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江流域

漢江流域

漢江流域,是湖北省資源要素最為密集的地區之一。交通運輸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和先導,是不同地區之間資源要素整合流通和產業集群高效發展的重要支撐。漢江又稱漢水,古時曾叫沔水,與長江黃河、淮河一道並稱“江河淮漢”。

漢江全長1532公里,就長度而言為長江第一大支流,其發源地在陝西省西南部秦嶺米倉山之間的寧強縣(隸屬陝西省漢中市,舊稱寧羌)冢山,而後向東南穿越秦巴山地的陝南漢中、安康等市,進入鄂西後北過十堰流入丹江口水庫,出水庫後繼續向東南流,過襄陽、荊門等市,在武漢市匯入長江。 漢江也是韓國北部一條河流的名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漢江流域
  • 面積:15.9萬平方公里
  • 涉及省份:鄂、陝、豫、川、渝、甘6省市
  • 氣候:亞熱帶季風區
流域範圍,主要支流,自然資源,交通信息,存在問題,漢江與楚文化,

流域範圍

漢江流域面積15.9萬平方公里,流域涉及鄂、陝、豫、川、渝、甘6省市的20個地(市)區、78個縣(市)。流域北部以秦嶺外方山伏牛山黃河分界;東北以伏牛山桐柏山與淮河流域為界;西南以大巴山及荊山嘉陵江沮漳河為界;東南為江漢平原,無明顯的天然分水界限。流域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質構造大致以淅川——丹江口——南漳為界,以西為褶皺隆起中低山區;東以平原丘陵為主。
漢江流域屬亞熱帶季風區,氣候溫和濕潤,年降水量873mm,水量較豐沛;但年內分配不均,5~10月徑流量占全年75%左右,年際變化較大,是長江各大支流中變化最大的河流。流域水能資源豐富,水能理論蘊藏量1093萬kw,可開發容量614萬kw。

主要支流

漢江主要支流有:褒河丹江唐河白河堵河等。漢江河道曲折,自古有“曲莫如漢”之說。幹流丹江口以上為上游,長約925km,兩岸高山聳立,峽谷多,水流急,水量大,水能資源豐富;丹江口至鐘祥為中游,長約270km,流經低山丘崗,接納南河和唐白河後,水量和含沙量大增,多沙洲、石灘,河道不穩定;鐘祥以下為下游,長約382km,迂迴在江漢平原,河床坡降小,水流緩慢,曲流發育,河汊縱橫,且愈近河口,河道愈窄,呈倒置喇叭形,泄洪能力差,容易潰口成災。
漢江流域的丹江口水庫為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和渠首所在地,而漢江幹流也為南水北調備用水源。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較豐富,主要有:鉛、鋅、銅、銻、鎳、鐵、汞、金、銀、鈾、煤、石油、天然氣;湖北境內磷礦、石膏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
漢江流域農業發展較早,江漢平原是我國主要商品糧基地之一;漢中盆地也是重要的農業區和全國商品糧基地。糧食生產以稻米、小麥為主;主要經濟作物為棉花、油料作物、麻類、烤菸及桐油等。

交通信息

2013年5月,湖北省交通運輸廳根據《湖北漢江流域綜合開發總體規劃》在漢江流域內的交通布局,編制了《湖北省漢江流域綜合交通規劃》。
規劃目標分為兩個階段,在2011-2015年,主要是完善綜合交通基礎設施階段,提出了“1641”的布局:完善一條低碳運輸通道;形成六條快速運輸通道;打造四大綜合交通樞紐;建設一個交通支持系統。到2015年,漢江水運通道、高速公路、快速鐵路、航空等四位一體的沿江綜合交通體系基本建成,港口輻射和吞吐能力明顯提升,倉儲、物流配送和航運能力大幅提升,基本實現漢江交通物流體系建設目標。到2020年,基本建成水利航運帶和綜合交通樞紐,率先實現“暢通”漢江
截至2013年5月,漢江流域綜合交通網總規模達到94225公里(不含空中航線、城市道路),綜合交通網密度為150公里/百平方公里,綜合交通運輸網路初具雛形。在航運方面,漢江流域內河航道里程達到2595公里,其中漢江幹流航道867公里。在公路方面,漢江流域內已建成的京港澳、隨岳等“三縱三橫”高速公路骨架網路,通達域內除神農架林區以外的所有城市,公路等級和服務能力大幅度提升。
在鐵路方面,漢江流域內鐵路總里程達1170公里,路網密度為1.86公里/百平方公里。在航空方面,漢江流域現有襄陽劉集機場,是湖北省“一主三輔”四大機場之一,襄陽機場正按照4D標準進行改造,神農架武當山機場前期工作加快推進。

