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縣(古代地名)

冀縣(古代地名)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冀縣,古代縣名,故址大約在今甘肅天水甘谷縣。建制始於前688年秦武公置冀縣,至西秦建義元年(公元385年)廢冀縣。

基本介紹

歷史,爭論,毛家坪遺址,出土的文物,早期考古發現,近年考古發現,最早縣治遺址,

歷史

前688年秦武公置冀縣。故址大約在今甘肅天水甘谷縣。《史記·秦本紀》云:“(武公)十年(前688年),伐邽、冀戎,初縣之。”《太平寰宇記》云:“本周冀戎之地,秦伐冀而置縣”。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統一中國,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冀縣屬隴西郡。西漢屬天水郡。王莽改冀為“冀治”。
公元25年,光武帝復名冀縣。東漢明帝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改天水為漢陽郡,冀縣為郡治。
曹魏改漢陽為天水郡。冀縣屬之。
晉泰始五年至太康三年,凡十七年,冀縣為秦州治。仍屬天水郡。
自公元317年司馬睿在南京建立東晉,到太武帝拓跋壽太延五年(公元439年)統一北方,在長達百年的時間裡,冀縣分別屬前趙、後趙、前秦、後秦、前涼的天水郡。西秦建義元年(公元385年)廢冀縣。

爭論

據《史記·秦本紀》記載:“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伐邽、冀戎,初縣之。十一年,初縣杜、鄭。”有些學者是這樣理解的:秦武公攻邽、冀戎人,征服了邽、以後,建立了邽縣和冀縣。因此僅根據這一記述就認為秦國公元前688年建立了縣制,邽縣和冀縣為全國縣治肇始之地。周振鶴教授認為這是對史料的誤讀。
周振鶴對“縣制起源”的研究結論是:秦武公其實是把邽和冀戎的地盤變成秦國的縣(鄙)之地而已,並不一定要理解為秦國當時已經具體設立了邽、冀、杜、鄭等縣。《史記》這段話是500多年以後所記,此事不見於《左傳》,而非當時的實錄。在秦武公以後的整個春秋時期,秦國再沒有“初縣”其它地方的任何記載。我們因此就很難將秦武公的“初縣之”這個孤證當成秦國在春秋早期已經設縣的依據,而應該理解為秦國領域向西發展到邽和冀,向東發展到杜和鄭地區為宜。退一步說,即使秦武公當時已經置縣,則這些縣也是縣邑之縣,還不是郡縣之縣。《史記》里也沒有交代當時是否任命了管理邽縣和冀縣的官員。
周振鶴還認為完全可以把公元前514年晉國設定10縣的行動作為地方行政制度萌芽的標誌。
他把對縣的性質的演變問題研究推前了一步,將縣的意義在春秋戰國時期分成三個不同的發展階段,“縣是縣鄙,縣是縣邑,縣是郡縣。由縣鄙得縣之名,由縣邑得縣之形,由縣的長官不世襲而得郡縣之實。”
甘谷縣人謝子徒(原名謝大平)摘自周振鶴《縣制起源三階段說》(該文發表在《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7年第3期上,後收入1999年出版的《周振鶴自選集》)

毛家坪遺址

毛家坪遺址位於甘肅省天水市東距甘谷縣城25公里的磐安鎮毛家坪村渭河南岸的二級台地上,東西寬約600米,南北長約1000米,面積約60萬平方米,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出土的文物

2015年12月15日,記者從天水市文物考古部門獲悉,最早的秦文化遺址——天水甘谷縣毛家坪遺址發掘工作取得重大進展。考古發掘和出土的青銅器、銘文、車馬坑和大量實物資料,把秦文化的編年推進到西周時期,確認了甘谷縣毛家坪遺址是2700多年前秦國設立的古冀縣縣治所在,這一發現對研究中國郡縣制起源有重要意義。

