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概況,世界概況,東南亞,南亞,東亞,美洲,歐洲,市場前景,專業介紹,相關高校,養殖思路,養殖管理,養殖環境,科學投餵,病防工作,市場調查,臭氧套用,春季養殖,秋季養殖,技術要點,注水管理,投餵管理,巡塘管理,水質管理,施肥管理,防病管理,輪捕輪放,越冬準備,抗旱技術,海洋生態混養,
中國概況
20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
水產養殖產量增長迅速,在水產業中的比重也正在日益提高。中國
淡水養殖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5世紀已有《
養魚經》問世。淡水養殖主要有兩種類型:一是池塘精養鯉科魚類,以投餌、施肥取得高產,並將各種不同食性的魚類進行混養,以充分發揮水體生產力。另一類型是在湖泊、水庫、
河溝、水稻田等大、中型水域中放養苗種,主要依靠天然餌料獲得水產品。1986年全國淡水養殖面積約4600萬畝(約占可養面積的61%),其中池塘占35%,集中在
長江中下游和
珠江三角洲;湖泊占17%,主要在長江中、下游和東北、內蒙古地區;水庫占37%,分布全國;河溝占9%,主要在江蘇、浙江水網地區。淡水養殖總產量多年來一直居世界首位,以22%左右的速度遞增,1986年產量為295萬噸,占全國水產總產量的36%。其中池塘占74%,水庫占 8%,其餘為湖泊、河溝和水稻田的產量。
中國的
海水養殖也有較久的歷史,宋代已有人工培育珍珠、插竹養牡蠣和
藻類養殖的記載。1986年已進行海水養殖的淺海、
灘涂面積為488萬畝(占可供養殖面積2000萬畝的24%),產量為85.8萬噸,占全國水產總產量的10%。其中海帶占23.7%,紫菜占1.6%,貽貝占24.5%,牡蠣占6.4%,蟶和蚶占17.5%。此外還養殖
鯔、
鯪、
鱸、
遮目魚、
對蝦、
海水珍珠、
鮑、
扇貝、
海參等。
世界概況
世界水產養殖以亞洲一些國家最為發達,主要有中國、日本、印度和東南亞諸國。20世紀80年代初全世界魚、貝、蝦、蟹類等水產品養殖的總產量約為600萬噸,其中66%為
淡水養殖產量,余為
海水養殖產量。亞洲各國產量(中國占其中的半數)占養殖總產量的85%,蘇聯占6%,美洲和歐洲各占2%左右。
東南亞
東南亞地區以泰國、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的水產養殖最為發達。主要養殖當地的熱帶和亞熱帶魚類,如爪哇須䰾、
鬍子鯰、
線鱧、
藍子魚、
長絲鱸、
攀鱸和
遮目魚等,以及
對蝦、
羅氏沼蝦和貝類等。此外還養殖
非鯽、
草魚、
鰱、
鱅等引進種類。泰國以養殖羅氏沼蝦和對蝦等著稱,並以魚、蝦混養獲得高產;
稻田養魚和
貝類養殖也較普遍。
菲律賓以養殖遮目魚為主,用網箱和網圍在半鹹水或淡水中飼養,產量較高;同時也養其他魚類和蝦類。印度尼西亞早在14世紀時已在爪哇開始養殖遮目魚,已開始在
池塘養殖遮目魚、
鯰、非鯽、青魚、草魚、鰱、鱅以及羅氏沼蝦和對蝦等,稻田養魚也有較久的歷史。
南亞
印度在這一地區的水產養殖發展最快,1980年養殖產量達40萬噸,居世界第4位。過去僅利用廢棄鹽田養魚,運河兩岸都以池塘混養印度產的四種鯉科魚類,並獲得高產。此外也引進中國的青魚、草魚、鰱、鱅和非鯽等,還大量養蝦。
東亞
除中國外,日本是這一地區水產養殖最發達的國家之一,也是整個亞洲的重點地區。日本的水產養殖採用封閉循環溫流水高密度養殖系統,在湖泊和近海以網箱和圍攔大面積精養魚類,並在貝類養殖方面採用浮筏式垂掛養殖法等先進技術,產量大幅度上升。主要養殖對象為鯛、鰻、鯉、
虹鱒、對蝦、
牡蠣、紫菜及珍珠、扇貝、鮑等
海珍品,其中海水珍珠產量占世界首位。
美洲
養魚主要供游釣用,其次為生產性養魚。美國以養殖花點叉尾鯰、鮭、鱒、鯉等為主,其他主要養殖種類有
牡蠣和蛤仔,蝦類養殖也在發展。美國水產養殖產量每5年約增長1倍。
歐洲
歐洲以養鯉為主,其次是鮭、鱒,主要供游釣業用。蘇聯是歐洲主要的水產養殖國,產量主要由內陸海與水庫提供,尤以養鱘稱著,產量占世界的90%以上;同時鮭、鱒和鯉的養殖也較發達,還引進養殖的
草魚、鰱、鱅及斑點叉尾?等。東歐以養鯉為主,北歐的丹麥和
挪威是養鱒中心,西歐普遍養鱒、鰻、牡蠣、
貽貝和蛤仔。英國與荷蘭還開始養殖鮃、鰈。
市場前景
全世界淡水、海水養殖都還有巨大的發展潛力,這是因為:①全世界適於發展水產養殖的非洲、拉美等熱帶和亞熱帶等地區尚有大片條件優越的水域尚未開發利用,而這些水域的生產力可高於其他地區。②養殖種類的迅速傳播和交流,可促使養殖品種單一的地區提高產量。如適應性廣的非鯽和對蝦等已成為世界性的優良養殖品種,對提高產量作用很大。③先進的養殖技術和有關基礎理論如遺傳育種和遺傳工程等的研究和套用,將極大地提高產量和增加養殖種類。④人工繁殖和階段發育理論的套用可為養殖業穩定供應大量苗種。⑤對水生經濟動植物生理、生態學的深入研究可為養殖對象提供具全價營養的配合餌料和最適生長環境;連同高密度
流水養魚、混養、綜合養魚等綜合性先進技術的運用,將為養殖業的大幅度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
水產養殖與漁業生態、水產增養殖、魚類生理生態、魚類病理與免疫、
漁業環境保護、魚類遺傳育種、魚類營養與飼料。
專業介紹
