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魯(漢末割據軍閥、五斗米道第三代天師)

張魯(漢末割據軍閥、五斗米道第三代天師)

張魯(?—216年、245年),字公祺(《後漢書》作公旗)。祖籍沛國豐縣(今江蘇豐縣)。東漢末年割據漢中一帶的軍閥,據傳是西漢留侯張良的十世孫、天師道(五斗米道)教祖張陵之孫。

張魯為五斗米道的第三代天師(稱系師),於東漢末年相繼襲殺漢中太守蘇固別部司馬張修後割據漢中,並在此傳播五斗米道,並自稱“師君”。他雄據漢中近三十年,後投降曹操,官拜鎮南將軍,封閬中侯,食邑萬戶。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張魯去世,諡號“原”。

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追封“正一系師太清昭化廣德真君”。有觀點認為張魯是《老子想爾注》的作者。

基本介紹

  • 本名:張魯
  • 別稱:張鎮南、米賊
  • 字號:字公祺,一說字公旗
  • 所處時代:漢末三國
  • 民族族群:漢族
  • 去世時間:216年(一作245年)
  • 主要作品:《大道家令戒》《老子想爾注》
  • 主要成就:雄踞漢中,保留天師一脈傳承
  • 籍貫:沛國豐縣
  • 官職:鎮南將軍
  • 爵位:閬中侯
  • 諡號:原
  • 追封:正一系師太清昭化廣德真君
  • 藏處:鄴城東
  • 信仰:五斗米道
人物生平,雄踞漢中,降曹北遷,去世,個人影響,後世追封,軼事典故,人物評價,親屬成員,先祖,祖輩,父母,姑輩,平輩,子女,孫輩,藝術形象,文學形象,影視形象,

人物生平

雄踞漢中

張魯是張陵之孫,五斗米道系師。在張陵死後,張魯父張衡繼行其道。張衡死,張魯繼為首領。其母好養生,“有少容”,“兼挾鬼道”,往來於益州牧劉焉家。張魯通過其母與劉焉家的關係,得到信任。
三國志11張魯三國志11張魯
初平二年(191年),劉焉任命張魯為督義司馬,與別部司馬張修帶兵同擊漢中太守蘇固。張修殺蘇固後,張魯又殺張修,奪其兵眾。並截斷斜谷道,在劉焉授意下,殺害朝廷使者。
興平元年(194年),劉焉死,其子劉璋代立。劉璋以張魯不順從他的調遣為由,盡殺張魯母及其家室。又遣其將龐羲等人攻張魯,多次為張魯所破。張魯的部曲多在巴地,劉璋於是以龐羲為巴郡太守。張魯襲取巴郡。於是割據於漢中,以五斗米道教化人民,建立了短暫的政教合一的反動政權。
據史料記載,張魯在漢中,因襲張修教法,並“增飾之”。自稱“師君”。來學道者,初稱“鬼卒”,受本道已信,則號稱“祭酒”,各領部眾;領眾多者為“治頭大祭酒”。不置長吏,以祭酒管理地方政務。繼承其祖的教法,教民誠信不欺詐,令病人自首其過;對犯法者寬宥三次,如果再犯,然後才加懲處;若為小過,則當修道路百步以贖罪。又依照《月令》,春夏兩季萬物生長之時禁止屠殺,又禁酗酒。他還創立義舍,置義米肉於內,免費供行路人量腹取食,並宣稱,取得過多,將得罪鬼神而患病。
東漢末年,群雄蜂起,關中韓遂馬超起兵抗曹,不少人逃往相對安定的漢中地區,如關西民從子午谷逃奔漢中的就有數萬家。
張魯還得到巴夷少數民族首領杜濩、朴胡、袁約等人的支持。他採取寬惠的政策統治漢中,“民夷便樂之”。“流移寄在其地者,不敢不奉”。五斗米道憑藉政權的力量擴大了影響。五斗米道信徒入道,只需交五斗米。張魯在漢中二十多年,信徒眾多,成為漢末一支頗有實力的割據勢力

降曹北遷

當時曹操把持的東漢政權無暇顧及漢中,遂拜張魯為鎮民中郎將(一作鎮夷中郎將),領漢寧太守。張魯統治巴、漢近三十年。
後來,有人在地下挖到了玉印,眾人都想要尊張魯為漢寧王。張魯的功曹閻圃勸諫道:“漢川的百姓,戶口超過十萬,財富很多而且土地肥沃,四面地勢險固;上可以匡扶天子,那就成為齊桓公晉文公之流,最差也是竇融之類的人,可以不失富貴。現在承制設定官署,勢力足以決斷事務,不用稱王。希望您暫且不稱王,不要先招來禍患。”張魯聽從了閻圃的意見。
張魯(葉雄三國人物譜)張魯(葉雄三國人物譜)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親率十萬大軍西征漢中,抵達陽平關,張魯想要投降曹操。但張魯弟張衛不聽,率數萬人馬堅守陽平關,為曹操所破。張魯聞訊,想磕頭稱降。閻圃又獻計說:“如今您誰被迫謁見,肯定得不到曹公的重用,不如先到朴胡去抵抗,然後再向他獻禮稱臣,這樣才會得到曹公的重用。”張魯於是率軍前往巴中。臨行前,左右的人想將倉庫里的寶物全部焚毀,張魯說:“我已有歸順朝廷的意願,但這一意願沒能讓曹公知曉。今天我們離開,不過是避開鋒芒,並沒有別的意圖。寶貨倉庫,應歸國家所有。”於是將寶物都妥善藏好才離去。
曹操到達南鄭後,對張魯的行為深加讚許,又因張魯早有歸順之意,所以派人前去慰問。張魯帶著全家謁見曹操,太祖任命他為鎮南將軍,以客禮相待,封張魯為閬中侯(一作“襄平侯”),食邑一萬戶。曹操將他和家屬帶回鄴城。封張魯的五個兒子及閻圃等人為列侯。替自己的兒子曹宇娶張魯女兒為妻。後世道教徒稱張魯為“張鎮南”。

