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參(海腴)

人參(五加科人參屬植物)

海腴一般指本詞條

人參Panax ginseng C. A. Mey),為傘形目五加科人參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喜陰涼,葉片無氣孔和柵欄組織,無法保留水分,溫度高於32度葉片會灼傷,鬱閉度0.7-0.8。通常3年開花,5-6年結果,花期5-6月,果期6-9月。

生長於北緯33度—48度之間的海拔數百米的以紅松為主的針闊混交林或落葉闊葉林下,產於中國東北、朝鮮韓國日本俄羅斯東部。人參的別稱為黃參地精神草、百草之王,是聞名遐邇的“東北三寶”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人參
  • 拉丁學名:Panax ginseng C. A. Mey.
  • 別稱:圓參、黃參、棒槌、人銜、鬼蓋、神草、土精、地精、海腴、人葠
  • 二名法:Panaxquinquefolius L.
  • :植物界
  • : 被子植物門
  • 亞門:有管有胚植物Embryophyta Siphonogama
  • 木蘭綱
  • 亞綱薔薇亞綱
  • 傘形目
  • 五加科
  • 人參族
  • 人參屬
  • 人參屬
  • 分布區域:吉林,遼寧,黑龍江等
  • 保護級別:國家一級重點保護
植物學史,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繁殖方法,播種,分株,扦插,栽培技術,習性,播種,催芽,移栽,氣候間距,田間管理,注意事項,品種分類,物種分類,栽培特點分類,加工方法分類,產地分類,商品分類,藥用,化學成分,藥方選錄,人參鑑別,藥材鑑別,野山參鑑別,保存方法,

植物學史

在中國,人參歷來被視為百草之王。在西方,人參叫做PANAX C.A. MEYER GINSENG,“PANAX”來源於希臘語,意思是“包治百病”,異名有Aralia quinquefolia var. ginseng (C. A. Mey.) Regel et Maack、Aralia ginseng Baill.、Panax quinquefolium var. coreensis SieboldPanax quinquefolium var. ginseng (C. A. Mey.) Regel et Maack ex Regel、Panax verus Oken、Panax quinquefolius var. ginseng (C.A.Mey.) Regel & Maack、Panax schin-seng var. coraiensis T.Nees、Panax chin-seng Nees
古地質學家和古生物學家推斷,人參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孑遺植物之一。在地球上被子植物極為繁盛的第三紀(距今6500萬年-距今180萬年),人參在植物界廣為繁衍。世界範圍內公認人參分布在北緯33-48度之間。我國本草文獻的記載證實中國人參分布與古地質學史,古生物史是相吻合的。
神農本草經》是現存最早的中藥學專著,記載著中國4000年前就已經形成的人參藥用的精髓:“人參,味甘微寒,主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久服,輕身延年。一名人銜,一名鬼蓋。生山谷。”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套用人參並用文字記載人參的國家。《甲骨文合集》中查到刻在甲面上的“參”字,這是個典型的象形文字。該字為上下結構,上部為人參地上部分的集中表現,莖上生著多個核果狀漿果,這是人參最主要的植物學特徵。下部則代表著人參的根莖,主根,側根等。甲骨文始於商殷時代,距今有3500年以上的歷史。在3500年前我國就已經創造出生動形象的“參”字,並有準確可靠的記載。
人參
公元121年,東漢許慎撰《說文解字》:“,人參,藥草,出上黨。”這是文獻中對人參產地的最早記載。
晉書.石勒別轉》:“初勒家園中生人參,葩茂甚盛。”可見人參栽培在當時已經開展, 那是遙遠的1800年前。

