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火山(地質現象)

活火山(地質現象)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活火山(active volcano):噴發和預期可能再次噴發的火山。那些休眠火山,即使是活的但不是就要噴發,而在可能再次噴發的火山也可稱為活火山。那些其最後一次噴發距今已很久遠,並被證明在可預見的不會發生噴發的火山,稱為熄滅的火山或死火山。一般來說,只有活火山才會發生噴發。人類歷史時期具有經常或周期性活動能力(噴發)的火山。世界上還在經常噴發的活火山,如西西里島的埃特納火山,夏威夷島上的基勞埃阿火山,義大利的維蘇威火山,印度尼西亞的喀拉喀托火山,非洲剛果(金)的尼拉貢戈火山等,都是著名的活火山。活火山的噴發活動,具有周期性,如爪哇島上的梅拉皮火山,本世紀以來,平均間隔兩、三年就要持續噴發一個時期。活火山的噴發活動,還具有間歇性,只不過間歇時間的長短不一罷了。

基本介紹

定義發展,成因,噴發過程,第一階段,第二階段,第三階段,噴發條件,噴發類型,玄武岩泛流噴發,夏威夷式噴發,斯通博利型噴發,武爾卡諾型噴發,培雷式噴發,普林尼式噴發,超武爾卡諾型噴發,蘇特塞式噴發,噴發指數,地球上的活火山,著名火山,旅遊勝地,美國黃石國家公園,日本富士山,巴厘島,菲律賓呂宋島,長白山天池,台灣陽明山國家公園,

定義發展

根據哪些準則來判斷一座火山的“死”或“活”或“休眠”,迄今並沒有一種嚴格而科學的標準。經驗上或傳統上將有過歷史噴發或有歷史噴發記載的火山稱為活火山,但這樣的火山在全球有534座。
活火山活火山
但是歷史或歷史記錄對每個國家和地區可以是很不相同的,有的只有三四百年,有的則可達三四千年或更長。
在那些渺無人煙的偏遠地區,即使是發生在近代的活火山噴發,也可能不為人所知或沒有任何歷史記錄。例如我國靖宇以西40千米的金龍頂子火山,在距今約1600年前曾發生過一次爆炸式噴發,但迄今未發現有歷史記載。
顯然,基於歷史或歷史記錄的活火山的定義是很不完全和不符合實際的。於是一些火山學家根據對大量活火山噴發間隔期和熄滅的火山最後一次噴發時間的統計,提出一個有一定時間條件限制的、改進的活火山的定義,即那些在過去10000年、5000年或2000年來有過一次噴發的火山,稱為活火山。
究竟是採用10000年、5000年或2000年,將允許根據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具體情況而定。
這一改進的活火山定義仍然允許有例外情況,並且要求對一個具體的活火山進行評價時,能夠提供該火山地下是否存在活動的岩漿房系統的證據。
根據以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到關於活火山的一般概念:那就是正在噴發的或歷史時期及近10000年來有過噴發的火山稱為活火山。當火山下面存在活動的岩漿系統或岩漿房時,這個火山被認為具有噴發危險性,應置於現代的火山監測系統之中。
但是火山的“死”或“活”仍然是相對的。有一些在10000年甚至更長時期以來沒有發生過噴發的“死”火山,也可能由於深部構造或岩漿活動而導致重新復活而噴發。
火山噴發火山噴發
例如我國五大連池火山群中,大部分火山是在10萬年前噴發的,但是其中的老黑山火山和火燒山火山卻是在公元1719-1721年噴發形成的。
於是,在火山下面是否存在活動的岩漿系統岩漿系統,就成為判斷一座火山“死”或“活”的關鍵,怎樣才能知道火山下面存在活動的岩漿系統呢?一般可根據以下現象作出初步判斷:(1)在活火山區存在水熱活動或噴氣現象;(2)以火山為中心的小範圍內,微震活動明顯高於其外圍地區;(3)火山區出現某些可觀測到的地表形變。
上述現象都是由於火山下面岩漿系統具體活動情況,則必須在該火山區布設長期地震-地形變觀測台網,以及其他多種地球物理物理、地球化學方法進行探測。這是當該火山已被確認為危險的火山之後應當進行的基本監測和探測研究。