業務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水產動、植物增養殖科學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在水產養殖生產、教育、科研與管理部門從事科學研究、教學、水產養殖開發、管理等工作的高級科學技術人才。通過本專業學習,畢業生可獲得以下幾個方面的知識和能力:①具備紮實的數學、物理、化學等基本理論知識;②掌握現代生物科學和環境科學的基本理論知識;③掌握水產經濟動、植物的增養殖技術、營養與飼料和病害防治等方面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④掌握主要養殖魚類、
甲殼類、藻類的人工育苗、育種和成體的集約化養殖等生產環節的技術關鍵;⑤具備
內陸水域、淺海、灘涂的漁業資源和環境調查與規劃的基本方法,了解現代化的養殖工程、
海洋漁業資源和
水產品加工利用的基本知識;⑥具備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和基本意識,了解水產增養殖學、生命科學的學科前言和發展趨勢;⑦熟悉有關水產資源保護、環境保護、水產養殖、捕撈和
漁政等方面的方針、政策和法規,熟悉水產品貿易的有關法規;⑧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⑨有較強的調查研究與決策、組織和管理、口頭與文字表達能力,具有獨立獲取知識,信息處理和創新的基本能力。
修業年限:四年。授予學位:農學學士。
相關高校
中國海洋大學
中國海洋大學是國家
985、
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
中國海洋大學水產學院學院擁有
海水養殖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海水養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套用水生生物技術山東省重點實驗室、水產養殖“
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崗位、水生生物“
泰山學者”特聘教授崗位。構建了“本科—碩士—博士—博士後”的完整的水產學科人才培養體系和培養條件,是國內水產學科人才培養層次最高、最齊全的高等教學單位。現有
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長江學者獎勵計畫教授2人,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3人,學院現有教職工89人,其中教師62人、正教授31人、博士生導師21人。近5年來(至2011年),我院共承擔各級科研課題110餘項,總經費7390餘萬元。其中國家級課題80餘項,省部級、市級和橫向課題30餘項。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科技獎勵近20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近五年我院共受理國家專利110餘項,其中發明專利90餘項,實用新型專利20餘項。主編並出版校級規劃教材2部;主編和副主編國家規劃教材3部,出版實驗教材6部,教材參考書5部。共發表論文600餘篇,其中
SCI和
EI收錄400餘篇,居全國水產院校首位。
上海海洋大學
上海海洋大學水產與生命學院
水產養殖學專業於1993年被批准為農業部重點學科(1999年被農業部重新認定為重點學科);1996年被批准為上海市重點學科;2002年1月教育部批准為國家級重點學科。該學科於1984年獲碩士學位授予權,1998年獲博士學位授予權,在此基礎上2000年該校獲水產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2002年被批准設有水產養殖博士後流動站。建有農業部水產
種質資源與養殖生態重點開放實驗室、農業部水產動植物病原庫、上海高校
水產養殖學E-研究院。 該校水產養殖學科在國內一直處於較高研究水平地位。著名
魚類學家
朱元鼎教授及國際學術界有影響的孟慶聞、蘇錦祥和伍漢霖教授、水產增養殖學譚玉鈞教授、魚類種質資源學
李思發教授等為我國和該校水產養殖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本學科現有教授15人,副教授18人,其中21人具有博士學位(含5名博士後出站人員)。自1996年以來,本學科有近20餘項科研成果獲國家級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其中由李思發教授主持的“浦江一號團頭魴”2003年獲得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2004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經過多年的建設,該校水產養殖學科在人才隊伍建設、科研工作開展和科研基地建設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進步,為今後學科的建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華中農業大學