形態特徵

3.4萬次播放
00:41
恰似人形的人參,生命力竟如此的頑強
人參為多年生宿根草本,人參主根高30-60厘米,肥厚,肉質,黃白色,圓柱形或紡錘形,下面稍有分枝;根狀莖(蘆頭)短,直立。
人參直立,圓柱形,不分枝;一年生植株莖頂只有一葉,葉具三小葉,俗名“三花”;二年生莖仍只一葉,但具5小葉,叫“巴掌”;三年生者具有二個對生的5小葉的複葉,叫“二甲子”;四年生者增至3個輪生複葉,叫“燈台子”;五年生者增至4個輪生複葉,叫“四匹葉”;六年生者莖頂有5個輪生複葉,叫“五匹葉”。
人參複葉掌狀,小葉3-5片,中間3片近等大,有小葉柄;小葉片橢圓形或微呈倒卵形,長4-15厘米,寬2-6.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邊緣有細鋸齒,上面脈上散生少數剛毛,下面無毛,最下1對小葉甚小,無小葉柄。
人參夏季開花傘形花序單一頂生葉叢中,總花梗長達30厘米,每花序有4-40餘花,小花梗長約0.5厘米。苞片小,條狀披針形;鐘形,與子房癒合,裂片5,綠色;花瓣5,卵形,全緣,淡黃綠色;雄蕊5,花絲短;雌蕊1,子房下位,2室,花柱2,上部分離,下部合生。
人參漿果扁圓形,成熟時鮮紅色,內有兩粒半圓形種子

生長環境

人參多生長在具有1月平均溫度-23-5℃,7月平均溫度20-26℃的氣候條件下,耐寒性強,可耐-40℃低溫,生長適宜溫度為15-25℃。一般生長在氣候條件為年積溫2000-3000℃,無霜期125-150天,積雪20-44厘米,年降水500-1000毫米的地方。人參喜冷涼濕潤氣候。喜斜射及漫射光,忌強光和高溫。土壤要求為排水良好、疏鬆、肥沃、腐殖質層深厚的棕色森林土或山地灰化棕色森林土,土的pH值5.5-6.2為宜。

分布範圍

人參多生長在北緯40-45度,東經117.5°-134°之間,分布於遼寧東部、吉林東半部和黑龍江東部,河北、山西、山東有引種。蘇聯、朝鮮和日本也多栽培。

繁殖方法

播種

種子播種是生產上採用的主要方法,育苗移栽或直播均可。保護地栽培全年都可播種。北京地區利用日光溫室栽培,可於初秋收穫種子後即行播種,播後約10天左右出苗。露地栽培以春栽較適宜,早春於3-4月間在溫室育苗,經霜後移植露地,或於4月下旬至5月露地直播。土人參的種子很小,以育苗移栽較好,同時播種的地畦必須精耕細耙,畦土要細碎,畦面要平整。

分株

生產上較少用此方法繁殖。春季氣候較溫和的季節進行成活率較高,進行分株前將母株上的分枝培土,促使生根後分割出單株,如不帶根則不易成活。

扦插

嫩枝扦插、露地扦插宜於春季進行,在溫室中以氣溫在20-30℃時進行較為適宜。扦插材料要選擇健壯的枝稍,長約6-8厘米,帶2對葉片,於葉節下約0.5厘米處剪下,保濕備插。苗床土要用素沙土,或珍珠岩,不加肥料,按行距5-10厘米,株距5厘米,先用竹枝小孔後再把插穗插入,入土深約為插穗的1/3,或斜向入土2/3。
扦插完後澆水,適當覆蓋遮光,保溫保濕,但水分也不宜過多。清水扦插。插穗長以7厘米左右最合適,插穗截取後,放在陰涼處1-2天,使切口癒合,然後插於清水中,浸水深度2-3厘米,在28℃左右的溫度下,2天即長出長1厘米左右的白根10條以上,即把長根的插穗移植在素砂土中,生長繁殖較直接扦插於土中快,成活率高。

