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土坯、磚或金屬等製成的生火做飯的設備。 2.指灶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灶
  • 拼音:zào
  • 偏旁部首:火
  • 部首外筆畫:3
基本字義,音形,輸入法,常用含義,古籍解釋,漢字演變,詳細字義,字謎,灶的書法,祭灶節,祭灶,打掃,禁忌風俗,

基本字義

音形

漢字:灶(灶)
拼音:zào
部首外筆畫:3
總筆畫:7

輸入法

五筆86&98:OFG 倉頡:FG
筆順編號:4334121 四角號碼:94810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7076

常用含義

◎ 用磚石砌成的生火做飯的設備:~。爐~。~突(灶上的煙筒)。
◎ 指“灶君”(中國民間在鍋灶附近供的神):祭~。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五音集韻》則到切,音躁。俗灶字。

漢字演變

灶

詳細字義

會意。字形一:從火從土,意為“火在土上燃燒”。字形二:從空(從穴從土,音義同“塞”),從黽意為“往(鍋底)不斷塞入乾柴”。本義:野外或家居燒煮用的土石設施。說明:字形一和字形二都是古漢字,現在通用字形一。字形一結構簡單,意思也清楚:在野外,平地上放三塊石頭,支撐住鍋子,下麵點燃乾柴就可以煮食了。若為防風,可以挖一個地坑,把鍋子放在地坑裡燒煮,叫做“埋鍋造飯”。字形二結構複雜,字從塞從黽,“塞”意為“往土穴里塞乾柴”,“”本指“吃食少而繁殖多”,引申指“可用少量乾柴不斷添加的方法保持火勢”。“塞”與“黽”聯合起來表示“一種土穴,可以不斷塞入少量乾柴以維持燒煮”。字形二所表示的鍋灶比較先進節能,是家庭廚房所用的類型。字形一是簡易型鍋灶,多在野外臨時搭建使用,但防風和保溫性能較差,所用乾柴較多。
同本義 [Kitchen range]
灶,炊穴也。——《說文
灶者,火之主。人所以自養也。——《白虎通·五祀
灶煙陽。——《漢書·五行志》
灶者,老婦之祭也。——《禮記·郊特牲》
井灶有遺處,桑竹殘朽株。——陶淵明歸園田居
(3) 又如:灶床腳(緊靠爐灶旁邊的地面);鍋灶;行軍灶;灶妄(掌爐煮飯的婢女);灶下養(廚役。古代對廚師的賤稱);灶燎(上灶頭燒火)
(4) 燒煉或鍛造的設備 [forge]。如:灶地(設灶製鹽的地方);灶稅(古代製鹽人家所交納的稅)
(5) 灶神[Kitchen god]
夏為太陽,其氣長養,祀之於灶。——蔡邕《獨斷》
接著一聲鈍響,是送灶的爆竹。——魯迅《彷徨·祝福》
(6) 又如:灶王(也稱“灶王爺”。灶神的俗稱);灶公(灶神的俗稱。相傳灶神上天奏事直言不諱,因喻正直的人);灶馬(木刻印刷在紙上的灶神像;灶神的坐騎)

字謎

◎ 車七退一守邊炮

灶的書法

灶的書法

祭灶節

小年是中國傳統節日,也被稱為謝灶祭灶節灶王節、祭灶、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在農曆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小年被視為過年的開端。

祭灶

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據說這一天,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報告這一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塗在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就他不能在玉帝面前說壞話。“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因此祭灶王爺,只限於男子。
由於中國人基本食用稻米,熟食一般不易保存,必須隨時烹煮。不像西方食用麵包,可以一次烘烤許多保存食用。所以對中國人來說,“柴”(燃料)是生活中“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里第一位重要的,沒有燃料,即使有基本糧食也沒有辦法食用。西方一般一個村莊只有一個麵包爐就足夠了,在中國必須每家都有一個爐灶。
由於每家都有爐灶,所以由此產生一個傳說,即玉皇大帝在每家派駐一位監督員-灶神(司命灶君、灶君、灶王爺、灶王),以監督考察這一家一年的所作所為,到了臘月二十三日這一天,灶神將上天向玉皇大帝匯報,玉皇大帝根據匯報來決定下一年對這家是獎勵還是處罰,第二年新年灶神再回來繼續監督這家的作為。祭灶節這一天,實際是各家歡送灶神上天的節日。

打掃

具體操作方式:由於一般每家在灶台附近貼有灶神畫像,有時還有灶王奶奶畫像陪伴,經過一年煙燻火燎,畫像已舊,面目黢黑。要把舊像揭下,用稻草為灶神扎一草馬,為了讓他“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還要賄賂他,用一塊黏稠的糖瓜或者是糕粘在他嘴上,以使其“嘴甜”只能說好事,然後和草馬一起燒掉。這個過程被稱為辭灶。新年後再買一幅新畫像,將灶神請回貼上。在中間這幾天內,由於沒有灶神的監督,一般人放量暴飲暴食、聚眾賭博,放縱自己做一些自己平時也認為不應該犯的小過錯。
祭灶節實際是中國古代世俗社會秩序的一種反映,表現普通人對皇帝及其基層官員的恐懼,以及對基層官員賄賂的風氣,所謂“瞞上不瞞下”,只要把和自己最近的官員賄賂好,皇帝不會知道自己的所作所為,即使小有觸犯法律也可以逃避懲罰。
糖瓜、祭灶是這一天的主要活動,從此後就進入準備過年的階段,人們精神上開始放鬆。