華中農業大學水產學院學院艱苦奮鬥、紮實工作、學科建設成績斐然。水產養殖學科是內陸淡水水產增養殖基礎理論和套用技術研究為特色的水產學科,1994年被評為湖北省重點學科,1996年獲水產養殖學博士學位授予點,水產養殖學1998年通過國家“
211工程”建設部門預審,2002年被教育部批准為國家級重點學科,是全國3個水產養殖國家重點學科之一。1998年獲水產一級學科博士授予權;2003年我院自主設定
濕地資源與環境學科,獲濕地資源與環境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學科建設有為,有所不為,學院力爭在
水產增養殖與
水產品質量控制、
濕地資源與環境兩個方向上尋求較大突破。學院現有本科-碩士-博士相銜接、完整的水產學科體系,優秀學生可以本-碩-博貫通培養。水產養殖專業為
國家重點學科和湖北省優勢學科;水產一級學科為湖北省一級重點學科,2004年參加一級學科評估,全國排名第3位。
大連海洋大學
水產與生命學院是
大連海洋大學的龍頭院系,其前身是創建於1952年的水產養殖系,具有56年的悠久歷史和光榮傳統。學院擁有水產養殖學、生物技術、動物科學、生物科學(
水生生物學)4個本科專業和水產養殖、水生生物學、海洋生物學、
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6個碩士點;有6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1個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兩個校內
教學實習基地,並擁有二十餘個校外教學科研基地。學院擁有單價800元以上的教學儀器設備總值1200萬元,包括流式細胞儀,
掃描電子顯微鏡、氣、液相色譜儀、核酸工作站、凝膠成像儀等一批門類齊全、功能先進的現代化大型儀器設備,承擔著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國際合作和省市重大科研項目的研究工作,教學和科研成果曾先後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教學成果一等獎、國家科委科技進步二等獎等國家級獎勵,並有60餘項成果獲省部級獎勵。很多科研成果已廣泛套用於生產實際,為推動區域
漁業經濟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學院現有教職工78人,其中教授20人、副教授及高級實驗師25人,具有博士學位的30人。現有在籍本科生700人,研究生400餘人。學院共有水生生物學、
養殖水環境化學、動物生理學、貝類學四門遼寧省省級精品課程,其中水生生物學系列課程在2007年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課程。
廣東海洋大學
廣東海洋大學來科學研究取得較大進展,學術水平不斷提高。學校在研的各類科研項目有340項,其中國家海洋863計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級項目8項,省部級項目81項,市廳級150項,包括了從國家到地方的各級各類項目,項目總經費達3260萬元。高位池養蝦、海水名貴魚類的種苗繁育及養殖、沉箱養鮑、
海洋藥物研究與開發、雜優水稻育種以及套用基因抗水稻病害等技術達到了國際、國內先進水平。辦有船舶公司、珍珠公司、網廠、純淨水廠、家禽育種中心等校辦產業,通過產學研結合積極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一大批技術成果的推廣套用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廣泛的社會效益。
集美大學水產學院
水產養殖學是
集美大學辦學歷史最久的學科之一,1972年上海水產學院南遷廈門時就設定了與水產養殖學相關的淡水養殖學專業,緊接著設定了海水養殖學,1998年淡水養殖學與海水養殖學合併為水產養殖學。2004年水產養殖學被福建省確定為省級重點學科。
該學科現有專任教師67人,其中教授、研究員14人,副教授26人,博士37人,碩士14人。在職攻讀博士學位的教師10人,留學歸國人員20多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4人,全國師德之星1人,全國先進教育工作者1人,農業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2人,入選國家級百千萬人才工程1人,入選省級百千萬人才工程6人,入選福建省高等教育學校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4人、福建省青年“五四”獎章1人,廈門市拔尖人才1人,廈門市“五一”勞動獎章1人。
該學科教學、科研條件良好,擁有福建省水產病害防治技術研發中心、廈門市飼料檢測與安全評價重點實驗室,現有儀器1700多台件,價值2100萬元。實驗室面積3000多m。2007年學校投入750萬元更新改造建設該學科的實驗基地,實驗基地的循環水等設備達國內同類實驗基地的先進水平。此外與15個校外水產苗種繁育與飼料生產企業建立了產學研合作關係。
