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省漢中市

陝西省漢中市

漢中位於陝西省西南部,古稱南鄭梁州興元,是漢王朝的發祥地,長江第一大支流漢江源頭,秦巴山片區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漢中北依秦嶺,南屏巴山,中部是漢中盆地,自古就有“天府之國”“魚米之鄉”的美譽,歷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現轄漢台區南鄭區、城固勉縣洋縣西鄉寧強略陽鎮巴留壩佛坪十一縣區。

漢中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生態示範區建設試點地區、全國雙擁模範城。主產水稻、小麥、油菜等,有大熊貓金絲猴羚牛朱䴉等珍稀動物,洋縣為國家稀有動物保護區。擁有長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佛坪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寧強青木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米倉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略陽大鯢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略陽珍稀水生動物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漢中市
  • 外文名稱:Hanzhong City
  • 別名:天漢、梁州、褒城
  • 行政區類別:地級市
  • 所屬地區陝西省
  • 下轄地區:2個市轄區、9個縣
  • 政府駐地:漢台區
  • 電話區號:0916
  • 郵政區碼:723000
  • 地理位置陝西省西南部
  • 面積:27246平方千米
  • 人口:380.03萬
  • 方言:漢中話
  • 氣候條件: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古漢台、褒斜道、諸葛亮墓、張良廟、青木川、勉縣溫泉
  • 機場:漢中機場
  • 火車站:漢中站
  • 車牌代碼:陝F
概述,地理位置,自然資源,自然氣候,旅遊景區,歷史沿革,行政區劃,經濟,

概述

漢中在歷史上的大多數朝代(如秦、唐、宋等)是作為國家的一級行政區治所存在的,例如在秦代設漢中郡,為秦36郡之一,唐代中期漢中為山南西道的首府所在地,北宋漢中曾為利州路的治所興元府所在地。元代起陝西行省成立,漢中成為陝西省一部分。
陝西省漢中市
漢中兩漢三國文化底蘊厚重,自然風光獨特秀麗,有“秦巴天府”之稱,全市現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一百餘處,其中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處(截止2006年第六批),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5處(截止2008年第五批);世界人與自然生物圈1個(截止2004年),國家自然保護區6個(截止2009年),國家水利風景區3個(截止2009年第九批),國家森林公園4個(截止2009年)。中國真正的心臟部位。

地理位置

漢中市位於陝西省西南部。北界秦嶺主脊,與陝西省寶雞市、西安市為鄰,南界大巴山主脊,與四川廣元市、達州達川區毗連,東與陝西省安康市相接,西與甘肅隴南市接壤。東經105°30'50"~108°16'45",北緯32°08'54"~33°53'16"。最大直線長度東西為258.6公里,南北為192.9公里。

自然資源

漢中的特色不僅僅在於漢文化,而且之所以中國最美油菜花海能成就劉邦的漢室大業,則是因為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氣候、生態的多樣性。漢中北依秦嶺,南頻巴山,中間為漢中平原。漢中盆地是中國著名的糧倉,也承載著漢中絕大多數的人口。這裡是中國南北氣候分界線、江河分水嶺,四季分明、氣候溫潤、冬無嚴寒、夏無酷暑,並因此造就了物種的多樣性。