禁忌風俗

男不拜月 女不祭灶
這是舊時中國漢族地區的禁忌風俗,流行於全國各地,其原因是怕由於性別的差異,褻瀆了被敬祀的神祇。
中秋之夜,漢族有拜祭月神的習俗;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夜,有拜祭灶神的習俗。相傳月神為女神,是神話傳說中奔月的嫦娥。她是羿的妻子,因為偷吃了王母娘娘不死藥,化為仙月,飛到月宮成為月精。所以,後世禁忌祭月時男子叩拜。以免有褻瀆神靈之嫌。民間以為灶神為男神,稱作“灶王爺”,據說每年臘月二十三要回天宮述說人間是非,古諺有“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最早曾是由老婦來祭祀灶神的,後來發展為由男人祭祀了,婦女最多只可跟在男人後邊祭祀一下,如果家中無男子,就請鄰里的男性代替,若實在無人替代而又需祭拜的話,河南地區還有一種通融的方法,即男子拜月和女子祭灶時,頭戴一斗笠,這樣神祇就辨認不出是男是女,也就不會怪罪了。
灶王爺的由來
在中國的民間諸神中,灶神的資格算是很老的。灶君,在夏朝就已經成了民間尊崇的一位大神。《論語》中,就有“與其媚輿奧,寧媚與灶”的話。先秦時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為祀灶、門、行、戶、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說為門、井、戶、灶、中雷;或說是行、井、戶、灶、中雷)。祭灶時要設立神主,用豐盛的酒食作為祭品。要陳列鼎俎,設定籩豆,迎屍等等。帶有很明顯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跡。《淮南子》說,黃帝炎帝“死作灶神”,職司人間善惡。據古籍《禮記·禮器》孔穎達疏:“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祀為灶神。”《莊子·達生》記載:“灶有髻。”司馬彪注釋說:“髻,灶神,著赤衣,狀如美女。”《抱朴子·微旨》中又記載:“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狀”這些記載,大概是祭灶神的來源吧。還有,或說灶神是鑽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說是神農氏的“火官”;或說是“黃帝作灶”的“蘇吉利”;或說灶神姓張,名單,字子郭;眾說不一。
灶君本人,早期有炎帝、祝融之說。後來又衍生出許多說法。中國道教興盛之後,曾借《經說》之論,將灶神說成是一位女性老母。“管人住宅。十二時辰,善知人間之事。每月朔旦,記人造諸善惡及其功德,錄其輕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書”。後來就發展成了既有灶君爺爺,又有灶君奶奶之說。
民間故事
據說,古代有一戶姓張的人家,兄弟倆,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畫師。哥哥拿手的活是盤鍋台,東街請,西坊邀,都誇獎他壘灶手藝高。年長月久出了名,方圓千里都尊稱他為"張灶王"。說來張灶王也怪,不管到誰家壘灶,如遇別人家有糾紛,他愛管閒事。遇上吵鬧的媳婦他要勸,遇上凶婆婆他也要說,好像是個老長輩。以後,左鄰右舍有了事都要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張灶王整整活了七十歲壽終正寢時正好是臘月二十三日深夜。張灶王一去世,張家可亂了套,原來張灶王是一家之主,家裡事都聽他吩咐,現在大哥離開人間,弟弟只會詩書繪畫,雖已花甲,但從未管過家務。幾房兒媳婦都吵著要分家,畫師被攪得無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臉。有天,他終於想出個好點子。
在臘月二十三日張灶王亡故一周年的祭日,深夜,畫師忽然呼叫著把全家人喊醒,說是大哥顯靈了。他將兒子媳婦全家老小引到廚房,只見黑漆漆的灶壁上,飄動著的燭光若隱若現顯出張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家人都驚呆了。畫師說“我寢時夢見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為‘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你們平素好吃懶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鬧得家神不安。大哥知道你們在鬧分家,很氣惱,準備上天稟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來懲罰你們。”兒女侄媳們聽了這番話,驚恐不已,立即跪地連連磕頭,忙取來張灶王平日愛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懇求灶王爺饒恕。
從此後,經常吵鬧的叔伯兄弟和媳婦們再也不敢撒潑,全家平安相處,老少安寧度日。這事給街坊鄰友知道後,一傳十,十傳百,都趕來張家打探虛實。其實,臘月二十三日夜灶壁上的灶王,是畫師預先繪製的。他是假借大哥顯靈來鎮嚇兒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靈驗。所以當鄉鄰來找畫師探聽情況時,他只得假戲真做,把畫好的灶王像分送給鄰舍。如此一來,沿鄉流傳,家家戶戶的灶房都貼上了灶王像。
歲月流逝就形成了臘月二十三給灶王爺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習俗。祭灶風俗流傳後,自周朝開始,皇宮也將它列入祭典,在全國立下祭灶的規矩,成為固定的儀式了
藏族人對灶的禁忌
人們外出經商、放牧、耍壩子、過夏令等都要用三塊或五塊石頭起灶,燒菜、煮飯等。臨行時,必須在每塊石頭上分別平均放點食物或茶葉,忌諱灶石放空而行。認為只要起了灶各種未得到超度而遊蕩空間的亡靈、餓鬼、饞怪會纏在灶石上,等待主人發放布施。若放空而行,這些鬼怪就會報復,對用餐者帶來災難。
此外,忌諱跨越灶或灶火,更不能在灶邊解大小便,否則會激怒灶神,使其生殖器官上長瘡,重者會絕種。忌諱晚上過於談論火,怕火鬼纏身,引起火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