2002年以來承擔項目128項:國家863項目(含合作)1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含合作)19項、國家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1項,國家海洋局項目1項、福建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9項、福建省科技重大專項6項、福建省科技項目21項、福建省青年創新基金項目8項、市、廳級科研課題27項、其他科研課題27項。經費3800多萬元。
近3年科研成果40多項。其中省、市科技進步獎16項、國際先進成果3項、國內領先成果10項、驗收結題成果31項、申請和取得專利12項。在國內外多種學術刊物發表學術論文290多篇,其中被SCI、
ISTP、EI收錄40多篇。出版專著和教材10部。
該學科重視國內外的學術交流與合作,已與美國、日本、英國、法國、新加坡等十多個國家和台灣、香港地區的同行學者進行了學術交流
西南大學榮昌校區水產系
西南大學榮昌校區水產系創建於1985年,以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為中心,構建了產、學、研緊密結合的辦學機制,不斷提升辦學質量,得到了水產界和社會的普遍認可。水產系“淡水魚類養殖學”為省級示範重點課程,設有漁業技術綜合建制實驗室,建有先進的校內現代科研教學基地、名優水產動物研究所、水產科技服務部等附屬機構。現有教職工33人,教授、副教授等高級職稱21人,聘請校外知名教授4人,有博士11人,碩士14人。水產系設有
水產養殖學、水族科學與技術兩個本科專業並開展碩士研究生教育,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600餘人。
水產系以水產養殖為特色,以水族科學與技術為增長點。水產系與國內外20多家水產界著名大型企業和科研單位建立了聯合培養(水產高級實訓班)、訂單培養(企業直通人才)、定點實習、科學研究等合作關係。
重慶水產學會觀賞魚分會掛靠我系,中國水產學會在我系首建“中國水產學會西南大學學生會員工作站”,會員已愈千人,活動豐富多彩,成為全國水產院校的楷模。
水產系以培養現代水產養殖、水族業高端管理與科技人才為主要目標,突出實踐型、創業型、研究型人才的培養,以創新實踐為鮮明特色。水產系學生就業渠道廣,就業單位遍及科研院所和國內外知名大中型企業及國家機關等,用人單位爭招畢業生現象持續火爆,畢業生一次性就業率均在98%以上。
為了滿足學生個性發展需要,增強對社會的適應能力,水產系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開設了水產養殖學專業“高級實訓班”,同時設定分專業方向教學模組。學生在3年內完成校內課程教育及畢業論文,最後1年學生根據選擇的專業方向接受不同的定製培養,“高級實訓班”學生將在我系與國內外知名大中型企業建立的聯合培養實訓基地完成實踐教學環節,加速成為企業所需要的專業人才。
西南大學榮昌校區水產系以水產養殖學科為特色,尤其是在水產動物繁育及病害防治等方面具有學科優勢。水產系水產養殖學科確定為四個學科方向:即水產動物增養殖、水產動物病害防治,水產動物營養代謝與飼料,漁業資源與水環境。
水產動物增養殖:將在長江上游名優經濟魚類的馴養及人工繁育、名優水產動物種質資源創新、原生觀賞魚資源開發等方面形成主攻方向,並向長江上游經濟魚類和觀賞魚類的細胞工程育種和轉基因育種等方面拓展。
水產動物病害防治:將進行水產動物主要病害防治方法及藥物研製等方面的系統研究,保持以中藥防治魚類疾病為特色的研究工作優勢。
水產動物營養代謝與飼料:將對水產動物代謝及營養需要、名優魚類飼料和添加劑等進行研究及開發。
漁業資源與水環境:將對長江上游漁業資源調查、漁業生態系統與可持續利用、水體污染的生物學評價和治理等開展深入研究
四川農業大學水產系
自20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四川農業大學多位教師開始從事魚類分類學、魚類飼養與生殖生理調控、水生動物的疾病防治和水生動物營養與飼料等方面的教學和科學研究工作。鑒於我校在水產領域具有較強的科學研究基礎和人才培養條件,1999年被批准成立水產養殖專業並於同年成立水產養殖實驗室,2003年獲得水產養殖碩士學位授予權,2007年學科點被納入國家“211”工程三期建設,2008年10月被批准為四川省重點(培育)學科。
隨著學科發展,專業實驗課程逐漸增加,原水產養殖實驗室逐漸向課程實驗室分解,先後成立了魚類生物學、水生生物學、水生動物營養與代謝、水產動物病害診斷與防治、魚類遺傳與繁育、漁業環境與生態等6個課程實驗室。課程實驗室的成立有力地促進了課程教學的改革,提高了課程教學質量。2003年學校改革實驗教學管理,將水產類各課程實驗室和實習漁場進行整合,成立水產類實驗教學中心。中心實行校、院兩級管理模式,統一組織實驗教學,領導和實施實驗教學改革。
通過學校及國家“211工程”對中心建設的投入,中心的實驗教學條件不斷改善,積極滿足本科生擴招後的實驗教學需要。實驗中心現有使用面積5200m2,儀器設備370餘台件,總價值662餘萬元。
