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時歷史

比利時歷史

比利時王國位於歐洲西部,北鄰荷蘭,東連德國,東南連盧森堡,南部和西部與法國接壤,西北瀕臨北海。無論是地理上還是文化上,比利時都處於歐洲的十字路口,在過去的2,000年內,其見證了各種種族與文化的興盛與衰敗。也正因為這樣,比利時是歐洲真正的種族熔爐,凱爾特人羅馬人德意志人、法國人、荷蘭人西班牙人奧地利人在此都留下了文化的痕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比利時歷史
  • 外文名:The Belgian history
史前時代,早期歷史,羅馬帝國,黑暗時期,中世紀,近代,獨立時期,殖民主義時代,近代歷史,現代歷史,

史前時代

在比利時地區曾經發現公元前1750石器時代的活動遺址,例如最初使用的錢幣;而此人種也是廣義日耳曼民族的一支,羅馬共和國的軍事家凱薩在其著作高盧戰記中,就曾敘述該地的原住民的生活狀況。

早期歷史

羅馬帝國

比利時高盧Gallia Belgica)是古羅馬地區的稱呼,位於今日的尼德蘭比利時盧森堡以及法國東北、德國的西部地方。今天的比利時國名就是源自於此一古稱,雖然羅馬時期對比利時所涵蓋的範圍比今天大得多。比利時高盧一名可以從凱撒的《高盧戰記》中見到,當時羅馬人將高盧分成數個地區,比利時高盧是其中之一。古代居住在這個區域的凱爾特人日耳曼人通常被稱為“貝爾吉(Belgae)”。按照古羅馬人的定義,比利時高盧的西界位在今日法國的塞納-馬恩省,東界則是位在今日德國的萊茵河
公元一世紀,羅馬在高盧地區建立行省。原來的廣大的比利時高盧地區,將東方的萊茵河流域分出新的日耳曼行省,比利時高盧東北部劃為下日耳曼行省,而比利時高盧的南方則重劃歸為上日耳曼行省向西延伸的一部分。建省後的比利時高盧以蘭斯城為中心,包括今日法國東北部、比利時全境、以及荷蘭德國的國境地帶。
公元前57年羅馬的軍事家凱撒率軍征服高盧之後,向今日比利時地區進續進軍征服該地的部落,在征服該地區後被命名為比利時高盧,比利時之名由此而來,最初該地區的部落仍會組成聯盟反抗羅馬的統治,隨後羅馬當局派遣約五萬七千的大軍(八個軍團四萬八千,加上外國雇兵五千,再加當地高盧騎兵四千)五萬七千的大軍(八個軍團四萬八千,加上外國雇兵五千,再加當地高盧騎兵四千)駐守該地,以致於這個地區陷入長年的戰爭,但在凱撒的征伐下,這個地區終歸於平靜多數的部落逐漸認同羅馬的統治而逐漸放棄武力的對抗。
公元五世紀,比利時高盧是墨洛溫王朝國王克洛維斯統治的中心,也是八世紀卡洛林王朝的核心地帶。在查理大帝之子虔誠的路易死後,該地區便分割給西法蘭克與中法蘭克不同的王國。

黑暗時期

佛蘭德伯國是一個中世紀國家,領土包括現在比利時東弗蘭德省西弗蘭德省、法國的諾爾省以及荷蘭的澤蘭省南部。
在羅馬時期,佛蘭德地區位於比利時高盧和下日爾曼尼亞省,居民為凱爾特人,直到日耳曼人攻占了該地區並結束了羅馬帝國的統治。主要的城市有根特布魯日圖爾奈科特賴克、伊玻爾、米德爾堡奧德納爾德阿爾斯特里爾康布雷杜埃敦刻爾克瓦朗謝訥