自然氣候

漢中地處祖國大西南,北界秦嶺山脈,南界大巴山,總面積27246平方公里。其間是由漢江沖積而成的漢中平原。屬亞熱帶氣候。漢中市位於漢水上游,漢中盆地中部,東經106°51~107°10、北緯33°2~33°22之間。地形特點南低北高,市內有平原、丘陵和山地等三種地貌,平原區為漢江沖積平原的一二階梯,海拔500~600米之間,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占全市面積的34.62%;丘陵為山前洪積扇形成的寬谷淺丘地帶,海拔601~800米之間,地勢起伏較大,約占全市面積的28.1%;山地區是秦嶺南坡形成的淺山和中山地區,地勢較為複雜,土壤貧瘠,海拔在701~2038米之間,約占全市總面積的37.2%。
漢中盆地南北寬約37公里,東西長116公里,約占漢中地區總面積的15.7%,可耕地越畝,其中以水田為主。
氣候
漢中屬於亞熱帶氣候區,北有秦嶺屏障,寒流不易侵入,氣候溫和濕潤。
氣溫:區內氣溫的地理分布,主要受制於地形。年均氣溫14℃。西部略低於東部,南北山區低於平壩和丘陵。海拔600米以下的平壩地區年均氣溫在14.2~14.6℃;一般海拔1000米以上的地區年均氣溫低於12℃;西嘉陵江河谷年均氣溫高於13℃。
降水:漢中地區地處北半球中緯度,形成全年降水的暖濕空氣,主要來自印度洋孟加拉灣,其次是西太平洋。夏季,在副熱帶高壓影響下,孟加拉灣水汽沿西南低渦下部的西南季風北上,經西藏雲南及四川西北部到達本區上空;西太平洋水汽隨副熱帶高壓邊緣的東南氣流輸入本區上空。冬季,受極地大陸冷氣團(主要是蒙古高壓)控制,多西北季風,形成寒冷乾燥少雨的天氣。春秋為過渡季節,春暖少雨,秋涼多雨,氣候濕潤。地面植被、水庫、河流、田園等所蒸發於空間的水汽參與降水甚微。來自西南、東南的暖濕氣流受巴山、秦嶺阻隔,使得區內雨量充沛,但由於兩山位於西南氣流的路徑上,由於中低層雲系的水汽系統輻合,以及地形抬升和山地垂直影響,使本區南北承接水汽不等,降水量分布懸殊,多年平均降水量為700~1700mm之間。其中南部米倉山最為豐富,成為陝西之冠。
濕度:整個漢中地區年平均相對濕度分布態勢,基本呈南大北小。漢江平壩、巴山山地70~80%;秦嶺山地73%。一年中冬春兩季較小,夏秋較大。9、10月為全年之冠,均在80%~86%;冬季(12、1、2月)三個月漢江平壩、巴山山地為75%~80%;秦嶺山地58%~66%。
水文
本區域的河流均屬長江流域,漢江東西橫貫,嘉陵江南北縱穿,米倉山南坡有渠江上遊河源區的部分河流。同時河流密布,每平方公里平均河流長度為1.4~2公里。
漢江水系:漢江,又名漢水,境內部分古稱沔水,為長江最大一級支流。漢中位於漢江上游,流域範圍北起秦嶺,南達米倉山,西接嘉陵江流域,東至子午河、茶鎮與褚河一帶,漢江也是秦嶺與巴山的分界線。漢江幹流自西向東流經寧強、勉縣、漢中市區、南鄭、城固、洋縣和西鄉縣境,橫貫漢中盆地,是區內水系網路的骨架。
嘉陵江水系:分布在區內西部和西南部。幹流自北向南,縱貫略陽、寧強兩縣,為過境大河。流域狹長。
生物
植物:秦巴山區多原始森林,植被類型多樣。截止1995年10月,已發現漢中地區境內有2942種植物,分屬種子、蕨類、苔蘚、地衣、真菌和藻類,計7門、282科、1160屬植物。其中僅種子植物就有166科、958屬、2564種,分別占到全國科(166/291)的57%、屬(958/2940)的32.6%、種(2564/24300)的10.6%。漢中是中國最大的天坦群落所在地。森林覆蓋率達51.2%,植被覆蓋率56%,林地面積居全省第一,活立木蓄積量8781萬立方米,可利用草場500萬畝。
動物種群:漢中地區位於古北界動物區系和東洋界動物區系的交匯處,南北動物兼有,動物種群組成豐富。其間生存珍稀動物有大熊貓、朱䴉、金絲猴、羚牛、中國大鯢(娃娃魚)等。朱䴉已經成為漢中的城市象徵(市鳥)。
漢中地區野生脊椎動物計有:鳥類335種,屬17目、51科,其中留鳥155種,夏候鳥91種,冬候鳥28種,旅鳥61種;哺乳動物137種,屬7目、27科;兩棲類動物24種,屬2目、7科;爬行類37種,屬3目、9科;魚類109種,屬6目、15科。
漢中四寶:漢中有“漢家發祥地,中華聚寶盆”之美譽,生活在秦嶺南麓漢中盆地的朱䴉、大熊貓、金絲猴和羚牛這四種珍稀動物,一直被譽為“漢中四寶”。這“四寶”是“中華聚寶盆”的最佳註腳,這是漢中生態環境無比優越的見證,其中“四寶之首”的朱䴉為漢中市“市鳥”。由於“漢中四寶”一般生活在秦嶺之中,所以又被稱為“秦嶺四寶”。但這不是很恰當的,因為秦嶺是中國地理的南北分界線,北麓關中地區和南麓漢中及陝南地區氣候相差較大,這種說法很容易造成不分南北的誤解。