中心形成了年齡、知識結構合理的教學梯隊。現有教師和實驗技術人員26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9人,講師和實驗師8人,助教1人,教師中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教師22人,平均年齡約為41歲。 經過幾年的持續建設,水產類實驗教學中心在教學隊伍、教學條件、教學模式、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效果和管理體制等方面已逐步成熟,已經具備較強的實驗教學平台體系,成為我校水產類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實驗教學基地。
養殖思路
1.全新的混養概念:科學的混養概念告訴我們,不但四大家魚可以混養,甚至魚、蝦、貝、蟹之間也可合理搭配混養。如鰻魚塘里混養胭脂魚,胭脂魚可攝食鰻魚吃剩的碎料;對蝦塘里混養小規格的尖吻鱸,尖吻鱸可及時攝食死蝦,有效地切斷了病原體的傳播。
2.淡化馴養:許多海水養殖品種是廣鹽性的,如虱目魚、南美白對蝦等甚至可在沒有鹽度的水體中生存。且海水品種在淡水中養殖,生產速度往往更快,病害也可大大減少。
3.北魚南移:北方有許多優秀的水產品種以往未能得到足夠的重視。實踐證明,北方地區許多廣溫性的魚類在從苗種開始逐漸馴化後,完全可適應南方的生長環境,甚至全年的平均生長速度較其在原產地更快,效益也更為顯著。
4.
雜交優勢:一個優秀的雜交種,其優勢是不容置疑的,特別是在生長速度、抗病力、對環境的適應力等方面更是引人注目,如雜交大口鯰、雜交太陽魚等都是人們津津樂道的好品種。
5.仿野生養殖: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水產品的品質要求也越來越高,並且追求綠色食品也已成為時尚,這就必然導致了同一個品種野生的價格要高出人工養殖的許多倍。這一現象為養殖界人士拓寬了思路。如有人在四大家魚塘里跨年度混養水魚,結果養出的水魚品質非常接近野生的,售價不菲。
6.超大規格:在人們司空見慣的品種中,如果能養出超大規格的品種就會物以稀為貴,其市場的接受程度也往往令人驚喜。如超大規格鱘魚(5公斤以上),售價和售量都十分可觀。
7.輪養:輪養有三大好處:一是減輕池塘底質的惡化程度;二是減少病害傳染;三是根據市場行情,可靈活選擇養殖品種。如有些地區上半年養殖南美白對蝦,下半年養殖鱸魚,都在防病害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養殖管理
養殖環境
1.提升池塘水位。針對池塘養殖水位偏低,外河水源較差的狀況,採取隔三差五少量多次逐步添加池水的方法,使池塘水位逐步提升到1.2米以上,每次加水時選擇在晴好天氣的上午10時到下午2時間進行。
2.增加水體溶氧。有增氧設備的可在晴天中午堅持開啟增氧機2小時以上,遇到陰雨天或天氣突變,要及時開啟增氧機。如無增氧機的可採用潛水泵在池內打循環水(時間在下午3時前,切忌在傍晚進行),增強水體的對流與交換。
3.生物調控水質。各類養殖品種已進入生長的黃金時期,但在攝食旺盛的同時,其排泄物也顯著增多,加速了水質的惡化。為此建議選擇由多種微生物菌種製成的生物製劑潑灑,調控水質,具體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項按照說明書正確使用。
4.外河網圍養蟹的應撈投水草遮蔭,減少強光直射,降低水溫,如出現缺氧現象可採取用掛機船螺旋槳推水增氧,增加水體流動。
科學投餵
1.要根據不同養殖對象的營養需求,投餵營養全面的飼料,切忌投餵霉變質劣的飼料。
2.飼料投餵量控制在2小時內吃完為宜,防止殘餌腐敗水質。
3.在
河蟹養殖中投餵的魚飼料一是要保證新鮮,以防出現內臟病害和污染水質。
病防工作
1.採用二氧化氯、二溴海因、漂白粉或生石灰等藥物進行水體的定期消毒工作,防治病害的發生。
2.在飼料中可間隔一段時間添加適量的Vc、免疫多糖或內服藥物,以增強養殖對象的抗病力。
3.發現病害,應及時診斷、治療切莫病急亂投醫。在用藥時一定要遵照水產技術人員的指導,選用優質、高效、低毒的藥物,並減少用藥量,做到合理施用,謹防用藥過量造成藥害事故。
市場調查
2013年中國近海海水養殖1551萬噸,是世界主要漁業生產國中,海水養殖產量超過海洋捕撈的唯一國家。其中,海水養殖占全國海水產品總產量的53.35%,占世界海水養殖總量的80%。
數據顯示,當前國家耕地資源日益緊缺,糧食安全面臨嚴重威脅,大力開發海洋生物資源,提供更多更好的海洋水產品,有利於改善食品結構,保證國家食品安全。海水產品在居民膳食結構中的比重也顯著增加。
近海捕撈漁業高速增長下的隱患。各類污染物通過食物鏈富集到海洋生物體內,難降解,高毒性物質在海產品體內的積累會對食用者的健康造成嚴重損害。同時,部分養殖者盲目追求經濟效益,大量投餌,濫用抗生素,也造成了嚴重的食品安全隱患。
臭氧套用
隨著我國
水產養殖業的迅猛發展,各種先進的水處理技術得以廣泛套用,如砂濾、微生物淨化、紫外線殺菌消毒、泡沫分離等。但隨著工業化
封閉式循環水養殖設備在實際生產中的推廣的套用,高密度、小水體的生產條件對水質的要求也更加嚴格。因此,套用具有高效、快速特點的臭氧進行水質處理的技術也就應運而生。
1臭氧的特性
臭氧(O3 )又名活性氧,是氧氣的同素異構體,易溶於水,在水中即刻發生還原反應,產生中間物質單原子氧和羥基(0H) 單原子氧氧化能力極強,羥基也是強氧化劑、催化劑,因此,臭氧具有較強的消毒效果,並可以分解一般氧化劑難以破壞的有機物單原子氧和 羥基消毒作用的機理為:(1)臭氧可以分解細菌的細胞壁,擴散進人細胞內,氧化破壞細胞室內的酶而殺死病菌;(2)臭氧可與細菌細胞壁 脂類艤鍵反應,進人細菌體內部,作用於脂蛋削白和脂多糖,改變細胞的通透性,從而導致細胞溶解。臭氧殺菌消毒、分解水中有機質及無機物的能力比常用的氯高出幾百倍。而且由於臭氧不穩定,反應過後易生成氧和水,從而 不會造成二次污染。