成因

火山的形成涉及一系列物理化學過程。地殼上地幔岩石在一定溫度壓力條件下產生部分熔融並與母岩分離,熔融體通過孔隙或裂隙向上運移,並在一定部位逐漸富集而形成岩漿囊。
隨著岩漿的不斷補給岩漿囊的岩漿過剩壓力逐漸增大。
當表殼覆蓋層的強度不足以阻止岩漿繼續向上運動時,岩漿通過薄弱帶向地表上升。
在上升過程中溶解在岩漿中揮發份逐漸溶出,形成氣泡,當氣泡占有的體積分數超過75%時,禁錮在液體中的氣泡會迅速釋放出來,導致爆炸性噴發氣體釋放後岩漿粘度降到很低,流動轉變成湍流性質的。
如若岩漿粘滯性數較低或揮發份較少,便僅有寧靜式溢流。從部分熔融到噴發一系列的物理化學過程的差別形成了形形色色的火山活動。

噴發過程

火山噴出地表前的過程歸納為三個階段:岩漿形成與初始上升階段、岩漿囊階段和離開岩漿囊到地表階段。

第一階段

岩漿的產生必須有兩個過程:部分熔融和熔融體與母岩分離。實際上這兩種過程不大可能互相獨立,熔融體與母岩的分離可能在熔融開始產生時就有了。
部分熔融是液體(即岩漿)和固體(結晶)的共存態,溫度升高、壓力降低和固相線降低均可產生部分熔融。
當部分熔融物質隨地幔流上升時,在流動中也會產生液體和固體的分離現象,從而產生液體的移動乃至聚集,稱之為熔離。

第二階段

岩漿囊是火山底下充填著岩漿的區域,是地殼或上地幔岩石介質中岩漿相對富集的地方。一般視為與油藏類似的岩石孔隙(或裂隙)中的高溫流體,通常認為在地幔柱內,岩漿只占總體積的5%-30%。從局部看,可以視為內部相對流通的液態集合。岩漿是由岩漿熔融體、揮發物、以及結晶體組成的混合物。

第三階段

岩漿從岩漿源區一直到近地表的通路的上升,與岩漿囊的過剩壓力、通道的形成與貫通、以及岩漿上升中的結晶、脫氣過程有關。當地殼中引張或引張-剪下應力大於當地岩石破裂強度時,便可能形成張性或張-剪性破裂,如若這些裂隙互相連通,就可以作為岩漿噴發的通道。

噴發條件

一個地方能否形成火山主要在於是否具備以下條件:
火山噴發火山噴發
1.部分熔融體的形成必須有較高的地熱(自身積累的或外邊界條件產生的),或隆起減壓過程,或脫水而減低固相線;
2.岩漿在地殼中的富集,或岩漿囊形成的位置與中性浮力面的深度有關,而中性浮力面的深度又與地殼流變學間斷面有關;
3.岩漿囊中的物理化學過程,主要是結晶體、揮發物與流體的分額與相互作用,岩漿噴發起著促使、或抑制作用。地殼岩漿囊的存在起著攔截、改造地幔升上的岩漿的作用。它也是形成爆炸式火山噴發的重要條件;
4.岩漿囊的存在對岩漿通道的形成有促進作用,而構造活動產生的引張應力場是形成岩漿通道的主要原因;
5.岩漿離開岩漿囊後的上升受到壓力梯度與浮力的雙重驅動。

噴發類型

縱觀世界火山的噴發類型,其決定因素一是岩漿的成分、揮發分含量、溫度和粘度,如玄武質岩漿含SiO2成分低,含揮發分相對少、溫度高、粘度小,因此岩漿流動性大,火山噴發相對較寧靜,多為岩漿的噴溢,可形成大面積的熔岩台地和盾形火山;流紋質和安山質岩漿富含SiO2和揮發分,其溫度低、粘性大,流動性差,因此火山噴發猛烈,爆炸聲巨大,有大量的火山灰、火山彈噴出,常形成高大的火山碎屑錐,並伴有火山碎屑流和發光雲現象,往往造成重災。決定因素之二是地下岩漿上升通道的特點,若岩漿房中的岩漿沿較長的斷裂線湧出地表,即形成裂隙式噴發;若沿兩組斷裂交叉而成的筒狀通道上涌,在岩漿內壓力作用下,便可產生猛烈的中心式噴發。決定因素之三是岩漿噴出的構造環境,看其是在陸地,還是水下;是在洋脊還是在板內;是在島弧還是在碰撞帶等等。火山所處的大地構造環境不同,火山噴發類型的特點也大不相同。
火山噴發火山噴發

