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生理現象)

夢(生理現象)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9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夢,也有夢想的意思。古人相信,做夢總要有原因的,王符就曾說“夫奇異之夢,多有收而少無為者矣”認為做夢總有原因可尋。做夢的原因已知的有心理和生理兩個方面的原因,但即使是在人類已知的這兩方面,人類依然無法解釋夢形成的機制原理。

夢境中所形成的事件及場景來自於 人們已有的認知以及記憶,這其中記憶所包含的內容有視覺、聽覺、觸覺、感覺。人們夢境中所出現的所有這些元素都是基於記憶基礎的。

中國是最早對夢進行研究的國家,早在弗洛伊德2000多年之前,我們就有一本關於夢的專著——《周公解夢》。但《周公解夢》里對於夢的解釋並非是從科學的角度進行的。基於當時的社會科學技術條件,這本書對於夢的解釋具有相當大的歷史局限性。其中將夢賦予能夠解析人的未來禍福的能力,但是基於現今人類對於夢的認識逐漸科學,人們發現夢並不能預測人的未來禍福。這一觀點最早出於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一書。

人在做夢時生理表現為眼球快速運動以及伴有夢話等。被人們廣泛認同的是夢發生在人睡眠狀態的淺睡眠狀態。

夢,既真實,又虛幻,這屬於心理,還是想像,人們至今還不能解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夢
  • 外文名dream
  • 解釋:夢是夢導機制形成的場景及事件
  • 相關名詞夢學
詳細解釋,心理學,成因,超自然詮釋,無夢睡眠,清醒夢,

詳細解釋

夢是一種意象語言。《莊子·齊物論》云:“且有大覺,而後知此其大夢也。”這些意象從平常事物到超現實事物都有;事實上,夢常常對藝術等方面激發出靈感,德國化學家凱庫勒(Friedrich August Kekulé)宣稱夢見一條正在吞食自己尾巴的蛇,而悟出苯環(Benzene)的分子結構。
夢
夢的產生:人在睡眠時,腦細胞也進入放鬆和休息狀態,但有些腦細胞沒有完全休息,微弱的刺激就會引起他們的活動,從而引發夢境。比如,白天有一件事令你特別興奮,臨睡前你還在想著這件事,當大腦其他的神經細胞都休息了,這一部分神經細胞還在興奮, 你就會做一個內容相似的夢,正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
動畫中發夢的情形動畫中發夢的情形
絕大部分的科學家相信所有人類都會做夢,並且在每次睡眠中都會有相同的頻率。正如著名心理專家郝濱先生在其著作《催眠與心理壓力釋放》中闡述:“當人們處於異相睡眠期間,如果將其喚醒,被喚醒的人往往會說他們正在做夢,所以人們一般認為,做夢是異相睡眠的特徵之一,研究發現,人人都做夢”。因此,如果一個人覺得他們沒有做夢或者一個夜晚中只做了一個夢,這是因為他們關於那些夢的記憶已經消失了。這種“記憶抹除”的情況通常發生在一個人是自然緩和地從快速眼動睡眠階段經過慢波睡眠期而進入清醒狀態。如果一個人直接從快速動眼睡眠期中被叫醒的話(比如說被鬧鐘叫醒),他們就比較可能會記得那段快速眼動期所作的夢境(不過並非所有發生在快速眼動期的夢都會被記得,因為每個快速眼動期之間會插入慢波睡眠期,而那會導致前一個夢的記憶消失)。
真正的做夢只有在人類身上被直接證實發生過,不過很多人相信做夢也會發生在其他動物身上。動物已經確定會有快速眼動睡眠,然而他們的主體經驗卻難以確定,平均擁有最長快速眼動睡眠時期的動物是穿山甲。哺乳類可能是大自然中唯一,或者至少是最頻繁的做夢者,因為和他們的睡眠模式有關。
也有人認為上述有關夢的解釋是不科學的,夢只是人睡眠時的一種心理活動,夢中的心理活動與人清醒時的心理活動一樣都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夢中離奇的夢境是因人睡眠大腦意識不清時對各種客觀事物的刺激產生的錯覺引起的。如,人清醒心動過速時產生的似乎被追趕的心悸感,在夢中變成了被人追趕的離奇恐懼的惡夢,人清醒心動過慢或早搏時引起的心懸空、心下沉的心悸感,在夢中變成了人懸空、人下落的離奇恐懼的惡夢。夢中經常能感覺到一些人清醒時不易感覺到的輕微的生理症狀,是因人睡眠時來自外界的各種客觀事物的刺激相對變小,來自體內的各種客觀事物的刺激相對變強引起的。