2 臭氧可以淨化水質的依據由於臭氧的強氧化性,使得它對水中的各種微生物均具有較好的殺滅效果。
伍學洲等在無菌罩(0.7m )通人臭氧,發現經臭氧作用20min和30min時大腸桿菌殺滅率為97.5% 和l00% ;對
金黃色葡萄球菌殺滅率為93 7% 和l00% ;對綠膿桿菌的殺滅率為84.6% 和89.8% 。Herbokd等報導20℃條件下將臭氧氣體通人流動的水中, 當水中臭氧濃度達0.43mg/L時可將大腸桿菌100% 殺滅翟發林等報導在34℃ ±1℃時, 濃度為50mg/m 的臭氧可以在45min內將100ml塑膠瓶內滴染的枯草桿菌黑色變種芽孢全部殺滅
白希堯等報導,濃度為1.5mg/L的臭氧溶液僅需lmin即可將試驗中的黑麴黴和酵母等真菌100%,殺死,此外,臭氧對原蟲及其卵也有較好的殺滅作用。
3 臭氧淨化水質的特點
3.1 由於臭氧的強氧化性,養殖用淡水或海水中對魚類危害較大的
亞硝酸鹽、
硫化氫、氨態氰等均可被氧化為無毒的NO 、SO 、N,等有機物,同時無機物也可被降解生成對生物無毒的物質,從而降低水中的生物耗氧量(BOD) 和化學耗氧量(COD)
3.2 臭氧的強氧化性可對藻類等原生動植物起到迅速的殺滅作用,據
孫曉紅等報導,取赤潮海水進行30min臭氧處理後,紅色赤潮海水完全氧化變為無色透明狀,水中的夜光蟲全部被殺死呈粉碎狀。
3.3 臭氧可對水中存在的危害水牛生物健康的病原菌起到迅速有效的殺滅作用Kofich等比較了臭氧、CIO,、CI,、氯氮等對微笑隱孢子蟲卵的殺滅作用. 結果表明lrng/kg的臭氧作用5min可滅活90% 的蟲囊.而同濃度的CIO,經作用lh,CI,和氯氮均在濃度為80mg/kg且作用90rain後才達到了同樣的作用效果。
3.4 由於臭氧在水中易分解為0,,所以不但可起到殺菌消毒的作用,而且可使水體增氧,直到一舉兩得的作用
3.5 臭氧在淨化水質的過程中,不會改變水中的原有成分.能保持水中所含的對水生動物有益的礦物質一
3.6 通過臭氧淨化水源的同時,還可起到減少動物腸道內以宿主營養為生的細菌數 .降低幼菌營養消耗,而且使有益菌分泌的澱粉酶活性增強,提高了動物對食物營養成分的利用效果,促使動物健康的生長
3.7 臭氧通過氧化絮凝作用對水質起到淨化作用,不會產生
二次污染物,消毒過程中產生的氧化物是無毒、無味能
生物降解的物質。
4 影響臭氧作用效果的因素
4.1 臭氧的濃度任允許濃度內,一般加臭氧的濃度越高,殺滅細菌等的速度越快,作用效果越好,但應注意勿使其過量
4.2 水的溫度相同的臭氧濃度,在不同的水溫下,溶於水中的量不同。水溫越低水中的溶解度越高如30 時,溶解度為22% ,lO 時為54% .0cc為69%
4.3 水中的無機離子當水中存在較多無機離子時,會加速臭氧的分解,從而使臭氧的濃度降低,妨礙殺菌的效率一
4.4 水中的
渾濁度據報導,當水的渾濁度在5mg/L以下時,對臭氧殺菌效果的影響不大,但當渾濁度在5mg/L以上時,則有影響。因為此時有很大一部分的臭氧用於對有機物及無機物的氧化分解上
5 水中殘餘臭氧對水生生物的毒副作用
姜國良等(2001)在臭氧對牙鮃和對蝦的
急性毒性試驗中表明,當殘餘臭氧濃度為0.2~0.4mg/LH~經過l2h,牙鮃存活65% ;24h時為47% ;48h時為23% ;當濃度增加至0.5~0.8ml/L時,任何時段無一存活,Reid.B(1994)研究表明,l-5mg/1 的臭氧濃度是蝦的致死濃度。Hubbs研究發現魚類在殘留臭氧濃度較高時的毒性反應,主要是運動和呼吸異常,隨之失去平衡,魚時而亂游時而靜止,靜止時魚的側面或肚皮朝上,最終導致魚類死亡因此,雖然臭氧可顯著淨化水質,增加魚蝦產量,然而其對魚蝦等水生生物的毒性作用也不可忽視,實際套用中應根據實際情況加以涮整一當用於臭氧再循環水時,要使用小劑量(一般為0.05~0.3mg/L)和短時間(O.3~2min)接觸一綜上所述,由於臭氧本身所具有的優點,如殺菌譜廣.作用效果快而徹底,片且無二次污染.可通過分解無機物、有機質等來淨化水質,並可增加溶氧因此,臭氧是一種理想的殺菌消毒劑,可廣泛地套用於養殖及生活用水水質處理上而且臭氧可明顯地改善水質,用於循環養殖系統中時,可大量地節約用水,降低用於溫度控制所消耗的熱能一因此,從長遠來看,套用臭氧進行水質處理不失為~ 種經濟、有效的水處理方法。
春季養殖
一、抓好春放工作。一年之計在於春,積極利用氣溫回升的時機,聯繫購買好優質魚種,加大品種調整力度,選擇市場銷售前景好的新品種,做好魚种放養。春季是漁業生產苗種銷售旺季,購買優質水產苗種,要注意供應單位是否具備苗種生產銷售許可,購進外來水產苗種是否有產地檢驗檢疫合格證明等。在春投春放中,要注重大規格苗種的投放,做到品種優、質量好、規格大。由於當前氣溫低,以及春季氣溫變化大,要在春放工作中,及時掌握天氣變化,防止凍傷魚種,操作要仔細,提高魚種的成活率。
二、抓好標準化
魚塘開發整理改造。在當前天氣尚未轉暖還不適合水產養殖的時間,應積極充分開發利用荒廢地,整理成適於養殖的池塘,新增水產養殖面積,提高水產養殖規模。抓好低標準池塘的清淤改造、消毒,提高池塘養殖標準,增加水產生產潛力。