去世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張魯去世,諡號原侯,葬於鄴城(今河北臨漳)東。另有其卒於245年的記載。《真誥》又稱張魯曾在259年復生,大笑而亡。

個人影響

張魯投降曹操後,大量徒眾北遷,《三國志·張既傳》載,張魯降後,“太祖拔漢中民數萬戶以實長安及三輔。”張魯及大批漢中教民北遷到三輔(長安、洛陽、鄴城)之後,他們利用曹魏政權寬待張魯家族之機,或明或暗地向社會下層和上層傳播五斗米道。經歷曹魏和西晉,至東晉時,五斗米道取得了很大的發展,使五斗米道的勢力發展至北方和中原地區。
三國智原畫-張魯三國智原畫-張魯

後世追封

元成宗時,下詔稱:“為道之大,原出於天而成之在人,有漢天師之緒遠矣,匪其子孫善繼善成,不怠益大,孰濟登茲,是以代有異人,出禪治化,系師景行焯靈,昭於簡冊,妙於自拔,功成不居。經不云乎,‘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追封張魯為“正一系師太清昭化廣德真君”。

軼事典故

寧為曹公作奴,不為劉備上客
張魯在逃亡巴中時。劉備接受黃權的意見,以黃權為護軍率部準備迎接,而閻圃勸張魯北降曹操:“協助以成大事,應該附託曹操;如果不這樣,就西結劉備來歸附。”張魯憤怒的說道:“我寧願為曹公的附屬,也不為劉備的座上客!”於是投降曹操。
張魯與《老子想爾注
《老子想爾注》是老子《道德經》的注釋本,道教早期教派五斗米道的經典。關於作者,歷來有不同說法,一說是張陵著,另一說認為該書作者是張陵之孫張魯。
三國志12的張魯三國志12的張魯
一說是張陵著,如唐玄宗御製的《道德真經疏外傳》、五代道士杜光庭《道德真經廣聖義》以及中唐僧人法琳《辨正論》等,都認為張陵曾注《道德經》,是《想爾注》的作者,所世道書多沿此說。另一說認為該書作者是張陵之孫張魯。如陸德明《經典釋文·序錄》中認為《想爾注》作者可能是張魯,也可能是漢末荊州牧劉表,不能確定。而明代《正統道藏》中《傳授經戒儀注訣》明確認為,《想爾注》是張魯託名想爾而作的。元代列大彬《茅山志》卷九《道山冊》引用陶弘景《登真隱訣》,說明的有關張魯所注的五千文本的具體情況,正好與今敦煌《想爾注》殘卷情形完全相合,由此可證,《想爾注》確是張魯所著。

人物評價

劉備:魯自守之賊,不足慮也。
孫權:米賊張魯居王巴、漢,為曹操耳目,規圖益州。
張魯張魯
《南鄭城碑》:位尊上將,體及人臣,五子十室,榮並爵均,童年嬰稚,抱拜王人,命婚帝族,或尚或嬪。
陳壽:燕、繡、魯舍群盜,列功臣,去危亡,保宗祀,則於彼為愈焉。
裴松之:張魯雖有善心,要為敗而後降,今乃寵以萬戶,五子皆封侯,過矣。
郝經:燕、繡以劇盜,魯以妖賊,力屈而降,不鏖遺民,有足嘉者。
王夫之:張魯妖矣,而卒以免於死亡,非其德之堪也;聽閻圃之諫,拒群下之請,不稱漢寧王,衛身之智,足以保身,宜矣。嗚呼!亂世之王公,輕於平世之守令;亂世之將相,賤於平世之尉丞;顧影而自笑,夢覺而自驚,人指之而嗤其項背,鬼瞰之而奪其精魂,然而汲汲焉上下相蒙以相尊,愚矣哉!陳嬰、周市之所弗為,張魯能弗為,張魯之所不為,而呂光、杜伏威、劉豫、明玉珍汲汲焉相尊以益其驕,駢首就戮而悔之無及,以死亡易一日之虛尊,且自矜也,人之愚未有如是之甚者也。
呂思勉:張魯後來雖割據漢中,只是設立鬼卒等,閉關自守,實行其神權政治而已,於大局亦無甚關係。
毛澤東:漢中有個張魯,他搞過吃飯不要錢,凡是過路人,在飯鋪吃飯吃肉都不要錢。他搞了三十年,人們都高興那個制度,這有種社會主義的作風,我們的社會主義由來已久了。
劍橋中國秦漢史》:張魯的目的不是要取代帝國的權力制度,而是要改良它。他設法當了這個龐大的政治和宗教會社的頭目,直到公元215年他與曹操合流才使運動草草收場,他被曹操加官進爵,並且與曹氏聯了姻。

