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5年

傳統紀年: 年號:明成祖永樂三年。

大事記 7月11日,蘇州府劉家港(今江蘇省太倉縣瀏河口)人山人海,鑼鼓喧天,鞭炮齊鳴。鄭和告別了歡送的官員和黎民百姓,登上船隊中最大的船隻--寶船,緩緩向東駛去。這隻船隊總共有208艘船,光是長44丈、寬18丈的寶船就有62艘,其中有航海技術人員、管理事務人員和翻譯、醫生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1405年
  • 年號:明成祖永樂三年
  • 日本年號日本後小松天皇應永十二年
  • 大事記:脫脫襲封忠順王
中國紀年,本年年表,歷史大事,

中國紀年

1405年,明朝永樂三年

本年年表

鄭和此次下西洋,加強了與亞非各國相互間的了解,發展了海外貿易。從永樂三年到宣德八年(公元1405到1433年),鄭和七次率船隊遠航,28年的航海活動,耗盡了他的心血。
出生 教宗庇護二世(1405年10月18日-1464年8月14日),原名Enea Silvio Piccolomini,1458年8月19日—1464年8月
教宗庇護二世14日在位。
喬治·卡斯特里奧蒂·斯坎德培(1405年-1468年1月17日),阿爾巴尼亞民族英雄
斯坎德培出生於克魯雅的一個拜占庭帝國貴族家庭,其父是伊庇魯斯地區眾多反抗奧斯曼帝國蘇丹巴耶塞特一世的小領主之一。當抵抗失敗後,其父被迫臣服,並交出包括喬治·卡斯特里奧蒂在內的四個兒子作為人質。
喬治被迫改信伊斯蘭教後,在阿德里安堡接受了軍事訓練,成為奧斯曼帝國的一位統帥,在獲得一系列勝利後,他被封為“阿納夫特魯·伊斯坎德·貝伊”(Arnavutlu İskender Bey),意為“阿爾巴尼亞的亞歷山大老爺”,將其與亞歷山大大帝相提並論。其後成為他最常用的名字“斯坎德培”。
雖然斯坎德培深得蘇丹信賴,被任命為指揮5000騎兵的將軍,但是他仍然與匈牙利、威尼斯和拉古薩等基督教國家保持聯繫,尋找機會。1443年11月28日,斯坎德培乘匈牙利大將匈雅提·亞諾什率軍討伐奧斯曼帝國時舉起反旗。他率領300名阿爾巴尼亞騎兵返回克魯雅,用一封偽造的書信騙開城門,據而有之。此後,他公開放棄伊斯蘭教信仰,皈依天主教。他使用黑色的雙頭鷹作為自己的標誌,這個標誌後來演變為今日的阿爾巴尼亞國旗
逝世 帖木爾察合台語“鐵”之意,1336年-1405年)是帖木爾汗國的奠基人。
帖木爾塑像帖木爾1336年出生於西察合台汗國的一個信奉伊斯蘭教的突厥化蒙古貴族家庭,是成吉思汗七世女系子孫,父親名叫塔剌海,是渴石的一名埃米爾。巴魯剌思氏。也有學者認為成吉思汗世系之說不可信,帖木爾應是突厥人,而非蒙古人。
1362年,他在故鄉附近地區進行綏靖時,被打傷成了瘸子,因此人稱跛子帖木爾。其繼承西察合台汗國所使用的血緣並非來自於其蒙古貴族血統,而是來自於婚姻關係,因為他將西察合台汗國後王的公主納為妻妾,所以又被稱為駙馬帖木爾。
後人所知的帖木爾的傳奇歷史,絕大部分來自於其家傳的自傳。從其出身背景與控制能力來看,至少在帖木爾父輩時,其家族勢力已經支配整個渴石地區,並與西察合台王族通婚。1360年,河中地區大勢底定,禿忽魯帖木爾控制了大部分地區,並收帖木爾為參贊。但帖木爾實際上受到西察合台汗國王族兩個方面的羅致,他選擇投入較為弱小,但與其有姻親關係的忽辛陣營。因其所處勢力較小,這一段時期帖木爾與忽辛可說是邊打邊逃並儲備反擊的力量,其最為人所熟知的腿傷亦在此時期受創。在1364年帖木爾終於扶持忽辛成為可汗。
但在1369年,他殺死具備兄弟情誼的西察哈台汗忽辛,宣稱自己是成吉思汗的繼承人,建立了帖木兒帝國