中世紀

公元843年卡洛林王朝查理曼大帝的孫輩們簽署了《凡爾登條約》,將統一帝國瓜分為東、中和西三個部分。佛蘭德伯國斯海爾德河以西部分歸屬法蘭西,以東部分歸屬神聖羅馬帝國。這也是當今比利時法語區與比利時德語區分別的由來。
1405年,佛蘭德領地女繼承人瑪格麗特三世與勃艮第公爵菲利普二世結婚,佛蘭德遂併入勃艮第公國。到1433年的時候,比利時以及盧森堡、大部分荷蘭地區是勃艮第公國的一部分,後來因勃艮第女公爵瑪麗嫁給馬克西米利安一世,這一地區從而變成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領土。以後又因哈布斯堡王朝的聯姻與分家,這一地區又被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但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後,奧地利取得了比利時。

近代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奧地利下轄的尼德蘭地區宣布獨立,但旋即在該年又為奧地利人所重新占領,1794至1795年間南尼德蘭遭到法蘭西第一共和國進攻與占領,與此同時結束了哈布斯堡的統治,他們被切割成九個行政區成為法國的一部分,在1797年奧地利正式簽署條約把該地割讓給法國。
1797年一件具有重要意義的事件爆發:魯汶大學遭到關閉,在法國最初的幾年統治下來,比利時地區經濟完全受到剝削,連安特衛普這個港口都被禁止對外貿易,人民只被允許購買法國高昂的商品,居高不下的稅率,使市場只信賴黃金白銀,能用的貨幣只有金、銀幣,民不聊生。這段期間約有八十萬比利時人出走。在法據時期荷蘭語不許公開使用,種下今日荷語區和法語區不合的前因,在當時的格言“一個國家,一種語言!”的影響下,法國在公共場合中唯一接受法語,不論是經濟、政治抑或社會事務上,這項措施導致當時被強迫徵召來的比利時籍士兵的不滿,也不難想像在這樣基礎上的軍隊,爾後會遭受戰敗的命運,此舉也被視作為後來反法聯盟戰爭勝利的開端。 1814年拿破崙一世迫於反法聯盟的力量而退位,法國對比利時的統治也旋即結束,但在隔年拿破崙試圖返回法國重掌政權,拿破崙知道他僅有一次反敗為勝的機會,他必須在比利時地區和聯盟一決高下,同年六月十六日他率軍穿越比利時地區。
在同年拿破崙的最後一戰於比利時開打,他遭遇到普魯士英國的軍隊圍攻,在六月十八日拿破崙終於在比利時的滑鐵盧被擊敗,拿破崙可以說是敗在自身的策略以及部屬未能來的即前來救援,次日早晨最後的戰鬥也結束,拿破崙受到再次流放的命運。當時荷蘭國王威廉一世的奧倫治王子在戰場有功,這位王子也就是後來的威廉二世,在1826年年輕的威廉率領的荷蘭軍再次於滑鐵盧打了勝戰,而擊敗了比利時的軍隊。
1815年拿破崙敗於滑鐵盧時,主要的參與國有英國、普魯士以及俄國,這幾個國家在戰後於維也納召開和會,也就是著名的“維也納會議”,會中確立奧屬尼德蘭和尼德蘭共和國共組為荷蘭聯合王國,此舉主要是懼於奧屬尼德蘭留在法國會增加法國的國力,他們決定擁戴一位信奉新教的國王,也就是時任奧倫治親王的威廉一世