親屬成員

先祖

張良,字子房,西漢著名謀臣,封留侯,卒諡文成。

祖輩

祖父:張陵,字輔漢,又名張道陵,五斗米道的祖師,正一真人。
祖母:雍氏,一雲孫氏,名不詳,張道陵之妻,同隱龍虎山修道,章帝元和二年俱到蜀居陽平化。

父母

父:張衡,字靈真,五斗米道嗣師。
母:盧氏(張魯母、盧夫人),名不詳,因張魯不聽劉璋之命而與子張徵一起被劉璋所殺。

姑輩

張文姬,張道陵長女,張衡、張權之姐,適陳郡袁公之子家豪,好道,久之白日抱五兒升天。
張文光。張道陵次女,為陵王妃,以得封犯父諱,不食數月,白日升天。一雲入門三日,於殿上白日升天。
張賢,一雲名賢姬,張道陵第三女,為燕王妃,好道,集真人之法,久之白日升天。
張芝,一雲名芳芝,張道陵第四女,適魏公第二子,夫故犯父諱,遂鬱鬱不樂於家,白日飛升。

平輩

張衛,字公則,張魯之弟、張愧之兄,隨張魯降曹後為昭義將軍。
張玉蘭,張衡之女,現存的龍虎山正一觀景區中的仙都睡美景觀,傳說就是她的化身。
張愧,字公仁,一作張傀。張魯、張衛之弟,隨張魯一起投降曹操,任南郡太守。
張徵,張魯之弟,因張魯不聽劉璋之命而與母親盧氏一起被劉璋所殺。其名僅見於《張氏全譜》。

子女

張魯有几子各有說法,最多的是裴啟《語林》中所言十子,而《正一法文天師教戒科經》所載的《大道家令戒》則為七子,其中有五子被封侯。趙道一所撰《歷世真仙體道通鑑》中則有明載七子之名。三國志中則只言張魯投降時已有五子。
張富,字元微,長子,辟丞相掾給事,黃門侍郎,歷漢中太守,封昌亭侯。久之,得道,屍解而去。《歷世真仙體道通鑑》中作張滋。
張廣,字嗣宗,《太平御覽》引《魏志》所載為次子,《張氏全譜》作張旅歷。
張永,字齡宗,三子(一云為次子),或與張廣為同一人。歷任奉車都尉、議郎,封樓亭侯,得道屍解。《事林廣記》、《張氏全譜》中作張永曆。
張盛,字元宗,四子(一云為第三子),魏初至鄱陽入龍虎山傳揚道教,四方學道者日眾。道教歷代天師均在江西龍虎山傳教即自張盛始。《事林廣記》、《張氏全譜》中作張盛歷。
張溢,字立宗,五子(一雲第四子),仕歷牙門將軍、駙馬都尉、討寇將軍及漢中、南鄭太守,分閬中侯。久之,得道屍解,《事林廣記》、《張氏全譜》作張溢歷。
張巨,字儒宗,六子(一雲第五子),仕歷侍御史、安南正參、義陽太守。久之,得道屍解,《事林廣記》、《張氏全譜》作張巨歷。
張夢得,字文宗,七子,歷諫議大夫、宗正,得道屍解。
其他三子,名不詳。
張琪瑛,張魯之女,後來嫁給曹操之子曹宇。一說因眷戀馬超,未嫁入曹家,於漢中一帶繼續傳承父親的遺志,通稱為張魯女,現存有張魯女墓
另有九女,未詳。

孫輩

張昭成,字道融,張盛之長子也。學道不懈,每端坐室中,出神數百里外,能馴虎豹,年一百十九歲卒,而屍溫溫如生。既葬,冢上生菌數千。一日,居人見鶴穿墓而出,有彩雲盛之。後開墓視之,唯冠履在焉(一云:晉初得道,至成帝鹹康年中仙去)。

藝術形象

文學形象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張魯為漢寧太守,繼父祖之後傳播五斗米教。劉璋殺張魯之母,二人因此結仇,多次交戰。劉備攻益州時,劉璋向張魯求援。張魯派馬超前往,但馬超投降劉備。張魯後見曹操自封魏王,想要自立為漢寧王,為謀士閻圃勸免。後曹操討漢中,張魯敗,眾人勸其燒糧倉,張魯認為這是國家之物,未聽從,為曹操所稱讚。不久投降曹操,任鎮南將軍。
央視三國的張魯央視三國的張魯

影視形象

年份影視類型劇名飾演者
1994年
電視劇
2010年
電視劇
三國
李大光
2016
電視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