心理學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夢是有意識看無意識的一扇窗子。弗洛伊德榮格是夢解析的開山鼻祖。
夢(生理現象)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夢是潛意識欲望的滿足,人在清醒的狀態中可以有效地壓抑潛意識,使那些違背道德習俗的欲望不能為所欲為。但當人進入睡眠狀態或放鬆狀態時,有些欲望就會避開潛意識的檢查作用,偷偷地浮出意識層面,以各種各樣的形象表現自己,這就是夢的形成。夢是人的欲望的替代物,它是釋放壓抑的主要途徑,以一種幻想的形式,體驗到這種夢寐以求的本能的滿足。隱藏在潛意識中的欲望之火由於現實的原因遭受壓抑不能滿足,而潛意識中的衝動與壓抑不斷鬥爭,形成一對矛盾,進而形成一種動力。這種動力使欲望尋找另外一種途徑或滿足,這就是夢。
著名心理專家郝濱老師認為,夢在某些情況下是心理衝突的顯現。郝濱先生在其著作《催眠與心理壓力釋放》中闡述:“夢中會出現欲望、情緒等各種感受,雖然這些都是你的神經系統產生的,但並不能完全代表你,不能說夢中出現的需求就是你的本質所在。很多的時候理性需求與感受類需求是相互矛盾的,他們並存在你的意識中,並相互爭鬥伴隨你的一生。這些需求之間的衝突可能使你無所適從,而導致心理障礙。但是,假如你擁有了足夠強大的自我功能而很好的協調這些衝突,他們反而會使你獲得更好的成長。其實這也就是很多人接受釋夢、催眠等技術手段進行心理治療獲得個人成長的主要目的之一。”
有人說:夢是自然進化的謬誤,是上帝造人時的過失。 有人說:夢是一封沒有翻譯的遠古來信。 有人說:夢是人生的另一部華彩樂章。 但不管怎么去評論夢,事實是我們每天必須做夢。 所不同的是,知夢者,觀照心靈,終身受用;不知夢者,照樣生活,一無所害。 夢就是這樣,既慷慨大度,又吝嗇小氣,關鍵在我們自己。
也有心理學家認為,人類做夢是大腦在虛擬環境中對如何處置危險情況的預演。尤其是噩夢,人類每年要做300到1000次噩夢。人類正是在噩夢中進行安全訓練。
卡耐基梅隆大學泰珀商學院副教授凱利·摩爾韋奇(Carey K. Morewedge)和哈佛商學院副教授麥可·諾頓(Michael I. Norton)在2009年所做的一個研究對夢的意義以及夢對人們行為的影響進行探討。研究者給美國、韓國和印度的學生提供了4種已有的夢的理論進行選擇,看他們對每種理論的接受程度。
夢(生理現象)
  • 理論1:弗洛伊德理論:夢體現著深埋在潛意識裡的情感,而那些被回憶起來的夢的碎片則能幫助我們揭露這些深藏的情感。
  • 理論2:問題解決理論:夢主要是用來處理與生存法則有關的信息。因此,夢能給我們提供有關如何解決問題的深刻見地。
  • 理論3:學習理論:夢是大腦處理白天所接觸到的信息的過程,它幫助我們清理掉沒用的信息從而避免大腦信息混亂。
  • 理論4:副產品理論:夢是一種沒有涵義的幻象。是大腦在處理感覺輸入的隨機脈衝時所產生的一種幻象。
結果顯示,不管在哪個國家,人們對弗洛伊德理論的認同度都是最高的,認為夢具有深層涵義。(美國56%,韓國64.9%,印度73.8%。也許東方文化更加相信夢的潛意識涵義。這個研究還證實了夢對人的行為會產生影響,可能的原因是由於夢沒有明顯的外源性原因,個體會更傾向於認為是自己內在想法的來源。而認為夢有意義的個體會更容易受到夢的影響,並且個體會削弱和現實發生衝突的夢的意義,對夢的解釋出現了自我服務偏見Morewedge, C. K., & Norton, M. I. (2009).。