栽培技術

習性

喜寒冷、濕潤氣候,遇強光直射,抗寒力強。種子可陰乾貯藏,種胚有形態後熟和生理後熟特性;前者要求20-10℃變溫,後者需要2-4℃低溫,需時各為3-4個月,沒有完成後熟的種子不能發芽。對土壤要求嚴格,宜在富含有機質,通透性良好的砂質壤土、腐殖質壤土栽培,忌連作。

播種

播前先整地作,高23-33里米,寬126-133厘米,畦間作業道為2-2.66厘米。
採用撒播,每平方厘米0.5克,播後,覆土3-4厘米,經常保持土壤濕潤,約至5月上旬出苗。
春播在4月上、中旬播種。
夏播在7-8月果實成熟時,採下立即播種。
秋播在11月播種。

催芽

將1份種子混攔3份河沙,用新高脂膜600-800倍液噴霧土壤表面,提高出苗率。隨即裝入催芽箱中,置於室內或室外適當場所催芽,注意經常檢查翻倒,控制好溫度和溫度播種,吉林撫松常於6月下旬播乾籽(上年採收乾藏種子)

移栽

春栽4月中、下旬、宜于越冬芽萌發前栽完。
秋栽10月中、下旬,宜於土壤封凍前栽完。

氣候間距

出苗前,應搭前檐高100-133厘米、後檐高66-100厘米棚遮蔭。隨起,隨栽,一般按行株距(15-30)×(6-12)厘米,平栽或斜栽,覆土5-9厘米。搭棚分全蔭棚、又透棚、單透棚或雙透大棚等蔭棚種類,可根據氣候、土質及地勢條件選擇。

田間管理

畦面覆蓋,出苗後,蓋碎稻草或半腐熟落葉。
人參人參
鬆土除草,一般每年進行3-5次,防止土壤板結,消除雜草病株,培土扶苗。
追肥,開溝根側施有機肥。
疏花摘蕾,留種田,開花初期疏掉1/3-1/2花序中部花蕾;生產田,開花前全部摘蕾。
越冬防寒,封凍前畦面培土或覆蓋落葉,厚5-15厘米。參畦四財或風口處搭設防風障,以防凍害。

注意事項

整地下種後,用新高脂膜噴霧土壤表面隔離病蟲源,提高出苗率。出苗後,鬆土除草消除雜草病株,培土追肥,疏花摘蕾向葉面上噴施藥材根大靈使根莖快速膨大,藥用含量大大提高。加強對病蟲害的綜合防治並噴施新高脂膜增強防治效果。生長期間有斑點病、疫病和炭疽病為害,可用波爾多液噴射防治。
人參(海腴)
人參的根狀莖在人工短期栽培情況下較短,直立或斜上。生長年數已久的野山參,據肖培根在東北地區的調查,具第一批葉的主根是垂直生長,但第三批葉以後,主根大都向水平方向生長,其根狀莖相應加長,也是橫生的。這主要是根系生長受土壤腐殖質層厚度的影響,故其生長方向也會改變。

品種分類

物種分類

一為五加科植物人參的
一為五加科植物西洋參的根。

栽培特點分類

普通參採用一次移栽,6年收穫。
邊條參採用兩次移栽。6-8年收穫。
石柱參主產遼寧寬甸。採用直接播種或育苗移栽,培育15年左右收穫。

加工方法分類

  • 生曬參:連鬚根一起挖出,除淨泥土,曬乾。
  • 紅參:取園參水子剪去支根及鬚根,洗刷乾淨,蒸2-3小時,至參根呈黃色,皮呈半透明狀為宜,取出烘乾或曬乾。主要成品有紅參、邊條參等。
  • 糖參:取鮮參洗刷乾淨,置沸水中浸泡3-7分鐘,撈出,再入涼水中浸泡10分鐘左右,取出曬乾,再經硫黃熏過。然後用特製的針沿參體平行及垂直的方向扎小孔,浸於濃糖汁(100毫升水溶135克)中24小時。取出後曝曬1天,再用濕毛巾打潮,使其軟化,進行第2次扎孔,浸於濃糖汁中24小時。取出後,衝去浮糖,曬乾或烤乾。主要成品有白人參(為園參水子或移山參水子的加工品)、糖參(為各種鮮參的加工品)等。
  • 大力參:取鮮參在沸水中浸煮片刻後曬乾。
  • 掐皮參:加工法與糖參相似,一般將參體浸沸水中3次,每次1-2分鐘,約三成熟時,再將支根置沸水中約20分鐘。參體經扎孔後放入較稀的糖汁中浸3次,取出微火烘烤,使皮與內部分離,再用竹刀輕扎外皮,使成點狀即成。

