熱貢唐卡顏料炮製、調配方法獨特,用色技法獨具匠心
有關顏料的調配,熱貢唐卡藝人摸索探討積累了較豐富的經驗,沉澱了許多獨特的方法,創造出了自己獨有的配方原則和嚴格的操作規程。他們將這些寶貴的經驗總結成歌謠流傳:
硃砂石青和石綠,三種顏料輕輕調,
調製之時要注意,稍有濕度很重要。
黑色白色和黃色,三色顏料用力調。
硃砂製法雖然多,大體製法同石青。
砒石乾研保其色,水研稀薄呈淡黃。
調製其他顏料時,首先需要乾研製。
研製容器要乾淨,千萬不能落灰塵。
可以說調製顏料是熱貢唐卡創作中形成的獨具特色的絕技,顏料調製方法與眾不同。如,金粉顏料的調製,配方和其他地區唐卡顏料的製作工藝大致相同,就是金箔、骨膠和水。但熱貢唐卡藝人還要添加一種熱貢特有的植物汁液,而且特別講究調製環境的溫度和手法的力度的控制。因為溫度和力度的控制對礦物顏料的沉澱和層次的形成起很大的作用,直接影響顏料的色澤鮮明度,亮度、均勻度等效果,溫度和力度把控好了,調製出來的顏料使用起來流利、均勻,唐卡的整體色澤效果就能提升起來。所以,在熱貢唐卡的繪製過程中,顏料的製作、調配及其運用的技法和熟練程度,是衡量熱貢唐卡藝人水平的重要內容。這就是絕活,是熱貢唐卡不同於其他地方唐卡的根本所在。再如“西的兒”,調製好的“西的兒”就像清水一樣,很淡,在使用中眼睛根本看不出色彩的濃淡,全憑藝人的經驗和技巧,掌握不好就會影響畫面效果,會出現斑點、顏色深淺不一等瑕疵。
熱貢唐卡的色彩不是一次就畫上去的,需要經過幾次描繪,逐漸達到所需要的色彩效果。基本色調不能太深,以淺色為宜,看上去淡雅清秀,給人以輕鬆大方之感。畫師隨用隨調,每次上色都很淡,分幾次填色才達到所要求的效果,而且畫布吸收得也要好,要求顏料滲入畫布,融為一體,看上去似乎是天然雕飾。妖怪和妖風色彩的描繪,在藍天中加上黑色,再加上大紅,使整個色調錶現出紅中蘊藍黑的質感,看起來怪異、兇猛,色調與主題給人一種殺氣騰騰的感覺。這樣的色調符合各種妖怪的形象和畫面的整體要求,形成了極大的反差,給人以強大的震撼力。熱貢唐卡的顏料製作和使用技法的獨到之處,使其在同類藝術中別具一格,成為藏畫藝術的一種風範。

品種分類

根據製作唐卡所用材料,可以將唐卡分為兩大類。一類用絲絹製成的唐卡叫做“國唐”,另一種用顏料繪製的唐卡叫“止唐”。
根據絲絹材料的不同,“國唐”也有以下五種:
(1)繡像“國唐”:用各種不同的絲線經手工刺繡而成的唐卡。
(2)絲面“國唐”:製作這種唐卡是將各色的絲絹切成各種形狀的布塊,然後再用針將拼成畫面的各色布塊縫接起來。
(3)絲貼“國唐”:將切成的各種彩色布塊用膠粘在畫布上組成畫面。
(4)手織“國唐”:用絲線經手編織而成的唐卡。
(5)版印“國唐”:這種唐卡是用墨或硃砂作顏料用套版直接印在絲絹上,套版主要用木版,偶然也用銅版或鐵版。
由於唐卡的畫法多種多樣,“止唐”也有多種。人們主要是依據畫背景時所用顏料的不同色彩來區分“止唐”的種類:
(1)彩唐:一種用各色顏料畫成背景的唐卡。
(2)金唐:一種用金色顏料畫背景的唐卡。
(3)朱紅唐:一種用朱紅色顏料畫背景的唐卡。
(4)黑唐:僅用墨色畫背景的唐卡。
(5)版印“止唐”:這種唐卡的製作方法與製作版印“國唐”相似。唯一的區別是,“國唐”印在絲絹做成的畫布上,而“止唐”則印在棉布做成的畫布上。