三、要根據市場信息和自身經濟實力,及早做好全年養殖計畫,規劃好相應的養殖模式、品種、規模、飼料、技術、市場銷售等因素,準備好漁業生產物資,及時開展工作,保證養殖效益。
四、開展水產苗種繁殖的養殖者,要利用2~4月氣溫逐漸回升的有利時機,加強親本的投餵管理,增強親魚的體質,保證繁育質量。要提前做好魚苗繁殖準備。做好繁殖設施檢修,搞好親本的引進更新和培育,確保魚苗繁殖順利進行。
五、抓好春季水產養殖及疾病的防治工作。隨著氣溫的回升,春季是
水霉病、
寄生蟲病等病害高發的季節,病害防治要堅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積極推廣健康養殖模式,確保水產品質量安全。及時做好池塘清整消毒工作,逐步提高池塘水位,注重改善水質,及時投餵飼料,加快魚類恢復體質和生長。
秋季養殖
立秋後天氣逐漸涼爽,雖然一時暑氣難消,還有“秋老虎”的餘威,但總的趨勢是氣溫的日較差逐漸明顯,往往是白天很熱,而夜晚卻比較涼爽。秋季是水產養殖生產管理的關鍵季節,稍有不慎,就會造成重大損失甚至前功盡棄,特提出以下技術和管理措施:
水質調控:隨著養殖動物的生長,池塘中相對密度增大,水體殘餌、排泄物、水草老葉腐爛,會消耗大量氧氣,又會產生硫化氫等有毒氣體,
氨氮累積增多,PH值下降,極易造成浮頭泛池。因此一要及時換水,少量多次,要吸取中上層水,以增加浮游生物種類,防止和減少蘭綠藻的滋生形成“藍澱水”;二要施用芽孢桿菌、光合細菌、硝化細菌、EM菌液等微生物製劑調控水質,以降低亞硝酸鹽、氨氮、硫化氫、PH值過高等因素對水體造成的危害。秋季河蟹池塘應逐步加大換水量,少量多次,邊進邊排,防止水位過高造成水草浮起死亡,並每隔10天左右,潑灑一次生石灰,增加池水鈣質,用量5公斤/畝。米,保持池水PH值7.8~8.5,透明度30厘米~40厘米,利於蟹殼增厚增硬,促使健康生長。
飼料投餵:常規魚投餵要提高飼料質量,日授餵量為在池魚體重的5%-6%;蝦飼料中
動物性飼料要求占60%,日投餵量是在池蝦體重的7%-8%;河蟹增加葷性飼料比例,河蟹飼料動物性飼料占65%,日投餵量是螃蟹總重量的10%。從10月份初開始,隨著水溫下降加快,投餵量要逐漸下降,日投餵量分別下降至魚、蝦、蟹總體重的3%、4%、4%-5%。另初秋、中秋是河蟹攝食水草、螺螄的高峰期,應密切注意,既要保證河蟹的吃食利用,又要有較高的存塘量,不足的池塘要採取措施,補足水草和螺螄。甲魚池塘養殖,進入秋季甲魚養殖應以水質調節為主,水質好了,甲魚的攝食量才能提高。建議養殖戶先用水質淨化劑以較快的速度降低水體的氨氮與亞硝酸氮,兩天后補充調水生物製劑(如光合菌、硝化細菌等),壯大水體的有益微生物群,使養殖水體變好並保持較長時間的穩定。保證飼料質量,符合甲魚對蛋白與脂肪方面的需求,可在飼料中加入20%以下的鮮魚或優質冰鮮魚魚漿投喂,可大大增強甲魚攝食強度,提高其生長速度與肥滿度。由於甲魚食量增加,投餵時添加預防腸炎藥物,如穿心蓮、大蒜等,連用幾天,效果較好。
病害防治:“白露頭,魚死不斷頭”。從
池塘養魚的歷史經驗和實踐來看,立秋之後魚病將進入又一個流行高峰季節。因此,掌握秋季魚類發病規律,採取“無病先防,有病早治”的積極措施,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防治效果。建議採取“外消”與“內服”相結合的方法,預防病害發生。每隔20天左右用二氧化氯和蝦蟹專用藥物全池潑灑消毒一次,同時在飼料里添加脫殼素、鈣片、土黴素等藥物投喂,每月一次。對於水質較差、水草減少的池塘,採取“先殺蟲後殺菌”方法,蝦蟹用纖蟲淨,魚類用敵百蟲,魚蝦蟹混養用魚蟲剋星,全池潑灑;隔天使用氯製劑或碘製劑全池潑灑殺菌;3—5天后用生石灰5—10kg/畝。米化水全池潑灑。深秋,冷空氣來臨,氣溫下降,白對蝦、羅氏沼蝦等熱帶養殖動物會受冷空氣侵襲,需做好上市準備和防寒保暖措施。
加強巡塘:每天堅持早晚巡塘,查看魚蝦蟹活動和吃食情況,查測
水色、透明度、PH值,及時撈掉腐草、殘餌,消毒清理食場。對河蟹、甲魚等易逃養殖品種,注意查看防逃設定和池埂有無漏洞,檢查進出水口防逃設施,夜晚加強防盜巡視。
技術要點
秋季是從夏季到冬季的過渡,是一個氣溫和水溫均不斷下降的過程。秋季是
魚類催肥長膘的旺季。切實抓好這個時期的飼養管理,可增強魚的體質,為魚類安全越冬打下堅實的基礎,也是奪取漁業高產豐收的關鍵措施。
注水管理
一般來講,成魚池的水位可加深到2米以上,魚種培育池的水位可加深到1.5~2米,水源方便的魚塘,每隔10天左右加注新水一次;水源不便的池塘每隔15~20天加注一次新水,每次注、換水量為池水容量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左右。注意不要讓工業廢水和農藥污染水流入魚塘內,以防發生病害。
投餵管理
充足的餌料,可促進草、鯿、鯉等吃食性魚類的糞便肥水可帶動鰱、鱅等濾食性魚類的生長。一般每l00公斤草魚和鯿魚每天要投餵鮮嫩飼草20~30公斤、精餌料3~5公斤。另外,還要看天氣、看水質、看魚類生長情況,實行“定時、定位、定質、定量”投餌原則。投餌量要根據天氣、水質和魚攝食情況靈活掌握,遵循“少量多次、勤投勤餵”的投餌施肥原則,讓魚吃飽吃好。同時還要根據不同魚類的食性及營養需求合理投餵餌料。要增加配合飼料的投餵量,以積累過冬所需能量。
巡塘管理
每天堅持早晨巡視魚塘,觀察塘內水質,魚兒活動和攝食情況。如果日出前鰱、鱅魚群集於水中央,人走進塘邊即潛入水中,這樣的“浮頭”屬正常現象,不需要搶救。如果草魚“浮頭”,體色變黃不集群,不怕人,須立即搶救。同時要及時打撈死魚,清除草渣雜物,儘量保持魚塘清潔。