獨立時期

比利時人民受到法國七月革命成功的鼓舞,物價上漲和失業率也成為革命的導火索。在1830年8月期間,比利時人在布魯塞爾爆發革命,革命軍與荷蘭政府軍在布魯塞爾街頭巷戰,大批民眾也受到一套正在上演,以1820年代那不勒斯的革命為背景的歌劇所鼓舞,紛紛參與獨立運動,迫使荷蘭國王威廉一世同意召開議會。當日奧地利帝國俄羅斯帝國、及普魯士王國的政府皆希望遏止比利時獨立,以維持1815年維也納會議所制訂的歐洲格局;然而奧普兩國在當時均受德意志革命運動所困,而俄國則忙於平定波蘭革命,無力插手干預。反之法國則明顯表態支持革命,因為比利時人有明顯親法國傾向,因為兩國在文化、語言、宗教上都有相近之處。此外,荷蘭合併比利時目的是出於反法的目標,所以法國樂意看到它分裂。加上路易·菲利普以自由主義者自居,同情比利時人反抗荷蘭人的專制統治。而英國也對比利時獨立表示同情,因為統一的尼德蘭工商發展迅速,對英國的商貿構成威脅,若比利時獨立的話,將可有效打擊英國的對手荷蘭;除此之外,英國認為既然比利時已公然反抗荷蘭,這將給予法國以援助比利時為藉口採取軍事行動,因此,應立即承認比利時的獨立,以抵消法國對比利時影響。
比利時在取得英法的默許或支持後,成立了臨時政府,並拒絕和荷蘭採取任何形式的共治,在10月4日宣布比利時完全獨立。並11月18日經比利時國民會議所確認。在1831年2月,比利時公布一部新憲法,是歐洲當時最自由的。比利時臨時政府原希望由法國國王路易·菲利普的兒子出任新君,但此事最後因英國反對而告終,因為比利時在戰略及地緣政治上拱衛著英倫海峽,若比利時和法國過於親密將不利英國的海防,英法相爭的結果是法國認輸退讓。於是在1831年來自薩克森-科堡-哥達公國的王子利奧波德(英國王室的親戚)接受了比利時王位,而荷蘭又就與比利時的邊界衝突問題派軍入侵比利時,以求重建荷蘭聯合王國,並在十日之內打敗了比利時的軍隊。法國立即派軍支援,迫使荷蘭撤軍。
列強最後在1831年11月於倫敦會議簽署條約,初步解決比利時問題。奧地利帝國俄羅斯帝國法蘭西王國聯合王國普魯士王國五強在條約中承認了比利時的獨立,並確保其永久中立國地位,條約中更表明這是為了歐洲的整體和平而對1815年維也納會議的安排作出修訂,不過實際上,這其實是在歐洲開了一個先例,表現了以革命運動去推倒維也納會議的決定是可行的,鼓動了歐洲其他地方在其後的數年間爆發革命,爭取民族主義自由主義。而荷蘭國王威廉一世的頑固態度又使事情未能完滿結束,即使面對列強外交壓力,他仍拒絕承認比利時獨立,直至1839年他才就比利時獨立的問題作出讓步,心不甘情不願地在倫敦條約上籤字,因此直至1839年倫敦條約才正式生效。

殖民主義時代

比利時歷史上有一個主要的殖民地比屬剛果,即現在的剛果民主共和國。比屬剛果於1885年柏林會議贈給當時的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利奧波德將此地命名為剛果自由邦,並收為自己的私人領地,進行殘酷的統治,同時大量種植橡膠,以滿足當時世界對橡膠輪胎的需求。
在國際輿論的壓力下,利奧波德於1908年放棄了對剛果的私人統治,把剛果交予比利時政府。後來比屬剛果於1960年獨立。
1902年比利時在中國天津獲得一塊租界,1929年聲明退還中國,1931年正式舉行儀式退還中國。

近代歷史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8月3日德國對法宣戰,同時占領宣布中立的比利時,由此來進攻法國。8月4日英國因德國對比利時宣戰,隨即向德國宣戰。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戰,5月德國入侵比利時,由此進攻法國。
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中比利時作為一個現代化、高科技的歐洲國家而興盛,它同時也是北約歐盟的成員國。但是北部說荷蘭語的弗拉芒人和南部講法語的瓦隆人之間長期的緊張關係,最終導致了近些年來的憲法修正案,賦予比利時南北兩半正式的自治權,因此比利時現在是一個聯邦國家。
2007年6月10日,舉行聯邦議會選舉。

現代歷史

2010年比利時議會選舉結果顯示,分裂派政黨“新聯盟黨”(N-VA)在弗拉芒處於領先地位。而該政黨終極目的是與南部的法語區徹底決裂。而荷蘭語黨派與法語黨派對於組建聯合政府無法調節,而導致2010年到2011年比利時陷入了長期的無政府狀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