產地分類

商品分類

  • 生曬參主根長約3-10厘米,直徑約0.3-2厘米。表面土黃色,有黑棕色橫紋及縱皺,細支根及鬚根均已除去,而僅留痕跡。質脆,體輕,斷面平坦,白色,有放射狀裂隙。氣香,味苦。有完整的根莖及鬚根者,稱“全鬚生曬參”。
  • 白人參性狀同糖參,形體較好,和野山參相似,但多為順直體,根莖較紅參長,鬚根分散,短而脆。
  • 白乾參主根表皮均已除去,體表淡黃色或類白色,上端橫紋不明顯,但可見淺縱皺及支根痕。其它性狀與生曬參近似。
  • 紅參主根長約5-20厘米,直徑約0.7-2厘米。表面棕紅色,半透明,有大縱皺,環紋不明顯,有支根痕。根莖土黃色,上有碗狀莖痕4-6個。質硬而脆,斷面平坦,角質,棕紅色,中有淺色圓心。氣香,味微苦。
  • 掐皮參主根長約6-15厘米,直徑約1.2-2.5厘米,表面淡黃色,上端環紋不明顯,但可見許多加工所致的凹點。支根淺棕色,支根與鬚根用線紮成牛尾狀。斷面白色。氣香,味甘微苦。
  • 邊條參性狀同紅參,惟一般以根莖較長,身長徑圓,支根較長為特點。
  • 有機人參無農殘、無化肥、無轉基因。最大程度保留了人參的成份與功效。
  • 野山參又名山參。主根短租,與根莖等長或較短,多具二個主要支根,形似人體。上端有細而深的橫環紋。根莖細長,一般長3-9厘米,上部扭曲,習稱“雁脖蘆”,蘆碗密集,下部無蘆碗而較光滑,俗稱“圓蘆”。鬚根稀疏,長約為主根的1-2倍,柔韌不易折斷,有明顯的疣狀突起(珍珠點)。全體呈淡黃白色,皮細、光潤。氣香濃厚,味甘微苦。根狀莖上部四面密生蘆碗,根狀莖下部具有較長園蘆。主根上端有細而深的密螺旋紋。中部及下部一般無紋。鬚根稀疏而長,不易折斷。其上有明顯疣狀突起。

  • 參須以紅參須為多見,性能與紅參相似,但效力較小而緩和。


  • 園參:根狀莖一面或兩面生蘆碗,無園蘆。主根上端有粗橫紋,不呈螺旋狀,有時全體皆可見橫紋。鬚根如掃帚狀,較短而脆,其上有不很明顯的疣狀突起。
  • 大力參主根長5-15厘米,表面淡黃色,半透明,有明顯縱皺,上端有棕色橫紋。細支根及鬚根均已除去。質硬而脆。斷面平坦,透明角質狀。氣香,味苦。
  • 移山參體形似野山參,但主根下部往往較肥大,紋粗而淺,常延續到主根中部,鬚根珍珠點較少。
  • 朝鮮人參產於朝鮮的人參,習稱朝鮮人參,又名別直參、高麗參。商品有朝鮮紅參、朝鮮白參之分,而以紅者為優。
  • 朝鮮紅參加工法與國產紅參相同。體較足壯,上生雙馬蹄蘆與肩齊,單蘆的名“獨碗蘆“,中部皆深陷,邊緣甚整齊,質堅硬。主根長約6-10厘米,直徑約1-2厘米。表面紅棕色,有順紋,上部或顯黃衣,全體顯縱棱。支根多彎曲交叉。質堅體重。斷面角質發亮,有菊花紋。香氣濃厚,味甘微苦。
  • 朝鮮白參:蘆頭與園參相似,體呈圓柱形。表面黃白色,有淺棕色細紋。鬚根大部除去,質松泡。斷面有圓心。稍有香氣,味甘微酸。

