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圓(陳志歲詩《湯圓》)

湯圓(陳志歲詩《湯圓》)

湯圓,是中國元宵節的傳統美食,因地域的差異,叫法與製法不盡相同。北方叫做元宵,是將糖餡放入笸籮中不斷滾搖,用類似滾雪球的方式,使糯米粉逐漸包裹在糖餡外製作而成。南方叫作湯圓,則是用上好的精緻糯米粉和成麵團,再揉捏入餡料的方法製作而成。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湯圓
  • 外文名稱:Glue Pudding
  • 作品出處:《中國新聞網·閒話冬至》《載敬堂集·江南靖士詩稿》
  • 文學體裁:七律
  • 作者:陳志歲
作品原文,注釋,鑑賞,評論,

作品原文

湯 圓
陳志歲
顆顆圓圓想龍眼,耋齠愛吃要功夫。
拌雲慢舀銀缸水,摶雪輕摩玉掌膚。
推入湯鍋驅白鴨,撈來糖碗滾黃珠。
年年冬至家家煮,一歲潛添曉得無?

注釋

1.龍眼:又稱桂圓,益智,常綠喬木龍眼樹的果子,圓形,因產地、植株不同,直徑約1.5厘米至2.5厘米不等。中國南方及西南部多出。
2. 耋齠:泛指老人和兒童。耋:八十歲的人。《詩·秦風·車鄰》:“逝者其耋。”毛傳:“耋,老也。八十曰耋。”齠:兒童換齒。又同“髫”。古時未成年男子下垂的頭髮。引申指兒童。
3.白鴨:糯米粉和水加工成的保持原色時的湯圓,煮時被手撥下鍋猶如白鴨下水。此為形象寫法。
4.黃珠:湯圓煮熟撈出鍋後放到廣口大盤裡滾粘上由紅糖和乾橘皮等物經輾擂而成的粉狀物後,形如黃色大珠。
5.一歲潛添:承上句,冬至節屆即一陽生,新歲實始。“夏盡秋分日,春生冬至時”(陳志歲《載敬堂集》),故曰。

鑑賞

湯圓,一顆一顆圓圓的,猶如龍眼,不論老年人還是兒童們都是喜愛的小吃,然而,湯圓之作卻是要些功夫的。開始,用洗得乾乾淨淨的手去拌弄,觸著精白的米粉呵就像搞動著白雲,一手拌著,一手舀來發著銀光的陶缸里的清水,邊拌邊加(水)。成泥狀後,就用手去摶了,這時的湯圓料就像白雪啊,摶到一定程度後,把它做成若干比如同手指粗的條狀,然後斷成一小節一小節的,再把這些小節物放在嫩白如玉的掌心,用兩手掌上下合含著,隨著上下手掌的旋揉動作,功到時,那圓圓可愛的湯圓胚也就做成了。當把無數的湯圓推入湯鍋時,煞是好看,無異於一群憨態可掬的小白鴨跳入水中。一會兒,煮熟了,撈起來,放到敞口大木盤(湯盤)或陶瓷盤裡,和黃糖等物製成的湯圓粉一起攪動攪動,一顆顆湯圓外周便遍粘湯圓粉,就像誘人的黃珠。在南中國,人們的習俗,每年冬至日,家家戶戶都要煮湯圓吃呀,可是,誰又知道,大家高高興興得吃了節日的湯圓之後,不覺暗中又長一歲了啊!

評論

《北京晨報》:“周代的正月等於我們現在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並沒有分別,一直到漢武帝採用夏曆後,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因此,也可以說:過‘冬節’是自漢代以後才有,盛於唐宋,相沿至今。‘雖然冬至不是年節,但人們習慣把冬至看成“節氣年”的分界點’(《載敬堂集·風物記》)。陳志歲《湯圓》詩就反映了冬至節湯圓製作和人們度節意覺。”
《七彩冬至》:“詩人陳志歲也有《湯圓》詩:‘顆顆圓圓想龍眼,耋齠愛吃要功夫……年年冬至家家煮,一歲潛添曉得無?’母親做的湯圓是多彩的,有白色的白糖湯圓、紅色的山楂或者花生湯圓、黑色的芝麻湯圓、綠色的蔬菜湯圓等等,盛在碗裡,那是怎樣繽紛的色彩呀!一碗冬至湯圓,吃在嘴裡,甜在心裡。”
中國新聞網:“冬至這天有吃湯圓的習俗,‘顆顆圓圓想龍眼,耋齠愛吃要功夫。拌雲慢舀銀缸水,摶雪輕摩玉掌膚。推入湯鍋驅白鴨,撈來糖碗滾黃珠。年年冬至家家煮,一歲潛添曉得無?’陳志歲的這首《湯圓》詩詳細而生動地描繪出古人冬至這天製作湯圓以及吃湯圓的情景,湯圓之白、滑嫩也被渲染到了極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