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樹藏娘唐卡

玉樹藏娘唐卡

藏娘唐卡藝術和熱貢唐卡藝術是藏傳佛教藝術中的傑出代表,在傳承和發展中,它們為闡發和弘揚藏傳佛教教義產生了重要影響,同時,也對繼承和豐富民族傳統優秀文化遺產起著重要作用。二者在很多方面具有相同之處,但也有各自的風格和特色。

藏娘地區地處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州府結古鎮以北,沿通天河北上約120公里處。在這個地區的歇格村有一座藏傳佛教薩迦派寺院,名為桑周寺,距今有近1000年的歷史,現常住僧人20多人。而該寺所擁有的藏娘古塔則為藏區負有盛名的宗教聖地之一,其聲名遠播印度、尼泊爾、蒙古國等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玉樹藏娘唐卡
  • 地區:藏娘地區
  • 文化範疇:佛家
  • 歷史時期:距今1000年
歷史沿革,風格特點,傳承發展,藏娘唐卡分類,止唐,規唐,“吏冊”,“達冊”,“支冊”,“札勒”,“伊覽”,“蓋格欽姆”,

歷史沿革

公元10世紀末,印度佛學大師班欽·彌底加納到藏娘地區弘法期間,向當地民眾傳授唐卡的繪製技藝。班欽·彌底加納是精通十明的大學者,特別對工巧明的掌握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他向弟子傳授佛教、泥塑、陶器、建築、語法等以及佛家廟塔的結構形式。在傳授唐卡、壁畫、雕刻和泥塑工藝的同時,親手製作了許多傳世之作。如他曾在一塊豌豆大小的黑石上鑲嵌白石雕刻的立體佛像一事,被寫入史冊,稱為佛教界的傳世佳話。藏娘佛畫藝術因此頗具魅力,聲名遠揚。據記載,藏娘佛畫繼承了班欽·彌底加納的畫風,而熱貢藝術繼承了班智達·達拉仁哇的畫風,兩地佛畫的構圖形式,表現手法和上料著色等非常相似,不是行內人士,很難分辨。

風格特點

據有關專家鑑定,藏娘佛畫藝術的風格特點表現為造像度量嚴格,色彩明快,底色厚重,形象粗壯飽滿;採用渲染技法,層次豐富細膩,善用灰色表現皮膚;人物和毛髮有虛實變化,形象邊線的節奏十分豐富,象徵作為藝術表現手法之一被廣泛套用。自班欽·彌底加納以來的繼承譜系雖有嚴重端層,熱恩與拉代二位藝人在特定的時期,作為傳承人,享有“幻化畫師”之美譽。被藏娘歷代畫師引以為榮。桑周寺有一幅著名的唐卡名叫“公保協扎”(意為會說話的絝主),作為鎮寺之寶,被秘藏於某處。據說是執恩、拉代兩位唐卡藝術大師所繪。此外,寺院還珍藏了這兩位大師的八幅作品,即《八號蓮花生》。由於這些作品的存在,桑周寺愈顯古老和神秘。18世紀末19世紀初,在藏娘地區享有“夢幻畫師”美譽的著名唐卡藝術大師有瑪燕曲珠,其繪畫成就及功德在桑周寺新修大經堂銘文中有詳細記載。
因藏娘塔的盛名,藏娘地區的唐卡藝術被稱之為藏娘唐卡藝術。藏娘唐卡藝人零散分布在各個村社,依照藏娘塔的傳說來看,該地民間成規模的繪畫藝術流傳已有近千年的歷史。這裡的畫匠主要以畫藏傳佛教為題材的作品為主,兼顧民居的油漆彩繪。很多村民家中都收藏有一定數量的古老唐卡。唐卡的繪製年代距今幾十年至幾百年不等。古唐卡的色彩、質地、主題與風格,帶給看慣現代唐卡的人卻是一種震撼與誘惑,讓人目不暇接,愛不釋手,感嘆不已。古唐卡採用天然礦物顏料,色彩經久不變;主題與畫風相對現代唐卡繪畫似乎少了規範和拘束,因此生活氣息濃郁,顯得鮮活而富有情趣。