旅遊景區

古漢台
古漢台位於漢中市中心,楚漢相爭時期築建,面積約8000平方米。由三級台地構成,台高7米。 劉邦駐漢中發跡而定鼎。故將國號定為漢。他駐過的高台就被後人尊稱為古漢台。宋代的張少愚有“留此一坯土,猶是漢家基”的詩句,其中的“一坯土”,就是指殘存的高台。清代的陳毓彩有詩云“赤帝龍興事已陳,層台鞏固尚如新。當日宮廷湮沒跡,此時郡國有仁人。”
武侯墓
武侯墓,即諸葛亮墓,在勉縣定軍山腳下。 外圍環境諸葛亮墓周圍有定軍山,少祖山下沿的九條小山崗環抱,九條山崗由青溝、罔子溝、井溝、斬地溝、田家溝、牛角溝、瓦洞溝、龍嘴溝八條小溪分割而成。墓前上崗三層,自定軍山向西疊浪而來,約三里許至此成眠弓形,古稱“三台書案”。從少祖山下六崗向東勢若游龍,倏起忽落五六里,至墓後形成新月者半里許,傳為墓之正脈。新月之下,眠弓之內,豁然開張平地三百餘畝,左右前後九支環抱,又如佛手,其天造地設實為人工所不能者。
陝西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陝西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秦嶺中段南坡,南距漢中市158公里,北離西安市215公里。是以保護大熊貓為主的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的自然保護區、總面積35000平方公里。保護區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980-2904米。區內有高等植物1580種,野生動物265種。列入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的有大熊貓、扭角羚、金絲猴和豹4種,二級重點保護動物33種,有“天然動植物基因庫”之稱。境內山清水秀,自然風光雄奇秀美,52萬畝原始森林完好無損。是集避暑、度假、觀光、狩獵、探險於一體的陝西省綜合旅遊基地。
五龍洞森林公園
五龍洞森林公園位於陝、甘、川三省交界的略陽縣城北部48公里處,面積5849公頃,森林覆蓋率為94.3%,海拔1500米—2214米,地處亞熱帶與溫帶過渡地帶。公園內四季景色各異,環境優美。以溶洞群與茂密的原始森林為主,山水自然,雄、奇、幽、秀俱全,景致渾然天成。溶洞有五龍洞、四佛洞、玄天洞等,洞內石柱、石筍、石蓮、石乳形態各異,洞外摩崖水簾,碧水龍潭,風景優美。公園內還有歷史悠久的人文景觀,比如古棧道和唐宋葉家寨遺址。同時,這裡還棲息著羚羊、金雕、鹿、豺、猞猁、大鯢等國家級保護動物。
漢中油菜花
地處秦巴山區的陝西省漢中市,有112萬畝油菜花,年產油料14.4萬噸。每年春天,盛開的油菜花與鑲嵌其間的麥苗及青山綠水相互掩映,構成漢中盆地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歷史沿革