工藝流程

藏族人把畫師統稱為“拉日巴”,意思是畫佛或神的人。從這個意義上講,唐卡不是隨便一個會畫畫的人就能畫的,而是有一定要求的,這個要求不單單是繪畫技法的熟練,更重要的是畫師本人是否對唐卡繪製的宗教儀軌瞭然於胸。
繪製前,舉行誦念經文,奉獻供品或發放布施等宗教儀式,並嚴格持戒及淋浴。
選擇尺寸合適、織工細密的白布或沒有圖案的絲綢。
將畫布繃在木質畫框上,再用繩子把畫框按之字形繩路綁在畫架(藏語叫“唐桌”)上。
在畫布上均勻塗抹由藥用植物中提煉的膠水(藏語中稱“旺保拉巴”)並曬乾,其目的是防止畫布吸附,否則棉布或絲綢滲入顏料容易“變花”。
再塗抹一層含有石灰的漿糊。
用貝殼或圓石等光滑之物反覆摩擦布面,直至布紋看不到為止。以平整、均勻、不透光為準。
起稿(藏語稱“姜瑞”)
必須嚴格依據繪製佛像的度量,否則不能稱其為佛像也不能開光。
首先畫定位線,比如邊線、中心垂直線、對角線等。
用灰條繪製人物輪廓,這個圖叫“白圖”;之後再用淡墨線勾畫定稿,叫“黑圖”。
著色(藏語稱“嘎傑巴”),先畫景色、水泊、岩石、山丘、雲霧等。一次只能上一種顏色,而且要先上淺色,後上深色,這種分色渲染的過程藏語稱“當傑巴”。
為佛像上色。
現繪蓮花座,再畫衣飾,最後畫佛像,先淺色後深色。
用金色繪製衣服上的圖案,稱為“金畫”,其他地方如需金色來勾邊,則稱“金線”,兩者不能混淆。
將所有需要用墨勾的線再勾勒一遍,藏語稱“傑節巴”。
所有線條勾勒完畢後,則是繪工的最後一項,也是最關鍵的工作“開眼”,這有點類似於國畫中的“畫龍點晴”。
裝藏,請高僧在佛像的額、下巴、勁等背面寫下六字真言等並用各種彩緞進行裝裱,藏語稱“故夏”,然後送到寺廟內請高僧誦經,進行開光儀式,一幅唐卡才算完成。

產地環境

同仁縣位於青海省東南部、黃南州東北部,東與甘肅省夏河縣為鄰,西與貴德縣接壤,南臨澤庫縣,北連尖扎縣和循化縣,地處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的交錯地帶。其中心隆務河谷兩岸農牧業都很發達,獨特的地理環境為熱貢藝術的繁榮提供了良好的物質條件。
隆務河縱貫同仁縣全境南北,形成東西部山區和中部河谷地區。境內山巒起伏,溝谷相間,地勢南高北低,最高海拔4767米,最低2160米,相對高差2607米。地形可分為河谷川地、低山丘陵、中高山腦山、高山4個區域。年均氣溫5.2℃,年均降水量125.1毫米,無霜期約67天—152天,屬涼溫半乾旱地區。全縣總面積3275平方千米。
同仁縣的礦產資源較為豐富,分布廣、品位高,是青海省10個資源開發重點縣之一。金、銀、銅、鉛、鉬、錫、石灰石礦、石英礦等均有較高的開採價值,現已開發利用的有鉛鋅礦、石英礦、金銅礦。同仁縣處於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地帶,發達的農牧業,豐富的礦產資源,都為熱貢唐卡的誕生和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同仁地理同仁地理