成因

科學解釋:
學術界對夢的成因與目的仍無定論,普遍的看法是:夢是腦在作資訊處理與鞏固長期記憶時所釋出的一些神經脈衝(就像打掃時揚起的灰塵或正被處理中的資訊流),被意識腦解讀成光怪陸離的視、聽覺所造成的。
首先是Hobson與McCarley在1977年提出“活化-合成”理論:腦幹中的橋腦即使在睡眠中也會不斷發出訊號(PGO波),這些訊號刺激、活化了腦的意識部份,使它合成一段有意義的夢。
但後來Solms發現腦幹受傷的病人仍舊有夢,而頂葉(負責軀體感覺與感覺整合的顱頂皮質)受傷的病人則沒有夢,或許腦幹只與REM夢有關,頂葉與REM夢和NREM夢都有關。Jie Zhang在2004年提出“連續活化”理論:睡眠的功用之一是把臨時記憶轉化成長期記憶,快速動眼睡眠(REM)階段處理無意識的“程式性記憶”,而非動眼(NREM)階段處理有意識的“陳述性記憶”。在REM階段,腦的無意識部份正在處理程式性記憶,而有意識部份的活動則因感覺被切斷而降至最低,此時自記憶庫流出的資訊脈衝會活化有意識部份而使它藉由聯想編織出一段夢。而當另一脈衝到達時,則又編出另一段夢,夢境乃突然改變。
另外還有認為夢的成因或功能是:(1)經由任意突變、以“達爾文過程”來產生新觀念、新策略;(2)清除腦中的垃圾,夢是對垃圾的最後一瞥;(3)長期記憶的持續激發,睡眠時夢的詭異來自長期記憶的儲存格式,但清醒時的腦則能給它作正確的詮釋;(4)把遙遠但相關的記憶連結起來並強化成一故事體;(5)把外來刺激轉化成夢境以防止被驚醒;(6)自我滿足、降低心理壓力;(7)藉由眼球運動提供氧氣給角膜等等許多看法。但台灣有人提出一個夢的“心身作用說”:做夢時,幻想與自我分離,人不會察覺是自己在幻想。“幻想”自感覺記憶取出資料拼湊後再送回感覺區而成幻覺,目的是在以模擬的感覺訊號取代真實訊號,驅動自律神經進行心身作用。痛覺、壓覺會驅動自律神經中的“修補神經”,修補神經在腦與脊椎中排列成許多會連鎖反應的經絡,而做夢的功用之一就是在生長激素升高時,模擬極密集的運動壓揉訊號,驅動經絡修補身體。

超自然詮釋

有人認為發夢是因為人入睡後靈魂離開軀體,穿越時空,因而有人在現實中會驚覺在夢中曾經見過、經歷過的事情或事物,稱為既視感
夢的出現,首先是服務於人的生理需要,這是自然進化給出的唯一答案。因此任何一套夢的理論,如果不解釋清楚夢與生理的關係,那么這種理論注定是失敗的。 具體來說,在我們的理論當中,夢服務於生理系統主要表現於它對心理平台的維護。

無夢睡眠

做夢是人體一種正常的、必不可少的生理和心理現象。人入睡後,一小部分腦細胞仍在活動,這就是夢的基礎。人為什麼做夢,不做夢會有什麼反應呢?
科學工作者做了一些阻斷人做夢的試驗。即當睡眠者一出現做夢的腦電波時,就立刻被喚醒,不讓其夢境繼續,如此反覆進行,結果發現對夢的剝奪,會導致人體一系列生理異常,如血壓、脈搏、體溫以及皮膚的點反應能力均有提高的趨勢,植物神經系統機能有所減弱,同時還會引起人的一系列不良心理反應,如出現焦慮不安、緊張、易怒、感知幻覺、記憶障礙、定向障礙等。顯而易見,正常的夢境活動,是保證機體正常活動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於人在夢中以右大腦半球活動占優勢,而覺醒後則左側大腦半球占優勢,在機體24小時晝夜活動過程中,使醒與夢交替出現,可以達到神經調節和精神活動的動態平衡。因此,夢是協調人體心理世界平衡的一種方式,特別是對人的注意力、情緒和認識活動有較明顯的作用。
無夢睡眠不僅質量不好,而且還是大腦受到損害和有病的一種徵兆。最近的研究成果亦證明了這個觀點,即夢是大腦調節中心平衡機體各種功能的結果,夢是大腦健康發育和維持正常思維的需要。倘若大腦調節中心受損,就形成不了夢,或僅出現一些殘缺不全得夢境片段,如果長期無夢睡眠,倒值得人們警惕了。當然,若長期噩夢連連,也常是身體虛弱或患有疾病的預兆

清醒夢

清醒夢(lucid dream)又稱為清明夢,意思是在夢中可以保持清醒,並且知道自己正在做夢。
甚至還可以預知事情的發生走向,可以選擇某個人的視角。現實中身體上的深刻記憶有時也會被代入夢中身體的記憶,故可能會因此被動選擇另外的“故事發生”
有時做某個夢,還會知道這個夢是幾年前(或以前)對夢的一個重複、延續、甚至會得到預知、改變這個夢故事情節走向的能力。
有些人在做夢時會突然察覺到自己正在做夢,當他知道自己在做夢時,他便可以控制自己,這便是清醒夢了。在清醒夢中,你可以自由地控制自己的行動,有時也可以任意控制夢境的內容,甚至夢中的其它人也完全由你來控制。也就是說,在清醒夢中,你可以是世界的主宰,你可以控制一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