民國以前
夏至西周,境內有褒國。先後屬梁州雍州春秋戰國時境內為南鄭地,先後分屬巴蜀秦國。公元前312年,秦始置漢中郡(治在今安康市境內)隸之。東漢初,郡治遷於南鄭(今漢中)。東漢末,張魯割據漢中,改為漢寧郡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征降張魯,又改為漢中郡;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據漢中,仍設漢中郡。三國景元四年(263年)魏滅蜀,分梁、益二州,梁州領八郡,治於南鄭。太康十年(289年)改設漢國,不久即廢。南北朝時,漢中先後屬劉宋、蕭齊、北魏、蕭梁、西魏、北周,境內設梁州興州(今略陽縣)、洋州(今西鄉縣),並僑置秦州及70多僑縣。隋初,境內仍置梁、興、洋州,後改為漢川郡、順政郡、洋川郡。唐代設梁州總管府,後改為都督府,下設梁、興、洋、集4州;貞觀元年(627年),廢府設道,漢中屬山南道;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山南道分為東、西兩道,漢中屬山南西道,道治設於南鄭(漢中);天寶元年(724年)設漢中郡、洋川郡、順政郡;後又改為梁州、洋州(今洋縣)、興州;興元元年(784年)改梁州為興元府,道、府同治於南鄭,開中國歷史上用帝王年號命府名之先河,興元府地位同於京都長安、東都洛陽、北都太原;五代十國時期,前蜀、後唐、後蜀先後據有漢中,仍設興元府及洋、興2州。北宋至道三年(997年)境內置興元府及洋、興2州,屬峽西路。熙寧五年(1072年)設利州路及所屬興元府,治所均設於漢中。利州路轄秦嶺以南、長江以北地區。南宋紹興十年(1141年)分利州路為東、西兩路,東路治設於興元(漢中),西路治設於興州(略陽);後利州東、西路幾經分合。元代設興元路於漢中,為隸屬於陝西之始。明洪武三年(1370年)改路為府,設漢中府。清代設陝安道於漢中,轄漢中、興安府(今安康市)。
民國時期
民國元年(1912),廢陝安道;2年(1913)2月,廢府、州、廳制,州及廳改稱縣。三年(1914)1月,設立漢中道,治設於南鄭,領陝南25縣:南鄭、褒城、沔縣、城固、洋縣、西鄉、鎮巴(定遠廳改名)、佛坪、略陽、寧羌、留壩、鳳縣、安康、嵐皋、石泉、漢陰、寧陝、洵陽、紫陽、平利、鎮坪、白河、鎮安、商南、山陽。
民國十七年(1928),廢漢中道,各縣直隸於省,境內有南鄭、城固、洋縣、沔縣、西鄉、鎮巴、寧羌、略陽、留壩、佛坪、褒城11縣。二十四年(1935),省在漢中設第六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南鄭,轄南鄭、褒城、沔縣、略陽、鳳縣、留壩、洋縣、西鄉、佛坪、城固、鎮巴、寧強(1942年由寧羌縣改名)12縣。
民國三十八年(1949)5月後,關中及西安解放,國民黨陝西省軍政機關南逃漢中。9月,漢中分設東、西兩專員公署,東署駐城固,轄東6縣,西署駐沔縣,轄西6縣,至解放。
建國之後
1949年12月6日,漢中解放後,設立陝甘寧邊區陝南行政區漢中分區。1950年3月3日,陝南行政公署(簡稱“陝南行署”)由湖北鄖縣遷駐南鄭市,下轄商洛、兩鄖、安康、漢中4個分區,直轄南鄭市。漢中分區,轄南鄭縣(政府駐鋪鎮)、城固、洋縣、佛坪、鎮巴、寧強、沔縣、褒城、留壩、西鄉10縣。1950年5月,將寶雞分區的鳳縣劃入漢中,縣城由鳳州遷雙石鋪。
1951年2月,撤銷陝南行署,設立省政府南鄭區專員公署,行政區為南鄭專區,轄南鄭市及南鄭、褒城、鳳縣等12市、縣。
1953年1月,劃出寧強縣的張家橋、唐家壩、孫家嶺、李家壩、水田坪、黎坪、元壩子、禪家岩、五郎壩、板蒼壩、小褒城、掛子山鄉,褒城縣的鋼廠、大河壩、雲河、紙房,南鄭縣的廟壩共17鄉,設立黎坪中心區,區政府駐元壩子,直屬南鄭專區。1月,又將沔縣的漆樹壩、小河廟,房家灣3鄉劃入黎坪中心區。
1953年6月,南鄭市改由省直轄;10月,南鄭專區改稱漢中專區,南鄭市更名為漢中市,歸漢中專區轄。漢中專員公署為陝西省人民政府派出機構。1958年11月,撤銷南鄭縣,併入漢中市;撤銷佛坪縣,轄區北部(秦嶺主脊以北)劃入盩厔縣;中、南部併入洋縣;東部併入石泉縣;撤銷黎坪中心區,轄區分別併入寧強、沔縣;撤銷褒城縣,轄區併入沔縣和漢中市;撤銷留壩縣,轄區北部併入鳳縣,柴關嶺以南的江口、留壩兩公社劃歸漢中市。此時漢中專區轄漢中市及城固、洋縣、西鄉、鎮巴、寧強、鳳縣、沔縣、略陽縣。
1960年12月,鳳縣劃入寶雞專區。1961年8月,恢復南鄭縣(駐地遷於周家坪)、留壩縣、佛坪縣。佛坪縣原秦嶺以北地仍歸盩厔縣。1964年5月,漢中市改為漢中縣。9月,沔縣改名為勉縣。
1968年9月2日,成立漢中專區革命委員會,為一級行政權力機構;1969年1月,漢中專區改為漢中地區,行政領導機構改稱漢中地區革命委員會。1978年6月,漢中地區革命委員會改為漢中地區行政公署(簡稱“漢中行署”),為陝西人民政府派出機構,所轄縣未變。1980年7月,改漢中縣為漢中市(縣級)。
1995年,漢中地區轄漢中市及南鄭、城固、洋縣、佛坪、西鄉、鎮巴、勉縣、寧強、略陽、留壩縣。
1996年2月21日,國務院通知,漢中地區改設為漢中市,6月6日,正式對外辦公,7月18日,慶祝召開地區級漢中市成立大會。原漢中市改為漢台區(縣級)。