藥用

人參的肉質根為著名強壯滋補藥,適用於調整血壓、恢復心臟功能、神經衰弱及身體虛弱等症,也有祛痰、健胃、利尿、興奮等功效。
按產地可分成美國、中國東北、朝鮮人參。同一品種由於氣候不同,前者的參面橫紋比後者更明顯,進口人參有效成分含量也較高。
人參(海腴)
性味味甘微苦,性溫、平。歸脾、肺經、心經。補氣,固脫,生津,安神,益智。
1、《本經》:“味甘微寒。”
2、《別錄》:“微溫,無毒。”
3、《本草備要》:“生,甘苦,微涼;熟,甘,溫。”
歸經:入脾、肺經。
1、《本草衍義補遺》:“入手太陰。”
2、《本草匯言》:“入二經。”
3、《藥品化義》:“入三經。”
功效: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安神
主治:體虛欲脫,肢冷脈微,脾虛食少,肺虛喘咳,津傷口渴,內熱消渴,久病虛羸,驚悸失眠,陽痿宮冷;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用於氣短喘促,心悸健忘,口渴多汗,食少無力,一切急慢性疾病及失血後引起的休克、虛脫。大補元氣,固脫生津,安神。治勞傷虛損,食少,倦怠,反胃吐食,大便滑泄,虛咳喘促,自汗暴脫,驚悸,健忘,眩暈頭痛,陽痿,尿頻,消渴,婦女崩漏,小兒慢驚,及久虛不復,一切氣血津液不足之證。
1、《本經》:“主補五臟,安精神,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
2、《別錄》:“療腸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肋逆滿,霍亂吐逆,調中,止消渴,通血脈,破堅積,令人不忘。”
3、《藥性論》:“主五臟氣不足,五勞七傷,虛損瘦弱,吐逆不下食,止霍亂煩悶嘔噦,補五臟六腑,保中守神。”“消胸中痰,主肺痿吐膿及癇疾,冷氣逆上,傷寒不下食,患人虛而多夢紛紜,加而用之。”
4、《日華子本草》:“調中治氣,消食開胃。”
5、《珍珠囊》:“養血,補胃氣,瀉心火。”
6、《醫學啟源》:“治脾胃陽氣不足及肺氣促,短氣、少氣,補中緩中,瀉肺脾胃中火邪。《主治秘要》:補元氣,止瀉,生津液。“
7、《滇南本草》:“治陰陽不足,肺氣虛弱。”
8、《本草蒙筌》:“定喘嗽,通暢血脈,瀉陰火,滋補元陽。”
9、《綱目》:“治男婦一切虛證,發熱自汗,眩暈頭痛,反胃吐食,痎瘧,滑瀉久痢,小便頻數,淋瀝,勞倦內傷,中風,中暑,痿痹,吐血,嗽血,下血,血淋,血崩,胎前產後諸病。”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5-15克,大劑15-50克;亦可熬膏,或入丸、散。
禁忌:
1、實證、熱證忌服。
2、服人參當天或24小時內忌蘿蔔,忌茶,辛辣或者刺激性食物
3、《藥性論》:“馬藺為使.惡鹵鹹。”
4、《醫學入門》:“陰虛火嗽吐血者慎用。”
5、《月池人參傳》:“忌鐵器。”
6、《藥品化義》:“若脾胃熱實,肺受火邪,喘嗽痰盛,失血初起,胸膈痛悶,噎膈便秘,有蟲有積,皆不可用。”
7、《本草經集注》:“茯苓為使。惡溲疏。反藜蘆。”
8、《藥對》:“畏五靈脂。惡皂莢、黑豆。動紫石英。”
9、忌與葡萄同吃營養受損,葡萄中含有鞣酸,極易與人參中的蛋白質結合生成沉澱,影響吸收而降低藥效。
10、忌用五金炊具。