玄武岩泛流噴發

這種噴發如印度的德乾高原,北美的哥倫比亞高原。它們是岩漿沿一個方向的大斷裂(裂隙)或斷裂群上升,噴出地表,有的從窄而長的通道全面上噴;有的火山呈一字形排列分別噴發,但向下則相連成為牆狀通道,因此稱為“裂隙噴發”。噴發以玄武岩為主,流動方向近於平行,厚度及成分較為穩定,產狀平緩,以熔岩被多見,常形成熔岩高原。因為玄武岩流動性大,熔岩噴出量大,少有爆發相,在地形平坦處似洪水泛濫,到處流溢、分布面積廣,所以又稱“玄武岩泛流噴發”。1783年冰島的拉基火山噴發,從長25千米的裂隙中噴出約12km3的熔岩及3km3的火山啐屑物,覆蓋面積達565㎞2。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威廉峪谷,從120米寬的裂隙中一次性流出熔岩,形成308㎞2的高原,厚度最大達240米。我國貴州、雲南、四川的二疊紀玄武岩(26萬平方千米)及河北省的漢諾壩(1700㎞2)也都是玄武岩泛流噴發。

夏威夷式噴發

屬熱點火山,以美國夏威夷島為代表,特點是很少發生爆炸,常常從山頂火山口和山腰裂隙溢出相當多數量的玄武質熔岩流,岩漿粘度小,流動性大,表現為比較安靜的溢流,氣體釋放量可多可少。由於噴發時岩漿受到較大的靜壓力以及氣泡的膨脹作用,當其到達地表時,形成熔岩噴泉,被逸出氣體推動的熔岩噴泉可高達300m或更高,被噴出的多是玄武質熔岩,也可以是安山質熔岩,也有少量的火山渣和火山灰。這種噴發類型,熔岩往往是多次溢流,而且有許多裂隙作為通道,流出的熔岩形成比較平坦的熔岩穹。例如1924年基拉維厄和1975年冒納羅亞火山的噴發就是典型的夏威夷式噴發。這種類型噴發基本沒有人員傷亡,但可以毀壞農田村莊,造成財產損失。

斯通博利型噴發

源自20世紀初早期義大利語。最典型的是義大利的斯通博利火山,位於西西里風神島,經常有火山噴發活動,從古代起即被稱為“地中海的燈塔”,其噴發特徵是或多或少的定期的中等強度噴發,噴出熾熱熔岩,其粘性比夏威夷式要大一些,伴隨著白色蒸汽雲。火山口的熔岩有輕度硬結,主要為塊狀熔岩,由玄武質、安山質成分的岩石組成,熔岩流厚而短,也有少數為繩狀,每隔半小時就有氣體從中逸出。這種火山韻律性地噴出白熱的火山渣、火山礫和火山彈,爆炸較為溫和,很多火山碎屑又落回火口,再次被噴出,其它的落到火山錐形成的坡上並滾入海中。如斯通博利火山(義大利)、帕利庫廷火山(墨西哥)、維蘇威火山(義大利)、阿瓦琴火山、克留契夫火山(前蘇聯),都具有斯通博利型噴發特點

武爾卡諾型噴發

武爾卡諾島位於地中海西西里島附近。這種類型噴發比斯通博利式火山熔岩粘度更大,呈熔漿狀,噴發較為猛烈。不噴發時在火山口上形成較厚的固結外殼,氣體在固結的外殼下聚集,使熔岩柱的上部氣體趨於飽和。當壓力增大時,發生猛烈的爆炸,有時足以摧毀一部分火山錐,使阻塞物被炸,一些碎片和熔岩組成的“麵包皮狀火山彈”和火山渣被一起噴出,同時伴隨著含相當數量火山灰的“菜花狀”噴發雲。當火山口的“阻塞物”都被噴出後,就有熔岩流從火山口或火山錐側緣的裂隙中湧出。