行政區劃

漢中市人民政府位於漢台區民主街,下轄1個市轄區、10個
市轄區:漢台區
區劃代碼區劃名稱面積
(平方公里)
政府駐地郵政編碼

經濟

綜合
2012年,漢中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72.2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15.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59.47億元,增長5.8%;第二產業增加值338.11億元,增長21.8%;第三產業增加值274.68億元,增長12.9%。全年人均生產總值為22602元。在地區生產總值中,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增加值占比分別為20.65%、43.78%和35.57%。同2011年相比,一產比重下降1.33個百分點,二產比重提高2.46個百分點,三產比重下降1.13個百分點。
農業
漢中,自古以農桑為第一大產業,雖有優越的農業發展自然條件,但因生產力低下而發展緩慢。解放後,黨和政府重視發展農業,加大改變農業基本條件的步伐,不斷引進新技術、新品種、新機具,使農業生產長足發展。到90年代,已基本解決了困擾漢中農民幾千年的溫飽問題。
漢中發展農業生產尤其種植業條件較好。早在7500年前後,先民已在此種植水稻。西漢初年,興建了“山河堰”等水利工程,出現了稻麥盈疇的景象。東漢中期的古墓內,發現稻田養魚的紅陶模型。西漢隋唐至近代,不斷興修水利,屯兵墾田。加之,交通阻隔,受外界干擾較小,種植業一直比較穩定。主產水稻、小麥、油菜等糧經作物,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清乾隆後期到嘉慶年間,周邊移民及災民湧入漢中,人口激增,玉米、洋芋等傳入漢中,山坡地上大量毀林種糧,糧食產量空前增長,促進了農村經濟的一時繁榮。
抗日戰爭爆發後,華北、西安一些機關、學校內遷來漢,帶來了新的知識、新的技術和良種。1938年,成立南鄭專署農業推廣所,開始推廣棉花、小麥良種,建立省農業改進所陝南農場,開始進行引種和農業試驗研究,促進了漢中種植業的發展和提高。
1949年12月漢中解放後,經過減租反霸,土地改革和農業合作化運動,興修水利,引進優良品種,改進耕作方法,推廣農業先進技術,農民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農業生產得到了迅速恢復和發展。50年代末,即人民公社初期,出現了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和“共產風”等錯誤做法,接著又遇到自然災害,糧食生產受到嚴重影響。1961年後,經過調整農村政策,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加之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套用,農業生產得以恢復和發展。“文化大革命”中,推行“以糧為綱”,農業內部比例嚴重失調,農業生產再次受到干擾。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特別是80年代初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不斷改革農村經濟體制,調整農村生產結構,發展多種經營生產,全地區農業得到了較快發展。
2006年,漢中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94.7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8.1%。2006年糧食總產量116.89萬噸,糧食畝產257公斤,全年油料總產14.50萬噸,下降1.3%。2006年農作物播種面積44.71萬公頃,增長0.3%。
2012年, 漢中農林牧漁業完成總產值274.66億元,增長5.8%(可比價)。其中,農業產值150.77億元,增長5.9%;林業產值12.14億元,增長 2.5%;牧業產值97.42億元,增長5.8%;漁業產值3.8億元,增長8.7%;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0.53億元,增長7.0%。“豬、藥、茶、 菜”四大主導產業產值169.00億元,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比重為61.5%。
工業
清以前,漢中的工業基本是以家庭私有制為基礎的私人手工業作坊,獨立經營,自生自滅。民國至解放前,以個體手工業和私營工業為主。解放初期至1965年,經歷個體經營向集體合作、發展全民所有制企業的轉制。1965年至80年代初,以全民所有制工業和城鄉集體所有制工業為主。之後,個體經濟和私營工業迅速發展,特別是鄉鎮企業異軍突起。至1995年,全區形成以國有工業為主導,各種所有制形式並存並競相發展的工業格局。
2006年。漢中市實現全部工業總產值258.00億元,增長17.6%,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產值201.71億元,增長23.3%;漢中實現工業增加值76.04億元,增長17.3%,其中:國有及年主營收入500萬元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59.87億元,增長20.5%。
2012年,漢中市完成工業總產值780億元,增長29.1%,其中,規上工業完成產值670.83億元,增長30.7%。規上工業中輕工業完成產值161.58億元,增長36.6%;重工業完成產值509.25億元,增長29.0%。
商業
2006年,漢中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3.38億元,增長14.4%。其中:批發零售貿易業66.27億元,增長14.2%;市的零售額27.23億元,增長17.0%;縣及縣以下零售額46.15億元,增長13.0%。
2012年,漢中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15.98億元,增長17.2%,其中,城鎮市場消費品零售額174.94億元,增長17.4%;鄉村市場消費品零售額41.04億元,增長16.7%。全年批發零售業實現零售額187.33億元,增長17.2 %;住宿餐飲業零售額28.65億元,增長17.5%。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