水質管理
及時注換水或調節水質。如河(湖)水源水質較好,可定期(10至15天)注換1次,每次20厘米左右;如水源水質較差,可以選擇晴好天氣,每15至20天使用一次複合微生物製劑,也可用生石灰(每畝12至15公斤)化水後全池潑灑。注意用完微生物製劑後,不要馬上使用消毒殺菌劑。適時使用增氧設備,堅持晴天中午開,傍晚不開;陰天清晨開,白天不開;浮頭以前開,連綿陰雨天半夜開的原則。同時備好急救“增氧靈”,預防缺氧浮頭髮生。無活水源的水池,可按每立方米水體用含量30%左右的漂白粉1克兌水澆潑,同時早晚適量潑施人糞尿。如是肥水塘或以投餵精飼料為主的魚塘和配套禽畜場的池塘,水質容易富營養化,最好每畝塘用竹竿欄圈50~60平方米的水面,種上水浮蓮和水花生等。
施肥管理
秋初氣溫較高,施肥應堅持少量多次原則。如果是肥水塘,則施少量化肥(一般畝施尿素2.5公斤,過磷酸鈣5公斤,以使池水保持油綠色或茶綠色為宜)。如果是清水半瘦塘,則以施發過酵的禽畜人糞為主(畝施400~500公斤,間隔7~10天施1次)。秋末水溫下降,應以施有機肥為主。
防病管理
每天要把池塘中的殘渣剩餌和雜物撈出,並根據天氣和魚的活動情況,及時對症採取措施防止疾病發生。成魚塘每隔15天左右用2~2.5公斤漂白粉溶水後潑灑食場周圍,連續潑灑3天,每天一次,或在每公斤精料中加入500克大蒜泥(將蒜頭搗碎成泥)和1000克食鹽餵魚,以防治細菌性魚病。每立方米水體用硫酸銅0.5克、硫酸亞鐵0.2克,或90%晶體敵百蟲0.5克,溶於水後每隔15天全池潑灑一次,以防治魚類寄生蟲病。
輪捕輪放
一般採用捕大留小、捕大補小的方法,將達到商品規格的魚適時套用誘捕網將其捕撈上市,同時視養殖要求補放小魚種。捕撈要選在水溫較低、池水溶氧量較高時進行。一般宜在黎明捕魚,以供早市。如魚有浮頭現象,嚴禁拉網捕魚。先將誘捕網沉於食場水底,舉後開食將魚引到食區,再緩慢提起網的四角,將網內的商品魚捕獲上市。因此,必須立即加注新水或開啟增氧機,使回池的魚種有一段頂水時間,以沖洗過多粘液,增加溶氧量,防止魚浮頭。待池水和魚群恢復正常狀態後,再按養殖要求補放小魚種。
越冬準備
未達上市規格或不能出售的苗種、成魚及親魚,宜在秋季的前期即水溫15℃~12℃期間按照常規程式並塘,或分品種、分規格專塘養殖過冬,兇猛性、肉食性魚類如甲魚、鱖魚、革鬍子鯰等,不要大小混雜養殖過多。越冬池要清塘消毒,池塘要深灌水,一般水深為2~3米。
抗旱技術
1. 及時掌握旱情,早安排,早部署。密切注意氣象部門的旱情預報,提前作好應急預案,準備抗旱物資,全面安排部署水產養殖抗旱救災工作。
2. 增強水產品質量安全意識,從水域環境監控、產地環境、投入品、生產過2程、市場準入等環節加大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力度。建立《水產養殖生產記錄》、《水產養殖用藥記錄》和《水產品銷售記錄》,加強水產投入品監管和水產品檢疫,嚴禁使用違禁藥物,確保水產品質量安全。
3. 成立技術服務專家組,主動做好技術幫扶工作。也可將專家組成員名單、聯絡方法通過各種方式告之養殖戶,保證養殖戶得到及時的技術指導。
4. 加強生產管理,適當減少養殖密度,科學投餵。旱情嚴重的地方,應及時將商品魚捕撈上市或採取並塘、轉移等措施,降低養殖密度,緩解水體溶氧壓力。並塘或轉移時,要注意操作方法,儘可能減輕對魚體的損傷,儘量選擇在傍晚進行。對於不能上市的魚種作好並塘或囤積處理,確保不能上市的魚種安全度過乾旱。適當減少每天投餵次數和投餵總量,儘量不施有機肥、少施無機肥。
5. 加強水質調控和疫病防控,確保水產品質量安全。要求每天增加巡塘次數,注意日常管理,密切養殖品種的變化。乾旱期要經常清除池塘內的漂浮物,將未腐爛的雜質撈掉,以免引起水質惡化。加強病害監測,加大疫病防治,指導漁民科學用藥,發現問題,及時應對。
6. 及時修復養殖設施,做好苗種準備工作。對已乾枯的池塘,及時清除淤泥、消毒塘體,修補塘埂和溝渠,做好旱情緩解後恢復生產準備工作。做好苗種儲備供應和信息調度,組織乾旱程度較輕的地區加大水產苗種生產力度,及時發布水產苗種供需信息,為恢復生產做好準備。
7. 做好產銷對接,保障市場供應,減少漁民損失。充分發揮專業合作社的銷售優勢,開展多種形式的產銷對接活動,組織水產批發市場、超市等上門採購,實現水產品均衡上市。做好水產品市場信息監測和收集分析工作,及時發布水產品市場供需和價格信息,引導漁民及時將達到上市規格的商品魚捕撈出售,減少災害損失。
8. 針對災區大量死魚進行無害化處理,防止病原傳播及污染養殖水體,預防處理不當對公共環境衛生造成的危害。及時清撈死魚,集中做深埋處理,選擇遠離水源、河流、養殖區和居住區的地點挖深埋坑,先在坑底鋪墊2厘米厚生石灰,然後將死魚置於坑中,最後撒一層生石灰,再用土覆蓋。發生死魚的水體排放時必須進行消毒處理,達標後排放。
海洋生態混養
2014年6月24日,為了解決水產養殖業造成的的環境污染問題,加拿大開發了一種新的水產養殖模式——海洋生態混養系統。截至2014年,該模式已在全球多個地區進行了試驗並取得了成功。
據悉,該海洋生態混養系統利用海水的自然過濾功能來保持養殖場的清潔,同時,魚類所排出的廢棄物可由日本大扇貝吸收,而其他排泄物則可通過糖海帶轉化為硝酸鹽和磷等有機物,從而有助於減輕水產養殖造成的水體污染,保持生態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