培雷式噴發

名字起源於西印度群島馬提尼克島培雷火山1902年的噴發,當時毀滅了聖皮埃爾城,死亡人數超過3萬。這種噴發產生高粘度岩漿,爆發特彆強烈,最明顯的特徵是產生熾熱的火山灰雲,這是一種高熱度氣體,全是熾熱的火山灰微粒,就象活動的乳濁液,密度大,當它沿山坡向下移動時,足以產生象颶風一樣的效果。在培雷式噴發中,向上逃逸的氣體經常被火山口中的熔岩堵住,壓力逐漸增大發生爆炸時就象從瓶塞底下噴出水平方向的一陣疾風。熔岩被火山灰含量很高的氣體所推動向外流出,但除了從火口中流出粘稠的熔岩外,其它地方就沒有熔岩流出的現象了。歷史上發生培雷式噴發的火山較多:1835年科西圭那、1883年喀拉喀托、1902年蘇弗里埃爾、1912年卡特邁、1951年拉明頓火山、1955-1956年別茲米揚、1968年馬榮和1982年埃爾奇瓊火山噴發都屬此種類型。

普林尼式噴發

岩漿粘度大、爆發強烈,火山碎屑物常達90%以上,其中圍岩碎屑占10%-25%,噴出物以流紋質與粗面質浮岩、火山灰為主,分布較廣,伴有少量熔岩流或火山灰流。由於爆發強烈及岩漿物質大量拋出,常形成錐頂崩塌的破火山口。這種火山噴發過程常為:清除火山通道-岩漿泡沫化-猛烈爆發出浮岩及火山灰-通道壁上碎石墜入及堵塞火山通道,如此反覆作用,形成複雜的火山機構。公元79年維蘇威火山爆發是典型的普林尼式噴發,伴隨噴發大規模降落浮石、火山渣和火山灰。噴出的火山渣順風降落,離火山口13千米的龐貝城,為平均7米厚的浮石層所掩埋。日本1783年的淺間火山活動也同樣降下浮石層,大噴發中同時有火山碎屑流和熔岩流的噴出。1980年5月18日美國聖海倫斯火山爆發也是普林尼式,爆發時形成熱液-岩漿爆炸。

超武爾卡諾型噴發

和水蒸氣爆發一樣,幾乎是無岩漿物質的爆發式噴發。有的稱超火山(日本磐梯山)型爆發。由於噴發只有噴發物質而無熔岩,因此噴發物質是在冷卻狀態下噴發的,偶爾在熾熱狀態下噴出。其特點是出現大量的基底火山碎屑,有時可達75%-100%。 超武爾卡諾型噴發出的物質體積大小變化很大,從巨形岩塊到火山灰均有。碎屑通常是稜角狀和尖稜角狀,無火山彈和熔渣。

蘇特塞式噴發

1963-1967年,冰島南部近海不停的火山噴發產生一個蘇特塞火山島。火山活動的前半個時期,在淺海海底的一個火山口以反覆爆發式噴發為特徵,當玄武質岩漿與海水接觸時又發生爆炸,產生大量細粒物質(火山灰),這種由岩漿-水蒸氣、水蒸氣-岩漿爆發的類型與陸上的斯通博利型噴發不一樣。
以上的分類法也不是最完善的,實際調查揭示,即使是同一種噴發類型也可能出不同類型的火山作用中,而同一座火山在自身的活動過程中也可能產生不同的噴發類型,甚至在同一噴發期也有時出現不同的火山活動形式。如以斯通博利型而命名的斯通博利火山,發生幾次武爾卡諾型噴發;命名為夏威夷式噴發的基拉韋厄和冒納羅亞火山,在不同時期均觀測到從斯通博利型到超武爾卡諾型的噴發。