歷史淵源

一、形成期(唐末至元末,10世紀初至14世紀中葉)
自三僧格在吾屯一帶傳播並培養唐卡繪畫藝人,便開了熱貢藝術的先河。隨著藏傳佛教“後弘期”的興起,安多地區大興寺院,唐卡藝人就有了施展才藝的機會,促進了熱貢藝術的發展。10世紀至11世紀,由於受滅佛運動的波及,西藏的繪畫藝術處於消匿階段,而吾屯一帶的藝術恰巧趁東(唐朝)、西(吐蕃)滅佛之機走向新興。唐卡吸收尼泊爾、西藏和漢畫的藝術養分,開始形成獨樹一幟的畫風。
在吾屯上寺保留著八九百年前(唐宋時期)的《阿彌陀佛》唐卡一幅,是樸實無華、注重人物刻畫的古雅之作;尕沙日珍藏的十六羅漢,可能時間稍後,但從樸拙生動的造型,厚重單純的設色,畫面上很少裝飾,亦不用金等特點來看,也繼承了唐宋古樸篤實的畫風。
此外,尕里班治達所作的唐卡《彌勒像》和《文殊像》,也是能體現早期畫風的精彩作品。彌勒和文殊均呈現女性化的形象,使人感到和善可親。主像及周圍的羅漢、天王等各個形態微妙傳神,造型獨特。背景的山巒、樹木用色沉著、統一,非凡的線描功力,既突出了人物,又使整個畫面顯得優雅和諧,是早期唐卡中的精品。
這些為數不多的古老唐卡,沒有個人署名。因為繪製佛像是神聖的職責,是為個人和眾生積德行善,不能體現個人的榮耀。這種觀念,千百年來,一直影響著歷代畫師。面對著古老唐卡,很難確定其作者,只能從其古舊面貌大致推斷創作年代。
二、興旺期(15世紀至18世紀)
明清之際,唐卡已發展成熟,形成了自己光彩奪目的獨特風格。它種類繁多、色彩豐富、人物鮮活、構圖新穎,做工更加精細,是我國藏傳佛教繪畫中的瑰寶。
這個時期的唐卡內容已開始突破了宗教藝術框架,從佛像到天文地理、民俗民情都有所表現,真實地反映了當時藏族社會的生活。代表作品如《無量光佛》、《釋迦牟尼本生傳》、《女護法神》等。
扎西加的《釋迦牟尼本生傳》(85厘米×55厘米),在一幅不大的畫面上繪出了釋迦牟尼從誕生到涅槃的全部過程。其中佛祖放牧的幼年,完全是一位普通藏家牧童形象,頗富田園情調。畫面布局合理,穿插巧妙,每一組畫既是獨立的場面,又是整體不可分割的部分。每一組的人物、景物都畫得非常精緻,所有人物造型都十分嚴謹。
清初的唐卡《宗喀巴》,畫面上幾個飛天就很少仙女氣息,而是藏家姑娘的造型,不像敦煌壁畫的飛天那么飄逸、靈動,略具沉重、篤實之態。宗喀巴的母親也沒有神佛色彩,而是一位勤勞、樸實的勞動婦女形象,極具人情味。
構圖方面,也打破了以往主畫、副畫的大方塊、周圍小方塊的結構,擺脫了連環畫式的表現手段,而是講究畫面的整體和局部的統一中求變化,多樣而協調。如尕沙日覺巴畫的《十一面觀音》(100厘米×69厘米)構圖勻稱、比例適度,面部和藹,與披掛、瓔珞和細膩的手臂肌膚裝飾得華貴而不俗,整體效果堪稱至善至美。
唐卡經過幾百年的發展,積累了豐富的創作經驗,其理論著作也在15世紀後期出現,那就是曼喇東主嘉措的《佛像標準如意寶》,堪稱劃時代的繪畫論著。這位15世紀初葉出生在山南曼唐地區的天才,不但創立了曼唐畫派,而且把唐卡藝術從實踐到理論大大地提升了。《佛像標準如意寶》自問世至今,成為歷代畫師繪製唐卡的依據和標準。
三、繁華期(19世紀至20世紀中葉)
清雍乾時期,奉行藏傳佛教,把喇嘛教定為國教,到處修建、擴建寺廟,為熱貢藝術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政治基礎和充足的經濟條件。隨著喇嘛教地位的提高,熱貢藝術的風格也起了變化,追求華麗、莊嚴,以絢麗體現自身的權貴,削弱了前期的清雅之風、苦行之規。為了適應這種政治地位的變化,熱貢藝人們不斷吸取內地宮廷藝術之精華,唐卡繪畫向著色彩濃艷、燦爛耀目、裝飾精美的極端邁進,大有爭奇鬥豔之勢。
這一時期的作品和藝人之多都是空前的。僅從1961年初熱貢藝術已開始走向衰落的一份專項調查表看,單是吾屯上、下莊能獨立繪畫、泥塑的藝人竟有324名之多,而全莊人口不足1300口,除去婦女、兒童、老人、學徒,成年男子可謂人人作畫,戶戶丹青了。
由於藏傳佛教的傳播越來越廣,寺院數量飛速增長,經堂、佛閣的裝飾越來越要求富麗堂皇,唐卡需求量急劇增加。個人獨立創作情況發生了變化,出現了流水作業的畫坊,一個藝人畫一個局部,一幅作品很難說是哪一個人的創作,作畫者失去了獨立的思考和個性,給唐卡藝術帶來了千畫一面的僵化,失去了原有獨創的生氣。但這種模式化的生產,也迫使一部分頗有見地和追求的藝人離開村莊、家庭,在四處繪畫的過程中,學到一些新鮮的東西,倒有了博採眾長的機遇。比如對敦煌、衛藏、漢地藝術精華的吸收,從而更加豐富了熱貢藝術的表現手法。脫俗、探深求新的藝人仍占主流,他們沿著藝術長河奮勇搏擊,把熱貢藝術不斷推向更高境界。這一時期湧現了一大批知名畫家,如年都乎村的郭什達、啟旦、元旦、久美尼瑪、更登、旦將;吾屯上、下莊的多吉先、完德卡、貢巴他、吉他本、夏吾才讓、洛藏尼公、尖措、桑傑、才讓多吉;郭麻日、尕沙日村的龍本·香曲熱賽、桑吉太、更藏、香切等幾十位。他們給唐卡樹立了鮮明的藝術特點:注重形式的完美,並具浪漫色彩;強化了人體結構的動態刻畫,使造型與裝飾並重;拓寬了題材及表現內容,更趨於生活化。作品已不局限於佛像繪製,把歷史故事(如文成公主進藏)、神話傳說(如意樂仙女)、英雄傳奇(如格薩爾王傳)以及自然風光、山水花鳥、草原牲畜都注於筆尖。
四、沒落、復興期(20世紀中葉至今)
1958年至“文化大革命”結束,唐卡藝人的繪畫工具被沒收,付之一炬。有不少忠貞於熱貢藝術的畫師和民眾,頂著壓力把珍貴的壁畫、唐卡,用大幅標語、口號偽裝起來,用泥巴糊在牆內保存了下來。他們以地當畫布,用樹枝當筆,偷偷習畫,深夜在炕頭上悄悄向老藝人討教。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撥亂反正,熱貢藝術迎來了復甦。唐卡及各類宗教藝術,重新大放異彩,被譽為“青海高原的一朵鮮花”、“我國民族藝術寶庫中的一顆明珠”。
由於產品暢銷,需求量劇增,熱貢藝術成了發家致富的主業,從而催生了粗製濫造的現象。然而大部分中年畫師仍舊認真作畫,敬信佛法僧三寶,嚴格按照度量標準繪製,遵祖傳遺規,把繪製佛像視為取得正果的途徑。具體到畫佛像的每一部位都視作一種功德和因果報應,比如畫好頭像,可使人發家致富;畫好眉目,可以遇難呈祥;畫好上身,可使五穀豐登……相反,不按照度量標準盡心繪製,則災難臨頭,如肩膀歪斜,會遭毒打;胸部失真,會活不長久;五官不正,有遭不完的罪孽;任意杜撰,醜化佛像,會被打入十八層地獄……這些以功德、因果報應來規範藝人,不僅樹立了良好藝德、情操,也為唐卡的良性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年輕藝人在精神、物質的鼓動下,競相努力學習,很快掌握了32相、80種好功德、9種舞姿、31種飾品的繪製技能。即使是識字不多,不懂人體比例關係的藝人,也從前人的實踐經驗中總結出用手指代替尺寸的簡便易行的方法:面部的長度是12指寬,脖子4指,肩至肚臍兩個頭(24指),肚臍到襠6指,腿到膝24指,身寬24指……按此比例放大縮小作畫——這獨創的“指頭比例法”完全符合人體實際。
短短二十多年,數以萬計的唐卡從熱貢走向國內、海外,上千的藝人在迅速成長,湧現了一大批中年畫師,形成了設色華美、構圖精巧,表現力強勁的風格;在題材的豐富性、人物的個性化等諸多方面都有了新的開拓。尤其是集唐卡的繪製、徵集、鑑定、收購、宣傳、促銷於一體,形成商業化的運作模式,以適應新世紀的發展,走上前人無法涉足的新途徑。