早期考古發現

天水甘谷縣毛家坪遺址位於甘谷縣盤安鎮毛家坪村,東距縣城25公里,分布在渭河南岸的二級台地上,與今河道相距0.5公里。遺址東西約五六百米,南北約1000米,面積約五六十萬平方米。遺址分溝東和溝西兩部分,溝西的北部及西部為居址區,大部分被村莊疊壓,溝西的南部和溝東部分主要為墓區。
1982年、1983年甘肅省文物工作隊、北大考古學系兩次發掘了毛家坪遺址,在遺址溝西已發掘灰坑37個、房基4處、土墓32座、鬲棺葬12組。從採集和發掘出的連襠鬲、分襠鬲及彩陶器和盆、缽、罐等大量遺物看出,其文化遺存主要有三種:即以彩陶為特徵的石嶺下類型遺存,出土陶器有盆、缽、罐、尖底瓶、器蓋等;以繩紋灰陶為代表的秦文化“A組遺存”,出土陶器有鬲、盆、豆、罐、甑、瓮等;以夾砂紅褐陶為突出特徵的與秦文化並存而又不屬同一系統的“B組遺存”(西戎文化遺存),遺物有分襠袋足鬲和雙耳罐,年代為春秋中晚期至戰國時期。
毛家坪A組秦文化遺存共發現了各類器物1200多件(片),其中陶器1100多件(片)、玉石器86件、銅器9件(片)、鐵鐮1把、骨器18件。石器以石圭居多。墓葬形制為長方形豎穴土坑,由於發掘的西周墓均為西首向、屈肢葬,這與禮縣大堡子山秦公墓地西首向,關中地區的東周秦墓的傳統葬式相同。墓中發現的銅器和鐵器,說明秦人在入居古冀不久就有了金屬加工業。鐵鐮的發現,是秦人較早掌握鐵器鑄造技術的標誌。毛家坪遺址的發掘把秦文化的編年猛然推進到西周時期,開闢了考古學上探索早期秦文化的先河,在學術史上有里程碑的意義。

近年考古發現

2012年7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早期秦文化聯合考古隊對毛家坪遺址進行再次發掘。從探明情況來看,該遺址保存比較完整,面積約60萬平方米,墓葬數量近千座。經挖掘共清理春秋、戰國時期大小墓葬199座,出土陶器、石器、玉器、青銅器、骨器等各類大小件文物1000餘件,其中出土青銅容器51件,出土短劍、戈、矛等青銅兵器11件。發掘車馬坑4座。其中,最高級別的一座出土駕車3輛,駕馬10匹,系貴族出行車輛。發掘大型墓葬兩座,其中一座為級別較高的貴族墓葬。
車馬坑中戰車的發現,再現了2000多年前秦人出征時的威武雄姿,是甘谷縣毛家坪遺址2012年考古發掘取得的新成果之一。從考古現場看,車的車廂、車輪、車轅、車軛等構件都保存得比較完整,駕車兩匹駿馬的骨架也清晰可見,兩馬中間,還擺放著一件長約3米的長矛。據考古專家推斷,根據出土車馬的特點並結契約一區域墓葬形制、出土文物等,這一戰車的時間約為春秋早期,距今2700年至2600年。

最早縣治遺址

據介紹,中國設縣制度始於春秋時期,當時一些諸侯國開始在新兼併的領土設縣,秦國是最早設縣的諸侯國之一。最初的縣類似邊防重鎮,後來逐漸成為地方行政組織。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將郡縣制推行全國,使這一政治制度延續至今。
2012年的勘探發掘確定了遺址的範圍和規模,遺址面積不少於60萬平方米,遺址的墓葬總數可能近千座。如此規模的遺址在甘谷縣境內是絕無僅有的,再考慮到其地理位置在戰略上的重要性,毛家坪遺址應可以與古文獻記載的某處歷史名城或縣邑對應,也就是甘谷縣秦時為冀縣
《史記》記載,公元前688年,秦武公征伐冀地的西戎部族,戰勝後設立了冀縣,這是秦國最早設立的縣,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早設立的縣之一。據文獻記載,冀縣就在現在甘肅省東南部、渭河上游的甘谷縣一帶,當地民間也有“華夏第一縣”的說法。據考古工作人員介紹說:“經過近3年的考古發掘和研究,基本上可以確定其為古冀縣縣治所在。該遺址位於“天水—禮縣”古代交通要道上,為秦人北上東進的戰略要地,是渭河上游甘谷一帶面積最大、保存最好的周代遺址。結合《水經注》等文獻記載,此地正是當年秦武公設冀縣的位置所在。同時,遺址的繁榮期和發掘到的高等級貴族墓及車馬坑等情況,均與歷史上的冀縣相吻合。”
目前,毛家坪遺址挖掘工作基本結束,進入文物修復、資料整理、考古報告撰寫階段,並對車馬坑墓葬進行了保護性回填。天水市及甘谷縣正積極配合早期秦文化考古隊分步驟進行2014年十大考古發現、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毛家坪遺址公園申報工作。
毛家坪遺址的發掘,或將秦文化的編年推進到西周時期,在學術史上有標桿意義。同時為2700年前設縣的“華夏第一縣”——冀縣的確認提供了重要物證。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