噴發指數

火山噴發中危險性最大的是爆炸式噴發,其中最大的災害是噴發柱,因而習慣於用噴發物總質量與噴發柱高度來衡量,通常稱之為火山爆發指數VEI(Volcanic Explosivity Index)。
爆發指數VEI與火山噴發能量E(erg)的關係(S De la Cruz-Reyna,1996) 為:lg E = 0.78 MVEI + 21.02
上一次VEI=8的噴發在2.65萬年前紐西蘭陶波火山,火山灰覆蓋紐西蘭北島中部200米,火山灰850千米外18厘米,造成巨大環境災難。
上一次VEI=7的噴發是在1815年Tambora,象這樣的噴發(VEI=7)大致千年一次。長白山1215年噴發,日本北海道火山灰2-5厘米,估計噴發體積116km3,VEI=7,相當於一次9.8地震。
上一次VEI=6的噴發是 1991年6月皮納圖搏噴發,DVI火山塵幕指數達1000。再上一次VEI=6的噴發是1912年萬煙谷,像這樣的噴發大致百年一次。
VEI=5的噴發如維蘇威火山公元79年噴發(VEI=5)10-30年有一次。
VEI=4的噴發如雲仙岳1991年噴發(VEI=4)3-5年有一次。
VEI=3的噴發如1985年Ruiz噴發。黑龍江根據碎屑體積/總噴發體積,估計老黑山爆發指數VEI=4,火燒山VEI=3,老黑山噴發柱高度1-2公里,強度VEI=2,能量相當於一次七級地震。
VEI=2的噴發如長白山1668-1702年噴發,140公里外火山灰3-5厘米。
VEI=1的噴發如1996年Stromboli噴發。
VEI 形容 噴發體積km3 噴發柱高度km 能量erg 相當於地震震級。

地球上的活火山

科學發現表明,在許多行星和衛星上都有火山。在太陽系中有確實證據證明仍有火山活動的是地球和木星的衛星埃歐(木衛一)。地球上的火山活動平均每年大約有50多次。但是其中大部分都是在海底和人跡罕至的群山中,因此對人類產生影響的火山活動感覺上很少。
15個被選為“火山十年”觀測計畫的主要火山是:
義大利的埃特納山
剛果民主共和國的尼拉貢戈火山
美國華盛頓州的雷尼爾山
日本鹿兒島縣的櫻島火山
瓜地馬拉的聖塔馬利亞火山/聖地亞古多火山(Santamaria/Santiaguito)
菲律賓的塔爾火山(Taal)
西班牙加那利群島的泰德峰 (Teide Peak)
最高的活火山:
智利和阿根廷之間的奧霍斯-德爾薩拉多峰是世界上最高的活火山,它有6891米高。

著名火山

細數世界上12座驚人的活火山:
克留切夫斯克山火山,堪察加半島,俄羅斯。克留切夫斯克山火山是亞洲最高的一座活火山,首次爆發是在1697年,而最近的一次是在2011年。
最初喀拉喀托火山只有一小部分露出海面,經過數次火山噴發後,就形成了如今的喀拉喀托火山島。
瑞尼爾火山,皮爾斯縣,華盛頓。瑞尼爾火山確實漂亮,但同時卻存在著十年一次的火山爆發隱患,被廣泛認為是世界上最具潛在破壞性的活火山。
基拉韋厄火山,夏威夷,美國。基拉韋厄火山是世界最大的活火山體,位於夏威夷島東南部,被譽為“夏威夷火山女神”。
埃格蒙特山,北島,紐西蘭。雖然在紐西蘭人們都稱它為“埃格蒙特山”,然而“塔拉納基山”才是它真正的名字,與日本的富士山甚是相像,曾出電影《最後的武士》中。
阿雷納爾火山,阿拉胡埃拉省,哥斯大黎加。儘管阿雷納爾火山還處於休眠期,但該地區豐富的溫泉資源已經說明了火山內部的活躍運動。
富士山,日本。富士山自18世紀以來就從未爆發過。
斯特龍博利火山,斯特龍博利火山島,義大利。活躍的斯特龍博利火山已經吸引了眾多地質學家到此考察研究。
帕里納科塔火山,智利/玻利維亞。坐落於拉烏卡國家公園的帕里納科塔火山,附近有包括羊駝、美洲獅等眾多的野生動物。
波阿斯火山,哥斯大黎加。蒸騰著煙霧的波阿斯火山的確令人印象深刻,但更吸引人的是該該地區獨有的黃綠色松鼠。
婆羅摩火山,爪哇東部,印度尼西亞。如果您來參加爪哇當地的傳統節日,便能發現當地人都將貢品投入婆羅摩火山,而這個習俗已從15世紀延續。