生產情況

2008年,規模以上熱貢文化特色企業達24家,年產值2300多萬元。
2013年,熱貢藝術產業收入超過3億元,人均收入超過2萬元。

產品榮譽

2006年,藏族唐卡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8年,熱貢成為中國第三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
2009年,唐卡與堆繡、彩塑和銅雕等一起以“熱貢藝術”之條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015年12月29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熱貢唐卡”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熱貢唐卡產地範圍為青海省同仁縣現轄行政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一、原料要求
1.顏料:繪製所用的“瓷噶爾”、“紅土”、“森達熱”、“西的”“、毛洛”等顏料必需產自產地範圍內。所用顏料比例不低於25%。禁止使用人工合成的化學顏料。
2.畫布:白色棉布或亞麻棉布。
二、加工工藝及要求
1.工藝流程:製作畫框→加工畫布→素描定位→彩繪→勾勒線條→勾勒金錢→裝裱→成品包裝。
2.工藝要求:
(1)畫布上膠:繪製前在畫布上塗布骨膠。骨膠濃度10%至15%。
(2)打磨上粉:打白石粉塗抹均勻,打磨平整,光滑無洞易上色,處理後畫布應平展。
(3)勾勒金線條:磨細金箔,細度通過1600目篩網;描畫出的金錢條均勻、流暢、細膩、光亮。
三、質量特色
1.感官特色:畫面平整,布局完整,色彩搭配協調;色度均勻一致,交接線吻合;顏料柔和,薄厚適度,經久不退色。
2.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產品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必須符合國家相關規定。

專用標誌使用

熱貢唐卡產地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經青海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審核,報質檢總局核准後予以公告。熱貢唐卡的檢測機構由青海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在符合資質要求的檢測機構中選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