存在問題

漢江流域荊門段處於漢江中下游,上游地區生產污水順水而下,直接影響流域內人畜飲水安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成後,對漢江流域荊門段水質生產如下不利的影響:隨著漢江水流量的減少,流速的降低,其水體自淨能力降低;工程形成的庫區與幹流交流能力變小,上游污水,直排庫區,加之沿江農田漬水排放,造成庫區水質的嚴重污染,直接影響庫區生活用水安全;引江濟漢工程將長湖一分為二,導致長湖南北部水域不能有效互通,降低自淨能力。同時,由於漢江上游段和縣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各類工業和生活污染物大量增加,加劇流域內城區的飲用水源的污染問題。
沙洋縣鐘祥市是漢江流域荊門段的主要區域,水運作用日益下降。主要原因包括:公路鐵路運輸的發展,分流了大量港口貨物;資金投入有限,港區內碼頭設施簡陋,機械化程度低,水運能力日益萎縮;通行能力低,不能適應船舶貨運發展的需要。此外,興隆水利樞紐建成蓄水後,水位上漲,不能滿足船舶最小作業空間的要求,航運設施急需改進。
漢江由於長期江水下泄,河泓偏移,迎流頂沖,造成崩岸險情頻繁發生,給沿岸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帶來嚴重威脅。沿江老城區建設一直處於停頓狀態,設施陳舊,環境日益惡化,房屋年久失修,行洪通道不暢,已經對城市發展和城市居民生產生活帶來諸多不利影響。

漢江與楚文化

楚人以漢江上游丹陽(今南陽淅川縣)為起點,取威定霸於春秋戰國,開疆拓土,先後統一了50多個小國,全盛時領域北至黃河、東至海濱、西至雲南、南至湖南。不僅為中華民族的統一建功立業,而且確立了其文化的歷史地位,為同時代的中原許多區域文化所不及,在世界範圍內也是獨具奇秀,無與倫比。
漢江下游江陵一帶有20代楚王建都。楚紀南故城,為當時南方第一大都會,被譽為“南國之壁”,千丈之城、萬家之邑,楚國在此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人口500萬眾,一座城就占東周列國總人口1/6。城周宮殿等建築145座,古陵墓2800多座。當時在漢江流域及周邊,有了最先進的採礦冶煉技術。湖北大冶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向世界昭示了楚人採礦冶煉技術上的驚人成就。“失臘法”等鑄造工藝至今在高科技領域還有套用價值。
春秋戰國時期,楚人最早掌握冶鐵技術和使用鐵器,迄今可考的世界第一爐生鐵鍛鍊是楚人,而且當時楚人的金幣、銀幣——郢爰陳爰迄今出土最多,黃金最早被引入流通領域執行了貨幣職能。楚境出土保存完好的繡、錦、羅、紗、絹、絛等圖案千姿百態,色彩如新,品種數量最多,漆器數量之大,工藝之精亦超越各國。
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促進了楚國商品經濟的發展,而且產生了商品交易場所,稱為“市”。春秋時期,楚國就有專門管理市場的官職,稱為“市令”。當時三個商業和經濟中心——鄂城、鄢城、紀郢,地處漢江之溪,輻射全國各地。
楚人還有獨具風格的精神文化。楚辭文學是楚文化的最高結晶,最正宗產品,是中國第一流文化的第一等創作。偉大愛國詩人屈原就在他作品中,創造了一種由神話傳說、巫術禮儀、原始歌舞三位一體而組成的繽紛文學世界,在世界文學史上也占有一席之位。楚國的天文曆法也十分完備,有我國二十八星宿、星座全部名稱的最早記載。
楚國更是音樂舞蹈之邦、繪畫藝術之國。宮廷雅樂《陽春白雪》最早普及到市民中,著名琴師、樂音家瓠巴、伯牙、鐘子期鐘儀等大都出在楚國。繪畫藝術中,楚墓出土的兩幅帛畫堪稱稀世繪畫珍品。漆畫“金秋郊遊圖”,組畫中26個人物的尊卑等級從服飾舉止情態上栩栩如生,是曠古罕有的彩畫。楚人的哲學以道家為主流。楚人先祖鬻熊是楚哲學的開山人物,著有《鬻子》。其後,道家學派的形成是以老子其人和《老子》其書的出現為標誌。
總之,中國古代文化就是以夏民族為核心所創造的中原文化,和以楚民族為核心所創造的漢江、長江流域的文化匯合而成的。楚文化的浪漫奇麗色彩與中原文化樸實的理性之光,交融匯合成了光輝燦爛的華夏文化。漢江、長江流域的荊楚文化極大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寶庫,在締造和發展統一中華民族文化的過程中起了不可估量的偉大作用,為人類的進步貢獻了力量。
渡漢江
——宋之問
嶺外音書絕,經冬復立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