旅遊勝地

火山地質總是能形成壯美奇特的景觀,成為旅遊勝地,有時我們陶醉其中,卻忘記了那裡還有隨時會噴發的活火山。

美國黃石國家公園

觀賞性:★★★★★
危險性:★★★★★黃石公園是世界上最原始最古老的國家公園,最初吸引人們的興趣並使黃石成為國家公園的顯著特徵是地質方面的地熱現象,這裡擁有比世界上其他所有地方都多的間歇泉和溫泉、彩色的黃石河大峽谷、化石森林,以及黃石湖。
美國黃石美國黃石
但是,很多年來黃石國家公園的遊客們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看到的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所有這些溫泉、間歇泉和蒸氣孔都需要巨大的地核熔岩能量來維持,在黃石公園熔岩散發出的熱量已經非常接近地表。專家表示,黃石火山噴發周期為60-80萬年,而距離上次噴發時間已經有64.2萬年了,這座世界上最大的超級活火山已經進入了紅色預警狀態,就算在不受外力(指太陽活動以及人工鑽探)的情況下它也隨時都可能噴發。
一旦噴發,那么美國將會遭受重創,2\3的國土會被火山灰淹沒,破壞力度將是1980年噴發的聖海倫斯火山的1000倍。屆時,火山噴發還會向空中釋放有毒氣體,令數以千計的航班停飛,數百萬人流離失所。

日本富士山

觀賞性:★★★★★
危險性:★★★★☆
富士山被日本人民譽為“聖岳”,是日本民族的象徵。整個山體呈圓錐狀,一眼望去,恰似一把懸空倒掛的扇子,日本詩人曾用“玉扇倒懸東海天”、“富士白雪映朝陽”等詩句讚美它。
富士山其實是一座休眠火山。據傳是公元前286年因地震而形成的。自公元781年有文字記載以來,共噴發過18次,最後一次是1707年,此後變成休眠火山。1707年的噴發是由於地震引起,而當時的地震有8.4級。

巴厘島

觀賞性:★★★★☆
危險性:★★★★☆
印度尼西亞巴厘島活火山,又稱巴厘峰。海拔3140米,為島的最高峰,當地人奉為聖山。火山位於島的東北部,噴發周期一般約50年。1963年的一次噴發是百餘年來最猛烈的一次,熱浪高達1萬米 ,火山灰在4000 米高空瀰漫全島,人畜傷亡慘重。

菲律賓呂宋島

觀賞性:★★★☆☆
危險性:★★★★☆
呂宋島南部的馬榮火山支配著萊加斯皮市。號稱世界上的火山錐,日本富士山僅次於它,經常被人拿來和日本的富士山相媲美,是菲律賓著名的旅遊景點,近來的多次瀕臨噴發,雖然菲律賓政府疏散了附近居民,卻反而吸引了許多欲一睹火山爆發景象的火山愛好者及攝影愛好者。1616年以來有30次以上的爆發記錄,1993年的爆發導致75人死亡;最具破壞力的一次發生在1814年,當時卡格沙瓦城遭掩埋。

長白山天池

觀賞性:★★★★☆
危險性:★★★☆☆
長白山原是一座火山。據史籍記載,自16世紀以來它又爆發了3次,當火山爆發噴射出大量熔岩之後,火山口處形成盆狀,時間一長,積水成湖,便成了天池

台灣陽明山國家公園

觀賞性:★★★★☆
危險性:★★★☆☆
大屯山群屬於陽明山國家公園的一部份,包括了大屯主峰、南峰、西峰、面天山、向天山、中正山、二子山、菜公坑山、枕頭山及烘爐山等山峰。由於天然環境極佳,形成了這裡獨特的美麗風景。
2009年,台灣中研院研究員對大屯火山群地表結構進行分析,推翻大屯火山群是“休火山”的說法,並將最近一次爆發時間從20萬年前修正到5000年前,屬於國際火山學會定義的“活火山”,指出大屯火山群若爆發,災情可能比“921地震”還嚴重,威脅台北地區600萬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