化學成分

根中含人參皂甙0.4%,少量揮髮油。油中主要成份為人參(panacen,C15H24)0.072%。據報導從根中分離出皂甙類:人參皂甙A、B、C、D、E和F(panaxosideA、B、C、D、E、F)等。人參皂甙A(C42H72O14),為人參皂甙Rg1(ginsenosideRg1)。人參皂甙B和C水解後產生人參三醇(panaxatriol)皂甙元,人參皂甙D、E和F水解後得20-表人參二醇(20-epiprotopanaxo-diol)皂甙元。又自乙醚提取物的低沸點部分分離出β-欖香烯(β-elemene,C15H24)。高沸點部分分離出人參炔醇(panaxynol,C17H26O)。此外尚含有單糖類:葡萄糖、果糖、蔗醣,三種三糖:葡萄糖果糖-果糖、三聚葡萄糖,葡萄糖-葡萄糖-果糖,人參(為軟脂酸硬脂酸亞油酸的混和物),多鐘維生素(B1B2、菸酸、菸醯胺、泛酸),多種胺基酸膽鹼麥芽糖酶轉化酶酯酶),精胺(spermine)及膽胺(cholamine)。人參的地上部分含黃酮類化合物,人稱人參黃甙(panasenoside)、三葉甙(trifolin)、山柰醇、人參皂甙、β-谷甾醇及糖類