歷史大事

脫脫襲封忠順王
永樂三年(1405)二月,因忠順王哈密安克帖木兒韃靼可汗鬼力赤毒死,朱棣便將自幼被俘居內地的脫脫(安克帖木兒之兄子)封為忠順王,遣還哈密,藉以控制其地。同時任命周安為忠順王長史。脫脫不久即遣使貢馬謝恩。
定屯田賞罰例,核計河南等處屯田收入,一人所耕,收穫不夠本人半年口糧。夏原吉再往蘇松,疏浚吳淞江支流。始選進士為庶吉士。以僧道衍太子少師,復姚姓,賜名廣孝。立高熾為皇太子,封高煦漢王,高煦靖難時多戰功。籍沒長興侯耿炳文家,炳文自殺。籍沒曹國公李景隆家,禁甸景隆及家屬。封哈密安克帖木兒為忠順王。置沙州衛(治敦煌)。置天津衛,建文二年,成祖在此渡河南下,故賜此名。寮國送故安南國王之弟陳天平至明。日本使者至明。時對馬、壹岐諸島海盜攻掠中國沿海,因令使者告日本政府,請其懲治海盜。
鄭和第一次出使西洋
成祖即位之後,對惠宗去向眾說不一,有人說他葬身火海,也有人說建文帝逃海外,成祖即命鄭和追蹤。亦可藉此機會炫耀武力,以示中國之強大。永樂三年(1405)六月十五日,鄭和與王景弘奉命第一次出使西洋。其船隊總共二萬七千八百多人,分乘二百零八艘船,其中,最大的,長四十四丈、寬十八丈,其次長三十七丈、寬十五丈。船隊由蘇州劉家河(今江蘇劉家港)渡海到福建,又從福州五虎門揚帆啟航,開始了長達兩年多之遠航。船隊先抵占城,南航至爪哇。永樂五年(1407),鄭和自西洋還,路過舊港時,海盜陳祖義詐降,企圖搶劫船隊。鄭和發兵擒獲。由此海內振肅。船隊繼續西行,經過蘇門答臘南浡里、錫蘭(今斯里蘭卡),到達左里(今印度科澤科德)。鄭和在此地立碑,以作紀念。碑中寫道:其國離中國十萬餘里,民物鹹若,熙皞同風,刻石於茲,永示萬世。這支龐大的船隊由此返航,於同年九月回到國內。
宦官典兵
永樂三年(1405)六月十六日,成祖派宦官山壽等率兵出雲州北行,與武城候王聰會兵,一出巡視邊塞情況。每個士兵帶著一個月口糧,每三十里置五個騎兵,以備有情況及時報告。山壽率兵,是宦官典兵之始。
賑濟蘇松湖嘉饑民
永樂三年(1405),蘇州、松州、嘉定、湖州屢遭水患,田土無收。朱棣遂於同年六月二十日命戶部尚書夏原吉僉都御史俞士吉等前往賑濟饑民。他告諭道:四郡之民,連年遭受水患,今舊谷全無,新苗未成,老幼嗷嗷,飢餒無告。你們急速前往,督促郡縣急發倉糧賑濟。與此同時,發粟三十萬石,並給饑民牛種。俞士吉至湖州,見該地拖欠稅糧六十萬石,決心奏陳。然地方官恐獲斥責,意欲掩蓋真相,乞請士吉以小數上報。士吉毅然說:欺君病民之事,誓不能為!遂如實奏報朝廷,拖欠稅糧全部獲免。至同年九月,免除上述四處水災田租三百三十八萬石。
免除戶口食鹽納鈔法
戶部曾以鈔法不通,是因出鈔太多、收斂無法為由,請求暫行計口食鹽納鈔法,即大口月食鹽一斤,納鈔一貫;小口計其半。至永樂三年(1405)六月二十日,農民深感不便,紛紛上奏,朝廷才下令免除戶口食鹽納鈔法。
沐晟征討八百諸寨
八百,亦稱八百大甸,以其部落酋長有妻八百而得名,又以八百媳婦各領一寨,而稱八百媳婦國,位於今泰國北。洪武二十一處(1388)開始入貢,朱元璋遂置宣慰司於其地。永樂元年(1403)又置二軍民宣慰使司,以士官為宣慰使,令五年一貢。後內官奉命招諭孟定孟養等部,途經八百大甸,為士兵所阻。朝廷遣使敕諭,無濟於事。遂於永樂三年(1405)命雲南鎮守西平候沐晟率兵征討。同年十二月初六日,沐晟奏言,已破八百諸寨,其士官宣慰使等遣人至軍門伏罪。朱棣即令沐晟班師。
驛館的設立
朱棣即位以來,與外國多所交往,以至貢使日益增多,遂於永樂三年(1405)在福建、浙江、廣東三市舶司設立驛館。福建驛館稱來遠,浙江驛館稱安遠,廣東驛館稱懷遠。藉以接待諸番貢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