傳承發展

藏娘唐卡的繪畫技藝基本上是家族內傳承,傳承脈絡較為單一、清晰。唐卡技藝的傳承主要靠師徒之間的言傳身授,有些藝人世家尚保留有部分珍貴的唐卡草圖,這些草圖是藝人在創作唐卡時利用剩餘的布頭碎料繪製的,尺度不一。由於歷史悠久,布色灰暗,有些素描草圖雖然模糊不清了,但任然能夠看得出圖案流暢的線條和人物鮮活的神態。這些草圖連同家庭珍藏的舊唐卡,都成為藝人們學習和繪畫的藍本,在很大意義上為保持和傳承技藝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傳統的藏娘唐卡除了手繪技藝外,還有一種手繪兼木刻套版印刷的工藝。這種技藝通常運用在有大量重複構圖的壁畫或唐卡繪製中。這是受歷史上當地的刻印佛經工藝影響的結果。從保存下來的為數不多的木刻印版來看,這些木刻印版都為陽刻,其線條流暢、工藝嫻熟,就藏娘唐卡藝術而言,既是一種傳統工藝,也是一種傳承手段。
歷史上藏娘唐卡工藝採用購自於西藏的礦物和植物顏料,所需的膠類通常是由動物皮膠或骨膠,其顏料及輔料的加工及使用都有獨特的工藝。但由於近代以來藏娘唐卡的需求量增加和藝人外出機遇的減少,純正的礦物顏料的使用也隨之減少。加上化工顏料色彩的艷麗和低廉的成本、便利的獲取途徑,使得傳統礦物顏料的加工和使用技藝在年輕人中瀕臨失傳。
傳說藏娘地區很久以前有兩兄弟在衛藏或尼泊爾學習唐卡藝術,後來一人來到藏娘地區居住下來,另一人到了熱貢定居,各自傳播技藝,從而產生藏娘和熱貢兩地的唐卡藝術。熱貢地區亦有兄弟學藝的傳說。但也有學者認為熱貢早期壁畫和唐卡的繪畫風格與如今藏娘地區唐卡藝術相似或相同。對兄弟學藝的傳說的分析,至少有這樣兩個方面的信息被表達,藏娘唐卡藝術和熱貢唐卡藝術是同源而不同流的,這就注定二者相似而不相同的風格特徵;其次,這種藝術的傳承是家族式的,而且在歷史上是由男性來從事的,這樣的傳承方式也直接來源於如同其他民間技藝的生計意義。
從文化空間來看,熱貢地區的民間技藝以唐卡、堆繡、石刻、木雕、泥塑、金屬加工等工藝種類以各自然村落為主體呈現出其村落屬性特色;而藏娘地區民間技藝唐卡、泥塑、石刻、木刻等多種工藝門類可以在一個村子或一個家庭並傳,而制陶、縫紉、金銀器加工等工藝又多在各個自然村傳承,這種分布格局直接受到藏娘地區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的影響。與外界交流的缺乏,使得其生產生活用品往往是區域內自給,各村落所突出的藝種能夠形成區域內物質需求的互補,從而使熱貢和藏娘構成類似而不相同的文化空間。
從現狀上來看,由於隆務河流域自古至今的交通意義,以及以隆務寺和拉卜楞寺為代表的大小寺院的影響,加之旅遊業高速發展,熱貢地區唐卡藝術呈現出一片繁榮景象;通天河流域由於寺院分散,教派複雜,交通及信息的閉塞,加上宣傳乏力,旅遊業發展尚不成熟,使藏娘唐卡藝術呈現出一種封閉和蕭條的局面。

藏娘唐卡分類

按照材質可劃分為兩種類型,即止唐和規唐。

止唐

藏語,意為四邊用彩緞鑲成的捲軸畫或緞邊捲軸畫,實際上就是手工繪製的唐卡。根據其顏料或材料的不同可分為9種:
  1. “納唐”,漢語稱“黑唐”,即整幅唐卡背景為黑色,佛像用金線或白線勾勒;
  2. “賽日唐”,漢語稱“金唐”,即整幅唐卡背景為金色,佛像用硃砂勾勒;
  3. “瑪日唐”,漢語稱“紅唐”,即整幅唐卡背景為紅色,佛像用金線或白線勾勒;
  4. “皺唐”,漢語稱“彩色唐卡”,即整幅唐卡背景為白色,佛像用各種顏料勾勒;
  5. “郭唐”,漢語“皮唐”,即在整張或局部人皮或獸皮上繪製的唐卡等等。

規唐

藏語,意為用綢緞或錦緞製成的唐卡。根據其材料的不同可分為3種:
  1. “規築”,漢語稱“堆繡或布貼畫”,即用真絲錦緞或布料剪裁貼制而成的唐卡;
  2. “澤築”,漢語稱“刺繡唐卡”,即用各種色彩絲線刺繡而成的唐卡;
  3. “塔築”,漢語稱“織繡唐卡”,即用各種彩色線條編制而成的唐卡。
藏娘地區如今規唐的製作工藝已瀕臨失傳,很多年輕的藝人已不知規唐的基本製作工藝,而中老年藝人也僅僅是聽說以前曾有藝人製作規唐,如今基本上沒有藝人會做這種唐卡了。
藏娘唐卡按形制可分為“吏冊”、“達冊”、“支冊”、“札勒”、“伊覽”、“蓋格欽姆”等。

“吏冊”

藏語,意為等身高度的唐卡。實際上就是在藏區安多地區所說的“間唐”,一般高為2米左右,長3米左右。這種唐卡一般供奉在寺院殿堂內的牆壁上。

“達冊”

藏語,意為箭身高度的唐卡。與安多地區所說的“先姆唐”相同,高約70厘米,寬約50厘米。這是一種標準的掛式唐卡,一般供奉在寺院殿堂或家庭佛龕。

“支冊”

藏語,意為人的小臂長短的唐卡。高約40厘米,寬約30厘米,這種唐卡一般供奉在家庭的佛堂里。

“札勒”

藏語,意為小型畫片。高約5厘米,寬約4厘米,這種唐卡一般用於活佛或高僧大德灌頂使用,只有火柴盒大小。

“伊覽”

藏語,這種唐卡只有“達冊”的1/4,高約35厘米,寬約25厘米,一般供奉在家庭的佛龕里。

“蓋格欽姆”

漢語稱“曬佛”,其大小不同,一般為高約20米,寬約17米,是寺院舉行佛事活動時使用的唐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