藥方選錄

  1. 治營衛氣虛
      四君子湯:臟腑怯弱,心腹脹滿,全不思食,腸鳴泄瀉,嘔吐逆:人參(去蘆)、白朮茯苓(去皮)、甘草(炙)各等分。上為細末,每服10克,水一盞,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時,入鹽少許,白湯點亦得。常服溫和脾胃,進益飲食,辟寒邪瘴霧氣。(《局方四君子湯
    定志丸:心氣不定,五臟不足,恍惚振悸,差錯謬忘,夢寐驚魘,恐怖不寧,喜怒無時,朝差暮劇,暮差朝劇,或發狂眩:遠志(去苗及心)、菖蒲各100克,人參、白茯苓(去皮)各150克。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七丸,加至二十丸,溫米飲下,食後臨臥日三服。(《局方定志丸
  2. 治陽虛氣喘,自汗盜汗,氣短頭運
      人參25克,熟附子50克。分為四帖,每帖以生薑十片,流水二盞,煎一盞,食遠溫服。(《濟生方》)
  3. 止血後此藥補之
      獨參湯:大人參(去蘆)100克,棗五枚。每服水二盞,煎一盞。細呷之,服後熟睡一覺,諸病除根。(《十藥神書獨參湯
  4. 治下痢噤口
      人參、蓮肉各15克。以井華水二盞,煎一盞,細細呷之,或加薑汁炒黃連15克。(《經驗良方》)
  5. 治霍亂心煩躁
      桂心1克(末),人參25克(去蘆頭)。上以水一大盞,煎至七分,去滓,分溫二服。(《聖惠方》)
  6. 治虛瘧發熱
      人參11克(二錢二分),雄黃25克(五錢)。為末,用粽尖搗丸,梧子大。發日侵晨,井華水吞下七丸,發前再服。忌諸般熱物。(《丹溪纂要》)
  7. 治元氣虛脫症
      人參能大補元氣,復脈固脫,為拯危救脫要藥。適用於因大汗、大瀉、大失血或大病、久病所致元氣虛極欲脫,氣短神疲,脈微欲絕的重危症候。單用有效,如獨參湯(《景岳全書》)。
    若氣虛欲脫兼見汗出,四肢逆冷者,應與回陽救逆之附子同用,以補氣固脫與回陽救逆,如參附湯(《正體類要》)。
    若氣虛欲脫兼見汗出身暖,渴喜冷飲,舌紅乾燥者,人參兼能生津,常與麥冬、五味子配伍,以補氣養陰。
  8. 治肺脾心腎氣虛症
      人參為補肺要藥,可改善短氣喘促,懶言聲微等肺氣虛衰症狀。治肺氣咳喘、痰多者,常與五味子、蘇子、杏仁等藥同用,如補肺湯(《千金方》)。
  9. 治胃虛冷,中脘氣滿,不能傳化,善飢不能食
    溫胃煮散:人參末10克,生附子末2.5克,生薑0.5克(切碎)。上三味和勻,用水七合,煎至二合,以雞子一枚取清,打轉,空心頓服。(《聖濟總錄溫胃煮散
  10. 治肺虛久咳
      人參末二兩,鹿角膠(炙,研)50克。每服15克,用薄荷、豉湯一盞,蔥少許,入銚子煎一、二沸,傾入盞內,遇咳時,溫呷三、五口。(《食療本草》)
  11. 治三、二年間肺氣上喘咳嗽,咯唾膿血,滿面生瘡,遍身黃腫
      人參蛤蚧散:蛤蚧一對(全者,河水浸五宿,逐日換水,洗去腥,酥炙黃色),杏仁(去皮尖、炒),甘草(炙)各250克,知母、桑白皮、人參、茯苓(去皮),貝母各100克。上八味為末,淨磁合子內盛。每日用如茶點服。(《衛生寶鑑人參蛤蚧散
  12. 糖尿病氣陰兩傷,體倦乏力者
      人參浸膏,每次5毫升,每日2次。
  13. 脾虛食少,倦怠無力,腹瀉的人
      人參10克,白朮10克,茯苓8克,甘草3克,生薑3片,大棗1枚。水煎服。對重病、久病後體力恢復卓有成效。
  14. 治心氣虛損,怔忡而自汗者
      豬腰子一隻,用水兩碗,煮至一盞半,將腰子細切,入人參25克,當歸(上去蘆、下去細者,取中段)25克。並切,同煎至八分,吃腰子,以汁送下。有吃不盡腰子,同上二味藥滓,焙乾,為細末,山藥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百一選方》)
  15. 治胸痹心中痞氣,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
      人參湯:人參、甘草、乾薑、白朮各150克。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金匱要略人參湯
  16. 治消渴引飲無度
      玉壺丸:人參、瓜蔞根各等分。生為末,煉蜜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麥冬湯送下。(《仁齋直指方玉壺丸
  17. 治消渴引飲
      人參為末,雞孑清調服。每次5克,一日三、四服。(《綱目》)
  18. 治吐血下血,因七情所感,酒色內傷,氣血妄行,口鼻俱出,心肺脈散,血如湧泉
      人參(焙)、側柏葉(蒸焙)、荊芥穗(燒存性)各25克。為末,用10克,入飛羅面10克,以新汲水調如稀糊服,少頃再啜。(《中藏經》)
  19. 治小兒驚後瞳人不正者
      人參、阿膠(糯米炒成珠)各5克。水一盞,煎七分。溫服,日再服,愈乃止。(《仁齋直指方》)
  20. 治妊娠酸心吐清水,腹痛不能飲食
      小地黃丸:人參(去蘆)、乾薑(炮)各等分。上為末,用生地黃汁,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湯下,食前服。(《局方小地黃丸

人參鑑別

藥材鑑別

1、本品橫切面:木栓層為數列細胞。皮層窄。韌皮部外側有裂隙,內側薄壁細胞排列較緊密,有樹脂道散在,內含黃色分泌物。形成層成環。木質部射線寬廣,導管單個散在或數個相聚,斷續排列成放射狀,導管旁偶有非木化的纖維。薄壁細胞含草酸鈣簇晶。
生曬參粉末淡黃白色。樹脂道碎片易見,含黃色塊狀分泌物。草酸鈣簇晶直徑20-68微米,稜角銳尖。木栓細胞類方形或多角形,壁薄,細波狀彎曲。網紋及梯紋導管直徑10-56微米。澱粉粒甚多,單粒類球形、半圓形或不規則多角形,直徑4-20微米,臍點點狀或裂縫狀;復粒由2-6分粒組成。
2、取本品粉末1克,加氯仿40毫升,加熱回流1小時,棄去氯仿液,藥渣揮乾溶劑,加水0.5mkl拌勻濕潤後,加水飽和的正丁醇10毫升,超聲處理30分鐘,吸取上清液,加3倍量氨試液,搖勻,放置分層,取上層液蒸乾,殘渣加甲醇1毫升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人參對照藥材1克,同法製成對照藥材溶液。再取人參皂甙Rb<[1]>、Re、Rg<[1]>對照品,加甲醇製成每1毫升各含2毫克的混合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試驗,吸取上述三種溶液各1-2微升,分別點於同一矽膠G薄層板(厚500微米)上,以仿-醋酸乙酯-甲醇-水(15:40:22:10)10℃以下放置的下層溶液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分別置日光及紫外光燈(365納米)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分別顯相同顏色的斑點或螢光斑點;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日光下顯相同的三個紫紅色斑點,紫外光燈(365納米)下,顯相同的一個黃色和兩個橙色螢光斑點。

野山參鑑別

野山參生長於山地針闊混交林或雜木林之中,主要生長於長白山和小興安嶺地區。野山參十分稀少,按照年份和大小,野山參價格差別很大,貴的野山參一支可賣到幾萬元。
人參(海腴)
辨別方法:
:長條須,老而韌,清疏而長,其上綴有小米粒狀的小疙瘩稱之謂“珍珠點“。色白而嫩脆(俗稱水須)者,則不是純野山參。
:蘆較長,分為二節蘆、三節蘆、線蘆雁脖蘆
:老皮,黃褐色,質地緊密有光澤。皮嫩而白者,則不是純山參。
:在毛根上端肩膀頭處,有細密而深的螺絲狀橫紋。橫紋粗糙,浮淺而不連貫者則不是純山參。
中藥屬性:人參之所以很稀奇,很名貴,主要與它的藥用價值有關。在很早的醫書《神農本草經》中就認為,人參有“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的功效,“久服輕身延年”。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對人參極為推崇,認為它能“治男婦一切虛症“。幾千年來,中草藥中人參都被列為“上品”。

保存方法

人參因含有較多的糖類、黏液質和揮髮油等,所以容易出現受潮、泛油發霉變色蟲蛀等變質現象。人參的貯藏方法有幾種:
人參(海腴)
1、常規保存法:對確已乾透的參,可用塑膠袋密封以隔絕空氣,置陰涼處保存即可。
2、吸濕劑乾燥法:在可密閉的缸、筒、盒的底部放適量的乾燥劑,如生石灰、木炭等,再將人參用紙包好放入,加蓋密閉。
3、低溫保存法:這是較理想的方法。人參在收藏前要曬乾,最佳的暴曬時間以上午9時到下午4時之間,但人參不宜長時間暴曬,同時供藥用的人參已達到一定的乾燥程度。一般只需將人參在午後翻曬1-2小時即可。待其冷卻後,用塑膠袋包好紮緊袋口,置於電冰櫃冷凍室里,就能保存較長時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